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全球经济发展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应运而生并呈蓬勃发展之势,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世界经济失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年l0月中旬在中国河北香河召开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全球经济失衡是讨论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失衡经济失衡经济失衡
年以来,全球经济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日益加剧的世界经济失衡,“失衡并增长着”成为世界经济金融最令人迷惑难解的现象。虽然不断有学者提醒,持续失衡的世界经济将面临崩盘的危险,但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过去的四年里,全球GDP的平均增幅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也表示,世界经济形势“从未这么好过”。那么,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还不停地在“盛世”中发表“危言”呢?是居安思危,还是别有所图。
事实上,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以美国巨额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就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当时并未明确以“经济失衡”来对这种以贸易失衡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现象进行概念上的诠释。直至年2月23日,IMF总裁拉托在对外政策协会主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主题演讲,才正式提出了世界经济失衡(Globalimbalance)的概念,随后国际经济学界即对这一问题展开热议。当下,主流国际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失衡正在持续加剧,主要表现在中国持续猛增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财政“双赤字”。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并导致南北矛盾日益突出。以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开始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速度。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仍没有迅速得到扭转,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缓慢。年,非洲经济的增长率分别只有1%、1.5%、0.7%和1.7%,拉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仅有-0.1%、2.9%、2.8%和3%,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最后导致人均国内产值明显下降,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首先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还在拉大。据联合国《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说,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82.7%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6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拥有世界总收入的5.6%。有关资料统计,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贫困国家的30倍,而年的这一差距扩大到62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的经济贫穷问题最为严重。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十年”,每年人均国内产值为负增长。年非洲人均国内产值比10年前下降15%,其中一些贫穷国家下降幅度达30%。近几年,由于非洲的人口1∶3增长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3%以上,加上多年的战乱和灾荒,非洲难民人数增至1180万,约占世界难民总数的二分之一,这就加重了非洲的贫穷。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二元结构:国际直接投资与金融证券投资的二元分裂。但是,当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这边倾斜的时候,全球的资本流动却仍然偏爱高收入国家,尽管中低收入国家资本总流量(双向)对GDP之比从年的6.5%提高到了年的13%,增长了一倍左右,可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仍然只有高收入国家的一半。而且,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从总体上讲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国际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在流向发展中国家时也是高度不平衡的,年中国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要占到该投资流量(以流入量计)总额的9%,占发展中国家流入总量的35%。这种失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处在低端加工制造的地位、发达国家处在资本运作与科技创新的地位之国际分工模式凝固化的主要根源。
全球发展失衡加剧,但调整机会降临,失衡真相被全球化混淆。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显改变对全球失衡的看法,由忧虑转向客观,认为在全球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资本自由跨境流动,为国家间储蓄和投资结构优化创造条件。资本从储蓄丰富的地区流向投资机会较多的地区,创造出更高的资本回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对世界经济有积极作用。然而,全球失衡是有限度的,一旦过度就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剧相关国家经济关系紧张,恶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调整无序会导致美元贬值失控,金融市场动荡乃至危机。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和条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特点。其中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重大特征。
摘要摘要: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全球经济失衡是长期形成的,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调整是一个极其困难和缓慢的过程,然而它已经并将长期影响到世界及各国的均衡性和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新问题。
摘要: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和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和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新问题。
1.对世界经济和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重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
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其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产业结构软化”趋向的国家。1958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此后服务业与第
一、第二产业的地位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美国不仅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也使其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方面与其他国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业的产品需求在创新期往往限于国内,而服务业产品又多为非贸易品。这便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多体现为非贸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来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而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也表明美国以贸易品为主的商品制造部门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而以非贸易品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一变化是通过美国将制造业产品等贸易品的生产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实现的。所以,从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先行调整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其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全球角度看,战后美国率先出现的结构调整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生产重心,先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转移,改变了两者间的贸易关系和生产格局,出现了日本等国对美出口制造业产品,形成对美顺差的“失衡”局面。同时,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引领下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制造业重心转向资本品生产,在贸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渐将部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服务业比重越高者为经常账户逆差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者则为顺差的局面。结果,美国不仅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与标准化的资本品,其他资本品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产业比较优势的“软化”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仅规模持续扩大,其产品结构与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产业循环和贸易循环的格局:一是美国自其他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存在巨额逆差;二是其他发达国家向美国出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最终经常账户存在或多或少的顺差;三是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自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消费品,形成一定的顺差;四是石油出口国等资源充裕国则向商品主要生产地出口能源、原材料而形成顺差。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失衡更多地体现出多边性、全球性的特征。
摘要: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不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还关系着社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全球经济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总结出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相关因素,提出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全球经济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全球经济形式不容乐观,很多西方国家都承受着通货紧缩的压力,而中国的经济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二者之间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国际收支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全球经济问题十分有必要。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现状
我国在2005年中期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体改革,由以往的非市场需求为基础,便为基于市场需求,以众多货币汇率为参考进行有效调节的制度。2017年间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比、欧元与人民币汇率比、日元与人民币汇率比、英镑与人民币汇率比分分别为1:9.64、1:10.01、1:10.45、1:8.75。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还有汇率波动的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外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因此都加速了与中国间的经济合作,因此,也十分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态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自由化不断的得到了加强,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逐蔓延。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在国民经济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当前全球经济关注的热点。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具体原因
1.全球贸易顺差巨大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对外部的需求加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发的频繁,贸易额是与日俱增。这种与日俱增的贸易往来,导致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国际经济却不容乐观。为了调节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以调节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长期出现的贸易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现实问题,外汇储备的增加造成了基础货币在市场上数量的巨大增加,导致通货膨胀问题严重,这是导致全球经济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2.全球金融危机加速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将美元被大量释放出来,造成了美元贬值,造成国外通过紧缩的现象,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输入性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加大了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美元作为唯一与黄金进行等价交换的货币,在全球的经济交易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世界上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期伴随着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率差额的加大持续走强。我国近年来人民币的存款和贷款利率被数次提高,造成了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形成较大利润差,这种悬殊的利率差使得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我国,进行着肆意的投机活动,对人民币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预期的加强。这也更进一步地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发展的进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当前世界经济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3.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近年来,金融危机造成了西方全球经济的不断下滑,严重萎靡,投资机会大量减少,利息率不断下降。国际热钱的流入,抬高了资产的价格,这一点从我国的房产价格变动的趋势,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来。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形成巨大反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热钱的大量流入,显然会对世界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一、战后日本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划分
作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绝对受益者,日本在经历战后经济的全面恢复期之后,随即回归并融入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迅速成长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大致来看,战后日本经济的全球化步骤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国内经济的全面恢复期(1945年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国内经济萧条、万象凋敝。1946年日本的工矿业生产指数均比战前(1934年至1936年平均水平)下降70%,农业下降40%;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消费水平分别相当于战前的50%和60%。在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GeneralHeadquarters)的托管下,日本通过进口粮食、石油等重要保障物资,以维持国内经济系统的复苏性运转。除此之外,国内经济系统基本完全游离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经济政策的重心主要落在尽快修复战后的混乱经济秩序。1949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走上了美国人所设计的“道奇路线”,以遏制当时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日元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水平,不仅为恢复和扩大日本对外贸易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日本经济之后的高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1950年6月勃发的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了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特需”。这一时期,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保障了启动国内经济复苏所亟需的原材料进口,也为日本的纺织业与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继“特需景气”(1950~1953)之后,日本又陆续经历了“神武景气”(1955~1957)、“岩户景气”(1959~1961)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阶段,至此日本完全摆脱“战后经济”的阴影,并逐渐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第二阶段,日本开放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5年广场协议)。日本经济经过战后15年的休养生息,工业制造业等全面成长,并在个别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发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960至1970年的十年间,实际经济增长率每年须达到7.2%,以实现国民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这一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极大地夯实了日本民众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也有利于加速实现该计划的所定目标。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存在以下几点主要特征。第一,日本全面贯彻并实施“贸易立国”战略,贸易规模与贸易条件均斩获长足进步。1961年日本的货物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关口;1965年实现2.82亿美元的货物贸易盈余,这是日本战后的首个贸易出超记录;1967年日本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分别突破100亿美元(出口为104.42亿美元;进口为116.63亿美元),帮助日本货物贸易总额攀上200亿美元的大关;1971年日本的货物贸易盈余额为42.83亿美元,实现10亿级的贸易黑字,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强国;1974年日本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飙升至1174亿美元,首次达到千亿级的贸易往来;1978年日本的贸易盈余飙升至182.89亿美元,实现贸易黑字由十亿级向百亿级的逾越;直至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本的货物贸易额分别增长至1771.64亿美元(出口)和1304.88亿美元(进口),实现贸易盈余466.76亿美元。第二,日本彻底摆脱了战后经济萧条的景象,对外贸易的全球化融入与发展使日本经济思想的分析单位亦由国家个体延伸至全球视野。随着贸易摩擦的数量与烈度的骤增,日本愈发意识到其与他国协调以合作推进经济治理的重要性。第三,贸易盈余的急剧增加也为日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各国纷纷采取更为严厉、更为苛刻的态度来抨击日本的“重商主义”。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日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尽管日美间的经济纷争基本都以自愿出口限制、自愿增加进口等日本对美的单边妥协而鸣金收兵,但其也折射出日本借助出让经济利益以维护外部有利发展环境的用意与决心。
第三阶段,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段时期,日本经济基本结束了高速增长的传奇经历,回归至低速、平稳的发展态势,泡沫经济的急遽崩溃致使日本不自觉地迎来了“持久不衰”的经济萧条。但是,高企的日元汇率部分掩盖了日本经济增长减弱的事实,同时也加速了国内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的步伐,并一举推动日本经济全球性布局的战略发展。1985年末,日本的对外纯资产已高达1298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而美国沦为了不可思议的债务国。日美之间的巨大落差向外界强烈地昭示日本经济的辉煌成果。与此同时,大规模资本向外输出的客观事实,促使日本审视并思考经济问题的立足点由国内视角跃升至全球视野。随着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攀升,国内要求抬高其国际政治地位的声音亦不绝于耳,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为首的新政治保守主义势力的遽然崛起。日本在这一时期所兴起的“政治大国”梦想,其根源就在于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跻身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行列,且未来的经济发展难以回避地受制于、抑或是受惠于国际经济体系的秩序运行与规则设定,因此,积极参与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使其朝向有利于日本经济的战略方向前行,成为日本政治的重要使命。简言之,参与并适度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之梦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四阶段,日本经济转变战略倚重的关键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阶段,日本的国内经济仍然深陷长期的低迷,与其相比,日本的海外经济却保持着平稳且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成为构建日本整体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地区主义”热。一时间,地区经济合作成为各国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重要考量。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自然也无法逃脱这一经济意识形态的猛烈冲击,对外经济合作的理念上不自觉地出现了全球主义与地区主义的竞争。最终,地区主义作为日本在这场理念竞争中的胜者,加速了日本向地区一体化,尤其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转向。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曾希望组建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版货币基金组织,但迫于多方的压力与反对,无疾而终。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带动了东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这也吸引了日本把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光逐渐聚焦于这一重要地区。日本对亚洲经济政策的重新定位,尤其是与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积极合作,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能否迅速且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也决定了日本能否维护其在亚洲的重要经济地位。总体来看,当前的日本遵循了“谐地区自重”的原则,借助加强日本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及日美之间的军事互助关系,扩展自身的外交空间。这正体现了日本依托亚太、攻坚全球的新战略观。
二、日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轨迹梳理
二战以后的经验表明,理论和实践上的全球经济治理指的还是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调控,而且,国家和国家的联合是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制度和规则来调控、治理世界经济的。据此,日本政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战后日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载体,且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并影响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因此,这里有必要针对日本战后以国家为载体所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作简要梳理。日本战后的复苏完全依附于美国的对日政策。最为典型的表象之一就是1949年美国提出的“道奇计划”,其充分反映出美国觊觎改造日本的经济结构与发展面貌的真实意图。此后不久,朝鲜战争的勃发促使美国急于提升日本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紧接着,1951年在旧金山签订的《对日媾和条约》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束了日本的被占领状态,使之顺利转变为独立国家,并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促进出口范式,代表着日本发展主义从军事型向贸易型过渡的起始,至60年代末这种转换业已基本完成。诚如日本国内的“贸易主义”者的观点所示,战后的日本面临着人口多、出生率高、资源少、生活水平低等诸多基本矛盾,为此,唯有依赖“实现工业化、扩大出口”的19世纪英国道路,在世界的范围内妥善解决日本经济的尖锐矛盾。藉此,日本很快就把重振经济的希望统一至“贸易立国”战略上来,这也决定了其在经济重建的肇始就亟须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体系。果不其然。
摘要:国际集装箱运输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国际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集装箱班轮市场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从运输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探讨未来运输市场发展趋势。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力;运输需求
“集装箱运输”这一革命性的运输形式,自从诞生以来,就以它安全、高效、标准化等诸多优势,取得货主和船公司的青睐。集装箱运输市场迅速发展和扩张,如今,全球90%的国际贸易都采用集装箱运输来实现货物的交换。作为国际贸易的派生需求,国际贸易活跃性也对集装箱运输市场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周期性调整,集装箱运输市场也随之不断变化。
一、全球经济情势分析
从2010年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后,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2.5%左右。到了2017年,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加息、降税等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出现了整体上升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预测数据,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3.9%,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6%,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贸易也呈波动式上升,使得集装箱市场需求逐渐回暖,但总体增幅不大。根据Clarkson的统计报告,2017年,世界三大主要航线的运量平均增长3%左右;而2018年全球集装箱运量增长有望达到4.5%,其中欧洲航线出口运量约为1600万TEU,同比增长1.1%;太平洋航线出口运量为1800万TEU,同比增长5.2%。但今年上半年集装箱市场大部分航线需求表现平稳,但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太平洋航线的运量略有下降,未来走向尚不明确。
三、集装箱运输市场运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