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商品流通企业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商品流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用多种管理手段和方法促进管理日益规范。管理会计作为促进商品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对企业正常运营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商品流通企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数据与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将一些复杂的流程转化为简便的文字报告与数据模型,指导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管理会计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加强对内部控制提升,规划和控制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然而现阶段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科学认识和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商品流通企业实践中的作用,使其为商品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逐渐成为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层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商品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特点
1.侧重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性。管理会计不仅要为商品流通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更要侧重于为商品流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内部管理会计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参与企业经济决策,协助管理部门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准确有用的财务与管理信息,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基础。
2.管理会计重点是以未来事件作为控制和决策的对象。管理会计通过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通过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今后变化情况作出预测,将对事情的管理由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分析控制。管理会计借助管理和会计信息,对商品流通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控制,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具有灵活多样性。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形式上多式多样,不受相关的会计法规与会计程式的制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收集、加工经营中的信息和数据。在计算分析方法、程序方面不受限制,可以运用不同管理会计软件,对企业管理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不受约束,且不承担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责任。
三、商品流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全面管理信息。管理会计通过及时、准确的汇集商品流通企业管理信息和会计信息,以商品流通企业的日常需求为依据,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控制与规划提供可靠管理信息。
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存贷核算与管理
(一)进货费用核算生产加工型企业库存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原料、生产劳力和制造费用等项目,一般采用分品种、分批次及分步骤的方法来计算成本,在产品生产完工后,通过定额比例法或定额成本法等成本分配法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费用都将进行损益核算。与之相比,商品流通企业不包含生产加工的过程,只要在商品购入时支付进货费用,在商品销售阶段耗费人力或物力等费用,无需为生产和加工产品耗费资金。对于进货费用的核算,商品流通企业有着灵活的核算办法。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可以直接归入进货费用,也可以对进货费用进行分科归纳,根据商品的售出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对运费进行核算。
(二)存货日常核算由于商品流通企业所采购的产品存在多样化的特性,不便于统一核算,商品存货的日常核算一般采用计划成本法在采购前计算商品的成本,或者采用实际成本法在购入后分类计算成本。存货日常核算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商品流通企业常用的存货日常核算有数量进价金额核算、进价金额核算、售价金额核算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这四种方法,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核算办法。
(三)存货日常管理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商品流通企业有着严密的存货管理制度。商品账本明细中关于商品的调拨、商品的保管都只记录数量,而不记录金额。对此,企业财会部门还有另外一套库存商品账簿,按照商品的类别设置分类账目。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库存商品账目的总金额可以控制分类账目,而分类账目又能更有效的管理库存商品明细账目,账目之间的相互牵制可以保证存货日常管理的效率。商品流通企业的物流成本如图1所示。
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信息化问题
(一)信息化程度低在信息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商品流通企业也走上了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但其信息化的程度比较低。许多企业只用会计软件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并没有在计算机中进一步分享,未能有效连接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企业内部缺少交流。充分开发会计软件的功能,加速企业会计信息化是现代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信息化安全系数低商品流通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客户资源和资金。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企业能够在网上整理和传达客户信息,处理与资金相关的问题,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但我国当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安全系数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都存在管理不严的问题,导致系统出现漏洞。若客户的信息和企业的财务信息流向外界,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
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控制问题
1流通与金融关系的理论分析
商品流通是决定货币流通的基础;但是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其性质决定的,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者并不直接是商品的消费者,社会商品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经过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环节。生产者要获取的是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要获取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经过商品的流通,才能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只是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只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正是商品流通赋予了货币的运动形式,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有强烈的反作用,商品流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分工促进了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货币职能的不断完善,货币流通的不断扩大。
2流通与金融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但是要定量分析商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量的关系比较困难。因为,我国金融业长期由银行业一家主导,使我们无法采集到口径一致的金融方面的资料,从而使我们的定量分析变得困难。我们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金融增长和流通增长的关系,本文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货币流通量来简要地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商品流的规模不断的扩大,20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水平是1990年的9.2倍,平均增长水平13.9%,2006年的货币流通量是1990年货币流通量的10.2倍,平均增长水平14.7%,货币流通朝商品流通程度为0.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商品流通的增长影响了货币流通的增长,从货币流通量和商品流通的比值上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流通的增长与商品流通的增长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是适应的;另一方面,一些年份,我国货币流通的增长存在着超经济的因素,货币流通超发行量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所至,但更大的一部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所致。总的来说,货币流通于商品流通须保持均衡。
3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流通问题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关乎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关乎农村经济面貌的改善。
一、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
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就是要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一)明确政府的流通管理职能
必须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实施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主要是做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信息的引导和应急调控工作。
1.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是探索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改革试点,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对有关职能部门而言就要优化农村流通环境,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收费行为,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保护合法经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2.制定适合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办法。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有效办法,明确市场主办者、经营管理者和经销商的职责。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流通及消费安全。建立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尽快制定适合农村特点、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办法,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规范化。
3.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农村的交通网络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公路网络在农村的延伸,造就了一批新型交通枢纽型的农村小城镇,也使原来具有交通优势的商贸网点聚居优势的中心城镇(如许多县城)在聚集人口与市场要素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因此,一定要按经济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中心城镇为节点,上连大中城市,下连农村交通网络节点的各种小城镇,来搞好新一轮农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提高农村商贸网点在重点小城镇的密集度,建设一批商贸带动型重点小城镇,以从根本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层次的限制,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商品销售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持续高于GDP增长率。然而,由流通方式落后引致的流通效率低下问题,目前已成为流通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流通产业的当务之急。
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当前,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应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包括: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制度,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流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法规,建立企业兼并和联合的制度规范,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妥善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加速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予充分保护,以促进知识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完善流通方式改革的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多次制订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对指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规划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流通体制的改革上,侧重于流通领域经济关系的调整,而对流通方式的改革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流通体制改革转移到流通方式改革上来。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把流通方式的改革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应由商流设施转向物流设施,按照商品流通的流向和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由国家在商品流通枢纽建设大型物流中心,由地方政府在地区商品集散地兴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以改善我国的物流状况,提高物流效率。物流设施建设除国家投资外,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继续做好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流通和商业的专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交易平台。
加强对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现代流通方式是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支撑的,其中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流通技术的核心。因此,要实现我国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快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具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等特点,这使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望而却步。因此,国家应当加强对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力度。国家对信息化的支持手段有多种,除了税收、信贷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商业化运作方式,如由国家出资兴办专门的机构,以租赁的方式向企业提供信息化设备和有关技术,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投资的风险,帮助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迅速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加速商品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流通方式的变革,不仅是流通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是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现代流通方式需要现代经营理念作指导,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去运作。因此,培养一批现代流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现流通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国家应把加强应用型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商业经济)教育,逐步改变我国流通业中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短缺状况,为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如何正确认识商流和物流的关系,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和流通业的整体实力,是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商品只有通过买卖、交易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产品生产出来并经过交换才体现出它的价值。同样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商品的所有权归自己拥有的时候,才体现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需要对商品进行流通。因而,这里把商品流通分成商流与物流两个方面进行再认识。
一、商流
商流是指将商品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从生产企业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流通。这样商流就解决了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的问题,而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商品所有权转移就要借助于营销的功能。
所谓的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处送到消费者处的路径。流通领域里面包括了商流和物流两种形式,而流通渠道指的是前者商流,即营销(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途径。而流通的渠道是从生产到消费的各成员间交易的链条。流通渠道就可以分为直接流通和间接流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商品买卖,为直接流通。例如,通讯销售和生产企业的直销点都是属于直接流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商业者(批发业者和零售业者等)介入交易时,为间接流通。
构成流通渠道的专门业者为流通业者,可以分为批发业者和零售业者。批发业者,是指从生产者或者其他批发处采购商品,向零售业者或者其他批发业者销售的流通业者,它减少了总量的交易次数,集合了同类同种商品,使商品价值合理化。因此,在现代流通里面,它占据着重要位置。零售业者,是指最终向消费者进行销售的流通业者,零售商是消费者的购买代言人,也是消费者需求信息的传播人。在销售过程中,接受消费者需求信息,然后反馈给生产者,为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做出贡献。
二、物流
英国物流和市场计划委员会客座教授约翰•盖特纳对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通过市场机制和销售渠道战略性的管理物资(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采购、运输和储存及与之有关的信息流,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益,从而使当前或者未来的利润最大化的过程”。这一定义是从市场营销角度提出的,强调物流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成本效益,使利润最大化。
为了达到时间、空间以及数量上的转移要求,就要依靠物流这一环节。物流活动所负担的职能是调整和连接生产阶段的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流通阶段的进货与销售、销售与配送等环节的活动。因此,物流与企业的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水平都有很紧密的联系。
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8.66%,县及县以下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总额的一半以上。做好我省的农村商品流通工作,对落实省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总体上势头较好,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当前我省农村商品流通还存在着设施不足、方式陈旧、成本较高、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民进入市场较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也抑制了农民消费,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7号)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
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方针是: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城乡市场统一规划建设与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相结合;农村市场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互动发展。
二、当前我省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
(一)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现有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档次,着力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地新改扩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功能,加强农产品市场电子结算、电子监控、LED、综合管理、基础平台、数据交换等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引导完善储藏、运销、加工、配送等配套功能设施。改进和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市场推行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以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为基础,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三年内近100个超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无公害化管理;三年内超亿元农产品市场全部设立无公害交易区或创建绿色市场。鼓励引导国有、民营、外商资本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型农产品市场建设。
2、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连锁超市或生鲜食品便利店,逐步将营销网络向社区、学校延伸。以石家庄、邯郸、秦皇岛三个城市为试点推行“农改超”或“农加超”,逐步在全省推行城市主城区“农改超”或“农加超”。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直接向超市、便利店、社区菜市场配送产品,并与之建立长期的购销联盟。积极扶持河北冀农、廊坊绿龙、邯郸世纪长青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直接向社区居民配送商品,开通网上购货系统。力争五年内通过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业态销售农产品的份额占到1/3以上。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零售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在农产品经营行业不受地域、股权和投资额限制。
3、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我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及时办理农产品出口退税;积极开展普惠制原产地签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工作,对符合出口免检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优先予以免检;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便捷通关;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中央财政给予出口信用保险扶持资金的同时,省财政再给予20%资助;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认真总结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的经验,逐步调整、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由批批检验向过程控制转变,提高检验检疫工作通关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外贸出口;加大绿色通道、快速核放系统建设力度,加强与相关出境口岸的沟通协调,促使河北诚信好、管理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稳定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享受方便快捷的通关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通关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现代商贸业的作用是日益重要,随着商贸流通半径跨越国界,现代商贸业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象征和杠杆。拥有700多万人口,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背依衡岳,南面五岭,西连滇黔,北通鄂豫,加之资源丰富、物产繁多,既属湘南重镇,又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城,素有“西南门户、南北通衢”之称的衡阳具有沟通南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交通的重要作用,商品集散功能强,发展商贸流通业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对促进衡阳经济的腾飞,促进湖南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衡阳商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衡阳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商贸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据2004年湖南各大城市经济指标显示:GDP衡阳排在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阳排在第三位,由于衡阳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商贸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商贸活动组体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经营理念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衡阳商贸活动主体的市场意思比较淡薄,缺乏商人的“精明”和企业家的胆识。而且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导致营销理念的不断变化,连锁、配送、现代物流等是现代先进的商贸经营理念,衡阳商贸的主体适应变化较慢,经营理念创新不够。
3.商贸业地区结构不够合理。当前,全省商业地区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城多乡少,城细乡粗,挨近衡阳市的地区多,离衡阳市偏远特别是永州那边的少。商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商业投入的产出效率,具体表现为网点过密的地区,资源严重浪费;网点过于稀少的地区,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提高商业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必须对商业的地区结构进行调整。
4.商贸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管理粗放,精品意识不强。由于衡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市场化水平较底,缺少以市场化为导向、集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商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批发市场或中央批发市场,没有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批发市场。而且,衡阳商贸业粗放经营特点明显,经营与管理感性成分多,引领生产与消费的意识不强。经营中没有充分利用衡阳灿烂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体现古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特色,商贸业文化氛围不浓,缺乏展示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商业景观、商业文化和商业形象,服务精品和名牌少。
5.商业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对外开放程度偏低。随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肯德基、麦当劳等著名连锁店登陆衡阳。外资的进入,对于提高衡阳流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与制造业相比,目前衡阳外资企业规模偏小,商业利用外资仍处于较低水平。
6.人才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流失、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问题依然是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一个“软肋”。目前衡阳市商贸流通企业人才专业技能比较单一。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需要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需要大量既懂内贸、又懂外贸的人才,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还相当短缺。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主要瓶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