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审计前沿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自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首次点名违规中央部门、掀起“审计风暴”以来,众多财经类高校越来越重视审计课程的重要性,我院自建校以来就开设审计专业,2005年8月17日国际审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置“工程审计”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有着鲜明的专业定位和独特的培养目标,形成一整套相应的课程体系。工程管理专业借助普通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平台和我校审计学优势学科平台,强力构筑“工程审计”课程体系,推进“工程审计”课程群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形成鲜明的专业优势和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也随之加大,由于工程项目涉及资金量大,从而导致贪污腐败、串谋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我国对工程审计人才的需求激增。这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审计方向)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虽然我国审计规模初成规模,但是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审计类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审计课程教学方法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特别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简单的课件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审计课程的教学,简单的课件教学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务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对高校工程审计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进行重新审视。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工程审计课程主要是讲授工程类的基础知识,而信息化审计和工程结合的课程往往在毕业前期开设,而此阶段正好是学生踏入社会,准备着手就业的时期,因此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另外工程审计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而现实中往往是理论部分在先,实践部分在后,导致了学生重理论部分,轻实践部分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只有理论和实践部分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目前急需解决的是信息化审计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加速,审计部门也开发了相关的审计转换软件,但是对于高校还缺乏审计软件和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审计的实践课程。未来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必定是依托信息系统审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以设计与岗位职业技能对接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靠课件上课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审计课堂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工程审计方向的学生,在工程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不时地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充实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的高质量的审计课程师资队伍,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组织工程管理类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除了安排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相关培训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关键是工程审计要点的视频展示,让学生产生形象生动的印象。另外也要使每位教师可以熟练运用审计教学软件,贯彻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2)组织教师到审计部门挂职锻炼。到审计部门进行实际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审计操作水平,进一步为教学服务。
(3)加强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有效结合。每周聘请校外信息系统审计专家到学校授课,不仅校内教师的知识拓展了,而且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一、论文选择
一般而言,国外专业刊物的排名是通过本领域内问卷评选决定的。AmericanEconomicReview,TheJournalofFinance,JournaofPoliticalEconomy等期刊在历次评选中均获得较高的支持,在分析公允价值审计研究现状时选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作为参考有一定价值。然而,国内专业刊物并无类似的公开评选,因此本文在“中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公允价值审计为检索词,检索了从1984年到2013年标题中含有公允价值审计的文献,结果发现从2003年起,与公允价值审计相关的文献才开始出现,共检索到了63篇,其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这表明虽然我国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学者仍对其抱有很大的热情。本文对这63篇文献进行了分类的:一类是核心类期刊文献,占文献总数的43%;一类是非核心类期刊文献,占文献总数的57%。从这两类文献所占比率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关于公允价值审计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不足二分之一。可见我国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还有待于加深。另外,这63篇文献分别发表在33种专业期刊上的,平均每个期刊不足2篇,可见还没有比较固定的期刊发表与公允价值审计研究有关的论文。通过对这63篇文献的泛读,我了解到核心类期刊上的文献选题突出前沿性、指导性,实用性和知识性,能够及时追踪国内、外公允价值审计研究的新动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非核心类期刊上的文献基本上是参照核心类期刊上的文献,再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其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我决定选取这27篇核心类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发现和讨论
1.作者与研究课题在这27篇文献中,单一作者的文献占59%,两位作者的文献占37%,三位作者的文献占4%。平均每篇文献的作者数目不足两人,这与国外相比稍低些。并且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可能更倾向于一个人工作,而非团队协作。通过梳理这27篇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对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目前面临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允价值审计缺乏证据支持;(2)难以把握公允价值审计结果的客观性;(3)公允价值计量加大了审计风险;(4)公允价值审计增加时间和成本;(5)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困难;(6)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不完善。学者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1)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加快公允价值审计理论的发展;(2)审计人员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3)强化第三方估值,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市场评估体系和数据库;(4)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5)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及企业诚信。虽然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公允价值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但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有很大局限性,“扎堆”现象严重。事实上国内公允价值审计研究尚处于学科“边缘”,而未真正跟上国外学术前沿的脚步。
2.论文的类型根据文献的研究方法特点把这27篇文献划分为以下几类:描述型、规范型、定性经验型、文献型、概念型和实证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占44.4%、37%、7.4%、3.6%、7.4%、0。这一结果有点让人意外,因为规范型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并不被视为严格的学术性论文,而实证型论文颇为受推崇;描述型论文一般只能出现于三流以下层次的学术刊物中。而这27篇文献中,有44.4%是描述型的,有37%是规范型的,其他类别的只占18.6%。需要指出的是,一向受国外学术界推崇的实证型研究,在国内却没有学者用于公允价值审计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是以市场有效为前提的。如果市场无效,会导致经验研究。虽然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并取得巨大成就,但整个市场仍处于一种局部有效的状态,在这情况下不适合采用实证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关于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还没有采用实证研究,但是这27篇论文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描述型论文,虽然描述型论文的学术贡献有限,但毕竟也是一种贡献。
3.作者所属机构这27篇文献的作者分属于22个机构,其中财经类院校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协会居多。其中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是重庆工商大学,其余文献的作者分布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优劣势。这表明学校之间很少有跨校合作,因此可以判断我国学校之间不喜欢在学术方面合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校之间的文化封闭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使得各个学校排斥合作,他们不愿意、也感到没有必要与他人合作。(2)学术成果归属问题。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共同的学术成果归属于哪一方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学校之间会选择不合作。
4.评估总结从总体来看,我国对于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尚未进入“主流”,无法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看齐。在理论上,这27篇文献普遍缺乏深入探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浅析,在使用西方前沿理论方面显得十分薄弱。文章列举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是在8至15之间,在笔者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在方法上,规范型和描述型论文占绝大多数,而文献型和概念型论文相对较少,并且在选取的这27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文章使用实证研究。本文虽然在前面解释了这一现象,但是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发展前景
摘要: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加快建立责任政府,促进乡镇约束机制的建立,维护农村地区稳定。现今对如何做好审计工作,如何利用审计的职能,提出新规划要求。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在管理经济过程中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从乡镇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审计问题、对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在新时代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重点
一、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1.干部经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未严格执行对于目前经济审计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大多是离任后的审计工作。离任审计实施的时间一般在被审计人员到新的岗位之后,审计人员才开始介入进行审计,使得审计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长此以往,审计在乡镇干部中缺少威慑力,违纪违规以至于违法有更大胆量,致使干部经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未严格执行。
2.审计定位不准,审计人员认识不足
实现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政策执行,如果审计定位不准,审计人员认识不足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迟缓、政治的稳定不够和社会的进步的不足,因此把审计定位准确,审计人员认识充足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来保证审计的实效[1]。
3.党政领导权责不清
(一)树立全新的审计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审计观念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财务审计观念进行革新。首先,提高无形资产审计的重视程度,由于信息、知识、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致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升,所以企业会计核算的重心必将向无形资产核算转变,这就要求财务审计也必须从重视有形资产审计向无形资产审计转变;其次,树立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并重的审计观念。企业要将财务审计视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企业整体效益放置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对企业效益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再次,树立审计国际化的观念。在审计准则国际化、审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必须树立国际化观念,使审计报告获得国际社会公众的信任。
(二)拓宽财务审计范围
为了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效,必须进一步拓宽财务审计领域,使审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这一方面。首先,将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运用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力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其次,将单一的财务审计拓展至管理审计范畴,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审计各项经济业务,并监督其是否实现达到了预期目标;再次,将分散式财务审计工作向集中化管理方向转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职能。
(三)创新审计技术手段
首先,应当不断加大新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开发力度。为了适应当前无书面记录的各类经济业务,审计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向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转移,换言之,未来的财务审计将会变成对数据库的审计,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集中到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等环节上,这就要求审计程序必须具有实时、多元以及开放性的特征,对无形资产、社会责任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审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其次,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审计手段进行革新。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各类经济交易和资本决策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想要适应这一发展,就必须对审计处理手段进行革新,应逐步摆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和信息化审计模式发展;再次,完善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会计岗位责任,内控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此,应当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并积极开发更为科学的测试内控制度的技术。
(四)提高财务审计队伍素质
一、忽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
当前,有关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审核工作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这一点,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观念,会计审核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这将直接阻碍会计审计工作前行步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单位主要实施事后的审计、核算、调查,使会计工作严重滞后,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大削弱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使管理单位难以实现预期的会计审计效率。
二、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想要使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就需要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使会计审计工作者全面掌握新会计制度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等环节的知识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人员完成预期任务目标后,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任务目标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做好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相关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根据基本原则、科学立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要全面了解审计工作者为会计管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队伍。
(二)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会计审计工作只有具备权威性,其作用才会得到良好保证。如果缺乏独立性,将会阻碍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有效监督。在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下,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公路管理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将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之外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具备独立性,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联的情况,实现审计的规范性、独立性。
(三)推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当前,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内容,所以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为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单位内所有活动,体现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为单位领导者提供正确有力的依据;还要制定一套内部控制的制度,让其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中,严格根据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强化会计核算及其监督工作,清晰划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任务,严厉禁止出现控制真空情况。
(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审计工作思路要想突破会计管理工作中死板的经验,就需要总结过去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要放弃过去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发展,要有新的尝试、新的思考、新的经验,在会计工作的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规范化、创新化力求站在审计工作的最前沿。
(五)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专业的审计人与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是一样的,都有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管理单位内部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制度,要加强新会计准则和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要在实践中总结,每次审计工作都要注意实践总结,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发展,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管理,这要求审计工作者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立场与原则。管理的业务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以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为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人工智能更加普及,促进会计审计行业逐渐改变和成长。本文解释了人工智能审计的相关概念,并且重点回顾了关于人工智能对审计行业发展影响的相关文献,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适应性作出理性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审计行业
近些年来,智能化的技术越来越普及,在不同领域迅猛发展。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可以广泛储存和查询;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数据信息的计算更加便捷、安全;移动互联技术则推动信息交换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先进的技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已延伸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年5月,普华永道事务所发表了关于引入人工智能的流程自动化方案。很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引进了会计机器人,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审计领域。会计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输入存储信息,对会计师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他们掌握人工智能的内在本质和前沿动态,从而促进现代审计技术的进步。运用人工智能的审计系统不仅工作高效而且人工费用低,其全面普及是大势所趋,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1关于人工智能审计的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从根本上来看是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编程、设计系统,从而完成各项代替人工的工作。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即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首先是对人类思维的器官:人脑进行结构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设计出结构相似的机器,这是人工智能产生的基础。其次要依据大脑功能的实现过程设计系统的运行方式,这是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途径。其重点在于找到人类大脑在思考的时候是如何传递信息,从而仿照设计机器的系统。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操作,代替人工。人工智能审计则是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审计领域,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和机器操作一定的审计工作。该系统建立在对审计人员思考、实施过程的模拟之下,将基础审计工作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数据的采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将被收集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数据库里,以方便接下来的数据应用。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检查核对,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快速筛选出待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信息,并与数据库信息比对,从而检查出错误、过时的信息,避免舞弊、篡改信息等各种不端行为。在数据审核完毕之后,人工智能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试算平衡表、利润表等各种财务报表以及工作底稿。基础工作由系统处理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他们的工作重点可以向更为复杂的分析阶段转变。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能够随时随地检查系统处理数据的任一阶段,实现全方位的监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审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通过模拟审计人员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过程,智能系统几乎可以处理全部的基础审计工作,并且人工智能的处理效率、正确率、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程度都要比审计人员要高得多。总之,人工智能的出现倒逼审计行业内部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颠覆式的变革,虽然面对着未知的艰巨挑战,但是如果迎难而上,成功变革,对整个行业而言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越。
2人工智能技术给审计行业带来的变革
2.1促使审计信息处理更加高效
陈敏洁(2018)的研究从基础审计工作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审计行业的影响。传统的基础审计工作主要含有海量数据的筛选,因此基础从业人员需要审阅大量的数据资料,除了合同单、审批单等文字信息,还有众多专业图表等晦涩难懂的数据信息。审计人员如果不够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的领域,处理起来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了解,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则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智能系统存储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面对复杂的专业数据它可以快速调取出相应的信息进行比对,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了解专业背景。基础审计工作完成后,系统将相关报表呈献给审计人员,以便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审计信息在收集、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做到了短时间内提供出高质量的报表,使审计人员专注于分析数据等专业的工作。
一、财务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前景
1加强财务审计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
以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培训为契机,考虑各系统模块的功能合并,或者设计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一次录入,信息资源共享。财务审计信息化通常是指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活动,财务信息化系统为财务报告提供数据或为数据的产生提供保障。例如财务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资产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等)、SAP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结算管理系统及以上系统的集成系统等,各系统模块均应加入相关查询参数,便于对相关系统进行查询和统计。
2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财务审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表现在计算机审计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数据测试,也可以用于测试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具体的应用控制。电子通讯的一般风险包括发生故障和由于噪音或中断、信息丢失、信息发送错误、信息错误、引入未经批准的信息问题以及备份要求有关的问题等。电子邮件的使用使得电子通讯联系促进了文本、数据、图像和声音的通讯更加便捷,也产生了数据泄密、网络故障、数据流失和出错的风险等各种风险,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接触控制、信息安全性政策和加密得到控制,已有的控制方法如:自动报警、例外情况报告和加密措施等。
二、财务审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1变革财务审计信息化体系
面对种种挑战,财务审计信息化要采取策略和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网络技术运用于财务审计,已不仅仅是是对财务部门的改革,其实它已经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应结合集中管理和实时控制的特点,组织创新的基础上,重组财务审计管理体系,抛弃财务审计作为事后的反映、控制的旧观念与体制,把财务审计的重点转移到计划、决策与分析上来,运用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方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优势,综合各部门的相关信息从财务审计进行预测、分析、计划和控制。
一、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任务
现代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为科研机构和更高层次的教育单位输送进一步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科研型人才,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主要从事审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和物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也在日益翻新,社会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和方法手段都在迅速变化,知识老化的周期在缩短。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尤其是实务部分,可能在他们毕业时就已经过时。因此,现在的高等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綜合素质。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精髓,领会专业知识的应用原理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具有创新性思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世界。毕业后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中新的问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通俗地说就是: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审计的本质、审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手段,领会审计法规对保证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审计法规、审计管理体制与审计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还要求学生在未来审计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自主地进行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优质地完成未来将要承担的审计任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长期任务。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善于启发学生创新性能力
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在于教师的知识创新以及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思想的火花。审计专业教育创新的第一要素与灵魂是教师,知识可以从书本和电化教学设备中学到,但是如果学生缺乏与高素质教师的交流,不经过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创新思维是很难学到的。一个好的教师胜过1000台电化教学设备。教师要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要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善于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钱伟长先生说:“在高等院校里,不是科学家,就不会是个好教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你如果不知道科学前沿的最新突破,不知道科学前沿的最新命题,那只能教会学生硬记硬背你那本一成不变的讲义了,不知何谓‘新’,怎么可能去‘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教师的治学态度、进取精神,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每项内容都有过一番深入的研究,讲起课来才能“轻车熟路”,容易抓住重点,做到深入浅出,并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把学生引入创新世界。我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把教师授课和歌唱类比。《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讲善于歌唱的人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这类教师在讲解时能做到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涵义深远。
审计这门课,如果教师不能对审计法中每一条规定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有深刻地领悟,不能对每一种审计方法的根本原理有着透彻地理解,讲起课来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最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只能跟着死记硬背,谈不上去发挥、去创新。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就能讲得有板有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审计法条文以及审计方法与经济运行机制和会计实务的对应关系,学生会感觉到学得津津有味,并深刻理解。今后即使经济政策或会计方法发生变化,他们也会懂得审计法和审计方法也应该怎样做出相应地调整,即学生已经有了创新性思维。从多年走过的教学之路,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对一门知识的掌握,学过多遍不如教过一遍。为了教好一门课,教师必须站在比教材所讲知识的更高层次上去深入研究教材中每一项内容的细节问题。例如,讲到无形资产审计时,注意审查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时入账的区别,学生以前会计课上都学过,两者一个进“其他业务支出”,一个进“营业外支出”,但忘了到底是哪个进“其他业务支出”,哪个进“营业外支出”。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他们无形资产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讲出一些,但承认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再提醒他们无形资产特点中有一条“无形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无形资产是为使用。不少学生马上领悟出转让使用权则是企业的“业务”,而出售(即转让所有权)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所有权的转让属于“营业外”,应该进“营业外支出”。
三、课程设置要重基础,课堂教学要重案例
随着科技、经济和审计学科自身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数量和复杂性都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这使得审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在重深度、重广度、重技术三种方式中做出选择。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一到单位就能“干事”的要求,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地强调技术教育的覆盖面,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纳入教学内容,而忽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基本的、重要的原理认识肤浅。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业后进入角色可能是比较快,但由于基本理论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比较差,看问题的透彻性不强,往往干不了“大事”,只是一种数据处理型人才,很难成为高级人才,会常常面对新问题,新变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当然,在现今社会条件下,不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在理论深度与应用之间有个合理选择。事实上,对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想在应用方面掌握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应用问题是在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才是可靠的。
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审计人才,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重视审计理论的深度,力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把握,授之与渔,而不是授之与鱼,发挥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能力与应变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使用案例,不能空谈理论。一方面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当然讲好案例,对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审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教师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偏低,会计、审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2)普遍存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三类教师格局,不同类教师之间知识互不通晓;(3)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脱节。而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讲案例时,只能讲好课本上的规范性内容,不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结合会计、财务以及社会实践充分展开课本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性思维。为了克服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1)学校每年能组织部分教师轮换到有关审计部门或事务所去锻炼;(2)打破一个教师一直教一门课的局面,适当进行中青年教师轮流但任相关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