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葡萄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北京发展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
1.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动和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1.2创意农业潜在优势明显创意农业是生产者在田间“生产”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消费”文化,创意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是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途径,是首都城乡和谐发展、富裕郊区农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1.3会展农业走向国际舞台北京的会展农业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规模逐步扩大,场馆建设逐渐专业化,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会展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谋划,编制了切实可行的会展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具体的扶持和引导实施意见,引导全市会展农业步入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提升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会展农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葡萄酒庄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主要葡萄酒企业等都到北京考察和建立基地,设计档次高,显示了北京酒庄葡萄酒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延庆县规划延庆松山酒庄葡萄酒产业带,长城葡萄酒文化城也在设计之中;密云县策划101葡萄酒产业带,平谷区研讨和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旅游中葡萄酒产业的定位和建设,北京葡萄酒企业也加大了葡萄酒的市场营销和文化推广活动,对北京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北京发展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2.1葡萄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基于具体的地理特点,北京各区县及乡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当地葡萄产业。在北京市农业系统,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2666.7hm²酿酒葡萄(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寒优质(不埋土、含糖量高酒用葡萄)及酒庄发展规划。各区县如房山区制定高端葡萄酒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延庆县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密云县及通州区、大兴区相关乡镇也制定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从北京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角度来看,在市级层面缺乏葡萄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特别是缺乏全市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2.2葡萄产业延伸链条仍需提高以葡萄为原料的企业是葡萄产业发展链条的重要环节,这一链条仍需提高。就葡萄酒行业来看,北京本地品牌相对薄弱,如葡萄酒酿造企业在延庆县发展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障碍。另外,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的葡萄园不多,其旅游功能尚未被完全开发。
1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在国内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蓬勃兴起之时,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沈正平等认为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官锡强提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产业链条化、企业生态化和产业关联性耦合,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吴勤堂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认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志敏认为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经历孕育、成长和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动力机制各不相同的。李世杰等、沈正平等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已经成为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诱因。还有部分学者对产业集群在农业领域内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尤晨等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涵义和形成机制。李渝萍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与先天禀赋、产业“根植性”和外部市场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周新德认为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优势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因素,胡平波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黄海平等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问题。综观上述研究,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优势,带来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产生溢出效应,有利于区域品牌形成,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的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也为进一步探究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总结。
2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现状
2.1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2.1.1区位优势明显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43′~39°23′,东经105°45′~106°47′,平均海拔1000~1200m,总面积20万hm2,是世界最适合栽培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2003年,贺兰山东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委员会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之后,成为第3个获得国家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病虫害轻,是生产高档葡萄和葡萄酒的理想区域。该区域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物流方便,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穿境而过,福银高速、青银高速汇聚于此。水利设施完备,境内沟渠纵横,葡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2.1.2独特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地质地貌上来看,贺兰山东麓地区是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洪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砂砾结合型土壤透气性强,钙质含量高,土质疏松,适宜葡萄种植和生长。该地区西有贺兰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东有黄河环绕形成的独特气候调节功能,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具备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独特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葡萄成熟季节温度稳定、雨量少,所产葡萄非常适宜干红、干白葡萄酒的生产,具备世界建设世界一流葡萄基地的良好自然生态条件。
2.1.3葡萄基地发展迅速贺兰山东麓保护区内葡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表1可知,2004—2013年,葡萄种植面积扩大了近10倍,尤其是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91.8%的速度递增,为拉长葡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葡萄产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其旺盛的市场需求。
2.1.4相关企业快速集聚截至2013年底,贺兰山东麓地区共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酒庄)58家,葡萄酒设计加工能力19万t,实际加工5.46万t,建成的葡萄酒企业设计加工能力10000t以上的有7家、1000t以上的有19家、100t以上的有18家、100t以下的有8家,实现第一产业产值9.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2.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88亿元。此外,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部分企业在宁夏设置分支机构,积极开拓宁夏市场。以2014中法葡萄酒设备技术展览会为例,先后吸引了中法两国150余家葡萄与葡萄酒设备和机械制造商参展,涵盖了葡萄苗木、葡萄园机械、酿酒设备、葡萄酒储藏、包装及酒器具等相关领域。
1葡萄酒文化传播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播能力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企业“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市场营销更加要求企业运用营销手段来宣传自身的产品、品牌和文化。对于葡萄酒产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升我国葡萄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葡萄酒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于葡萄酒企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能够促进品牌宣传,提高顾客忠诚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且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交往和民族交流。
2葡萄酒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2.1葡萄酒文化传播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葡萄酒消费人群的进一步扩大,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葡萄酒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葡萄酒文化传播,如企业在产品宣传名册中加入葡萄酒文化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葡萄酒文化认知;如企业定期举办品酒会、酒堡文化、酒庄旅游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葡萄酒文化传播水平;如企业对内部员工和促销人员进行葡萄酒文化培训,进一步营造葡萄酒文化传播氛围。此外,有关部门和葡萄酒行业协会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证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以上举措均促使葡萄酒文化传播取得长远发展。
2.2葡萄酒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正在形成
从信息传播渠道来看,葡萄酒文化的传播渠道正在形成,并呈现出多样化、立体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在所有的文化传播途径中,网络渠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受众人群多等优势,日益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葡萄酒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葡萄酒企业三个层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网站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形式不一,但是他们都在网站中开设了葡萄酒文化专栏,都进一步促进了葡萄酒文化的传播。
2.3酒庄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摘要:根据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具有周期长、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更高等特点,提出集中安排实验、研究生担任助教、参考科研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改革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工程发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研究生助教;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期开展的综合性实验,比较先前做的专业实验(如生化实验、微生物实验、生物工程分析实验等),有其不同特点:实验周期长、综合性更强、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培养更全面。下面结合我校开展该实验的情况提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安排在第七学期第11—16周,每周8学时(安排8学时/次,或4学时/次*2次),共48学时,开展4个综合性实验,分别为葡萄酒发酵实验、酵母菌液体培养及生长曲线绘制、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实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酸乳制作。其中葡萄酒发酵实验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酸乳制作两个实验结合新疆地区特色设置,学生做实验能直观比较,增加学生实验兴趣。学时安排为:前两个实验安排8学时,后两个实验安排16学时。
一、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能动性发挥不够。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每周安排8学时,但由于微生物的培养、发酵过程的动态检测等特点,使实验需要间断而连续[1]的操作,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下一实验步骤。如葡萄酒的发酵实验,要连续每天同一时间检测葡萄汁的糖度,当糖度降到5—8g/L结束主酵,倒罐后再进行后酵,至残糖含量降至4g/L时结束后酵。学生实验过程中,利用4学时完成葡萄的破碎、葡萄浆成分调整(调糖、调酸)、SO2处理(加偏重亚硫酸钾),灌装发酵,以后每天测糖,主发酵结束进入后酵,后酵结束,再利用4学时测葡萄酒的酒精度,以及对葡萄酒的感官进行评定,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周期根据室温、葡萄汁的初始糖度、酵母菌活力等多因素决定,时间为一周到两周。为了高效利用有限学时穿插进行好各个实验,任课教师因为对实验进程和时间把握比较有经验,自然替学生进行了更多提前思考、实验计划和准备。一般情况下,全班按照统一的实验方案进行,这样便于每周实验员对实验器材等的准备,但却使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依赖性大,很多学生还是老师如何指导,他们就怎么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经验的制约。
2.学生不能全心投入实验,科研思维训练受到影响。科研工作需要投入一定专注力,要用严谨的态度指导实验全过程,用严密的逻辑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11—16周,跨度6周,每周8学时,学生很难将心思全部放到实验上,形成整体思维。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考试、考研准备、就业招聘会以及同学的签约情况都在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的综合性特点,其不再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或是验证实验,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或产品(葡萄酒、淀粉酶的高产菌株、酸奶制品等)。实验过程环环相扣,上一步的结果情况影响后面实验的进行。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精力投入少,对实验过程总体把握不清,实验前后持续进行6周,每周在规定时间进行8学时实验,不论实验的进展如何,都要等到规定课堂时间进行,还由于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而穿插进行不同实验内容,学生容易糊涂,情绪容易懈怠,那种为做科研废寝忘食、根据实验结果好坏变化心情的科研之乐,他们难以体会。
3.任课老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每一个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都涉及多个实验操作,还要通过分析前一次实验结果来指导后续实验的进行。实验用到的操作技能较多,如称量(包括恒重)、配制试剂、标定、配制培养基、湿热灭菌、滴定、蒸馏、接种以及分光光度计、pH计、移液枪的正确使用等,虽说这些技能都已经在先前的专业实验课学习过,但还是会出现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每个操作步骤都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和进度,任课老师尽可能地提醒、监督,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新奇”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做出合理解释,指导后续实验进行,课堂上难以兼顾所有学生与操作。
二、对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的教改建议
论文葡萄;套袋技术;注重事项;推广办法
论文摘要从套袋前预备、套袋选择、套袋、去袋、套袋后果实着色期的摘叶除蔓、套袋果采收等方面介绍葡萄套袋技术,同时指出该技术的注重事项,并提出该技术推广应用办法。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之一,在许多地区被大量引进种植,成为许多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一些果农在葡萄前期的管理和防病过程中都做得很好,葡萄坐果也很好,但到了坐果后期及成熟期葡萄出现了裂果、病斑、虫害等现象,碰到大风、雨水,将出现烂果,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果农的经济损失很严重。在使用了葡萄套袋技术后,极大地改善了葡萄的外观品质,防止了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残留、改善了果实风味、提高了果品质量,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践证实,经过套袋处理过的葡萄比不套袋处理过的减少发病达99%,裂果减少70%,平均产量增加了20.6%。葡萄套袋技术对生产高品质、高质量、无公害的优质水果起了重要的功能。
1套袋技术
1.1套袋前预备
花前1周整修花序,大花穗除去副穗及主轴基部1~8个支轴、小花穗少去或不去;花前掐穗尖1/4左右,坐果2周后疏果粒,稳果后套袋;套袋前必须喷1次杀菌剂和杀虫剂(两剂混用)防止病虫在袋内为害,等药液晾干后再套袋。采收前7~10d摘袋晒果。
1.2套袋选择
葡萄套袋要根据品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纸袋种类。一般最好选用本地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葡萄专用纸袋。如摘要:巨峰系宜采用巨峰专用的纯白色、经过羊水处理的聚乙烯纸袋;红色品种可用透光度大的带孔玻璃纸袋或塑料袋等。
摘要:医学类院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建立交叉学科毕业实验小组,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涉及多学科的大型综合实验当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团队协作,互相配合,交流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范围,同时很好地节约了实验成本。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交流;毕业实验
医药类院校学科众多,虽然专业不同,但大部分专业知识相通,相互之间也需要借鉴学习,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当中,尤是如此[1-2]。国内外大学都在寻找各种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进行交叉学习的探讨,试图建立起富有成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战略[3-6]。以往在指导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所长,在某些综合实验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完善的科研能力,急需互相沟通学习。因此,我们尝试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建立交叉学科实验小组,共同进行一系列科研工作,希冀学生能通过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实验能力,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个大型实验项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所长和交叉学习,利用毕业实验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7]。毕业实验设计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拟建立一个由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组成的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小组,采取团队协作模式,完成毕业实验设计。
1方法
1.1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的建立
2014年6月-2018年6月,共培养4届毕业生,建立了4个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每组6人,包括药学小组、生物小组,4名来自药学院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的同学为药学小组,2名来自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同学为生物小组,共同完成毕业实验设计。药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各有1老师加入,作为指导教师。
1.2毕业实验选题设计及实验准备
自毕业实习任务下达开始,科研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会议,讨论分析实验选题。首先,由2位指导教师初步设计一个大型跨专业实验,其内容既涉及药学专业又涵盖生物学专业。本文将选题方向定为“天然植物中免疫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分析”。近几年选定的植物分别为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实验中涉及药物提取制备的部分主要由药学小组主导设计实验流程,做好可行性分析;涉及药效生物分析的部分主要由生物小组完成初步实验设计及可行性分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各小组着重关注自身专业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进行细致的实验方法、实验流程设计规划。每位组员分工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内容以PPT的形式进行轮流汇报讨论,便于学习交叉学科实验内容和实验知识。最终确定毕业实验的具体方向和实验流程以及实验分工。强调既是各有侧重,又能相互学习、融会贯通。科研小组同步开展实验的准备工作,购买实验所需耗材、饲养动物、熟悉大型仪器的操作等。
摘要:通过改变骨头类型、骨肉比、卤煮时间以及葡萄糖添加量,分别探究对酱卤风味汤料的品质(pH值、灰分、固形物含量、总氮含量、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牛骨与鸡骨以及1∶1的骨肉比、3%的葡萄糖添加量会增加美拉德反应的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HMF)含量;随着卤煮时间的增加,HMF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1的骨肉比与2~3h的卤煮时间,可以显著提高汤料的pH值(p<0.05);3∶1的骨肉比与4h的卤煮时间可以显著提高汤料的灰分以及总氮含量(p<0.05);3∶1的骨肉比、4h的卤煮时间以及3%的葡萄糖添加量可以显著提高汤料的固形物含量(p<0.05)。
关键词:汤料;加工工艺;品质;影响
酱卤制品作为我国传统美食之一,是把腌制过的原料肉、香辛料及调味品,经过加热煮制而成,色泽美观、香味浓郁、口感适中[1]。在此过程中卤制的汤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卤汤是指可以反复使用的卤煮畜禽肉制品的汤汁,成分非常复杂。现在普遍认为卤汤年份愈久,质量愈稳定,是老字号品牌企业秘而不宣的珍品,对各种特色风味酱卤肉制品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各类汤料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汤成分分析[2,3],而不同的加工工艺对卤汤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ClaudiaI[4](2000)等研究发现卤煮温度高于75℃的牛肉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魏秋霞[5](2008)等研究发现提高卤煮温度容易使原料中的呈味物质充分浸入汤料中,提高汤料粘性,增加鲜味,并且卤汤质量好坏与原料中成分向汤料转移的程度有关,过少的水分不利于原料的营养物质与风味成分浸出。张士康[6](2016)等研究发现通过添加木瓜蛋白酶可以提高汤料蛋白质的利用,促进氨基酸分解,从而提高汤料品质。为了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酱卤风味汤料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改变不同骨头类型、骨肉比、卤煮时间以及葡萄糖添加量,分别检测汤料品质(pH值、灰分、固形物含量、总氮含量、HMF含量)的变化,以期为酱卤风味汤料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新鲜猪骨、牛骨、鸡骨、牛肉腿肉、八角、肉扣、肉桂、草果、辣椒、山奈、香叶、丁香、花椒、小茴(购自家乐福超市),氢氧化钠、盐酸、硝酸、过氧化氢、三氯化铁、浓硫酸、硫酸钾、5-羟甲基糠醛(HMF)、硼酸、碘化钾、TBA(分析纯,国药集团),葡萄糖(食品级,国药集团)。
1.2仪器与设备
AR1140/C型电子天平,奥豪斯(上海)公司;T6新世纪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HC-3018R高速冷冻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阿贝折光仪,上海立光精密仪器;高温灰化炉(马弗炉),东莞市立一试验设备有限公司;K9860凯氏定氮仪,上海那艾公司;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近1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的数量大幅增长。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位居世界第二[1],仅次于美国。同样药学学科也不例外,在SCI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中国论文的数量由2001年的669篇增长到2010年的2671篇[2]。Medline数据库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目录文摘数据库,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1]。Medline数据库具有免费检索的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国研究人员从网上获取医学信息。本文利用Medline数据库检索了2009年JCR中收录的237种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3];在可以检索到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统计了2001~2010年发表过中国论文的期刊;分析了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及近10年来发表数量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这10种期刊的特征。
1查阅方法
在Medline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检索2009年JCR中收录的237种药理学和药学期刊。在PubMed界面,点击limits,选择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输入各刊的ISSN号检索;点击AdvancedSearch,在SearchBuilder项中选择Affiliation,输入China检索,再加上各刊的ISSN号,得到它们近10年内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检索时剔除重复记录的论文,统计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及其10年间每年发表中国论文的数量。通过查阅前10位期刊的网站,了解各刊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各刊2010年第1期,以论文注明的投稿日期(Receiveddate)与接受日期(Accepteddate)之差作为稿件接受时间,初步计算各刊的平均稿件接受时间。
2结果分析
2.1JCR中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在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经检索发现,2009年JCR中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237种)中,有221种期刊能在Medline数据库查到,占总数的93%,与文献报道一致[4],只有16种未被收录。未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1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0.66以下;影响因子位于前3位的期刊:RevistaBrasileiraDEFarmacognosia-BrazilianJournalofPharmacognosy(IF3.46)是生药学方面的OA双月刊、双语(英文和葡萄牙文)学术刊物;AnnualReportsinMedicinalChemistry(IF1.52)是Elsevier出版的药物化学方面的年刊;CurrentPharmaceuticalAnalysis(IF1.16)是BenthamScience出版的药物分析方面的综述性期刊(季刊)。这些期刊的年载文量较少,2010年分别为125、28和100篇。因此,Medline数据库基本囊括了世界上影响力较高的药理学和药学期刊。
2.2221种期刊中发表中国论文的期刊数量
在Medline数据库检索发现,221种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有198种期刊在10年间发表过中国论文;未发表过中国论文的期刊有23种,其中1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1.0以下,说明中国学者在选择的期刊时关注其影响因子。发表中国论文在10篇以下的期刊有67种,其中23种期刊的学科分区Q1(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前25%的期刊[3]),结果说明中国在较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数量较少。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其论文的学术质量也较高[5]。这也间接说明2001~2010年间中国的药学研究水平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药学研究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发表中国论文在百篇以上的期刊有35种,其中4种期刊学科分区Q1,它们是JControlledRelease(182篇),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162篇),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111篇)和BiochemicalPharmacology(142篇);11种期刊学科分区Q2(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25%~50%之间);14种期刊学科分区Q3(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50%~75%之间);6种期刊学科分区Q4(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75%~100%之间),说明发表中国论文较多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属于Q2和Q3区。
2.3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