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普通话推广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政府办语言文字工作计划为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现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目标,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根据县语委工作安排,结合我办工作实际,特制定语言文字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
推进普及普通话和社会用字规范化,全面提高我办干部素质,形成我办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当好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为实现我区“创佳建强奔小康”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达到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为接受县语委、市语委语言文字工作检查验收做好准备。
具体目标包括:
继续积极推广普通话。本办干部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话率达到100%。在会议发言、对外宣传、发表电视广播讲话、接待县内外同志、参加大型文体、商贸活动、外事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率达到100%。
[论文关键词]影视作品双语语码转换方言普通话
[论文摘要]近年来出现一批以主要人物说方言为主的影视作品,其中部分作品采用双语的方式或方言语码转换的方法,双语影视在反映人物的背景、表现作品主题、反映时代和地域风貌有独特的作用,方言语码的转换也是影视中交代人物间的关系、反映人物心理的手段,这些语言现象使影视中人物个性形象得以充分的展现,形成有特色的影视语言风格。
自从宋丹丹、黄宏等的方言味道很浓的小品得到人们的喜爱以来,影视界认识到了方言在影视传播中的作用,他们创作了一批与方言有关的双语影视作品如《手机》《天下无贼》、《举起手来》、《好死不如赖活》、《疯狂的石头》、《双枪老太婆》等等,此外在影视中语码转换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充分体现了电影语言的现象的复杂性。
所谓的双语,就是指在同一部影视作品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这语言可以是外语,也可以是方言,比如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用的是汉语和日语,电视连续居9《双枪老太婆》是普通话和方言。电影《举起手来》有日语、普通话、方言等等。而语码的转换一般是指使用双语的人。说话时从一种语言转变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这种转换,可以是单个词,也可以是整个句子或整段的话语。当然语码转换既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包括从一种方言转变到另一种方言,或从一种比较随便的语体转换到比较正式的语体。这里讨论影视语码的转换,主要关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转换。
一、双语现象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当今的社会给双语影视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也给影视中的语码转换提供了足够的语言基础。全球化的影响和教育的发展,使很多人接触到外国人和外语。也能听懂和说外语,这就使人们常常在观赏影视节目时听到“hello”“beybey”时,不会再象鲁迅笔下的未庄人听到“no”那样的好奇。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城乡间人员往来密切,人们对听到各地的方言也不会感到陌生,这给影视作品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方言中,因此每个地方的人说普通话都带有地方特色,地方普通话在许多电视的实地采访的节目中也常常出现,它给人不单是真实感,还有亲切感。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是表达的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我们也就能容忍“地方普通话”的存在的原因。从这点来看,影视作品中语码的复杂现象,并不会使观众对人物语言的陌生而产生理解的困难。也不会导致观众对相关作品的排斥,如果应用得好反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举起手来》里的郭达扮演的陕西农民,说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话。他用方言塑造大山的子孙质朴与厚道的品质,也彰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在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央视版)冲的青城派掌门人余昌海及其弟子操一口的四川话,表现了他们和中原武林的不合,凸显他们那种“小人”(其实中原的“君子”也非真君子)气息。人们在观赏这些有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并存的影视作品时候。除了在语言外壳的直接感受以外,还有深层的东西。透过方言可以看到:
1、愚昧落后意识和贫穷。由于现在的交际(特别是城市人的交际)大多说普通话,在一般人看来。说普通话是受教育的标志。是文明的先进文化的另一种表现,说普通话也是一种品位。不会说普通话的只是那些长期在农村的人或是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因此在人们的下意识里,普通话就是文明和先进。方言成了落后愚昧的标签,这在影视作品中也反映出来了。好多作品通过这样简单对等的方式来处理人物状况的,特别是表现在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中,譬如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夏老师,她说的是普通话,而她所工作的地方却是讲方言,方言在这里是强势语言,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落后与愚昧就体现在方言对普通话的孤立和排斥。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保姆小夏,尽管她说的是地方普通话,但是还是一口的山东音如“中”“俺”等等,和她同一个地方来的何建国的父亲,更是一脑子的封建思想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儿子告诉他说抽烟会影响胎儿,他却强词夺理地反驳:“你妈怀你们的时候我不少抽一口,你们不是个个都考上大学?”他的儿媳小西因此十分苦恼,也使小西在丈夫和丈夫家人之间很难调和。纪实片《好死不如赖活》也是通过河南方言来反映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影片中的普通话和方言的两种语言的对话,表达村民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摆脱贫困愚昧的愿望。电视连续剧《生存之民工》是用方言来反映底层民工的贫困生活史。
2、作品主题主旨的体现。通过双语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是一个手段,语言的复杂说明人物组成多样,语言的复杂和社会的复杂有时候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影视艺术方言和其他的艺术手段结合,也能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表现的就是两个来自不同地方女子来到广东。和当地人恋爱结婚的故事,在广东话和上海方言、河北方言之间交流中,这一家人相互容忍、融合的过程,表现出国人那种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以家为重的纯朴观念。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人物的来历就是通过他们方言体现的:国内的贼说西北方言、从香港来的国际大盗说港式普通话,从其他地方来的房地产商说普通话:这些人都对这价值连城的石头虎视眈眈,为各自的利明争暗斗,电影作者就是通过集中方言的集合,反映了当今有些人被利益所驱动的情形。在《好死不如赖活》中。通过主人低沉的方言叙述,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贫困的可怕这一个主题。在电视连续剧《双枪老太婆》中,老太婆说的是一口地方昧很弄的重庆乡下的方言,这个老太太这外面世界的政治风云不关心,也不敏感。只是以乡下人朴实的观念来看问题。从而反衬出她儿子的阴险和狡诈,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电视连续剧《生存之民工》是通过一群说方言的民工们艰难的历程,说明下层民众生存的艰辛,而方言就是他们生活的见证和载体。
我校在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从学校实际出发,为建成全市同级同类学校一流校舍、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质量的模范小学而奋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培优转差,做到即教书又育人,为人民办好教育,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东孔璧人民的重托,做出了较大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包含学前班,共有8个班,其中1—6年级有167人,学前班42人,共计209人。教师13人,教师师资达标率100%,其中大专9人,正在进修大本的6人,学校从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到教育教学质量基本达标。我校教风、学风、班风、校风良好,教学成绩突出,连续磁山片第一名。教研活跃,作业检查基本达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镇级小学系列前列。美术、文艺、体育成绩良好。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总体成绩连年上升。
二、任务目标:
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学校工作思路:保三优,创三新。即保优秀的教学成绩,保优美的校园环境,保优良的校风校纪。创出教育科研新成果,创出课堂教学新模式,创出教学装备新特色。
三、落实情况:
1、积极筹备素质教育现场会,让每个孩子都成才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主题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有关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其解释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有机的生命体,会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在文化的绝对运动之中包含着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文化中的某些部分会沉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共同认同和遵循的规则,我们称之为文化认同。在此,我们将其定义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它是一种以儒家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影响了包括内地、台湾、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广大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主要是指对儒家文化精神的认同。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法,分析中华文化认同在两岸的表层结构的变化与深层结构存续。然而,文化是概括的、抽象的,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因此,若要进行中华文化认同的比较分析,我们首先需要选定比较的载体,分别为:文字、语言和风俗。
一、汉字繁简之争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一般是指目前内地使用的现代中文的标准写法,是与繁体字相对而言的。近年来,汉字的“繁简之争”讨论得越来越深入,涉及方面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2009年提出“识正书简”并提出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更是掀起了又一轮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其实汉字是没有繁简区别的,我们所知道的所谓的楷书、隶属、金文等等都只能称之为字体。汉字的简化运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第一次真正地提出了要进行汉字简化。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到了次年就被喊停。同年,容庚出版《简体字典》并在燕京大学开课尝试。当时间行进到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内地和台湾汉字的简化进程也终于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成为协会的研究目标之一。但是,简体字的研究工作真正开始却要定位在1950年7月的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吴玉章在此次会议上传达了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三年后,《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完成,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亦于同年成立。次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了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政府正式向全国印发关于《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征求意见,其中赞成的比例高达97%。1956年1月1日由全国报刊首先开始采用横排,使用简体字。1964年国务院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于1977年后公布,一直使用到1986年废止,这一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取代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与次年1月1日正式生效。由此,汉字在大陆正式完成了由繁到简的转化。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由于交流以及维护统治的需要,汉字取代日文成为台湾正式的官方文字。1952年,退守台湾的政府提出进行文字改革,但是遭到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秋原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抨击和反对,最终停止了汉字简化。由于政治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的这段时间内,台湾将自己放到了汉字简化的对立面,不断诋毁内地的文字改革工作。1979年,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甲表),共4804字;次年则颁布了《标准行书范本》收录汉字4010个,其中600多个为简化字。由于简化字多为古代流传而来,因而两岸的简化字大致相同或者相近。1982年,台湾教育部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乙表、丙表)。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学者在汉字简化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上取得了共识,越来越多地呼吁汉字改革。当前,台湾虽然很多人也在用简化字,但却仅仅用于手写,印刷依旧是繁体字。
二、汉语的标准化与台湾化
普通话,亦称现代标准汉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一名称是由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俗语”即方言而言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文教事业,政府大力推广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现代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次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从三方面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此后这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使用。台湾华语是指战后由政府所推行、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京话。二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并于1946年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综理全台湾的“国语”(北京话)推行业务“;二二八事件”后,政府下令全面禁用日语,推行国语教育。经过了在台湾半个世纪的发展,北京话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并融入了台湾的当地特色,从而具备了与普通话不同的特征。从语音方面来讲,由于和台湾本土方言的相互影响,与普通话相比而言几乎不用卷舌音、也少了儿化韵。《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台湾《“国语”辞典》(1981年版)相比,3500字的常用字中,注音相同的有2711个,注音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有789个。在词汇方面,形成区别的原因则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是吸收台湾本土语言词汇形成了新的词汇。例如,鸭霸(不讲理)、杠龟(没有收获)、荣民(退役士兵)等等。第二是吸收外来语形成的新词汇。例如,来自英语的马杀鸡(按摩)、来自日语的运将(司机)等等。第三是在大陆已经不用但在台湾依旧保留的词汇。例如,次长、帮办、学艺股长等等。
三、大同小异的风俗
风俗是指一个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理解、习惯以及禁忌等的综合;民间的风俗称为民俗,其涵盖范围很广,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娱乐、艺术等等。内地和台湾虽然由于历史、政治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混乱,但是从风俗来看,中华文化认同一直以来都强烈地蕴涵在两者的行为、生活之中。从节日习俗来说,内地和台湾类似,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除夕要合家吃团圆饭,春节要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元宵节要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则是赏月、吃月饼。当然,在此之外,两岸也各自有不同的特色节日习俗,比如台湾原住民中的布农族有打耳祭,在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初举行。而内地的话,由于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各式各样的节日习俗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等,都是相当有名的民俗节日。从宗教信仰来说,虽然说两岸都是宗教信仰自由且多元,但是总的来说,在传统宗教方面主要由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组成。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之久的历史,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而根据美国国务院的2006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显示,台湾信教人口约为801.5万,占到台湾总人口的35%。道教作为发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不仅单独存在,而且常常会融入其他宗教信仰之中。在大陆,现存道教宫观1500余座;而在台湾,道教更是拥有755万的信教人口。在民间信仰方面,由于受到孔孟思想和其他思想的影响,基本脱离不了儒释道三者糅杂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例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鬼神信仰,等等。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从文字、语言到节日习俗、宗教信仰,作为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为了适应时展,其表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我们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虽然汉字字形发生了变化、汉语语音产生了变化,节日习俗、宗教信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所蕴涵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神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比较分析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我们既要看到两者在表层结构的变化,又要看到两者在精神层面的存续。
语言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最早建立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之一。1950年6月语言研究所正式成立,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语言所归入社科院,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四十五年了。语言研究所的所址最初是在北京东城翠花胡同,1956年初迁到北京西郊中关村,1958年又迁到北京西城端王府夹道,1969年底全体人员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1972年夏回京后暂驻北京朝内南小街原文字改革委员会大楼的一部分,1976年进入原北京地质学院主楼,1984年迁到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至今。语言所历任所长是:罗常培(1950—1958)、吕叔湘(1959—1982)、李荣(1982—1985)、刘坚(1985至今)。先后担任过副所长的有:叶籁士、石明远、赵洵、刘涌泉、陈章太、侯精
一、晁继周、贺巍;江蓝生、孟庚海、董琨。
一
语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两方面的来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员,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抽调来的部分学者。建所初期,语言所规模不大,却汇集了丁声树、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傅懋?薜戎?名学者,他们领导了语言所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语音韵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汉语语音研究等学科的工作。
1,现代汉语规范工作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对语文规范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语法的热潮。语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围绕着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目标而展开。如《语法讲话》的编写,方言调查工作的开展,《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以及《中国语文》杂志对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讨等。
1955年10月,由语言所负责筹办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在开幕词里说:“我们所提出的汉语规范化问题,那就是要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组成成分尽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方面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吕叔湘在会上宣读了他和罗常培合作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对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原则和需要做的具体工作项目作了详尽论述。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并就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订《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计划、拟订汉语方言初步普查计划等工作形成了决议。这次会议的文件后来汇编成《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这以后,语言研究所的各个研究组分别就语法、语音、词汇、方言、词典编纂等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汉语语法研究
一、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上世纪90年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教育界。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与应用型本科大学概念密切关联。1998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指出高校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基于上述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实际和国家教育大环境的转型,为促进本校中文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学生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概念,所谓“学生文学专业应用核心能力”具体内涵为: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文学专业学习,能获得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面,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文进行常见文体的写作,同时还能进行一定水准的演讲、朗诵等。
目前传统中文专业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日益下降,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即文学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包括:或经典作品阅读太少,不喜欢阅读,不了解经典,文学审美体验钝化、审美想象能力不足;或常见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以及应用文写作有困难;或毕业论文创新不足、质量堪忧等。经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式讲授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文学类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各文学课程对学生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缺乏针对性考核;三是学生受视觉文化影响太大,阅读视觉化倾向明显,喜欢电影电视、MTV,不喜欢经典读物;四是社会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学生很难静心阅读。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对文学类课程群教改研究深度和力度还有待拓展,特别是结合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的综合性教改相对较少。为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教改情况作分析,找出教改存在的不足;再如调查法,通过对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进行调查,找出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再如讨论法,通过文学类课程群教师的广泛争鸣,探索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的具体教改思路和策略等。教改实施两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反思和总结文学类课程目标设置及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深入践行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施策略。通过课题建设,本专业在重庆高校中率先确立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读研写演”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一是理念的创新,提出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性教学”等理念;二是实践的创新,以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和“实践性教学”的新理念重构文学类课程体系,提出并实施“读研写演”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中,既注重各文学学科对具体学科教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又注重超越学科的整体性(一般规律)的研究,从而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融合。
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围绕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读研写演”四位一体课改培养模式,我们重点改造相关核心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学概论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能力。在课程教学实施时,课前开列必读文论、美学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广泛阅读文学理论专著、文学作品,让学生研读寻找理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观点,再撰写研究报告,每堂课前进行10分钟的读书报告演讲,教师随堂点评其理论性问题以及演讲技巧问题。古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研究,在“研”中获取能力(非教师讲解后听懂的,而是自己研究后明白的)。比如在学习词类的活用一节,教师并不以概念化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叫词类活用,而是出示几个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研究讨论句子中哪些词的词性非常态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再次,写教案、写故事、写剧本、让学生当小老师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争取机会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课堂观摩优秀示范课;依托重庆市儒学研究会的网络平台和国学院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古代文化的交流、研究和推广。
基础写作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具有独立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实施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对文史哲多种知识的积累,强调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收集写作资料,向名家名著学习写作方法,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先在小组交流,再在辅导课时推荐优秀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学中特别针对应试弊端,强化写作理论知识学习,提出“用心写作,抒写个性”的写作宗旨,加强逻辑思辨能力训练,提高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学中还特别注意把写作与生活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有经历才有觉悟,有觉悟才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多途径发表自己的文章,把写作当成学习的必须。现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系统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更重视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实际教学操作中,强化听、说、写、思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达到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内化融合。教学中进行了分组学习。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利用辅导课组织各组同学复习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小组每学期有一次教师指导下的语言现象分析汇报,学以致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现代汉语课程和相关课程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努力把各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融成一个整体,提倡交叉,防止重复,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语音”部分的教学与普通话、教师口语、口才训练、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语音训练与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的精选篇目相结合;“文字”部分的教学与书法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词汇”、“语法”部分的教学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写作课程内容衔接;“修辞”部分与写作课相衔接等。通过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和大量的语言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研结合互动模式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能力,我们实行教学、科研双向互动模式,提倡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链接。如文学概论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白夜行》《朗读者》等经典书目,让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读书报告,课堂前即兴演讲,老师最后点评。老师将点评及思考整理延伸,系统梳理形成论文,《白夜行中雪穗形象的精神分析》,再反馈课堂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教研互动。如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教学时引入教师红学科研成果《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对教学大有裨益。再如:将唐宋文学教学与唐诗研究结合,将论文《唐代“诗史”思想探微》对唐代的“诗史”思想的研讨融入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言论自由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是学者著作的需求,是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自由权利。《国语?周语上》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言论自由问题不仅是政治法律问题,也是道德哲学问题。只有进行哲学思考,才能全面理解言论自由的含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人们的自由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变化,自由权利受到社会法律的制约。唯物辩证法认为,言论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从现实生活观察,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立场与观点的限制。主体与客观的限制。主体是自己,客体是别人。孤独一人,无话可说,只能独立思考。两个人谈话,交流思想感情,要有共同语言,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交谈可能变成吵架。公共场合说话,讲究文明礼貌,非礼勿言;否则,出言不逊,必然引起公众反感。教师讲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才会受到学生欢迎;否则,语无伦次,言不及义,学生肯定不欢迎。学者写作论文,要求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合理,论证严密,学术水平比较高,才有可能发表;否则,受到编辑、主编的限制,论文很难发表。开展学术批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以理服人;不能居高临下,讽刺漫骂,侮辱人格,否则,别人肯定不接受。媒体报道新闻,要求内容真实,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忽悠大众;否则,报道虚假新闻,必然失信于民。
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言论自由行,需要有时间。谈话、开会、上课、讨论,等等,都有时间限制。时间是宝贵的,不能浪费。因此,要求人们讲真话,讲实话,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才能使人信服。不要讲假话、大话、空话、废话,以免浪费别人的时间,使人感到厌烦。言论自由行,还要受到生活空间限制。一个人只会讲方言,不会讲普通话,在本乡本土生活,言论可以自由行;到全国各地旅游,讲话别人听不懂,言论就不能自由行。一个中国人,只会讲汉语,不会讲外语,在中国生活、工作,言论可以自由行;到外国学习、工作,言论就不能自由行,需要有翻译。因此,推广普通话,学习外国语,是言论自由的需要。立场与观点的限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社会划分为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这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阶级、阶层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人们在社会中工作生活,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思想信仰。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思想信仰决定人们的立场,立场决定观点。例如,爱国主义的立场是国家,集体主义的立场是集体,个人主义的立场是个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主义国家要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否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只顾个人利益,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又如,大学生辩论会,有正方、反方,双方立场不同,观点必然不同。法庭辩论,有原告、被告,双方律师立场不同,观点必然不同。学术研究,百家争鸣,反映不同学派的立场、观点不同。
在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中,世界观是根本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认识必然,获得自由。谈论言论自由问题,必须明确自由的涵义。自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有多种涵义,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婚姻自由、信仰自由,等等。言论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胡言乱语,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畅所欲言不违法(语法、文法、宪法)。言论自由的界限就是合情合理合法。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合情合理合法的言论,才能走遍天下。只有道德文章和成语格言,才能世代流传。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流传几千年,家喻户晓,就是例证。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有些人不学无术,不懂言论自由的涵义,随心所欲,自由放任,花言巧语欺骗人,流言蜚语伤害人,妖言惑众蛊惑人,危言耸听吓唬人,言论自由泛滥成灾,变成人言可畏。这种言论自由,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理应受到限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人们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言论,传播很快,影响广泛,有利也有弊。实事求是的言论广泛传播,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好事;无事生非的言论散布开来,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是坏事。有些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经常发表“雷人”的言论,“语不惊人死不休”,引起人民群众不满,理应受到批判和限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宪法的言论,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决不允许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否则要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总之,人类需要言论自由,交流思想感情。言论自由的价值是追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国家要引导社会舆论,保障言论自由;媒体要规范语言文字,扫除语言垃圾。
公民要遵守法律纪律,反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要求真务实,反对沽名钓誉。只有真、善、美的言论自由行,假、恶、丑的言论大扫除,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领导高度重视师生携手抓落实
求真务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学生参加由县文明委在xx乡举办的专题讲座,并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为主要内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抓牢抓紧。学生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并规定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周。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县交警大队举办的交通法规宣传活动。两年来我校学生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学校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以德执教,以爱施教,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氛围
1、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发展,通过组织班队主题活动,构建师生共同交流平台,用教师真诚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同学,用教师的爱去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及时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列如:赵秉柱同学因患先天性心脏病需住院治疗,全校师生就倡议为她捐款,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有一千多人为她献上爱心,共捐款1000××0×××多元,解决了她家的燃眉之急,为我们学校树立了一种正气。
2、积极参加xx乡党委、政府组织的**、**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节文体活动,并且参加演出的节目得到了好评。同时,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师生×××多人次清扫xx街场。
3、在各级的支持下、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年荣获州级育人环境“优级学校”。在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我校五
年级学生何×××荣获×××中小学生学习“三个代表”专题活动,小论文三等奖。有两位同学荣获“×××教科院组织的小学生书画竞赛”
一、二等奖。在交通知识小论文竞赛中有六名学生分别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