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生态农业发展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的阐述

一、德宏州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农业技术支持不足。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从现实看,德宏州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中心仅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种子、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弱。

2、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缺乏。发展生态农业,引入先进技术、优良品种、优秀人才,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长期以来,德宏州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存在巨大的生产发展隐患。加之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不高,自筹资金负担过重。而德宏州政府财政困难,投入的资金有限,根本无法解决农村发展要求,更谈不上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即使有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撑,德宏州政府也没有足够的生态农业发展资金,发展生态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频繁,使留守“妇幼老”群体成为德宏州农村生产的主要对象,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面临优质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德宏州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凭居多,绝大多数农民接受新事物、获取信息能力较差,生态农业观念淡薄,接受生态农业方式培训的意愿低、效果差,不利于生态农业意识的宣传及技术的推广,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培养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有效、合理的生态农技推广。

二、加快德宏州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1、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开展生态教育,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为此,德宏州要面向乡镇和村寨,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加强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教育,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危害,唤起农民的可持续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同时,逐步认识农业经济的未来走向,了解国民对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的需求,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普及和农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着重推广秸杆回田、沼气应用、有机肥施用等生态种养的优化,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人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一是德宏州各级政府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对建设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围绕统筹城乡的要求,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生态化,充分发展德宏州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二是要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建设、经营机制、科技支撑、保障机制、投入等方面,全面推进德宏州生态农业建设。三是要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风貌为依托,以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重点打造农村休闲、农业观光、农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四是要按照生态文明乡(镇)、村建设的标准,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五是统筹涉农资金,向生态农业项目倾斜,做好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申报,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

3、强化科技进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德宏州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是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农技推广人员实施培训,培养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建立长期的生态农业发展跟踪、研究体系,适时掌握信息,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二是要做好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辅导,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三是要积极采用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农林间作、作物套种、农牧结合、庭院立体开发等模式,提高水、土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要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和发展食用菌生产等形式,实现作物秸秆等农业资源的再利用。

继续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思考

怀化市地处湖南西部,位于湘黔渝鄂桂边境山地主体地带。怀化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多种效益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即五省边区生态中心城市和生态怀化、法治怀化、智慧怀化、幸福怀化,将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到了新高度。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形成的初步基础体现在生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怀化市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用量增加,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不小面积土地表土流失,明显降低了农田生产力,不利于生态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怀化市农业生态结构脆弱,资源利用比较粗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业生产结构中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之间的比例不平衡,农业生态也不平衡。

3.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怀化市山地面积为2921万亩,人均耕地仅为0.8亩。山地多、耕地少和土地分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土地的适度集中和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怀化市农产品大部分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粗加工就进入市场,生态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差距较大。

4.生态农业发展投入不足。由于怀化市财力有限,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财力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主要表现一是怀化市是吃饭财政,无法挤出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二是虽然近年来怀化市的“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发展模式悄然兴起,但公司(企业)和农户尚未真正成为市场投入主体;三是银行投融资习惯倾向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对生态农业支持有限;四是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制约,农户投入普遍偏低,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

5.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滞后。怀化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一是农民的知识局限性,能力和工作习惯等,控制昆虫害虫和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控制技术和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二是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不高,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还很薄弱,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积极性不高。

6.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不完善。一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还没有真正融合。二是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和法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生态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缺乏更多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商品销售渠道还要进一步畅通。

继续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农村财政与财务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发展思路多处于浅层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生态农业实质和内涵的农村村民、农企业主并不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圈子中跳出来,发展上仍然是重产值、产量而轻视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而忽视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而无视生态标准。

(二)生态农业规划滞后,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强。2010年在编制全区“十二五”规划和各区域、行业专题规划时,双阳区编制了农业、牧业、鹿业、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但没有单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只是在各规划中穿插了农业生态化改造问题。由于没有生态农业发展专题性总体规划,各部门在组织实施农业生态化改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缺少科学性、工作随意性问题,园区、基地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千家万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农村土地流转率低,大规模生态化经营受限。目前,双阳区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大量土地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的难度仍然很大,土地流转率低成为扩大农业生态化经营规模的最大瓶颈。

(四)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生态农业执行标准缺失。截至目前,我区尚没有权威的生态农产品基本标准执行监控监管机构,也没有成文的推进生态农产品标准执行工作方案或措施,行业规范、市场管理、产品认证等机制以及周边沿线环境都急需规范和建设。现有的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产品、加工包装环节等都面临着信任难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不好卖”的窘境,绝大多数无公害、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五)产业扶持不尽人意,扶持措施急需快速跟进。近几年双阳区得到的上级“三农”资金都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在生态农业急需的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的资金较少。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支持农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十分有限,难以刺激生产者增加农业生态投入,对生产优质、标准化、让市场认可的生态化农产品缺乏动力。

二、对策和建议

继续阅读

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广大农村地区,要留住青山绿水,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文章从一个农业县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着手,秉着以一斑而观全豹的想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业;农业大县

LH县是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一直都致力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笔者对LH县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并对目前该县农业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结合该县实际就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对策。

一、LH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LH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就。

(一)LH县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通过近几年的土地流转,助推LH县做大做强了油茶产业、茶叶产业、优质稻产业、红糖产业和龙牙百合产业等等。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20多万亩,其中优质稻生产基地60万亩、金银花生产基地21万亩、特色果蔬茶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8万余亩、龙牙百合基地1万亩、三辣(生姜、辣椒、大蒜)基地5万亩、烤烟生产基地2万亩等。2.现代农业初现端倪。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2019年,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已达20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15%。湖南军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南宝庆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申报为省“百千万工程”扶持范围;七江天域农业创建为省特色产业园;花瑶印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创建2019年度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创建11家市级龙头企业。二是品牌创建取得新成就。2019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5个,完成3家企业的10个绿色食品认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大米24个,“乡香湘”商标获湖南省著名商标和邵阳市著名商标。山峰农业公司成功创建省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3.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率先启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了“城乡一体统筹兼顾、清扫保洁全面覆盖、收集转运专业运作、处理方式集中统一、经费保障合理分担”的闭环管理。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4个,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创建省级卫生村8个,市级卫生乡镇3个。完成省定改厕任务2826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

(二)LH县生态农业的几种基本模式

继续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法律制度思考探析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法律制度的思考与研究,对于保障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中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美日两国的经验,使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并得以有效实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法律制度;立法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方面出现巨大压力。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平衡,发展生态农业是最佳选择,这就需要更准确地理解生态农业的内涵及优势。

1.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在1971年,美国的威廉姆•艾布瑞克特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这一概念,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系统的方法,利用因地制宜方式的一种新型农业[1]。生态农业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有机性、生产效率高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它有利于稳定和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1.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基本状况

由于一开始我国发展的是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需要大力探索发展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2]。在2019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有提到“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不变底色”,更加充实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依据,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继续阅读

植物保护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多。所以传统的农业发展需要改善和创新,逐渐向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前进。植物保护技术属于生态农业中重要的内容,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引入植物保护新技术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植物保护新技术;生态农业;重要作用

农业就是将知识与技术结合的产业,人类发展离不开农业,但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了许多问题,比如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给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阻碍。针对此类情况,我国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大投入,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1]。在生态农业发展领域运用植物保护新技术,能有效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在生态农业发展领域引入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和重要作用展开讨论。

1简介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

在农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实质就是在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同时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发展造成阻碍。如今对于生态农业的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所以新型植物保护技术广泛应用,在实现杀害消灭害虫的同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保护,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也相应的降低了劳动成本。传统的植物保护方法逐渐被新技术取代,传统方式对于环境的破坏污染极其严重,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通常以喷洒农药为主要手段,但是农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较深,通过将植物保护新技术融入到农作物病虫害治理中,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段的不足之处,其本身具备的优势也会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植物保护新技术的重要作用

2.1我国目前正在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内容就是将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3]。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生长速度快长势好的用材类林木,同时不要忽略兼有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林木[4]。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而植物保护技术刚好符合这一规律,详细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发育特点和生长规律,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使其各个环节有针对性措施开展工作,从而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继续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玉环县陆地面积378km2,浅滩涂面积240km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三因素配合良好,利于各种作物生长。境内常年无霜期为252~266d,这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生产的玉环盘菜、楚门文旦、环环剪豆、长柿、广柑等农产品知名度高,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玉环县坚持“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玉环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等都制定了农产品地方系列标准,使农产品按标生产。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截止目前,玉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个,有机食品达到6个,绿色食品达到9个。从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生态整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因此,玉环县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提倡应用有机复合肥料,加强农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农资物品。一是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近几年,玉环县对4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示范方10个,面积3900亩,使每亩耕地平均减少化肥用量9kg,因产量提高实现亩增收92元,农民累计增收500余万元。二是实施三大工程,控制农药污染。近几年来,玉环县积极实施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高效低毒农药大面积推广,推广率达到90%以上;实施区比非实施区的亩纯农药使用量减少31.24%。近年来,玉环县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渔村风情等打动游客的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发展,顺应了都市人向往体验幽静田园生活的需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点和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如玉环漩门湾观光农业园、“三潭茗园”农庄、清港垂钓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坎门后沙生态风情、大鹿岛生态旅游、古城旅游度假、海上生态捕渔体验和乐清湾水上游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同时,各个农业示范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也深受城市居民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提升了农业发展层次,成为玉环农业的新亮点。

2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由于玉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外来人口多,地域的人口承载力有限,较大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土地资源量偏少,人均占有量仅0.27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重用轻养,致使耕地蓄水保肥能力降低。二是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低,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每年都较长时期处于严重状态,今年经常性出现缺水现象。三是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污水灌溉,以及受厂矿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的影响,水体、生物、土壤、大气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复合、交叉、循环的主体污染严重,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因素。大部分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经验,对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效益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转化增值的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玉环县农产品规模偏少、经营分散、量少质低,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有的有牌无品,有的有名无牌,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廖廖无几,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不够。玉环县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有限,使推广实施范围和建设速度受到影响。即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仍是传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不够,标准化程度低。

二、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投资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高度出发,狠抓落实,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浙江农民信箱,开展多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开展规范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投入品监管,安全性保障”的要求,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农产品,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生态农业按标生产、按标包装、按标加工、按标上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按照“集中、权威、高效、便捷”的要求,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和检测检验,着重抓好各个环节的网络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继续阅读

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1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1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无公害农业和开展标准地生产是象州生态农业发展的亮点。农业标准地建设方面,全县已创建国家桑蚕标准地示范基地24万亩,为广西优质稻标准地示范县,拥有桑蚕标准和优质稻地方标准。生态农业品牌认证方面,全县已获得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认证21.78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认证1万亩;无公害大米产品认证18万吨;有机水稻生产认证500亩。象州红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证面积2.5万亩,水稻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000亩。

1.2生态农业技术普及推广

象州县大力推广运用生态农业技术,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推广生物、植物源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推广性诱剂、诱虫灯等绿色植保防虫技术;开展危害生态农业环境调查,防控外来有害生物,进行农业污染源普查和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开展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每年推广高效低毒农药250吨,有机生态肥料3万吨,秸秆还田40万亩,种植绿肥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次,沼气池入户率达45%。猪—沼—果、果—灯—鱼、稻—灯—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初具规模。

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思想意识根深,温饱满足感强,干群对发展生态农业未完全认识,理解不透,从而资金投入就受到制约,自然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2)农业投入品污染控制难。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农业投入品种类多,监管规范使用有效控管仍较难。全县年农药使用量130吨左右,化肥使用量7.5万吨左右。3)兽药鱼药、饲料使用不合理,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兽药鱼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导致动物产品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严重。4)“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规模及档次不高,品牌效应影响力不强。目前,象州县虽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但品牌效应力小。5)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及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效益不高。

3象州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