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企业管理学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企业管理学培训

工商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思考

摘要:

公共关系学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所处的分量却很不客观。本文针对公共关系学的地位和重量,谈到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及意义;进一步分析了公共关系目前所处现实状况,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重要性;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继续阅读

课程建设质量工程论文

一、加强课程特色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组织好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运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对管理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在强化课程特色上,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课程实习基地开展的现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2)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优秀毕业生管理经验介绍、实习生经验交流会等学习研究活动,这已经成为制度;(3)建立、规范、更新案例库,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4)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题调查与学生专题报告会;(5)在教学平行班级举办管理知识大赛与管理案例分析竞赛,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与能力;(6)针对课程中的不同项目与任务,设计安排布置课程小论文,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7)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8)建立学生社团组织,成立了未来管理者协会,指导会员参与企业管理的问题调研。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我们采取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统一课程教学标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命题和考试,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因材施教。压缩基本理论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采取课上理论教学与课下实践项目设计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经典案例分析与现时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内容组织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作业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及课程结构,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要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又要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和交叉。上述建设措施体现了差异化发展与建设课程的路子,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上,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着重关注于促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劳动者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的培养,并长期坚持下来,这在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项目

(一)高规格高标准规划设计实训方案,加强校内实训实验环境建设改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条件,我们建设了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验室。该实验室现有“企业经营之道”经营管理沙盘软件及运行电脑60台,而且配备了经营管理物理沙盘,总计可供100人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这套软件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工商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动态设定市场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仿真系统亲自参与虚拟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1]该系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弥补了管理类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动手实训机会少的不足,突出了专业特色。我们配备了移动多媒体设备两套,建设多媒体教室3口以及商务谈判实训室等。另外我们建设的ERP实训室可以满足60人在网络仿真环境中从事管理工作,体验认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各项工作职能,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到指导、辅助作用,提升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管理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设计本课程实践性教学项目,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合理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设计项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1.结合课程内容,布置足量的体现实践性要求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及讨论;阅读企业计划文件资料、模仿编制计划文件;阅读企业经营方案,并对其评价;考察某单位的组织架构,绘制其组织构图,并对其评述;为企业各类管理人员设计职务说明书等。2.制定完善的课程实习计划,并落到实处。3.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同学深入企业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4.经常邀请企业家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学生作管理讲座。5.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并提交企业实结报告。6.实行班、系学生干部轮流制,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均有担任具体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培养力度

对于课程组年青教师的培养,要建立专门的培养制度,制定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1.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讲授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有利于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2.安排年轻教师到大学、大中型企业参加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进行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根据学院教学的需要和总体的师资培训计划,鼓励年轻教师选择合适的学校进修以及相应的培训项目。每位青年教师必须经历“准备-实践机会(辅助)-独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的成长过程。[2]3.定期评价年轻教师授课质量。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我们建立经常性的随堂随机听课制度。通过听课,评价青年教师管理学课程授课质量,避免其陷入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套路。4.组织年轻教师听课,学习成熟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年轻教师,安排他们与年资较高的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定期互相听课,通过听课,一方面使年轻教师进一步熟悉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年轻教师学到了老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课程负责人组织集体备课,助推年轻教师成长:集体备课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同时,通过集体备课,使年轻教师学习课程准备的方法和技巧。6.配合好院系教学督导听课并吸收好反馈及指导意见:系专门设立了教学督导,负责全系所有教师教学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按照要求,对于年轻教师,教学督导每学期必须听课4~6学时。听课后,除了按要求书写听课记录外,教学督导还必须将听课评价意见第一时间反馈给本人,以便其明确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方向。7.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安排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管理学基础》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对人才的评价要求很高。为此,我们利用好合作企业锻炼机会,安排年轻教师定期进行实践。8.鼓励年轻教师以研促教: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申报各项课题和积极,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四、开辟互联网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继续阅读

素质拓展训练与企业培训

[摘要]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越来越被重视,已成为当今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素质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培训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青睐。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管理者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如何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价值财富。然而企业要想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来实现,企业的培训将给员工提供可以胜任他们职位的信息和技能。但是,对于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除了具备胜任职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外,企业更注重培训他们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管理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在体验式培训中实现这一目的。

一、什么是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二战时期,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陆地,绝大多数人不幸牺牲了,但极少数人在历经了长时间的折磨后得以生还。后来,发现得以生还的人并不是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二战结束后,在英国出现了这种模仿真实管理情景,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个方面培训的outward-bound管理培训。由于它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被世界各地不同的企业所采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它究竟怎样对员工进行培训呢?下面将运用素质拓展训练的几个项目通过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了几点素质拓展训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1.素质拓展训练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运用管理学知识的平台。许多管理者认为管理学所学的知识都是经验之谈,并没有可以实际运用的价值。素质拓展训练将彻底消除管理者的这种错误想法。根据管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将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我们将以素质拓展训练中“扫雷”这个项目,来看一下管理过程中的四个部分是如何工作的。

继续阅读

公共事业管理类定位与发展研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中,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愈三百所,他们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却整体上步入了危机与困境的共性阶段,感受与关注到这种困境的高校愈来愈多,寻求出路也成为了他们的共同任务。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当严峻[1],还可加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环节不强等项目。只有明确了专业的定位才能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笔者试图从如下方面探讨该专业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

继续阅读

激励理论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

摘要:电力企业一般指我国的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是我国国有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电网企业因其产、供、销的同一性、技术密集性和高度集中性,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既然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与一般企业有着共通性,所以人力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同样重要。而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相应地激励理论也在我国的管理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以上几点,具体分析激励理论如何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得到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经典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需求理论,并结合电力企业的相关特点,本文从建立适宜的绩效考核机制、组建公平的职级晋升机制、科学的培训制度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对电力企业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讨论。

一、激励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1.激励概念

激励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至21世纪被提出并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激励在激励管理学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激励管理是激励学的具体应用。激励的含义即人们在某一方向有着一定的目标,而由于受到了心理或行动上的推动而对目标产生了动机并向着这一方向努力。在管理学中,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在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或手段或多种措施的集合,使为企业工作的员工们拥有更多的为企业目标进行努力的紧张和兴奋,并自觉地为之付出更多的精力,从而使企业更加强大。将激励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企业管理。

2.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可分为人、物、财三大类,因此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其自身的作用。首先,激励机制可以为企业争取长期的、忠诚的员工并更加尽心竭力地为企业目标而工作;其次,如果激励理论在企业中运用,那么员工会更乐意用他们掌握的每个人各自的独特技巧在这个中得以充分发挥,据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研究结论,员工在正常状态下对自己才能的发挥度是20%-30%;而如果员工得到激励,那么他的才能可以发挥到80%-90%,是无激励状态下的4-5倍,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激励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具有更高素养的企业员工,在竞争和正负面激励结合的机制下,员工对未来有更大的忧患意识和期望值,所以激励在提高员工素养中起到了杠杆作用。

继续阅读

国内财务管理人才的培育

美国相关专业执业资格。美国在后续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职业资格教育培训方面也是基于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框架体系之上提出的能力要求,美国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执业资格证培训有:财务策划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管理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国际认证财务顾问,专业理财顾问等等。

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理财方面的教育,财务管理学属于财政学专业的课程;到80年代初期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才转为会计学专业课程之一,直到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高校可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学才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21世纪初,我国开展高校“211”工程,全国百所院校有近30%的高校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财务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类,其专业课程设置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学、会计学、投资学、评估学以及财务管理的初、中、高级等等。目前从高校毕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尽人意,趋势多样。具相关统计2005年北京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有43%进入生产型企业,20%进入银行,20%进入政府机关,17%左右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拍卖公司等。结合国内外财务管理人员高校学历教育模式分析,国内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不尽合理之处,专业课设置与实践结合太浅,跨度比较大,学科之间缺乏系统性,由此可见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学历教育培养模式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改革空间。

构建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着眼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我们要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专业的课程体系相结合。创新型和前瞻型教学培养模式是我们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理念。运用教育技术化信息化理论,培养知识结构最有化,实践能力最强的财务管理人员是我们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最终目标。

1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了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最有化,那么我们必须着眼于课程设置的层次性、连贯性以及系统性,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真的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理念;如何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使学生的能力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充分展现,这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关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由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是管理学课程设置,管理学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企业战略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的学习是为了保证使财务管理人员掌握管理企业的技巧,保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是会计课程设置,会计课程主要有初、中、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报告分析等,学习会计相关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分析企业财务报告的能力,由此来判断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金融学课程设置,金融学课程主要有金融学、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学习金融学相关科目是为今后财务管理人员从事财务工作打下基础,为企业进行相关投资时做出准确的风险判断,为企业规避风险,实现预期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学课程设置,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有初、中级理财学、资本预算、短期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重组与破产、评估学、财务案例研究等,财务管理学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学习的核心内容,理财活动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根本。通过系统的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投资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因为财务管理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学习的核心课程,在这里我们将财务管理学分为以下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是较为基础的课程,比如初、中级财务管理学等。初级财务管理学也就是财务管理学原理,其主要学习的是财务管理的本质、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基本观念、基本内容以及基本方法等。中级财务管理学是学习融资和投资,以及资本运营管理、资金收益分配等企业运营流程和基本操作规程。通过对初、中级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基础技术,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学习的课程是较为高级深入的课程,比如资本预算、短期投资管理以及国际财务管理等。

第二阶段的高级深入课程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学的进一步细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否实现就要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资本结构、成本结构进行有效的分析,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投资活动的成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是企业运营活动的重中之重。除了重要的投资决策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也很重要,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有流动资产、负债管理、现金管理、短期投资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以及存货管理等。国际财务管理学主要是学习针对涉外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有外汇及外汇风险防范、国际避税、国际转移价格等等。高级深化的专业知识点学习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解决财务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继续阅读

数字经济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数字经济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云南省经济重点发展的方向。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现代学徒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数字经济对数字人才的要求出发,分析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2019年5月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网络强国和数字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人才与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包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一种融合性经济,以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对传统经济进行融合,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数字人才的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行业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不仅高级人才缺乏,就连数字技术产业工人都存在很大的缺口。针对数字人才缺乏的现状,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对数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政策要求。其中要求强化数字人才教育,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做好有关人才资格认证工作。建设数字化平台体系以支撑终身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式,积极采用数字化教学培训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指导意见对数字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是各高校开展数字人才培养的指南。

二、云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云南作为资源大省,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特征,资源依赖性比较强,信息产业发展薄弱,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将数字经济融入传统的八大产业,打好三张绿色牌。云南的数字经济在全国来看总体属于中等水平,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阿里巴巴集团的《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云南省数字经济销售总额增速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49.6%。2019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抢抓数字经济的机遇、打造“数字云南”作为2019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明确发展云南数字经济战略后,还将有很强的潜力和后劲。

三、数字经济下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继续阅读

事业管理定位与发展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中,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愈三百所,他们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却整体上步入了危机与困境的共性阶段,感受与关注到这种困境的高校愈来愈多,寻求出路也成为了他们的共同任务。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当严峻[1],还可加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环节不强等项目。只有明确了专业的定位才能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笔者试图从如下方面探讨该专业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