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企业税收风险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储粮直属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应对策略,以期提高税收风险管控能力。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建议;税收筹划
1影响税收风险因素
中储粮作为承担特殊任务的政策性骨干央企,长期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也导致中储粮基层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直属企业税收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涉税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部分财税人员税收风险意识不足,税务知识匮乏,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三是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应税环节增加,不能及时准确获得政策关键点,造成税务处理偏差,形成税收风险源;四是企业税务人员对企业业务了解不够,税收筹划能力不强,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税务信息。
2应对建议
2.1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构建高效内控工作机制
企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并能够因环境、自身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才能有效堵塞管理上空白点,防止税收风险发生。
(1)制定直属企业税收管理手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梳理粮油购销、中转调运、仓储保管、出租租赁、重组并购等主要业务,分析涉税环节,明确适用税种、税率和相关税收法规。同时对涉税环节风险进行分析,明确应对措施,确保税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涉税行为。
摘要:
税收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国际通行做法,通过在税收后续管理中做“加法”,找准税收风险点,科学派发风控任务,形成税收风险闭环管理机制,已成为依法治税,堵漏增收的重要手段。药品生产企业本身具有制造企业普遍经营的特点,同时,行业经营特点又很突出,选取该行业作为税收风险防控研究对象,一方面了解该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规律,剖析税收风险类型,另一方面以该行业为切入点探索整个制造业潜在的税收风险点及税收风险防控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药品生产企业在申报缴纳税款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点,并针对地税机关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税收风险防控质效的具体应对措施。
关键词:
税收风险;数据比对;科目余额表
一、药品生产流通行业税收风险点表现形式
(一)行业概况药品生产流通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也是天津市最具代表性行业之一。截至2015年8月,我市药品生产流通企业321户,其中:医药生产企业146户,药品批发企业175户。企业所得税在地税征管的企业96户。2014年该行业全市总产值492.5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8035.03亿元的1.8%,较2013年的475.8亿元,增加16.72亿元。2014年该行业国地税收入总额39.81亿元,占全市税收1.36%,同比增长5.6%;其中地税收入9.68亿元,占比0.79%,同比增长7.68%。
(二)税收风险点分析1.一般事项税收风险点一般风险点是指通过将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向企业采集的科目余额表及单位往来余额表同各税种申报和征管数据相互比对,查找出的税收风险点。(1)成本费用中材料占比不合理一是虚增原材料导致实际产量偏离正常区间。以某制药企业2014年数值为例,根据其一西药生产配方,获取某原料占单位成品药比重,以该原料实际出库数量计算理论成品产量2194.5万粒,而实际产量仅为1929.9万粒,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差异率达12%。二是虚增包装材料增加成本。以某制药公司为例,2014年度“原材料———包装材料”科目贷方累计发生额1208.1万元,而“生产成本”科目借方累计发生额3449.2万元,占比35%,比例过高。(2)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虚增成本以某制药公司为例,该企业成本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2013年改为实际成本法,2012年科目余额表“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方余额808.8万元,至2014年末仍未进行调整,造成企业成本虚增808.8万元。(3)通过“原材料—暂估”科目虚增成本一些企业通过“原材料—暂估”科目调整企业成本。例如,某企业科目余额表“原材料—暂估”科目自2012年借方发生额持续增加,至2014年末借方余额达204.7万元,贷方却无发生额,造成成本核算不实。(4)销售已实现但未确认收入以某制药公司为例,2014年应收账款单位往来明细科目显示,56个单位年初贷方余额56.9万元,且全年借贷双方均无发生额,期末贷方余额仍为56.9万元。经调查,该企业承认该笔款项确属应确认而未确认的收入。(5)期间费用金额异常医药行业费用率高且名目繁多,尤其以销售费用最为突出。选取天津市2014年收入在亿元以上,且企业所得税在地税征管的11户药品生产企业作为样本,分析后发现,11户企业平均费用率达50.2%,其中最高116%,最低24.3%,销售费用率最高达57%。2.特殊事项税收风险点特殊涉税事项风险点是指重组、关联交易、股权交易等特殊事项中,对涉税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出的税收风险点。(1)股权转让方面风险点分解价款降低股权转让价格。以某制药企业为例,企业股东(股权转让方)从被投资企业抽取银行贷款资金,由被投资企业承担偿债责任。股权受让方以被投资企业债务缺口为谈判筹码,约定股权转让价格远远低于股权转让方投资成本。股权转让款项被分解为支付给转让方价款和偿还被投资企业债务两部分,变相降低了股权转让价格,逃避缴纳税款义务。同时,部分股权转让合同包含“对赌协议”,增加了股权转让价格的不确定性。此外,支付股权款项时,价款支付方、收取方与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双方不一致,甚至存在多方收、付款问题。(2)关联方交易涉税风险点一是关联方使用资金却未承担相应财务费用。企业将贷款资金交由关联方无偿使用,贷款企业承担全部利息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以某制药公司为例,2014年度发生银行贷款4200万元,资金全部转移到两个关联方,该企业当年财务费用304.5万元,并在所得税前扣除。二是人为调节生产公司与销售公司销售费用。以某制药公司为例,生产公司生产的药品由销售公司销售,而生产公司每年还要承担大额销售费用,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3)扩大研发费支出内容制药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研发费用支出大,且此业务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能够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所以企业往往在研发费支出上做“文章”,以减少应纳税额。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强拉关系,将与研发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的折旧与维修等费用计入研发费;二是增加项目,将办公费、交通费、差旅费等应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的支出计入研发支出;三是调整比例,人为调节计入研发费用的无形资产摊销比例,达到加大研发费目的。(4)政府补贴对应的研发支出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一方面企业取得政府对研发项目的补贴作为不征税处理;另一方面,相应的研发支出进行加计扣除。以某制药公司为例,该公司2014年度取得研发项目政府补贴174万元,计入不征税收入,但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时,研发费加计扣除基数未减除补贴收入对应支出。3.其他税收风险点(1)置换取得新土地未申报城镇土地使用税以某制药企业为例,该企业以置换方式取得土地300亩,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但以原土地尚未交回政府,新土地尚在开发阶段未投入使用为由,未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2)支付现金股利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以某上市制药企业为例,该公司2014年度发放现金股利5026万元,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土地价值未并入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以某制药企业为例,该公司2014年度科目余额表显示“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科目余额7987.5万元,“无形资产-土地”科目余额5473.1万元,而房产税从价计征计税基础仅为8034.3万元。土地价值未按规定计入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4)财务处理不规范,报送资料不准确一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与报送税务机关的存在差异;二是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会计科目间逻辑关系混乱;会计科目结转随意,甚至出现损益科目年末出现余额问题;部分财务软件能够修改以前年度已结账数据。
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党的对严防经济、财务领域的风险作了科学、周密、深刻的部署。鉴于集团企业规模化、跨区域乃至跨国运营的基本特征,必须要牢固学习贯彻关于对税收、财务风险的管控精神,尤其要在理解、弄透集团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和管理模式上狠下功夫,以便更好地管理税收风险。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模式;集团企业;税务人员;投资
1引言
从宏观层面看,集团企业的税收风险主要包含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以及税企关系风险三大领域。其中,内部风险税务监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和人员素质风险等;外部风险税收政策和环境风险;税企关系风险主要包含集团企业同税务机关的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等。在当前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集团企业要仔细识别和精确分辨各种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并构建系统、完备的税收风险管控模式,进而为营造集团企业内部良好的税收环境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和可靠的智力保障。
2加快构建税务风险作业标准化流程体系
集团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税收风险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念头,时刻严守不发生全局性税收风险的底线,从各方面建构税务风险作业标准化流程体系。具体地说,在战略调整和重大运营决策层面,可把涉税因素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认证节点,要开启税收风险的科学分析与系统防范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对于并购环节税务的每项参与领域要严格把关,并在税务风险的识别和分辨上全面发力,特别是并购之后利益格局的重塑,更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取得上。在集团对外投资、并购或者兼并重组等事关全局的事件发生时,要增强涉税管控定力,对这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项协议签署或运作模式的变更应有及时有效的调整举措。在日常运营方面,集团要加大对纳税政策的管控力度,在纳税政策的调整、税务登记、发票监督和管理、涉税会计业务的处置、纳税申报、税金缴纳等业务事项上均达至完全流程标准化作业。
3推动税务人员整体素质
“更上一层楼”从集团企业的整个宏观维度看,要增强全员税收风险防控意识,在集团总部要延揽各方综合素质较高的税务专业型人才,统筹健全集团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好、划分好税务风险防控机构的岗位、职责,集团要大力培育子公司决策层的税务风险观念,学懂弄通税务风险的基本防范之道,不断搜集企业内部、外部典型涉税案例,并将其层层传导至子公司的管理层,以引发集团和子公司上下的共同关注,形成共担风险、共迎挑战的强大合力。子公司的各项税务岗位调配,要优先选拔和任用税务专业技能过强、业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并加大对子公司税务从业人员在最新税务法律、规范的学习、培训力度,使之始终以税法领域的最新法律、规范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进而升华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诸多业务人员在业务前端有意识地辨识和预防潜在的税务风险,提升税收法律的遵从度,捍卫税法的权威。
摘要:大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税收服务与管理的关键少数。我国积极落实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改革,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手段,查找涉税风险,进行税收风险管理,降低大企业税务风险。但是在当前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成立不久的背景下,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不足。本文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当前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方法,进而提高对大企业的征管效率,发挥专业性力量。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风险管理工作分为三个模块:第一部分为大数据风险管理部门对除千户集团企业的其他企业及个人的风险管理事项。第二个部分由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负责为大企业进行的千户集团风险分析与应对。第三个部分由稽查局负责高风险纳税人管理。因此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在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工作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在每年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会制定税收风险分析计划,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扫描,每个集团按单个成员企业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再对报告进行人工评审,确保分析论证科学及适用税收政策可靠、准确。其后,对该集团的所有分析报告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税收风险应对任务,按照成员企业所在地推送至各税务机关开展应对。在当前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成立不久的背景下,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如何完善当前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方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今,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成立不久,风险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开展,从搜集千户集团企业财务报表,涉税数据信息明细表,采集财务数据,到税务管理部门核对千户集团数据,扫描风险点,开展大企业税务审计,进而形成风控报告。但是在设立初期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不清晰,忽视与基层税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基层大企业管理税务所既要承担管户的工作,又要负责复杂且专业的大企业事项,例如大企业税收审计,风险应对及个性化纳税服务,承接大企业管理的科室职能,组织指导全局的大企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二是各级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在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和流程操作上没有更加细化的界定与指引,大型企业呈现组织结构复杂,经营地址范围广,单一区局无法对综合集团实行高效管理,目前不同省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紧密协作,每个地方的工作开展模式也是不尽相同,跨区合作模式仍在探索中,整体合力效果与专业化职能未充分发挥。三是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部门与大数据风险管理部门、稽查部门共同覆盖了不同类型纳税人及不同等级风险的纳税人管理。但是目前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薄弱,分工合作机制未建立,稽查局与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联合办案较少,未能充分发挥震慑作用。四是大企业财务核算和税务处理日趋复杂化、团队化、专业化、跨国化,税收筹划和避税手段层出不穷,我国税收管理资源短缺和配置不合理的局面不断加剧,目前对大企业管理的征管力量薄弱。同时信息化技术利用才刚刚起步,在数据采集上,各单行系统信息无法共享、未建立与第三方部门共享数据的机制,对大企业的财务数据采集过程中,部分大企业不配合,数据质量与精准度有待提高,且税务机关面临对大企业敏感数据保密的重大压力。五是集团企业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目前的千户集团税收风险分析指标未充分结合企业业务与行业风险,尚需不断更新。
2国际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
2.1广泛的数据采集的能力
OECD报告中指出数据信息来源共有五个:一是纳税人的自主申报的报表;二是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使用各类系统产生和收集的数据;三是通过国际情报交换的信息;四是税务机关按规定要求获取的信息;五是借助国家权力第三方获取的信息。只有全面的信息基础,才能为税收风险分析及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第一篇:企业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探究
摘要: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长期持续的重点战略之一,一直在不断地坚持与发展。其中,税收政策更是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终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从2001年开始,针对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已经进行了三次修改,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从西部大开发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入手,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在深入剖析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对策,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探析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作为地大物博的我国而言,一直都在寻求着全面的发展,而相对发展较慢的西部就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地区之一。2000年伊始,我国就作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颁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优惠政策》之后,更是力助西部的快速发展。而这其中作为西部开发重要力量的相关企业就在建设西部的同时,通过更深层次的把握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不断地谋求着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掀起了又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高潮。高潮之时,作为西部开发重要力量的企业,清晰认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把握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的关键。
二、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财政税收对于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获取发展,吸引与帮扶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像既能建设西部又能为西部的税收及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的企业,新时期,我国针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作出了调整。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更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真正的推动具体的税收政策尽早落地,为后续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具有着相较之前更为明显的特点,把握住新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认知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获取发展。其显著的特点包括:首先,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目标相较之前更加的明确。在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文件中,更为明确的提出要更加注重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下更大的力度在教育、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建设,而这对于这些企业在西部的发展而言,更为的有利。与此同时,更是对于重点的项目以及企业进行扶持,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将持续十年,并且于2014年10月正式出台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进一步的加大了对企业的税收帮扶。其次,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着力点相较以往更加的突出。在新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中,明确的提出要进一步的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更大力度的支持西部的基础建设。此政策更加的提升了基建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同时还将对符合要求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到15%,并对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实施规定范围内的减免政策。新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优势明显,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帮助甚大,通过真正的清晰认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真正的把握相关优惠政策,才能真正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三、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税收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各级税务部门和税务管理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和税收行业管理的理念均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在税收征管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完善。可以说,税收风险管理和推行税收行业管理已成为当前税收管理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两大主流。笔者结合基层国税工作实际,针对纳税人为主体的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如何有机结合、实现途径谈些个人的想法。
一、实行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
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对和处理)等手段,对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税款流失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税收行业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税收管理制度、行业税收分析、行业评估模型等管理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同行业、同一税种税负的弹性区间和行业税收管理特征规律,以期达到控制行业税负,防止偷骗税行为发生,防范税收风险的目的。因此,两者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将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实际税收征管实践中,可使税收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公平理论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公平感,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公平感由三维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指对资源结果的公平感受;程序公平则更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互动公平关注的是执行程序中人际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即包括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广大纳税人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骨干、重点企业,通常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程序、办税事项的流程、环节等希望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征管和服务中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除税收制度上的公平透明对待外,纳税人要求的公平、透明还包括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的纳税人,如对依法纳税的企业、操作性失误的企业、筹划性遵从的企业和恶意偷漏税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区划对待,税务机关采取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纠正。这样更能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执法环境和纳税人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
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同行业同税种税负弹性区间。两者的共性特征是整合分析纳税人各种涉税申报数据指标,包括各项销售收入指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物耗、能耗指标等动态、静态指标,利用税务机关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定的数理模型来计算、分析、预测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或背离正常的指标体系,判断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并为纳税评估、检查、审计、反避税等提供案源和线索。为此,将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更能体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监控管理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同时,也符合“两个减负”的根本要求和税源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的根本宗旨。
近年来,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理论探讨和应用方兴未艾。自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首次正式“防范税收风险”以来,确立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1,2]。税收风险管理已在江苏国税、深圳国税等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就国际税收实践而言,税收风险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创建企业型政府逐步引入的[4,5]。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以风险计量和资本配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距国际活跃银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迅速、应用效果也较为明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总体来说相对成熟,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而言,如何借鉴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税收征管自身特点加以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
1.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似性。德国学者阿尔巴特·翰瑟尔(又译为海扎尔)在1919年德国税法通则制定后提出,主张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依据税收法律之规定,而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公法上债权债务关系[6]。其实,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与一般债权的顺序问题,也就说明该法承认税收是一种债权。税收作为“法定之债”,征纳双方处于对等地位,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作为债权人,有依法征税的权力,负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义务,强调对纳税人服务意识[6];纳税人作为债务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若其不按时履行义务,需向国家等债权人支付滞纳金,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同时会带来国家税收流失的风险。这实质上同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此外,同商业银行要求贷款客户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一样,事实上税务机关也可以依法要求纳税人为应纳税收设定债权担保,只不过应用不如银行普遍而已。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基础的相似性。不管是税收流失风险还是贷款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纳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交易对手或纳税主体作为信息优势方,可能采取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债权方的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债权方需要尽可能地收集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以在谈判和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信息获取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加强客户识别和贷后管理;税务机关需要加强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同时,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会信用环境,增加纳税人或客户的失信成本。
3.纳税遵从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似性。银行信用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都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或足额纳税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称违约风险。税收风险与银行风险类似,理论上也可以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应税规模敞口(或违约时风险暴露EAD)、时间期限(M)等维度来量化。比如违约概率(PD)可由纳税人或客户的静态特征指标、动态财务税收指标、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要素进一步加以度量和预测。违约损失率(LGD)指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与特定债权的抵押、担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偿优先性、金融账户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与执法环境、清收费用和债权保全的回收能力有关。对于银行贷款违约时风险暴露(EAD)包括贷款本金余额和应收利息,较为容易确定;而应税规模敞口仅指应缴税额,除了税率比较确定外,税源相当于贷款本金,事先税务机关并不知道,只能根据纳税人销售、资产、利润、水电消耗、行业统计信息、历史月交税金等间接预测,加之复杂的税前扣除事项和减免优惠税收事项,使得税源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4.税收执法风险和银行操作风险的相似性。从风险成因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与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都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风险来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人员风险包括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徇私舞弊、渎职侵权或不作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与有税不收现象共存[7];培训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风险体现在登记、征收、结算、稽查等环节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外部事件和环境影响包括地方政府干扰、外部欺诈等;税收法律不完善、级次差、权威性不够而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随着税务系统大集中、电子税务业务的发展而带来的IT风险。
5.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相似性。我国税收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79年“拨改贷”[8]和1983年国营企业“利改税”[9,10]的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而逐渐显现的;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是排斥风险的,是一种确定性经济,基本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设立3家政策性银行而开始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分税制改革,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上市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客户(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税源管理(或金融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新的金融产品或税种税制结构调整不断出现,业务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信用环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扰等,使得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和税务机关共同的内在要求。
摘要: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风险管理也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技术、法律支持、相关数据获取困难、管理人员与纳税人矛盾日益增加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的法律条例和普及税收知识的建议。为了让税收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定要加强税收的风险管理,解决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纳税;管理
税收也叫赋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与其它财政形式不同的是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于税收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家税收征收困难、偷税漏税问题更加多元等情况也困扰着税务机关。针对当前的税收征收情况税务部门也加强了风险的管理,积极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提高税收征收的准确程度,让所有的个人与单位都能够依法缴纳税收,促进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一切系统的发展都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当前税收风险管理中就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要知道,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数学模型方面的计算,但是这需要最专业的人员来做,一般从事税收方面的人员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所以技术方面已经成为税收风险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但现在税源风险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数据信息分析能力缺乏问题,而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新进年轻人员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完成工作,这也与我们需求的现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