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审计专业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给审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如果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原有的思路,那势必导致“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共存。所以,高校必须认清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审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可能会部分取代人类在审计领域的部分作用。审计承担着监督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职能,虽然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势必引起审计行业巨大的变化,亦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1人工智能的优势
1.1工作效率高
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技术,计算能力是普通人类大脑的几千万倍,所以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处理业务。同时,人工处理业务往往需要复核审批等一系列程序,而人工智能不存在主观舞弊倾向,所以,业务处理流程可以大大简化,进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以传统报账为例,员工出差需要自行垫付资金,取得相应交通及住宿发票之后再回到单位贴票报销。财务人员需要对票据真实性、合规性进行检查,一级检查完之后还需要交上一级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能付款给出差人,整个流程复杂费时。对于整个公司来讲,出差人报销的金额并不大,但是却占用了财务部分大部分的时间。如果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报账系统,处理流程被简化,不再需要反复核算与检查,加上计算机快速的处理速度,整个报账时间会被大大缩短。原来需要二十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财务机器人一个小时就可以处理完毕。
1.2成本低
在传统的雇佣模式下,用人单位除了给员工支付工资外还需要为员工购买各种保险,员工还可以享受到带薪休假等福利,所以用人单位实际支付的成本差不多是员工拿到手工资的两倍,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需要在员工培训上面花费大笔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如果采用人工智能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虽然前期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可能投入会比较大,但是引入之后的维护成本会大大降低。人工智能不需要每月支付工资,也不需要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更不需要为其安排带薪休假。机器人可以24*7小时不间断工作,而且不需要支付加班费。所以,在用工成本上,人工智能会更加低廉。
一、对企业状况了解不深入
由于审计行业的竞争压力,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以及其所属的行业做深入的了解,不能在前期阶段详细熟悉分析企业的行业性质,产品类型以及公司的经营策略等,这些客观信息都对被审计单位依据什么样的会计准则政策,出具怎样的会计信息报告造成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后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不能充分的收集到非常完整、真实的审计证据,这也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要改善外部审计环境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完成整个审计业务,依据个人的专业判断给出审计意见都要依靠审计法律法规的条例,法律法规是注册会计师公正有序的进行审计工作的有效保证。我国的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只有建立健全标准完善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有效的法律环境也更加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公允的审计专业判断,同时有了公正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注册会计师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影响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出正确可靠的专业判断。
2.加强外部监管。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因为审计失败而被起诉的案例日益增多,在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中,一些情况是由于注册会计师个人未能熟练运用审计知识,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能力所造成的审计失败。但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存在许多造假行为,不积极配合注册会计师工作,出具伪证和不真实的会计数据,注册会计师通过正常的审计过程并不能发现其中的漏洞,最后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还有一些情况是注册会计师因为贪图私人利益而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因此应当成立相关的机构或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外部监管给审计业务带来的约束性,强化各自责任意识,一方面约束被审计单位工作,尽量保证其出具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另一方面进一步约束注册会计师提高其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净化注册会计师行业风气,不断提高整体审计团队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的衔接工作,强化各自法律责任,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在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下做出专业判断。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1.完善注册会计师考核制度。我国在审计专业方面发展并不是非常成熟,现阶段还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方式授予注会的职称。而近年来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高收入高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不相关专业的人员报考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而在现阶段通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便可以一劳永逸,这种死板陈旧的考试模式不仅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否适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无疑也给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的审计判断带来了风险。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每年要对已经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年审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暂停其执业资格,接受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保证其考核通过后再恢复其执业资格。通过这种考核约束政策能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保证其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摘要】
审计队伍职业化是目前审计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有助于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因此,本文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然后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由原有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计算机审计取代手工审计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当前,人民银行正面临着内审工作的深化转型,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行阐述,在深入剖析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缺陷的基础上,总结了提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思路,以期促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养思路
一、引言
审计(Audit)作为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有独立性,还要兼备专业知识。人民银行肩负着管理国家钱财的重任,当前正处于审计转型的深化时期,审计质量是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生命,要保障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有赖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对当前我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缺陷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的培养思路,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促进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树立忠诚履职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要转变内审思路,灵活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忠诚履职。优化内部审计环境,与时代保持同步,利用先进管理技术管好国家钱财。二是,提升忠诚履职的能力。内部审计人员提升职业素养,体现秉公办理的职业情怀。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履行好审计保驾护航的职业特征。
(二)审计道德素质近年来,审计的发展几乎迈出了一年一概念的步伐,作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审计道德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审计事业。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树立为审计事业奋斗的理念,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开展性强等特点,既要求审计人员常年出差,又要求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学习与工作并重。内审人员必须树立为审计事业奋斗的理念,辛勤工作、钻研岗位,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二是,树立正气,坚持团结奋进的审计锐气。内部审计人员要淡泊名利、树立正气,敢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防止腐败。追求理想、荣誉,坚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团结奋进的审计税气。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活动,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专业素养:第一,维护法律法规的威严,敢于负责的底气。端正审计态度,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审计纪律,坚持惩错纠弊的态度。从事审计工作要有所担当,不能怕得罪人,树立正气,坚持党性,不踩红线、不湿鞋,锻造清正廉洁的审计“铁军”。内审人员要严格自律,坚持原则,维护法律威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第二,具备全面的审计技能,塑造过硬的审计队伍。审计报告具有严谨性,经得起反复推敲与检验,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拥有全面的审计技能,如报告格式规范、用词准确、证据充分等,不能“偏听偏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沉得下心、凝心聚力工作,方能做出实绩,在实际工作中努力钻研、创新审计评价标准,反复核实审计报告,避免“以偏概全”,塑造过硬的专业素养。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以及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通用性两个内在原因出发,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合伙制的必然趋势。首先综述了有关知识的制度经济学观点;然后把知识区分为“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又根据专业知识的不同应用范围把专业知识区分为通用专业知识和专用专业知识,基于此,建立了事务所应采用合伙制的分析框架模型。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专业知识的通用性
目前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而不应采取有限公司制的讨论,国内学者集中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关系上,认为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的审计质量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较大的法律责任,从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而不是有限公司制。毫无疑问,这是原因之一,国外审计理论界也不乏这样的看法。这种理论观点实质是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对社会承担着某种形式的公共责任,而这种公共责任的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而消除或者降低这种社会危害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通过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保持职业谨慎,从而保证审计质量。而驱动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就需要它采取合伙制这一组织形式。这种理论观点看到了外部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关系,从它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社会第三方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
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及其内部关系出发来探讨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合伙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那么,是否可以从其它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如是否可以从所有权结构特征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原因出发来探索这个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过去二三十年兴起的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制度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这个松散的经济学体系包含着许多不能为传统微观经济学所接纳的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和比较经济体制等领域的内容,有时因为其核心是研究产权与制度的关系被称作产权经济学,有时因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被称为企业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契约经济学或者合同经济学。这些名称显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或许我们将来仍然称之为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比,意欲更接近客观现实以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和更具可靠性的预测。由于正确地认识到交易成本的存在与契约的不完备性,制度经济学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并由此认识到产权结构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界限、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分析了企业的监督与激励问题、分析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制度经济学采纳了委托理论并将其主要运用在契约分析上,指出了本质上为委托契约关系的不完备性导致了监督与激励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还分析了许多人看起来是“边缘性”(当然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它们却可能是“核心”)的研究领域,例如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知识在经济社会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等等。所有这些可以运用在会计师事务所财产所有制形式的分析上,为我们提供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一、非人力资本的可分离性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降低机会主义
企业是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两种资本组成的,所谓非人力资本的可分离性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是针对与其各自的所有者关系而言的,非人力资本,如厂房、设备、资金是可以与其所有者分离而单独存在的;而人力资本,如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健康、精力与工作努力程度是无法同其所有者相分离的。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与非人力资本的可分离性这两种不同资本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性质与结构。
首先,非人力资本是可以独立于它的所有者而存在的,这种可分离性导致了它的抵押功能,使非人力资本的出资者成为风险承担者,从而成为剩余权益和控制权的拥有者。与人力资本相比,非人力资本是难以随便移动的,它不能逃跑不能躲藏起来;非人力资本对外的财富信号是明显的、已实现的、被社会公认的,而人力资本的财富信号则是潜在的、在将来实现的、社会评价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非人力资本是无法沾染上机会主义的,而人力资本则存在着机会主义的倾向。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非人力资本的提供者更应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而人力资本的提供者更应成为工人。原因在于“因为对一个没有非人力资本的人来说,他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失败的成本由别人承担,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张维迎,1996)。
摘要:公允价值是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公允价值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于按照公允价值所计量的资产、负债以及价值评估模型中的变量和信息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并对公允价值披露的标准进行检查的活动过程。但是,公允价值在审计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本文就公允价值在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公允价值;审计实务;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在审计实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比较困难公允价值的概念在2006年就被列入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但截至目前尚没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或相关的评估参考标准,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公允价值审计时,如何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真正的具有公允性,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难题。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并遵循成本效益的审计原则,审计人员则要通过各种程序和途径获取审计对象的公允价值。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取得的公允价值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形势和对公允价值的审计过程更加复杂,公允价值的估值难度进一步增大。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综合性的专业化知识和审计能力,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了解和掌握企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并对现在和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评价,因为仅凭历史信息很难达到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综合经济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经济管理政策和经济法律知识、金融法律知识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能力,缺乏审计人员所必备的职业道德,从业经验不足,很难胜任当前复杂经济条件下的公允价值审计工作。
(三)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不完善当前,虽然公允价值在新的《准则》中被大量使用(38项准则中有35项设计了公允价值概念),但是《准则》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南和相应的框架体系,没有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具体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审计等具体问题作出规定,这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素。在审计工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审计人员在公允价值标准的确定,联合或独立估计时,审计结果可能与被审计单位账面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误差是允许的,但是新的审计准则并没有规定误差的许可范围和计算误差的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的不完善是当前公允价值审计的重要问题。
二、改进公允价值审计实务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公允价值市场评估体系在公允价值审计实务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参照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的引入被审计单位的估计和判断,使计量的公允性和估值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因此,要引入第三方独立的评估机构对市场作出正确的评估,确定具有公允性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公允价值审计中,估值参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公允价值的审计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应建立公允价值市场评估体系数据库,积累行业数据,并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也能为公允价值审计提供权威的计量指标,使审计结果具有公允性。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笔者根据胜任力特征要素,设计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指标调查问卷》。以李克特量表(LikenScale)为工具,以胜任特征为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为后续的建模做准备。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单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职务;第二部分主要是各胜任力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调查;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被访者对自己所从事审计岗位的胜任情况,主要从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熟练程度、完成工作质量、工作被认可程度四个方面来区分。个人胜任程度根据每个选项与个人审计工作的胜任关联度高低,授予分值权重加以区别,将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和个人工作被认可程度划分为三级,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2、3分,个人完成审计工作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划分为三级,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3、5分。然后合计每个人四个选项的总分,得分在14~16分为优秀组,表示胜任程度高;在9~13分为一般组,表示胜任程度一般;在4~8分为绩差组,表示胜任程度较差。胜任力特征指标重要程度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和“很重要”设为5个等级,并分别赋值1~5分,形成封闭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己对审计专业人员工作岗位的理解,分别针对各胜任特征指标予以计分评价,获取各胜任力特征指标的评分。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安徽黄山市审计局、合肥市审计局、芜湖市审计局、亳州市审计局、蚌埠市审计局、休宁县审计局、怀远县审计局、固镇县审计局、五河县审计局、蚌埠市四个区审计局等地方审计机关以及笔者工作所接触到的8个全国地方审计系统联系。笔者主要通过现场问卷和邮件形式向安徽省各市县审计同仁和其他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纸质和邮件形式回收调查问卷260份。
二、问卷结果实证分析
(一)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为了检验问卷项目是否能鉴别受试者的反应程度。笔者经过对44项胜任特征按照项目分析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总分相关系数判断,所有题项均具有显著性,表明44项胜任特征具有显著鉴别力。
(二)分层因子分析笔者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的四个层面44项指标进行了分层面的因子分析。以专业知识层面因子分析为例,专业知识层面经过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KMO的抽样适当性参数为0.854,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将原始变量进行主成分抽取,方差解释率为61.973%,方差解释率较高;最后经过最大正交旋转,按照因子负荷量大小排序,清晰地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因子一:经济学知识、行政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投融资知识。因子二:案例和经验知识、基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地方政策和法规、法律知识。因子三:财政知识、审计知识、财务会计、税务知识。专业技能层面经过第一次因子分析后,提取了四个共同因子,其中第四个因子只包含数理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所包括的题项数少于3个,无法测出所代表的层面特质,不适宜单独构成一个因子,因而将这两个题项删除后进行了第二次的因子分析。经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后,抽取了三个共同因子,三个共同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3.040%。因子一: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因子二:领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力、学习能力。因子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职业品质层面经过因子分析,可抽取二个共同因子。因子一:廉洁奉公、追求卓越、公共责任、相互尊重、保密、遵纪守法、职业谨慎。因子二:公正、客观、独立。专业经验层面KMO统计量为0.566,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只要保留一个共同因子,包括全部题项:审计经验、财务会计经验、经济管理经验、其他行业经验。
(三)信度检验从各层面Cronbach’salpha系数检验结果来看,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三个层面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0.882、0.908和0.835,均达到了0.8以上,测验的质量完全可以接受;专业经验层面的Cronbach’salpha系数也达到了0.6以上,尚可接受;总量表的a系数为0.942,非常高。可见,《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经信度分析后,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信度非常好,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三、胜任力模型构建
在建立最终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各因子对胜任力的重要程度,即权重。首先根据问卷的结果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的平均值,再依据因子所含胜任力特征的个数,将其平均值加总后再求其平均值,最后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其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分层因子分析和分量表信度系数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结构模型,包含四个层面9个胜任力因子42项胜任力特征,如图1所示。
一、忽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
当前,有关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审核工作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这一点,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观念,会计审核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这将直接阻碍会计审计工作前行步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单位主要实施事后的审计、核算、调查,使会计工作严重滞后,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大削弱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使管理单位难以实现预期的会计审计效率。
二、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想要使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就需要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使会计审计工作者全面掌握新会计制度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等环节的知识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人员完成预期任务目标后,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任务目标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做好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相关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根据基本原则、科学立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要全面了解审计工作者为会计管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队伍。
(二)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会计审计工作只有具备权威性,其作用才会得到良好保证。如果缺乏独立性,将会阻碍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有效监督。在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下,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公路管理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将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之外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具备独立性,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联的情况,实现审计的规范性、独立性。
(三)推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当前,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内容,所以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为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单位内所有活动,体现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为单位领导者提供正确有力的依据;还要制定一套内部控制的制度,让其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中,严格根据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强化会计核算及其监督工作,清晰划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任务,严厉禁止出现控制真空情况。
(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审计工作思路要想突破会计管理工作中死板的经验,就需要总结过去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要放弃过去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发展,要有新的尝试、新的思考、新的经验,在会计工作的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规范化、创新化力求站在审计工作的最前沿。
(五)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专业的审计人与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是一样的,都有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管理单位内部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制度,要加强新会计准则和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要在实践中总结,每次审计工作都要注意实践总结,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发展,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管理,这要求审计工作者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立场与原则。管理的业务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以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为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