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社区文化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我区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社区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已命名的市级和区级社区文化宫的阵地设施。
第三条社区文化阵地设施要充分发挥教育、求知、娱乐、健身、休闲的功能,经常对居民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章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的管理与经费投入
第四条镇(街道)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及文化站长要承担对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职责。社区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把社区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及管理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社区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社区文化阵地设施建设与管理,社区配有负责文化工作的专职文化员,按照社区文化建设标准配齐配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考核人员。
第五条镇(街道)、社区每年应当将社区文化阵地活动和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财务)年度预算。其中,社区每年用于文化阵地活动和管理经费人均(含流动人口)不少于8元。同时,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社区文化阵地活动和管理经费。
第三章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的使用与服务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中纪委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廉政文化建设寓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和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中,社区组织为载体,有效利用社区内各类设施资源和活动场所,组织辖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引导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促进我县廉政文化进社区的示范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基本原则
注重实效性。遵循社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社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办实事,求实效。以新颖、活泼和有趣味的形式来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做到以廉政氛围熏陶人,以优良风尚影响人,以优秀品德感召人。
做到经常性。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的“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寓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文明家庭创建、社会救助等各项经常性工作中,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突出互动性。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着力构建人性化的工作平台,积极探索、多向互动、优势互补、合力共建廉政文化的新路子,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参加廉政文化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把握适度性。合理制定目标任务,适度把握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广度,努力扩大社区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增强廉政文化对干部群众思想、行为的影响力。
三、目标任务
2012年,我街社区建设工作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部署及上级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构建和谐、建宜居城市”的工作主线,在社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和谐上下功夫,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推动幸福建设、服务海峡西岸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深化自治实践,推进社区民主建设
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以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为契机,深化社区自治实践,增强社区发展活力。
1、实施民主选举,圆满完成社区换届。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成立街道、居二级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换届选举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参与换届选举,自觉维护选举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要摸清底子,掌握动态。开展“重点居”、“难点居”排查登记和矛盾化解工作,全面掌握居情,督促基层及时解决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问题。在“重点居”、“难点居”建立专门联络指导员,充分做好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三要加强指导,有序开展。加强换届选举业务骨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举实施方案,确保换届选举依法依规开展。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要求,探索社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民主选举程度。加强对关键程序、重点环节、薄弱社区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社区换届选举圆满完成。要通过换届选举工作,增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2、实施自我管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一要拓宽居民参与民主自治的渠道。健全社区事务协商求同机制,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居务管理中实现居民主动参与。二要完善社区内部管理制度。新一届社区班子要明确社区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社区事务监督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主任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工作职责,确保社区工作有效运转。三要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反映民情、调解纠纷、文明劝导、卫生监督等工作机制,抓好“三个一”做法(设立意见箱或热线电话、下发一张《征求意见表》、召开一场座谈会),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调解、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零距离收集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和谐。
3、实施自主监督,规范社区组织管理。一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规范社区组织管理。延伸“168”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五位一体,共促共建”运作机制,社区建立重点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五位一体”会议,实行单位(社会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实现事务共商、任务共担、服务共为、资源共享。二要强化组织建设,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社区居委会应充分利用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业主委员会三个平台,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组织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落实好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对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和决定应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居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和管理权。三要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城市社区网站、廉政文化长廊、社区文化宣传栏等文化阵地作用,广泛宣扬廉政文化思想精髓,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开展勤廉论坛、廉政座谈会等勤廉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自律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
创新社区管理,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开展社会管理的基础,面对社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要积极推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社区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步伐。
各社区、镇直各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文化工作,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建设“山清水秀、协调发展、和谐文明、安居乐业”的生态型工贸强县目标,以繁荣社区文化为主题,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创造繁荣、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基本原则
(一)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坚持镇党委、政府领导,以社区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在全镇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要紧跟时展步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则。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做到基础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满足群众各方面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水平。
为全面推动园区街道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教育资源,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结合“文化泰州”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推进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从园区街道建设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园区街道的文化教育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全力打造教育事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软硬实力较强的东部新城。
二、基本目标
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组织教育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教育工作格局;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市民文化教育,实现社区各类文化教育资源的统筹、衔接、沟通,基本构建园区街道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文化教育组织网络,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社区文化教育体系;实现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为最终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年内创建“省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工业园区、京泰路街道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园区街道主任任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实行半年度例会制度。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一、大学生社区及社区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生社区指的是以大学生宿舍为中心、包含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文体活动场所和食堂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以外自学、生活及群体活动的特定的校园区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学分制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渐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和主要渠道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大学生社区愈来愈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它不但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且是课堂的延伸;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园地,也是获取信息、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领域,更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实践课堂。另一方面,它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人格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和形成,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社区己经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大学生的栖身之地,它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新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社区文化是指以大学生宿舍及生活园区为载体,以大学生、社区管理辅导员(教师)及社区物业管理人员为主体,在长期从事设施、物资、服务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理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互动关系,进而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长期形成的大学生社区的社区精神、规章制度、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与社区环境的总和。总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通过设定目标、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充分挖掘大学生社区文化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功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坚持真理以及自觉学习集体主义精神等好的思想素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下分辨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与智慧的增长,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突破传统模式的有效形式与重要路径,应当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教育面广、形式多种多样的优势,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弥补传统模式的缺陷。
二、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拓展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学生群体求学、生活及社交的重要环境;是以文化形态为主参与的非强制性的手段,其特点主要是通过营造一种教育环境,以影响教育的效果,通过不知不觉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以及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所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大学生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社区的物质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即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一方面,优雅、洁净、有序整齐的社区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凝聚力。因此,大学生社区的基础设施应当符合学生使用功能与宿舍管理的现实需要,利用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以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社区的自然环境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将科学与人文内容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能够使学生产生美好感受并体验自然文化,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在大学生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应以人为本,使社区中各种设施都蕴藏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二)加强大学生社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社区文化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大学生社区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大学生社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规律与特点,同时,根据学生的要求与社区管理的需要,确定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与要求,以管理育人与文化创建为目标进行制度创新。第一,党建工作进社区。加强学生宿舍楼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实行党员宿舍挂牌制。可以在社区成立党建协会,党建协会由学生社区学生党员组成,由辅导员任支部书记进行指导。党建协会可以在每栋学生宿舍楼成立“党员之家”,并指定一名党员负责。通过党建协会积极开展党的知识宣传、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和吸引优秀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得以巩固。第二,学生自律管理组织进社区。建立由各宿舍楼学生楼长、楼层长、宿舍长组成的学生自律管理组织,制定楼层长的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实施学生干部逐级负责制,宿舍长向楼层长负责,楼层长向楼长负责,由各个楼长、楼层长、宿舍长组成学生自律委员会,推选出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主任由辅导员进行指导。经过推荐且面试后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楼长、楼层长。学生楼长和楼层长熟悉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便于及时向辅导员反映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有助于协助辅导员化解学生矛盾,增进同学间的理解和信任。第三,德育考评进社区。在每学期期末,由学院和社区一起组织一次德育考评,由班主任(辅导员)将制定好的德育考评指标体系以表格的形式(指标体系可以实行计分制,大致可以设置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学习等二级指标,设置基本分值,达到要求的算分,未达到要求的扣分,分别考核学生关心和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程度,遵守社会公德、法律及学校规章制度的程度,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程度等),发给每个班,由本班的学生干部和党员对班上同学进行打分,最终结果由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综合把关。此外,还可以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及文明上网、文明就餐、杜绝不良行为等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将大学生日常表现考核与课堂教育考核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行为、树立文明形象,进而保障学生社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当注重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营造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必须结合大学生社区的特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与公民道德教育。第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社区设立电视室、广播室、阅览室、宣传栏,把学生社区书画展中的优秀作品装裱悬挂在学生宿舍楼,营造文明、勤学、和谐优美的社区文化氛围。第二,对高校而言,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特点,由此会形成别具特色的学校精神,例如重庆交通大学的校训“明德行远,交通天下”,体现了重庆交通大学的专业特色,在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中要将高校的学校精神融入进去,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学校精神的熏陶,这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的重要内容。第三,以学生社区为基础组织各种的文化活动。例如定期举办“xx杯”球赛、“我的学生社区”征文比赛以及才艺大赛等活动。第四,紧扣重大时事组织主题思想教育活动。配合重大节日、学校活动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报告会、知识竞赛、红色电影与参观等活动。第五,利用好社区网络平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多样性、及时性和开放性特点,进行情感化管理,帮助学生强化责任感,增强主体意识。利用社区网站、学生论坛和辅导员博客等平台发挥网络互动性特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充分利用网络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特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针对个体开展心理教育与成才教育。
《山东体育科技杂志》2015年第五期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青岛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和多元化特征与功能的阐释,探讨青岛社区体育文化多元属性在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促进青岛市多元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推动青岛体育文化发展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多元;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文化;青岛
青岛市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中心城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09年全运会均在青岛设有分会场,同时青岛还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成功举行了两届世界杯帆船赛。近年来,良好的多元体育文化氛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青岛市多元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其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青岛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亦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1青岛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1.1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在青岛市90%以上的社区都拥有自己的健身场所和常见的健身器材,但有60%的社区居民却反映自己所在社区的体育场地及健身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表明社区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费来源方面,政府拨款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主要渠道,另外,企业赞助、社区体育协会会费收入以及体育场馆经营收入等也是社区体育经费来源的渠道,但大部分社区仍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这也成为制约青岛社区多元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
《河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摘要: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追求的品质之一。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公共事务日益增加,公共交往更为频繁,客观上提出了培育公共精神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公共精神培养平台,对大学生在公共精神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社区(亦称学生公寓)作为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区育人平台,为学生社区营造公共领域空间,以自我教育与引导介入相结合,以社区各项实践活动和组织管理为方法,来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关键词:公共精神;学生社区;培养途径
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的内部改革,促成了学生社区的出现。其在特有的地理区域中,整合、延伸、拓展教育资源,形成稳定有序的高校运行体系,组建成集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等的功能平台。高校学生社区已然具有相当的社会属性,形成了特定的公共交往空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公共交往情况也较为复杂,对于很多诉求缺少正确引导和适当参与的途径。值得肯定的是,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学生社区公共精神的缺失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精神与学生社区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本身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讲究公共卫生等社会基本公德,更表现为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与管理,并主动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等法治精神。换言之,公共精神是美德与行为的契合,是行之有效地建立在民众的共识基础之上,承认自我的利益,也不否定个性的自由,体现公共精神的公共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性,维护大家公认的道德原则与行为取向。大学生公共精神需要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和平等权利义务的个人,在特定环境中自觉主动参与社区、学校、社会等公共生活,关心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学生社区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空间延伸,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社区承载着公共精神培养的潜能,具备一定的孕育土壤。学生社区的功能也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所有和应有的品质,大学生的品质属性不会因为地域空间的变化而质变。学生社区公共精神的内涵既具有公共精神的共性,也会展现出其独特的一面,是一种“以小到大、空间向外扩散、内容不断丰富”的展现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到校园公共生活中,关心关注身边时事动态,承担学生群体应有的公共责任感。把道德关怀的目光投向社区同学,投向他人,最终人格美德能以政治伦理的视角将影响力与参与性辐射出去。
二、学生社区公共精神的发展状况
高校一般采用“院系、年级、专业相对集中住宿”的学生社区管理方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活动,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很大的引导空间,目前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未发挥其深度功能。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是期望在行为、性格、意识等方面有共同地彰显,学生社区公共精神发展不足,原因也是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