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普高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高中教师教学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学习缺乏主动性,长期疲惫、焦虑乃至抑郁,教师中普遍出现功利化、见异思迁、失落、厌倦、浮躁、怨尤等消极心态,课堂教学过程问题化、中心化、舞台化、蜻蜓点水化、学科化。因而培育教师的积极心态,重建课堂教学,让教学变成研究,加强学校“教研训一体化”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必要。
关键词:
普通高中教师;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中教育非常重视,将高中教育定位为“基础+选择”。但是,目前的高中大多注重应试教育,成为输送大学生的“加工厂”。高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劳动强度相当大。高中教师的工作大多程序化:教学—考试。高中教育条件下教师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长期疲惫、焦虑乃至抑郁,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在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会上,崔永元就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例,指出高中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摧残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提升高中教师的幸福指数,发展教师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中教师教育心态现状分析作为平凡人的教师抱有什么样的教育心态,对于能否实现人们的“教育梦”至关重要。当今时代,人们讲实惠、讲实际、讲实用。因而教师在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心态。(1)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些学校、教师不是一切为孩子,而是一切为金钱。昔日最纯洁、最高尚、最无私的师生关系,如今也变得功利化,甚至商业化了。(2)见异思迁。一些非“热点”学校的教师千方百计找门子、托路子,把精力放在“跳槽”、调动上。特别是农村学校,年轻教师教学常规、教学业务一旦“入门”,或者谈恋爱、结婚、生儿育女的历史使命完成,就设法调走,致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从而使老百姓对学校失去信任,加剧择校风的盛行。(3)失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待遇渐渐成为衡量人的工作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重要尺度之一,高中教师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一些教师失落感、委屈感、自卑感油然而生,工作上渐渐失去主动性,从而影响工作业绩。(4)厌倦。“以前做老师时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但今天走出校园看一看,别人都在社会里扑腾着,好像个个都神通广大。和他们相比,我真觉得自己这些年老师是白做了。”这位老师的话很有代表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枯竭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许多教师从教没几年就颇为厌倦了。(5)浮躁。现代国民普遍浮躁。受此影响,不少教师“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喝凉水”,放松对业务的进修和素质的提高,对学校工作能推则推,好拖即拖,被动应付。有的老师职称一旦到手就“船到码头车到站”,失去上进动力和激情。(6)怨尤。如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管理有难度,家长期望高,教师职业压力加重,因而不少老师消极逆反,满腹牢骚,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容易出现发怒、斥责学生等行为,不能以饱满的精神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这种心态的对外扩张,还影响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学校教育面临的种种压力,教师经济、社会地位等因素,教师队伍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心态对工作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
2.高中教师教学现状分析高中课程改革在风雨中走过了十几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客观言之,课堂教学未发生根本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依然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巨大提升空间。目前,高中教育还是把学生当作整齐划一的产品来加工。这种教学把学生的身心加工成“标准件”,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信息、技能、规范的容器来对待,把学生制造成待价而沽的商品;这种教学把学生当作带有“原罪”的人来提防、控制、管理,以奖励做诱因、以惩罚做威胁来训练,把学生变成“囚徒”式的奴性人格;这种教学泯灭人性,将学生日益“动物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成了“产品”“容器”“囚徒”甚至“动物”。统一而标准的教学考试模式,更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解和操作上的偏差。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三维目标重心偏移,知识目标重视不够,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发展的片面性。(2)师生关系重心偏移,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造成教学中主体人群结构的单一性。(3)课程文化关系重心偏移,传统的、本土的文化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外来文化,造成人的文化结构狭隘性。(4)教学活动方式重心偏移,讲解、传授、示范等主导性教学方式受冷落,缺乏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教学过程形式化。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导致高中课堂教学问题化、中心化、舞台化、蜻蜓点水化、学科化。
一、聋人综合高中办学改革实践
所谓综合高中,是指传统高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基本的操作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自高一开始,平行设立普高班和职高班,按照普通教育通行的办学模式实施教育;二是自高二开始,根据学生高一年级学业成绩与个人志愿,划分出职教班和普教班,给予相应的教育培养;三是自高三开始,根据前两个学年学业成绩和个人志愿,实施分流,划分职教班和普教班。普高教育时段,以文化课程教学为主,并以综合活动课程教学形式辅以一定课时的职业项目实训体验;职业教育阶段,则集中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三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文化课程教学和职业培训的时间长度、内容及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的是第三种做法:高一高二两年集中实施普高教育,以文化课程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的职业项目实训体验,四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四个不同的职训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可为学生提供的职业教育项目有工艺美术、广告平面设计与制作、艺术木雕、电子电工、花卉园艺、烹饪、齿科等,学生可从中自主选择确定四个项目分别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体验。学生进入高三年级后,根据其文化基础及个人意愿,进行普高和职高的分流,普高班加强文化课程教学,瞄准相关高等院校的对口单招;职高班学生根据四次实训体验过程中对职业项目的了解,自选一个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对于普高班高考落榜学生则继续组织职业培训,以帮助其顺利就业。
实践证明,此举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促进了校风和学风建设。连续两届毕业生中,5人被高等院校录取,其余全部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取得二级烹饪师、电子电工等从业资格,成为技术工人。
二、聋人综合高中办学改革的思考
1.综合高中办学的支持性要素。首先是学生。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高需求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动力。因此,做好学生及其家长的工作,引导他们规划人生,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保护好奋发进取的热情,至关重要。其次是师资。实施综合高中办学,需要一定数量的高中文化课程的专业教师,还需要相关职教项目的专业师资。基层特校的原有师资大多是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小中师”,其文化背景往往难以适应高中学科(特别是高中理科)教学要求,更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要求。一方面内部挖潜,加强师资培训;另一方面外部引智,实施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办学。第三是课程。文化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参照《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全课程,另一方面要切合学生的文化基础及个性化发展要求,突出针对性。
2.特校高中办学的未来之路。实践证明,当前的综合高中之路是正确的,满足听障孩子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未来的听障教育发展之路怎样?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怎样?本着“生本”“适切”的基本原则,未来特教所走的一定是多元办学之路,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专业,使之更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与可能。同时,在兴办好盲、聋综合高中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发展培智类中等教育。按照“以人为本”、“应学尽学”的理念,部分智障孩子也有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习、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兴办培智类中等教育是必然趋势。如何兴办?是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如何设定?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又有哪些新的要求?都需要深入探讨。
作者:曹文兵单位:泰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1德育内容方法手段简单陈旧
随着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手段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也异彩纷呈,但德育方法似乎改变不大。基本上还是属于说教式、填鸭式。在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1.5%的学生表示易接受;30.3%的学生表示一般;有58.2%的学生认为德育是落后的、枯燥的、令人反感的。这种德育方法根本无法育好德,因此学生被网吧抢夺也是意料中的事。
1.1违禁上网较为普遍
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有98.6%的同学经常上网,他们中仅有8%是为了学习,上网者中有90.6%是为了交朋友聊天、打游戏,甚至看不健康内容。他们中不少同学流连于虚拟世界、沉迷网恋而不能自拔。
1.2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12.9%承认在一切非常重要的考试前会表现长期焦虑不安。当受到委屈时,23.3%不善于与伙伴沟通,选择独自生闷气,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他们难以得到真正的友谊。
2破解普高德育困境的对策分析
2.1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2010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学校,成就学生”的发展理念,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使全县整体教育水平达到全省一流。高中阶段抓质量,上规模,高考成绩继续提升,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全县教育以创建名校为目标,抓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推动全县教育的科学发展。
加强政治学习。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建设。
加强全系统党建工作,注重对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规范党员的管理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在全系统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并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和表彰。
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开展“双争双建”活动。
加强教育管理工作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宋晓陵主编。理论及实验教学大纲由口腔基础教研室统一制定,并由同一位老师任课,每周四学时,且均安排于上午一、二节学。对照组班级按照教材既定的顺序(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口腔病理学)进行讲授,实验组分四个模块进行讲述:第一模块即牙齿相关模块:按照牙的发育、牙发育异常、牙体组织、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源性肿瘤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第二模块即涎腺相关模块;按照涎腺的发育、涎腺、涎腺的非肿瘤性疾病、涎腺肿瘤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第三模块即颌面部相关模块:按照口腔颌面部发育、口腔颌面部囊肿、颌骨及关节疾病、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第四模块即其他组织模块:按照牙周组织、牙周组织病、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病、口腔组织的修复性再生的顺序进行讲述。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安排在病理学实验室,学习观察相关组织切片。期末进行统一结业考试,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包括切片的辨认及实验课绘图)占30%,课上回答问题及出勤率占10%。
1.2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软件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两组综合成绩后,选择两两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的统计结果见表(口腔组织病理学综合成绩)。应用EXCEL软件及SPSS(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以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两组学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综合成绩(x由表看出,两组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实验=0.000),进行模块教学的班级的同学的成绩较高,平均成绩为88.7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一、小班教学能使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得到改善
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提高,导致社会、家长以及舆论存在一种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观念,甚至是“职高无用论”,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降低,思想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些家长也将中等职业教育当作是普高“淘汰生”的“收留所”。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厌学情绪膨胀、专业技术能力差等现象,中职学校以及教师也是苦不堪言。小班教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它的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美国威斯康辛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SAGE计划,着重研究小班教学问题,研究发现小班教学能使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减少,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教师教学热情增加,班级学习气氛得到改善。
美国田纳西州实施的STAR计划涉及80多个学校的近400个班级,包含城区、贫民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发现小班教学后破坏行为和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加,留级现象和辍学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日本三重大学实施小班教学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海小班教学的试行发现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以上世界各地教育学者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实施小班教学确实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所帮助;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课堂纪律以及道德水平有显著成效。有助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可行性的深入分析
政策方面: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主席做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大有可为。这无疑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会议还决定全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让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学历问题得到解决。政策方面的利好,无疑会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支持和帮助会加大,为小班教学的实施铺好了道路。社会方面: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性,甚至岗位性。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和高级技工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在实施分岗位教学上很困难,然而小班教学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小班教学可以做到:与企业合作培养定向型人才,着重培养岗位技能,做到所学必精、所学必用。
师资方面: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导致师资资源富余,并且随着小班教学观念的普及,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教师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小班教学具体实施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素质、行为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中职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但是在小班教学的环境下他们却可能成为优秀的中职毕业生。笔者针对以下几类学生做出分析。第一类: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缺乏自信,但是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这类学生由于成绩上的暂时失利,并缺少老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成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被打上“差等生”的标签。这类学生能力并不差,只是容易受到打击,心理脆弱,只要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一样可以很优秀。小班教学班级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每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关注、指导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相对增多,此类学生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类:调皮捣乱,纪律性不高,但是动手能力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能力多样化。这类学生很适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高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时间以及专业不够细化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小班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时间,更多的新奇想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机会,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专业化,甚至根据学生特点施行定向教育,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摘要]
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中职衔接,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关键词]
中职衔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一、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然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都不高,这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据有关调查资料,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只有5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在我国平均是6年。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临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认识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质和量的方面都有了一个根本性的飞跃。到1998年,农村职业中学共有6201所,招生数为129.27万人,在校生数为311.88万人。在全国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业类专业和农村急需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职业中学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新型劳动者,涌现出了一大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典型。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招生难。由于经济形势及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滑坡,办学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今年普通高校扩招后,由于舆论引导不当和一些地方调控不力,农村高中阶段扩招主要倒向普通高中一头,农村职业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据有的省不完全统计,今年农村职业学校的新生报到率平均不到60%。二是经费不足,条件不足,师资不足。《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府和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局面尚未形成。经费投入少,教育附加费也不能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步伐十分缓慢。一些省职教专项经费也在逐年减少,一些县对中等职业教育统筹不够,各部门重复办学现象严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办学效益不高。
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大多是生产一线淘汰下来的旧次设备,有的缺乏起码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手段的现代化。不少地方职业学校教师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中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短缺和不合格现象更为严重。三是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脱离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的倾向,从专业设置到教育教学都延用普通教育模式,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加之办学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不强。总的看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喜忧并存,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搞得好,可深入发展;搞不好,将停滞与滑坡。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前途究竞如何,关键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对待。我国职业教育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史证明,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它的发展也很脆弱,很容易受到冲击,也很容易走弯路。发展职业教育比发展普通高中需要多得多的投入,它的起步难,发展难,一旦崩溃,要再恢复就更难。如果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迫切需要大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中初级人才的关键时刻,再让农村职业教育倒退甚至崩溃,那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巨大的损失。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
三、全面理解、认真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一)全面理解全教会精神,正确对待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创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国民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但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发展普通高中。据有关国际组织调查统计分析,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为2000美元以下时,职高与普高的比例一般为7: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高与普高的比例才会逐步下降。我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0多美元,北京市也只有1300—1400美元。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主要手段。从长远看,我国高教发展规模是,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从现实看,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后,据初步了解,县以下的高考录取率一般在30%左右。1999年高校扩招的幅度不算小,但县以下仍有60%多的高中毕业生上不了大学,如果再盲目扩充普通高中规模,那么现在扩招的这部分学生基本上也是将来的落榜生。老百姓努力让子女上普通高中的根本愿望是希望子女将来能考上大学,但目前高教发展规模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不仅使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而且由于目前农村高中后职业培训设施和制度还很不健全,会造成大批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缺乏创业知识和思想准备,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利,而且还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农村地区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应该在适度扩大普通高中规模的同时,重点放在职业高中的发展上。
(二)加强舆论宣传,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正确引导群众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舆论宣传的不断深入,加之高考录取比例的限制,群众对送子女上职业中学学一技之长,毕业后回乡创业逐步有了新的认识,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并没有彻底改变。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加上全国就业形势紧张造成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职业教育“立交桥”不完备、部分职业学校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不少群众认为上职业中学没前途,所以,送子女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跳农门的思想还很突出。但由于高考录取比例和各地对普通高中发展规模的限制,这种思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还不太大。第三次全教会上决定大学扩招后,人们对已持续几年的“普高热”加速升温的苗头认识不足,使不少群众对高考升学形势产生了盲目乐观,特别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片面理解全教会精神,放松对高中阶段普职发展比例的控制,有的还下发文件确定普通高中扩招目标,给本已急剧升温的“普高热”推波助澜,使得1999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受到严重冲击。80年代初期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白热化和今年“普高热”盲目升温、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教训再一次从反面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是老百姓的良好愿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就会产生新的甚至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若政府不能在政策等方面很好地扶持和调控,就会影响其发展。所以,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把认识统一到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总书记的讲话上来,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纠正轻视或忽视职业教育的错误倾向,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发挥行政调控的主导作用,根据高教发展规模确定普通高中发展规模,制止“普高热”的盲目升温,在农村普职招生比例的确定上,应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采取诸如降低农村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等综合措施引导学生分流;各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把住农村就业市场入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