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品贸易范文

商品贸易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商品贸易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商品贸易

医药商品贸易的结构特征

一、中国与欧盟医药商品贸易的总体趋势

整体来看,中国与欧盟医药贸易额从2000年的10.4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174.46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超过16倍。在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中,中国与欧盟医药商品贸易占比自2006年以来持续上升,中欧医药商品贸易在中欧货物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凸显,2013年中欧医药商品贸易占比3.12%,成为占比最大的年份。然而,同我国传统制造业相比,该比值依旧较低,中欧医药商品贸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中国与欧盟医药商品贸易持续增长,但双边贸易逆差在逐年扩大,从2000年的5.54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93.16亿美元。此外,医药商品进口额占全部商品贸易比重与出口额占比之间差距明显拉大,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从2000年的2.55%和0.60%上升至2013年的6.13%和1.05%,进口额占比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出口占比。医药商品进、出口额如此悬殊,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第一,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医用商品往往属于低技术、资源消耗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定价较低,如医用敷料、按摩器具等,而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大部分医用商品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较高、价格也相对昂贵,如X射线应用设备、抗生素等。第二,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居民医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对于医药商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药产业相对落后,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居民对国外医药商品的需求。

二、中国与欧盟医药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

(一)中国与欧盟医用药品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在出口方面,如表2所示,中国医用药品出口主要以用于医疗的人体或动物制品、用于医疗的辅助用品为主,2013年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分别为4.27亿美元、4.22亿美元,两类商品出口总额占当年医用药品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同时,中国药品、用于医疗的血制品、其他类药品均表现出稳步增长,特别是药品出口尤为明显,中国药品对欧盟出口额从2009年的1.36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43亿美元,成为当年第一大医用出口药品。与出口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医用药品的进口主要来自用于医疗的血制品等、药品和其他类药品,并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而用于医疗的人体或动物制品、用于医疗的辅助用品进口所占份额极低。从产品特征来看,用于医疗的人体或动物制品、用于医疗的辅助用品属于资源消耗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欧盟国家相比,中国在医药资源与劳动力方面均存在较大优势,成为上述两类商品的主要供应国。用于医疗的血制品等、药品与其他药品为生化药和西成药,属于附加值较高、医药技术密集型医药商品,出口商往往在产品定价上拥有主动权,产品定价较高,因而导致中国在上述药品贸易中存在贸易逆差。

(二)中国与欧盟医疗器械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如表3所示,2009-2013年在我国与欧盟医疗器械贸易中,机械疗法器具等产品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9年贸易顺差达到最大,为2.8亿美元,其中,按摩器具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其余四类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贸易逆差,而且呈现逐年扩张的特点,其中以射线类的应用设备最为严重。2009-2013年中国射线类的应用设备贸易逆差从5.62亿美元上升至10.72亿美元,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由于目前中国在医疗设备制造技术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如产品的性能与稳定性,中国向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主要以通用诊疗设备、X射线断层检查仪、彩色超声波诊断仪等高附加值、高技术类产品为主,产品价格十分昂贵。与进口产品相比,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医疗器械主要以低附加值类产品为主,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在医疗、外科、牙科或兽医用仪器及器具方面,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出口主要仍以注射器、针管、导管等医用敷料类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因而造成在上述产品贸易上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

三、中国与欧盟医药商品贸易的国别结构特征

(一)医药商品出口的国别结构特征201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医药商品排名在前十位的国家中,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意大利排名前五位,2013年中国对上述国家出口占对欧盟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7%、13%、13%、11%和7%。其中,德国成为中国对欧盟最大的医药商品出口国,2013年中国向德国出口医药商品总额达9.59亿美元。

(二)医药商品进口的国别结构特征2013年,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瑞典成为中国医药商品进口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中国从上述国家医药商品进口额占从欧盟进口的比重分别为38%、12%、11%、9%和5%。德国依旧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商品进口国,2013年中国从德国进口医药商品达5.23亿美元,说明德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医药商品贸易伙伴。

继续阅读

中巴商品贸易发展研究

一、中巴商品贸易增长情况

1950—1956年,中巴两国商品贸易额年均超过3000万美元,在两国对外贸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1—1952年度和1952—1953年度,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分别为2.54亿卢比和1.091亿卢比,中国仅次于英国和日本,连续两年成为巴的第三大出口国。当时巴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棉花和黄麻。①从表1可见,20世纪70年代,中巴商品贸易曾有显著增长,80年代中国向巴的出口有明显增长,但巴向中国的出口起伏不定,且增长不明显。个别年度如1980—1981年度中国曾是巴主要的商品出口国。1984—1985年度至1987—1988年度,巴向中国的出口出现大幅下降,占巴出口额的比例一度降到不足0.5%的水平。但是巴从中国的进口额稳定增长,占巴进口额的比例自1976—1977年度以来处于上升趋势。按美元计算,1985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2.34亿美元,1989年升至6.8亿美元。②在中巴贸易中,除1980—1981年度外,巴方都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不断扩大,1984—1985年度为14.33亿卢比,1989—1990年度增为42.75亿卢比。从表2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巴商品贸易值虽有增长,但增长不太大,且有起伏,1990年为5.85亿美元,1999年达9.71亿美元。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巴商品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以前年均增速接近30%,2009年有一定下降后,再次高速增长。2000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1.62亿美元,2006年已经升为52.47亿美元,2013年进一步增加到142.19亿美元。2013年比2000年增长12.24倍。但是,中巴贸易很不平衡。从1994—1998年,中国对巴出口处于下降趋势,巴对中国出口有4年高速增长。1999—2005年,中国对巴出口高速增长,巴对中国的出口仅有3年高速增长。近年来,尽管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世界贸易和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下降,但中巴贸易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贸易额连创新高。根据巴政府的统计,自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巴中双边贸易高速增长,巴中贸易总额从2006—2007年度的41亿美元,猛增到2012—2013年度的92亿美元,增长124%。期间,巴向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00%,从6亿美元增为26亿美元。④据中方统计,2014年1月-8月,中巴商品贸易总额为102.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其中,中国向巴出口84.04亿美元,中国从巴进口18亿美元。①长期以来,由于中巴双方外汇短缺,致使易货贸易在中巴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52年易货贸易协定规定的易货贸易额为巴向中国出口9720万卢比的棉花。1968年中巴双方易货贸易额达到1450万美元,1979年上升到4800万美元。此外,1969年中巴两国签订边境贸易协定,并开始进行边境贸易。1978年喀喇昆仑公路通车后,中国新疆同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之间的边境贸易大幅度增加,年边境贸易额从1970年的24万卢比增加到1983年的390万卢比,1988年更增加到4000万卢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巴边境贸易进一步增加,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②2005年,我国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边境贸易额为3.43亿美元,占当年中巴贸易总额的8.04%,2008年增至4.12亿美元,占当年中巴贸易总额的5.83%。③虽然中国早就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但在巴基斯坦政府每年的经济调查中,《2013—2014年度巴基斯坦经济调查》才把中国列为巴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巴方的统计表明,2010—2011年度,巴出口中国的商品额占其出口总额的7%,列第3位,2012—2013年度占11%,2013—2014年度前3个季度占10%,都列第2位,次于美国。2010—2011年度,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11—2012年度占17%,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并列第一,2012—2013年度占15%,2013—2014年度前3个季度占16%,列第2位。④根据表2中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结合巴方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几年中国无疑是巴最大的贸易伙伴。例如,2011—2012年度,巴的商品出口总额为236.41亿美元,进口额为449.12亿美元,外贸总额为685.53亿美元。⑤根据各国占巴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我们计算出该年度巴与阿联酋的贸易总额约为84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总额约为49亿美元。而巴政府说2011—2012年度,巴中贸易总额为89亿美元。①因而,该年度中国是巴第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2012年中巴双边商品贸易额为124.17亿美元,同比上升17.6%。其中,中方出口额92.76亿美元,同比上升9.9%;进口额31.40亿美元,同比上升48.2%。中国是除欧盟外巴第一大贸易伙伴。②所以,就单个国家讲,2012年中国也是巴最大贸易伙伴。而且,我国香港特区长期以来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把香港的数据加入,那么中国目前是巴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无疑的。

二、近年来的中巴商品贸易结构

在近些年的中巴商品贸易中,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原材料、化工产品、贱金属、矿产品等,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巴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棉花、皮革、矿产品、植物产品等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双方的商品贸易结构前后变化不大,较有利于中国。例如,2008年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57.74亿美元。其中,进口了22.43亿美元的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附件(机械器具及零件、锅炉等10.33亿美元,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零附件12.10亿),12.56亿美元的纺织原料和纺织制品,6.19亿美元的化工产品,5.44亿美元的贱金属及制品,2.38亿美元的塑料、橡胶及其制品,2.14亿美元的矿产品,1.33亿美元的矿物材料制品、陶瓷、玻璃及其制品。巴向中国出口了10.06亿美元的商品,其中有5.99亿美元的棉花,2.31亿美元的矿产品,7489万美元的生皮,3001.9万美元的活动物、动物产品,2042.1万美元的植物产品。③2013年,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商品约32亿美元。其中,棉花21.73亿美元,矿产品2.55亿美元,植物产品主要是谷物2.34亿美元,铜及其制品1.76亿美元,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1.48亿美元,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饲料等5288.3万美元,塑料及其制品4249.4万美元,鱼及其他水生动物3259.1万美元。中国向巴出口商品110.19亿美元。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34.64亿美元(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20.77亿美元,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等13.88亿美元),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7.14亿美元(化学纤维长丝9.64亿美元,化学纤维短丝6.33亿美元,蚕丝2.26亿美元,针织物及钩编织物2.25亿美元),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12.85亿美元(有机化学品4.57亿美元,肥料3.09亿美元),贱金属及其制品10.76亿美元(钢铁4.74亿美元,钢铁制品3.61亿美元),塑料及其制品4.33亿美元,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3.27亿美元,橡胶及其制品3.0亿美元,矿物材料制品、陶瓷、玻璃等3.18亿美元,鞋帽伞、羽毛品等1.7亿美元,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等1.66亿美元。④

三、中巴商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巴商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巴方逆差严重。从表1可见,巴方仅1980—1981年度获得过贸易顺差,其他9个年度都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不断扩大。1984—1985年度为14.33亿卢比,1989—1990年度增为42.75亿卢比。从表2可知,1990—2013年的24年中,在中巴商品贸易中,巴方始终处于逆差状态,逆差额在有明显下降后,本世纪以来又日渐增大。近年来,中巴商品贸易中巴方的逆差是巴主要贸易伙伴中最高的,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占巴贸易逆差总额的比例为约30%。二是巴基斯坦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不多。长期以来,巴能够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棉花,早年还有黄麻。近些年来,除棉花外,还有谷物、矿产品、铜及其制品、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食品残渣和废料等,但数量不大,价值额有限。巴能够出口中国的商品种类少,多数出口商品的出口量有限,对中方的商品进口依存度大,是造成在中巴商品贸易中巴方逆差严重的首要原因。三是巴基斯坦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双边贸易。2010年以来,中国新疆红其拉甫边境贸易口岸的边贸数量,就受到了中巴公路巴方段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通车困难的影响。巴电力等能源短缺,也影响了巴出口产品的生产及出口。四是巴基斯坦有的企业的信用有待提高。据中国企业界人士说,巴基斯坦的某些企业信用欠佳,合同履约率较低,收到货物后不付款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两国贸易的顺利发展。①上述问题中的第一和第二个,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影响中巴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中巴两国政府的足够重视。

四、对促进中巴商品贸易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中巴贸易现在的发展状况,笔者对促进中巴贸易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继续阅读

商品中贸易补偿协议

本合同由ABC公司,主营业所在中国XX(以下称甲方),与XYZ公司,主营业所在美国XX(以下称乙方)于19XX年X月X日在中国XX签署

兹证明

鉴于乙方拥有现用于制造钢丝绳的机器设备,并愿意将机器设备卖给甲方

鉴于乙方同意购买甲方用已方提供的机器设备生的产钢丝绳,以补偿其机器设备的价

鉴于甲方向意向乙方出售钢丝绳,以偿还乙方的机器设备价款;

因此,考虑到本协议所述的前提和约定,甲、乙双方物此立约:

1.购买协议

甲方同意从乙方按一下列条款购买下述商品:

继续阅读

商品金融化对出口加工贸易的影响

摘要:

简述了浙江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概况,分析了大宗商品金融化对浙江出口贸易加工业的影响,探讨了发展浙江出口加工贸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宗商品;金融化;出口加工贸易;浙江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贸易交流频繁,加工贸易已不可小觑。众所周知,浙江是个外贸大省,其出口贸易额在国内遥遥领先。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大宗商品金融化后,浙江作为市场大省和资源小省,使得出口贸易加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通过借鉴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对大宗商品金融化给浙江出口加工贸易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浙江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概况

1.1浙江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随着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浙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浙江加工贸易额为324.14亿美元,加工贸易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为21.01%,经过5年的发展,2013年浙江出口加工贸易额高达524.50亿美元,加工贸易额占出口额的比重为21.09%(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省出口加工贸易的规模小,且增长的幅度不大。

1.2浙江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特点(1)私营企业为加工贸易企业主体。2013年加工贸易出口中私营企业在出口加工贸易中为332.58亿美元,占总出口加工额的63.41%,远高于外资、国企等企业的份额。图1为2013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企业比重图。(2)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和结构比重失调。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主,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出口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3年,浙江出口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43.39亿美元,占总出口加工额的46.4%,在所有出口加工贸易商品中排第一;高技术产品在出口加工中仅有34.2亿美元,占总出口加工额的6.52%。

继续阅读

农村商品市场建设与贸易发展

摘要: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运行基础薄弱、运行要素缺位、运行环境恶劣,民族贸易发展也深陷困境。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和发展民族贸易需要走产业、市场互动的自生型发展的道路。应落实民族贸易政策,重构民族贸易体系。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民族贸易

Abstract:Theruralcommoditymarketrunningbasisinsouthwestminoritynationalityareasisweakanditsrunningfactorshavedefectanditsrunningenvironmentisadverseandminoritynationalitytradedevelopmentisindifficulty.Constructionofruralcommoditymarketanddevelopmentofminoritynationalitytradeinsouthwestminoritynationalityareasshouldfollowtheauto-developmentroadincombinationofindustryandmarket,shouldcarryoutminoritynationalitytradepolicyandshouldrestructureminoritynationalitytradesystem.

Keywords:southwestminoritynationalityarea;ruralcommoditymarket;minoritynationalitytrade

一、引言

西南民族地区民族贸易体系曾经为少数民族必需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民族贸易体系正逐渐萎缩和被边缘化,这使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走向衰退。因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主要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农村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领域,如A.deJanvry(1981)、D.Bryceson(2000)、K.Jansen(2000)等人指出农村市场体系的创新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王晓红(2000)、周力(2005)、柳思维(2004,2006)等人则分析了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构建对经济增长与发展和提升农民利益的重要作用。另外,少数学者如彭继芝(2004)、朱瑞雪(2005)、郭妍(2002)、杨清震(2003)等分别从新时期民族贸易的地位和作用,绿色边境贸易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贸易政策与民族贸易发展,民族贸易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方面对民族贸易进行了探讨[1]。真正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来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创新与民族贸易发展的则更少。目前,仅有王兆峰、张海燕教授(2007)从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不过,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的客体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涉及日用消费品、民族工艺品、农业生产物资等。因而,从农村商品市场的一般客体的角度来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和民族贸易发展是有必要的。本文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和民族贸易发展的构想。

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落后的表现及民族贸易发展的困境

继续阅读

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商品贸易潜力分析

摘要: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与重点。通过贸易互补指数TCI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竞争和互补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要素禀赋更加相似,而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对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要素禀赋更加互补。为此,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积极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在通信设施上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其次是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深化经贸合作关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进行转变,同时在外貌发展方式上也要进行转变,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的密切合作,进而形成新的要素和资源互补,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贸易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在访问印度跟哈萨克斯坦期间,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的发展,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项重大的经济决策,主要是为了推动整体经济圈发展,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互惠互利,为了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在2015年三月,中国政府还颁布实施了上海丝绸之路的相关文件,在这个文件里面,系统的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内容和主张,同时也提出了方向跟责任。在整个的一带一路的思想政策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贸易为合作基础,附带以文化交流为主要支撑,提出开放、包容和共赢的经济合作理念。一带一路仅仅是带动亚洲地区的相互合作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非洲,乃至欧洲多数国家的发展和经济进步。当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学者对中国的贸易效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整体的研究数量还是较少,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差异,尤其是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的出口效率和出口潜力分析的时候缺乏很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文研究的手段主要是采用随机前言分析技术,对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的出口效率和影响因素是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1]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拟选取“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但由于少数国家数据缺失,本文最终只选取了56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时间范围是1996-2013年。模型和数据:为了就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潜力进行测度。市场规模的指标:确切来说,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两国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关系,呈现出正相关态势。中国和出口目标国的人均GDP:人均GDP的数值在反应一个国家整理劳动力素养跟质量的同时,更是一个国家人口结构质量的重要指标。双边距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较大国土面积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其拥有较高的国际贸易成本,也就给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地理毗邻变量:一般规定,当中国与出口市场在地理位置上相临近时,取参考值一般为1,与之相反取值为0,非特殊情况下,地理位置相毗邻所带来的相关效应跟双边贸易是成正比的。

二、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本文主要通过贸易指数TCI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的贸易竞争进行分析,在对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与贸易基础几乎都是相似的,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政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就给沿线相对的国家进行经济要素互补。与此同时,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出口额是随着他们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增加而明显显著减少,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相关国家的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但不一样的是,这种增加额度是相对小的,但会根据TCI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导致这种贸易额增加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中国与之的双方贸易的互补与差异性,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对其有着共同语言和共同信仰的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国家有着明显的贸易出口,而且这种贸易出口具有极其鲜明的稳定性。

2、政策建议。因为之前已经提到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距离增加导致其贸易出口额明显减少,同时导致这种贸易额增加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中国与之的双方贸易的互补与差异性,在知晓这两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增加中国与“一带一路”边线国家的双边贸易额需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继续阅读

商品检验管理的国际贸易论文

一、商品质量分析

(一)玩具抽查玩具产品52批次,均为出口产品,涉及检测项目有:我国国家标准检测项目、欧盟标准检测项目、美国标准检测项目、电玩具标准、邻苯二甲酸酯含量、镉含量、偶氮染料、游离水解甲醛,共检出不合格批次11批次,不合格率为21.2%。其中:机电轻纺处抽查塑胶玩具来自4家生产企业共4批,抽查玩具原料(油漆)来自6家生产企业共26批,检测结果均合格。市场处共对22个批次的市场采购出口玩具实施抽样,其中检出11个批次不合格,批次不合格率为50%。;涉及31项检测项目中不合格的有11项,项目不合格率为35.48%。从抽样检测的结果来看,玩具生产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较稳定,全年未检出不合格。但市场采购出口玩具产品质量状况堪忧,不合格率高达50%,主要不合格项目为玩具物理和机械性能、标识和警告说明等方面。如年龄警告图标缺失、包装袋厚度不符、小零件、绳索安全性问题等,主要原因是部分市场采购玩具的生产企业并未按照进口国标准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或者采购商不熟悉进口国标准直接购买国内玩具出口导致不合格检出。

(二)食品进出口食品抽样43个,其中出口产品11批,进口产品32批,检测项目包括各进出口食品标准要求的微生物、重金属、塑化剂、食品添加剂、农残、理化指标等项目,共检出不合格批次5批,不合格率为11.6%。其中:完成进口食品抽样监控32批,覆盖酒类、橄榄油、咖啡豆等食品,检测项目184项,检出不合格批次5批;完成出口食品抽样监控11批,覆盖大米蛋白及其原料、火腿及其原料、红曲粉等产品,检测项目34项,检测结果均为合格。根据监控检测结果,出口食品品质较稳定,未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不合格主要是酒类类型标注错误和检测出未标示的食品添加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进口商对食品标签把关不严格,未向境外出口商或生产企业详细核实产品配料,未将中文标签和原外文标签仔细核对造成的。

(三)仿真饰品抽查仿真饰品42批次,全部为出口产品,检测项目包括铅含量、镍释放量、偶氮、甲醛、五氯苯酚、燃烧性能、邻苯二甲酸酯等,共检出不合格批次4批,不合格率为9.5%。其中:抽查的仿真饰品来自于13家生产企业,共37批次。经检测共有2批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为镉含量超标,不合格率5.41%。不合格项目均为总镉含量超标。市场处共对市场采购出口的15批饰品及其配件实施抽样,完成检测项目23项。15个批次的市场采购出口饰品中共有1个批次检测不合格,批次不合格率为6.67%,;23项行政抽样检测中不合格的有1项,不合格原因为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过高,项目不合格率为4.35%。根据抽样检测结果显示,义乌辖区出口仿真饰品整体质量情况较好,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基本符合进口国标准或国家标准。检出不合格产品原因是少数生产企业用料较差、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过硬,特别是在原料质量把关和自检自控方面的不足,使用劣质原材料导致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等检测项目不合格,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需予以关注。

(四)机电产品抽查机电产品34批,其中出口产品28批,进口产品6批,检测项目主要有标识/说明、防触电保护、泄漏电流、电气强度、耐潮湿、接地措施以及耐热和耐燃等,共检出不合格19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55.9%。其中:抽查出口机电产品来自于辖区内7家生产企业,共抽检8批次节能灯产品,不合格批次为0。抽取进口产品来自于义乌市场商位,产品名称为剃须刀、脱毛器和电动毛发推剪,共6批。检测项目主要有防触电保护、泄漏电流、电气强度、耐潮湿、接地措施以及耐热和耐燃等项目,不合格批次为0。市场处抽样检测机电产品主要是小机电,本年度共对市场采购出口的20批小家电实施抽样,检测项目为小家电型式试验。主要抽样产品为应急灯/LED灯、直发器、电熨斗、电风扇等。其中不合格数量为19批次,批次不合格率为95%。从抽查结果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稳定,未检出不合格。市场采购出口小家电产品质量状况不理想,不合格率高达95%。不合格原因根据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标识/说明类不合格,主要表现在缺少铭牌、无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产品型号、警示符号、电源线资料、说明书等必要信息;二是安全保护类不合格,主要表现在防护等级不达标、温升试验不合格、缺少应急保护开关、缺少保护电路、电源线横截面积小于标准值;三是加工制造不合格,主要表现在防护部件与工作部件可拆卸、螺钉螺纹易损坏、手指能穿过保护罩触及运动部件、导线易脱落、连接头与螺帽连接不可靠等;四是部分关键元器件缺少有效认证证书等。

(五)动植物产品抽样动植物产品31批,全部为出口产品,检测项目包括甲醛释放量、重金属、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微生物、二氧化硫等,未检出不合格批次。其中:出境竹木草制品抽样检测的30个样品,检测的20项次甲醛和12项次油漆中重金属项目检测均合格,未发现超标样品,说明通过检验监管,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共抽样监控出口饲料1批次,检测3个重点项目和4个一般项目,均未发现超标的情况。

(六)鞋类鞋类实施抽样20批,全部为市场采购出口产品,检测不合格13批,不合格率为65%。检测不合格产品中,人造革鞋8批,布鞋1批,塑料鞋4批。主要检测不合格项目为外底防滑性能、耐磨性能、帮底粘合强度、拖凉鞋帮带拔出力等不符合标准值。经仔细调查发现,不合格鞋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控制不当、原辅料把关不严等现象,导致产品达不到出口标准要求。对外贸企业进行了出口鞋类产品技术法规的宣传和教育,要求企业验货员认真把关,控制出口鞋类质量,督促企业及时对验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鞋类进行退货处理。

(七)与食品接触材料抽查与食品接触材料产品16批,均为出口产品,检测项目主要有重金属含量、蒸发残渣、脱色试验、高锰酸钾消耗量、邻苯二甲酸酯等,共检出不合格3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18.8%。其中:抽查的食品接触材料产品来自于辖区内8家生产企业,共8批次,其中塑料吸管3批,塑料杯3批,奶瓶2批,根据产品材质及出口国家不同检测了重金属含量、蒸发残渣、脱色试验等项目,检测结果均合格。市场处共对市场采购出口的8批含2种以上材质制成的与食品接触制品实施抽样,完成检测项目15项。检测不合格3批,批次不合格率为37.5%。由于市场采购出口的与食品接触机电产品基本没有,故未能按计划进行抽样。根据抽样检测结果分析,义乌生产企业抽样的与食品接触材料产品质量稳定,抽样检测均为合格。市场采购出口与食品接触材料产品不合格率为37.5%,不合格原因主要是金属材质重金属铅、铬、镍含量超标、脱色试验结果阳性等。这一方面与部分市场采购出口商和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松懈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欧盟等国家地区对重金属迁移量限量要求较高的原因。

继续阅读

企业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大宗商品贸易所占市场份额急剧增加,但随之而来的贸易信用风险越来越多,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探究企业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旨在推动大宗商品贸易健康运行。

关键词: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不断攀升,大宗商品贸易的范围与交往程度也随之加深,由此引发的信用风险大幅度增加。在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转型的中坚阶段,加强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的不良后果

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的不良后果包括:第一,一旦发生信用风险,那么企业将无法按约收回应收账款,或预付账款无法按照约定及时取货,或所购买的大宗商品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第二,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可能会出现一物多卖、存货丢失等情况,导致权属不清或无法取货。第三,多家二级企业或单一大规模企业与同一客户进行业务联系,可能出现固定客户不提货等问题。第四,价实不符或抵押资产无法变现等问题。第五,信用风险还可能导致企业业务规模肆意扩大,最终无法全身而退。第六,很可能会出现伪造合同、伪造单据等情况,由于合作客户失联等导致公司货物或资金亏损。

二、企业大宗商品贸易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在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笔者建议,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构建,站在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框架基础上,针对企业业务流程,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为指南。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包含领导阶层、执行领域以及监督领域这三部分内容,强化商品采购环节、商品销售环节、资金与合同等各项环节的信用风险控制,明确到人,各部门共同协作、共同管控。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制度规范、流程科学,充分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契机,及时对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