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实务会计范文

实务会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实务会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实务会计

会计实务职业判断

摘要: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进一步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新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的进一步强调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新准则通过列举实质重于形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探讨其在实务中的职业判断。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实务;确认

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在做出职业判断时,要想使会计信息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务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在此,笔者列举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资产的认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为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顾名思义,“拥有”是一种法律上的所有权,而“控制”则是反映该种资源的经济实质。例如,根据该定义在做出职业判断时,会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怎样处理呢?从法律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租赁行为,企业从外部租入固定资产,显然不拥有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但这明显是不符合“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含义。从分析中不难发现,由于其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租赁期结束时承租方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方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经济实质来看,承租方能够控制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务中,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二、收入的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但未交付实物,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了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时以提货方式销售商品。有时,已交付实物但未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随之转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商品。重点是实务中对于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在做出职业判断时,是否应当确认为销售收入?如果企业在销售某商品的同时又与客户签订了售后回购或售后租回协议,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就需要按照销售的经济实质来判断是否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由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购货方,销售也就没有实现,不应当确认收入,因此,应将售后回购和售后租回协议作为融资协议来处理。

三、关联方交易关系的认定

继续阅读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摘要: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准则的改革对其会计实务的影响是非常深重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企业的会计实务的变化,从而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很好的研究一个企业的会计现状,并且找到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之处,加以利用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变革,这对企业实务的影响也在随着变化,因此,加大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力度是迫在眉睫的,在本文中,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准则的变革历程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具有的一些特点,并且以此来研究了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最终促进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会计准则;变革;会计实务;影响

一、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和特点

1.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有着不同的社会准则,对其会计准则变革历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1978年,我国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为会计准则的设立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确立了对外开放之后,我国的合资合营企业发展就非常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一定的会计制度来对其加以管制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而在之后的几年,我国针对了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了很多的相应的制度。总体来说,在这段期间,我国开始意识到会计准则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探索会计准则的措施,这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非常的有利,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完善阶段(1992年-2005年)1992年,邓小平确立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这就为会计准则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财政部也加大了对会计准则的改革力度。在1992年到2005年的这一阶段之内,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完善,这就表明了我国对会计准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将其更加的国际化以此来适应如今的经济全球化。(3)国际趋同、等效阶段(2006年至今)在2006年,财政部正式设立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我国会计准则的使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考对象。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其当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国际趋同。中国在2007年的时候,实现了与香港的会计准则等效,签订了等效协议,而在2008年的时候,我国会计准则也被欧盟所认可,中国会计等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又有了新的修订,使得当前我们国家的会计制度日趋合理。

2.会计准则的特点(1)顺应了上市公司的新要求、新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也在都不断的变化,上市公司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会计准则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会计准则的不断改革也很好的顺应了上市公司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另外,我国会计准则也很好的借鉴了国际上的会计处理,吸取其中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自身当中,最终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2)资产和交易实现公允反映如今的会计准则加入了公允价值这个计量,这就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减少了上市公司在开展会计处理中的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公平公正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更好的体现,实现了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3)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就企业经营来说,货币是拥有一定的时间价值,这也是企业的潜藏价值,所以在处理会计实务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一因素。而在会计准则变革之后,将货币的时间价值纳入了其考虑范围之内,在实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对现金流加以折现,最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从而能够让其加大对自身结构的优化等等。(4)披露透明化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在开展会计处理的时候应该实现全程透明化,以此来让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这样无论是对管理层还是对投资者来说,都能够更好并且全面的对会计信息加以了解,这都是需要会计披露透明化的实现。

二、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继续阅读

财务会计实务会计处理思考

一、票据结算相关会计处理

(一)结算程序

在结算程序上,实务中收到支票送存银行并根据进账单回单,借记“银行存款”账户的做法,其实不对。实际上,支票送存银行后,各商业银行必须定期进行票据交换,以确认票据的真实性,待审核无误后才能将款项由付款方划给收款方,因为银行不垫付资金。在实务中有两种做法:一是进账单一式三份,一份银行留存,一份退给交票方,一份作“收款通知”,交收款方入账;二是进账单一式两份,一份银行留存,另一份退给交票方,待票据交换无误后代作“收款通知”用。

(二)票据加密

为保障支票持有人的权益,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支票圈存,即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对支票的真实性和结算金额进行鉴别,并在支票上圈存确认。此外,为了防范支票丢失被冒领以及伪造支票等风险,出票人可通过设置最高结算金额、支付密码等措施,来加强支票的管理。

二、存货相关会计处理

(一)存货涉税

对于存货中的原材料,若使用用途改变,如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等,其进项税额按税法规定不得抵扣,应当转出计入有关账户。会计处理上,借记有关账户,贷记“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账户。对于存货中的自产产品,若用于对外投资、发放职工福利、分配给股东、捐赠以及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等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应征收增值税。在税法上视同销售的情形,其会计处理是否确认产品销售收入,还应根据收入确认标准进行具体判断,只有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才能确认为产品销售收入,否则应按产品成本入账。比如以产品对外投资,视同将产品出售后以收到的款项再对外投资,应确认产品销售收入。会计处理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

继续阅读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应用

1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要求当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会计人员应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谨慎性原则是伴随会计实务而生的一项悠久的工作原则,是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利益的重要原则。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见于企业会计工作的诸多环节。

2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事务中的应用

2.1利润计量中的应用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销售商品并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要同时满足下列五个条件:一是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给购货方;二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并确认;三是企业既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采取有效的控制,也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关联的继续管理权;四是相关联的经济利益有流入企业的可能性;五是与之相关的已发生的成本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此看出,要确认收入只有当与商品有关的报酬和风险确实发生转移,并且与商品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也正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2.2费用计量中的应用借款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一是看期间界限的界定;二是看借款的性质。不同的借款方,其对借款费用的计量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商业模式下借款费用的偿还也有所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借款条约,会计中都会要求根据谨慎性原则来对借款费用做出处理,同时界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这一操作将会严格监督企业借款是否形成负债或资产,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3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2.3.1无形资产的确认«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第十三条规定:对企业自主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后至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2.3.2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真实资金上的反映是按会计周期逐渐减少的,而会计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便需要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加速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曾制定的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此之外为方便企业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加速发展,还规定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使用较多的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方法。

2.4负债计量中的应用不同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不同的,企业的负债规模与其利润水平都会影响其偿债能力,而不同的偿债能力则会对债权人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长远来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客观披露企业负债的重要保障,也是客观提示债务风险的重要保障。企业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以更加客观地计提坏账准备和资产价值,进而对企业的资信情况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提高企业负债计量的可靠性。

继续阅读

商行责任会计实务讨论

商业银行责任会计是以商业银行内部各责任单位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为基础,以责任为中心,以分权为前提,以利益为驱动,通过对责任单位经营信息的收集、加工、反馈,从而对其经营活动过程和绩效进行评价与控制。鉴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区别于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其他企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责任会计首先必须切实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同时,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责任会计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商业银行责任会计还必须在结合现有财务会计体系的前提下,遵循责任会计的基本原理,充分融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形成一套综合性、交叉性的管理控制系统,力求做到“设计科学、实践可行、制度严谨、控制有效”。本文试图从理论到实务对实施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管理的主要方面进行一些实质性探讨。

一、商业银行责任中心

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的基本思路是对横向和纵向的机构、部门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解,合理划分责任单元,通过对责任单元经营管理活动的预算、分析、控制、考核来达到总体控制的目标。因此,责任中心的设计与划分,是商业银行责任会计实务中最基础的一环。

(一)商业银行责任中心设立

所谓商业银行责任中心,是指享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且能够合理计量和考核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商业银行内部部门或单位。它不是独立的法人,也不是独立的会计主体,而是根据责任会计的需要,并结合商业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具体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用于控制和考核的单元。其基本设计原则是: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思想,以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业务和经营任务为基础,以管理权限和经济责任相结合为依据,以相关性和可控性为标准,根据商业银行内部职能分工体系来设立责任中心。综合各方面的理论研讨成果及在实际运用中情况,笔者认为可将商业银行责任中心划分为费用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1•费用中心:费用中心是指有权发生费用,而没有相应收入来源,只对费用进行控制和考核的责任中心。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可将各职能部门设计成费用中心,如行政部门、办公室、劳动人事部门、稽核部门、监察部门、保卫部门、工会等组织、调查统计部门、会计部门、其他纯职能部门等。这些部门的共同特点是纯粹的职能机构、管理机构或辅助机构,一般不存在收入来源,也不发生直接业务成本,而只发生费用消耗,对其管理和控制的核心是费用开支的控制。

2•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只对业务成本和费用负责,不承担(主营业务)收入实现责任的筹资业务部门或机构,主要是对公营业机构、储蓄及信用卡营业机构等。这类部门与机构虽可以通过成本加成转移资金来获取内部利润。但这种利润人为因素较大,可控性不强,并且主要是依靠降低成本而实现的,因此,将其设立为成本中心更为可行与合理。

3•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指既有成本费用支出,又有收入来源,既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考核,又对收入和利润进行控制和考核的责任中心,如信贷部门、计划部门等。这些部门可以取得内部或外部资金来源(资金拆借融通),在一定程度和权限范围内拥有对外的信贷资金投放权利,并取得资金投放权益。利润中心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的资产投资水平。

继续阅读

会计信息化在会计实务的影响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会计信息化使得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更上一层楼,良好的会计信息化使企业价值得到提高,所以应该分析企业当前的会计信息化状况,结合自身业务活动与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本文具体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与会计分析方法的影响,并对其受到影响的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为完善会计信息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各行各业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会计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财务工作得到创新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不仅为企业开展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从全面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并根据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会计信息化是顺应时展的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会计实务相融合的一门学科。会计信息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核心,通过计算机技术、会计学、信息技术及系统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整体系统。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运用,是一种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的会计思想。会计信息化的作用主要是全面运用计算机这一载体和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所有经济事项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传输、储存、共享、分析等处理,为企业经营决策高效提供准确的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分析依据。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信息化技术最前沿科技的运用,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在网络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决策者通过网络快速获得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并及时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全面、准确、高效、快捷、多元、共享、与时俱进是会计信息化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最新的云技术的运用,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正日益加快。未来,其在各个领域的制度化、普及化、高科技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2.1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决定了会计核算工作全部都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完成,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促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传统的会计工作是凭证填制到财务报表的编制,而在会计信息化时代,大部分会计实务工作流程由软件来实现,会计人员更多的精力可以侧重于管理,比如说,对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优化,对于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同时,会计人员也可以对会计信息加以细致的分析,从而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详尽和准确的财务资料。

2.2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在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主要的工作目标是根据企业所发生的经济往来,对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成会计报表,为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资金情况提供依据。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主要的会计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信息展开分析,将分析后产生的数据生成会计报表,从而为企业管理者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另外,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通过手工记录和总结得来。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的生成路径发生了系列的改变,会计人员只需要将原始会计信息录人计算机当中,便会自自动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更加精细的会计信息。

继续阅读

中德财务会计实务问题

【摘要】本文以会计环境论为指导,比较了中德财务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会计要素,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会计环境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并指出了我国会计的相对优势与德国会计的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中国德国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国际经贸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经济信息的交流,财务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则是经济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然而,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密切依存于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国家由于它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甚至语言的、宗教的、民族特性的、地理的环境差别,财务会计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财务会计的国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国际经济信息的交流,于是,财务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协调成了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两国的经济制度除了本质区别以外,较多地存在着相似之处,因此,财务会计也更具有可比性。本文从会计环境出发,对中德财务会计若干重要理论与实务问题作一比较研究。

一、关于会计目标的总体定位

会计目标是会计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具体是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和规范,两权分离尚欠彻底,我国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受托责任观”[1]。德国会计文献中一般并不直接使用“会计目标”一词,更多使用的是“会计的任务”(Aufgaben)。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赫(Woehe)认为,财务会计具有“保护的任务和信息的任务”(Schutz-undInformationaufgaben)。所谓“保护”就是要求财务会计应按照法律规定的计量和反映要求去记帐和报告,防止大股东对小股东、企业对债权人等的利益侵害;所谓“信息”,就是要求财务会计提供全面而又充分的会计信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2]。可见,德国会计目标的总体定位实际上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综合。谢尔德巴赫(Schildbach)在他的《商法年终决算》一书中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将商法报表的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划分职责的职能;二是提供信息的职能[3]。显然,前者是指受托责任信息,后者则是一般的决策有用信息。德国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与其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德国一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其规模与其国民经济总体相比又欠发达,同时也存在着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多种企业形式,在这一会计环境下,选择一种会计目标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

中德会计信息使用者,从形式上看差别不大。例如,我国葛家澍教授认为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企业职工在内的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同企业物质利益息息相关的所谓“外部集团”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4]。德国韦赫教授也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是这样的一个集团,即“他们在企业中或有契约规定的权益、或有与企业盈利相联系的权益,并且他们要从企业年度报表中获取信息,以便得知企业活动怎样和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他们在企业中的权益以及未来可能的影响”[5]。然而,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本质定位上中德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我国一般认为投资者总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管是大投资者还是小投资者。而德国则认为,投资者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投资者或大股东,他们往往是企业的直接领导,或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他们可以直接从企业取得比企业对外财务报告更为可靠详细的信息,因而不是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另一类是小股东,他们尽管也是企业的主人,但由于股份或投资比例小,以至无权或根本不愿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这些小股东以及处于与小股东同样地位的债权人才是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德国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定位于债权人和小股东,从而使德国会计纳入了“债权人保护模式”。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人的结构看,我国应借鉴德国经验,重视对中小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披露。

继续阅读

会计实务公允价值论文

一、会计实务中暴露问题表现

1.从事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相比过去,现阶段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上参差不齐,有许多低水平的从业人员参插其中。这些人无法很好理解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下的各类会计知识,不能有效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会计问题屡屡发生。而公允价值计量更是对会计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才能较好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但实际过程有些会计从业人员还在遵循传统的会计准则,不能适应新准则下的新要求。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节奏,政府对会计舞弊现象的震慑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正确应用以及其公正性得到充分质疑。归其原因是我国会计事务所发展缓慢,没有很好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甚至与客户共同舞弊,没有市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监管的制约。

二、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对策

1.努力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在现阶段,国内资本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工具各个各样,但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金融工具信息管理水平较差。例如金融衍生品只有少量品种存在期货交易,但其市场规模都较小,市场活跃性弱。相关监管部门须在适当时机推广实施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资本市场交易显多样化,从而在数据方面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多支持。

2.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不适合新环境,不接受新准则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水平,有利于提高会计业务人员对对会计核算的新原则和新方法认识、理解能力,从而增强其专业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强度,经常性的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其他优秀人员的成功经验,可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促进相互学习,达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之目的。

3.尽快制订公允价值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内也制订了一些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但实际应用过程困难程度很大。我国可参考借鉴国际上FASB和AISB曾颁布相关公允价值准则,尽快制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法律法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起到提供滋长空间的作用,奠定了一个对上市公司有利的市场环境。

4.有效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目前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会计舞弊成本不高,是制约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此明确对会计实务的释义,完善行业的操作规则,保障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实务应用过程的可靠性。

继续阅读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