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师范音乐教育范文

师范音乐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师范音乐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师范音乐教育

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解析

摘要:

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师人才的重要场所,要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学校应紧跟时展步伐,采用更新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与策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革新过程中,各院校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

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相关问题;解析探究

就目前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来讲,还存在教学大纲、内容更新不及时、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教学方式的运用也缺乏创新、灵活性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各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与时俱进,将幼儿、音乐教育特色有机整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更新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音乐教师教育理念方面

对于幼儿示范性学校来讲,其音乐教师一直都处于比较宽松的教学工作环境,既没有中学生教师中考方面的升学压力,也没有高校教师在教研、科研工作方面带来的压力,但俗话讲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再加上由于其教师本身就是从高等师范大学那种固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学习、发展的,所以,其在从事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好及时、有效的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知识结构[1]。这类音乐教师通常都无法全面了解、把握当前音乐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也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对最新的教科研成果做出深入探究、学习,所以自身掌握及其向学生传授的通常都是一些比较陈旧的知识、技能,采用的授课方式也比较单一,未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做出深入了解,也未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需求做出全面把握,在此背景下,其为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自然也使学生难以适应教育工作需求。另外,再加上社会对幼儿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学校也未重视起对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得大多数教师都是盲目的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进行授课,不仅缺乏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院校及其音乐教师自身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完善自身教育理念。

二、注重分层教学的实施

继续阅读

音乐教育述评论文

一、现今台湾音乐教育的体系与理念

(一)现今台湾音乐教育体系现今台湾的音乐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般体制的学校音乐教育、特殊体制的音乐专业教学以及运用多元音乐教学法的各种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国民党势力迁台后,在音乐教育上逐步向普及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随着1968年“立法院”通过《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确定了台湾的九年义务教育后,音乐课成为义务教育中必修的科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达到了全台音乐基础教育的普及化。为了改变日本殖民时期台湾音乐教育缺乏高层面专业音乐培训机构的状况,台湾当局于1946年在台北设置了全台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旨在培养专业性音乐师资人才。迄今为止,全台设置音乐系的大学已扩展到了27所,包括3所艺术大学及24所综合大学或教育大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台湾的几所师范大学,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等,主要向台湾的大部分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及高中输送音乐师资;而台湾的几所教育大学(原称为师范学院),如台北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则主要向台湾的大部分国小(相当于大陆的小学)输送音乐师资。在青少年音乐人才的培养上,台湾实行了一方面由政府资助个别天才音乐少年提早出国深造的政策,如1962年公布实施的《艺术科目资赋优异学生申请出国办法》;另一方面陆续在各县市中小学内设立音乐资赋优异班级(简称“音乐班”),积极培养资赋优异的音乐幼苗。自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社会学习音乐的风气逐渐兴盛,台湾在正常学校体制外还纷纷成立了音乐类补习教育。此类体制普遍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新式音乐教学法,成为学校音乐课程外的重要辅助,甚至还被引进到学校正式的音乐课程中,这对台湾音乐教育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今台湾音乐教育理念1.重视音乐师资培养通过多次赴台交流,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全台湾并没有一所类似欧美或大陆的音乐学院,却拥有多所水平一流的师范大学音乐系,可见台湾一贯重视音乐师资培养的音乐教育理念。以全台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台师大”)为例,这所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和首要目的是为台湾的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学生需要接受相当严格的音乐专业训练及综合文化素质学习才可以允许毕业,而他们所修的音乐专业科目及其他文化课科目比起大陆的大部分师范类大学要更加专业、系统、严格,毕业水平的标准也更高。例如,台师大音乐系钢琴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钢琴平均水平至少需要达到胜任演奏一场独奏音乐会(至少一小时)的程度,且所演奏曲目的范围要能够同时覆盖键盘音乐的四个主要时期(巴洛克、古典、浪漫、近现代)。平心而论,这种要求与大陆的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毕业生的水平要求并无太大差别,这显然不是大陆大部分师范类大学钢琴专业毕业生可以轻松达到的。2.培养“综合素质型”音乐人才通过考察台湾中小学的“音乐班”学习,笔者也感悟到台湾现今另一个重要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重视音乐专业教育的同时并不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型”音乐人才。台湾中小学“音乐班”设置的目的,是让一部分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在学习好文化课的同时,有机会进行较音乐普及教育更系统、专业的音乐学习。相比大陆的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台湾中小学“音乐班”的学生既要学习各类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主修、副修、音乐理论、视唱、听写、音乐欣赏等,还要与普通学生一样完成各类文化课的学习,虽课业繁重,但也因此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有利于他们今后全方面的发展。通过中小学“音乐班”的综合学习,很多台湾学生自小就打下了音乐与文化课的综合基础,这也影响到他们大学以后的就业方向:并不是所有人都从事专门的音乐演奏或教学工作,很多人则选择了与音乐相关的社会工作,比如筹办社区音乐活动、开展涉外艺术交流等。这对台湾开展全民音乐教育,提升全民艺术素质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台湾音乐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台湾现今的音乐教育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及家庭层面上。

(一)社会层面面临的问题现今台湾社会的人口发展呈负增长态势,“少子化”的现象客观上也降低了学习音乐的人数。学生虽然少了,而教师的人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维持原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台湾现今音乐教育行业职位竞争的激烈,甚至导致大量海外留学归来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困难。

(二)政府层面面临的问题由于近些年全台湾经济发展不理想,导致官方对教育,特别是对音乐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足,很多中小学的“音乐班”甚至面临被裁减的窘境。此外,由于资金匮乏,现今的台湾官方也缺乏以优厚待遇来吸引高层次音乐家来台从事教育工作的政策,从而造成大批优秀台湾本地音乐家留居海外,难以为台湾的音乐教育直接贡献力量。

(三)家庭层面面临的问题台湾的家庭一贯有着这样的传统:父母送子女上学(特别是师范学校)的现实目的是以孩子今后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为出发点的。音乐学习在几十年前的台湾之所以非常流行,主要原因是当时台湾的音乐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年代,而音乐师资的数量则相对缺乏,很多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班”的学习顺利地考取了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并在毕业后顺利地找到了音乐教职,这是颇为让人羡慕的稳定职业。然而,现今台湾的音乐师资已趋于饱和(这点和日本颇为相似),致使音乐专任教职竞争激烈。在以音乐作为职业越来越艰难的今日台湾,人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继续阅读

浅谈高师音乐教育回顾与展望

摘要:从1906年成立第一所官办艺术示范教育学堂至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历经百余年,其中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音乐人士,在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回顾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其中既有优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也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我们汲取和反思。在这一基础上,结合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现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今后高师音乐的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师音乐;发展历程;教育改革;展望

一、高师音乐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906-1949年)1906年8月,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添设图画手工科,以教育课目为总主科,音乐为专业副主科,这是我国近代官办艺术师范教育的鼻祖,它为我国南方培养出第一批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艺术师资。1912年9月,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基础上建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留日归来的李叔同为该科的音乐、美术主任教师。开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之先河。1940年9月,为提高师范学校音乐师资水平,教育部呈请行政院拨款筹办全国师范音乐教员训练班,这些培训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师资的素质,满足了全国各地对音乐师资的需求。

(二)第一次发展期(1950-1965年)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美术两系师生,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美术两系师生及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生合并成立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为我国第一所独立的、专门培养艺术教师的高等师范学校,设有音乐系、美术系。从1958年开始,一些地方的高师院校开始合并,例如武汉艺术示范学员与中南音乐学员合并为湖北艺术学员。合并后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三)第二次发展期(1977-200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教育部门也重新将发展高等艺术教育工作列入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例如在1980年,经教育部讨论通过的新版高师音乐教学大纲在全国高师院校推广应用,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学科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以全国高校音乐教师、音乐学者为代表的教研活动开展起来,编写了一大批具有实用性的高师音乐教材,在提高高师音乐教学质量和培育新时代音乐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2年开始,为了满足学校扩招需求,高师音乐专业进一步细分,更好的满足了不同音乐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我国音乐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展望

(一)注重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高师音乐教育要想实现继承性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复合型的音乐人才。从这一方面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规模,更要增强教学质量。尤其是在现阶段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下,高师音乐教育要将音乐理论知识教育与音乐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用人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高师院校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将来无论是从事教师工作还是音乐教育研究工作,都能在不同岗位上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要体现出“育人”的功能,通过储备大量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在不同领域,以不同形式,推动高师音乐的良性循环发展。

继续阅读

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整改

摘要: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目标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学生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知行合一”的职业技能,将音乐的专业性与教育的师范性相结合。

关键词: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老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小学音乐教师,师范专科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影响着一批学生的素质,更影响了整个区域的音乐基础教育,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依据,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最为直接的体现。

一、整改原则

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是招收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参照《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更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进行总体设计,从而为实现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立足晋中、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过硬的小学(幼儿园)合格师资和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联合办学“三线并重”,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优化以能力为核心,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一)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处理好通识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二)知行合一的课程设置师范专科音乐教育培养的教育人才不仅要注重的教师学生基本知识的培养,还要对其教育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强化的目的加强。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培养良好音乐教师职业道德,就必须要掌握必要的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及活动课程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更突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就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突出“知行合一”的职业技能,将“知”“行”结合为一体。

继续阅读

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思想对比分析

摘要: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构成相对复杂,分析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现代化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将以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为主体,对其基础教育思想应用目的、运用优劣势等内容做逐一阐述,并将不同体系的音乐教育思想内容相比较,得出对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而丰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体系。

关键词: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思想;对比

如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化教育发展越发突出,为更好的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做好对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教育思想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是我国完善基础音乐教育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解决音乐教育的部分关键性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思想应用目的

研究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成,对提高基础性音乐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目的同时,充分发挥不同体系内的音乐教育主体优势,进而汲取经验、相互学习。

(一)音乐知识体系构建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而建立,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成虽显繁复,但总体目的相对一致,即以基础音乐教学为载体,逐步提升音乐学习深度,为学生更好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成,具有通俗性、环境适应性及辨识度高等有关特征,有利于基础性的音乐理论教学,且能与音乐教学实践充分结合,进一步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同步,为音乐人才培养、音乐知识普及等创设有利音乐教育条件。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普及随着音乐历史发展体系结构的变化,现代音乐的形成趋于多元化,这种现状便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特征,使非专业音乐教育可以适用于多种音乐教育环境。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能被广泛运用与推广,与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普及音乐教育意义重大,是音乐教育工作迈向现代化发展、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必要因素。

二、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思想优劣势

继续阅读

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宏观系统地审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继续阅读

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平安校园》2018年第3期

摘要: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认真研究新版课程标准,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文化课学习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要用过音乐的美育功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本文从音乐课程在教育专业中的定位与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建设;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素质能力的提升、人格魅力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能够深入挖掘人的审美能力,能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价值观以及民族自豪感。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通过音乐欣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形式的音乐课堂活动来感悟音乐中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小学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音乐课程在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有着特有的基础性与综合性,小学教师相比中学教师的复合型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具有某一固定学科所综合性才能,要有适应基础教学的实践能力,一般的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具有了高等师范其它教育专业的教育性、师范性与高层次性但欠缺了基础性和综合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是一直不保留中等师范教育的方法,因为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建立在认识其共性与特性的基础上。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承担着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任务,现代教育中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资历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学历的提升使得毕业学生对就业单位要求也逐步提高,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而优秀的中师毕业的学生还不能进入中小学任教,形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造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不足,主要体现在地区偏远的小城市和农村音乐教师。这就导致小学音乐教师并不具备音乐专业毕业的专职才能,一般都是小学教育专业的非音乐专业毕业生来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以及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小学音乐教育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在这个固定时期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小学生是没有稳定的价值观,接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也可能一个教师的影响会改变学生的许多价值观念与审美理念,小学期间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的启蒙期与旺盛期,一名优秀的教师完全可以受到小学生的尊敬和仰慕,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和榜样,导师的榜样作用完全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吗,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用。

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许多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从片面的减少了对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不足,直接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与心灵的净化,变成了单单纯的学习机器,美育的意思是审美教育,广义上说可以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狭义上理解可以说是培养中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体会美的感受,观察没得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知美,以不同的方式去创造美,用这种形式的美育教育去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美化自己的人生。音乐教育有着自身的属性与特性,是中小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可替代的美与教育形式,审美性是音乐的本体,通过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人的情感,通过音乐中的音响美感更加直观地让人们体会到音乐的美,对中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触动。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欣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小学生的发展、创新进行有意的延伸,从而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音乐教育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与学习,使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行动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由于现代应试教育的普及,对学生的压力增大,使学生出现厌学、网瘾、早恋等不良现象,这时候,音乐教育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了良好的发展,如果缺乏了像音乐教育这种可以舒缓精神压力的课程,那么学生出现不良的身心健康会成为必然。

继续阅读

浅议高师声乐教材使用核心问题

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改教学大纲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