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拍卖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论文关键词:文化营销创新
论文摘要:只是批判当代艺术的内涵价值,而不去改变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的人的现状,是当代社会的缺憾,更是当代艺术界的遗憾。为了改变“奋斗一生却穷困潦倒的画家”这样的现状,时代应该呵护他们,市场应该多角度的创新来代替目前的单一行销手段。企业的文化是竞争的根本,那么艺术家的内涵价值也是外在怍品的价值体现,购买者需要心灵的体会和感官的感觉。
一、中国文化市场概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共十七大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创新”,而高雅的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却出现了与时代不符的机制落后,传播手段单一的现象。
梵高这样的大师为什么在活着的时候就要穷困潦倒,死了才能正身。被英国媒体誉为“天才画家”今年只有6岁的爱德华·辛普森,其祖父莱斯利并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再出现一名“奋斗一生却穷困潦倒的画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个6岁的神童没有早期被发现,有可能艺术的天分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现状
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惟拍卖价格马首是瞻,必然是虚的。现在的普遍价格偏高,少数甚至是上千万的天价。有人说,艺术家首先是人,然后是艺术,最后是思想。然而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已经超越了社会和精神力量,经济主导一切,是一切的标准,它无所不在。所以朱其把中国当代艺术资本市场的真实现状分析精辟,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存在,只是中国的更无规范和不可靠。如何规范艺术市场,如果包装艺术市场,如何让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作品得到应有的价值表现是市场营销工作者新的价值体现。
一、房地产抵押权标的物的范围问题
设立抵押的目的是,一旦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抵押权人可依法定程序对抵押物变价优先受偿。因此,抵押物应有变价价值,应为可转让之物。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照宪法的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禁止土地所有权的买卖和非法转让。因而,在我国,土地所有权不得设定抵押权,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一)以地上无定着物(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在建工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问题
我国法律有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规定有两种: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二是通过以土地使用权划拨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目前我国禁止单独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
(二)以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问题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为切实贯彻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开发经营房地产。对于集体土地使用权能否设定抵押的问题,亦规定的极为严格。我国《担保法》第37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可见,只有经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的集体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和乡(镇)、村企业有地上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其他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设定抵押。
(三)以城市房屋所有权设定抵押的问题
各工商所,县工商局各股室、直属单位:
2014年,全县市场规范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省、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创新工作分片试点、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提升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水平,努力推进网络商品交易监管,进一步强化合同监管,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监管水平
(一)突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工商总局《关于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推进市场业主企业登记工作。结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督促引导支持市场业主依法办理企业注册登记,进一步提高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的企业注册登记率,2014年争取全县辖区内市场业主工商登记率争取超过85%,为深入推进市场业主责任落实、创建诚信市场活动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打好基础。
(二)持续深化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创建活动。认真筛选创建市场及集市。创建工作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文明办及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沟通协调,进一步健全信息通报等合作机制,形成创建工作合力。要把创建诚信市场与稳步推进文明集市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市场实际,结合区域经济状况,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开展创建活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农村集市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提升创建工作整体水平。要完善市场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制度,建立市场信用激励警示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提高市场信用监管水平。
(三)开展专业市场监管整治工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专业市场日常监管,适时组织专业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市局部署,上半年计划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下半年拟开展家具市场或中介行业专项整治。要积极探索不同专业市场分类监管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业主责任制落实,规范上市商品质量,提高专业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维护专业市场良好秩序,推动专业市场提升发展。
(四)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以《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从主体准入、商品质量、经营行为、旅游合同、投诉举报等5方面,积极探索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五)做好其他市场监管。立足职能,认真履行相关市场监管职责,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成品油、限塑等市场监管工作,促进市场规范发展。
论文关键词: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在中国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经济活动必须取得相应的探矿权、采矿权(合称为矿业权),这种财产权利的取得主要通过矿业权交易市场来获取。矿业权交易市场是由交易主体、交易制度和机制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交易制度是交易市场运行的基础,是交易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交易机制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在矿业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中,其基本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矿业权的财产制度、市场主体与市场组织制度的建设上。
一、矿业权交易市场的制度与组织建设
1、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
(1)矿业权交易制度建设。随着《矿法》的修改和相关配套法规与部门规章的颁布施行,中国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才得以建立与不断完善。1996年修改后实施的《矿法》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三个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矿业权市场交易制度,确立了矿业权的出让和转让的交易条件、程序与审批等交易制度。2000年,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对矿业权交易方式作了进一步规范细化,明确矿业权的出让方式包括批准申请、招标、拍卖,矿业权的转让方式包括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出租、抵押。2003年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对矿业权出让的方式和程序、竞价方式、公开信息内容以及市场监督管理方面又作了进一步规定。2005年的《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06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等部门规章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矿业权交易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2)专业性矿业权交易中介机构的制度建设。矿业权交易除了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事外,还要运用相应的技巧,以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矿业权交易的决策与实施有赖中介机构的参与。矿业权交易中介机构中有两个中介机构是矿业行业所特有的,即矿业权评估机构和储量评审机构。
第一,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制度建立与发展。1999年,人事部和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储量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及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1999)、《矿产储量评估师管理办法》(2000)、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资格管理暂行办法》(2001),标志着中介储量评审管理制度的建立,即建立了储量评审资格资质管理和评审认定制度。2003年改革了储量认定制度,实行备案管理制度。2006年调整了储量评审管理权限,贯彻谁发证谁备案原则。
第二,矿业权评估制度建立与改革。在矿业权评估管理方面,1999年制定的《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修改)和2000年制定的《矿业权评估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初步建立了矿业权评估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质管理的审批制、评估结果的确认制,为以后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一是备案制改革。2003年和2007年分别取消了探矿权评估结果和采矿权评估结果确认制度,实行备案制管理,目前实行的是“统一的评估报告备案监督管理”制度。二是矿业权评估资格管理制度改革。
【论文关键词】: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法
【论文摘要】:排污权交易从理论探讨阶段发展到实践应用阶段,已逐步走向成熟。文章从权利构成、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分析法学等角度来思考排污权交易,并力求在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法调整对象等方面得出新解。
引言
排污权交易,从理论发展的成熟到实践应用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与环境法,乃至法与其调整对象的整个社会关系。
排污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是与产生排污权的制度紧密相联。如果说,自然权利比如自由平等这些固有权利,即使法律不对其进行规定,也不失为权利之一种。但是排污权属于法律规定才享有的一种权利,它的存在是与法律规定的特别制度相依存的。
一、排污权的产生背景
排污权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早期在限制排放污染物方面在法律上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要求工厂用"最佳实用技术"和"最佳可行技术"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种规定最大的问题是在执行之中成本过高,因为这种技术性的规定很少考虑限制排放的成本,而且是按每一种污染物的特点专门制定,法律规定难以贯彻就在所难免。所以,就产生了在总量控制下可以对个别排污口灵活调整的变通性想法。这种想法付诸实践,最初只限于同一工厂内不同排污口之间的调整,只要总量不增加,某一排污口多排一点或少排一点是可以容许的。后来,总量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允许在同一区域内不同工厂之间调整,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排污权交易的构想。最典型的有"折抵"制度和"气泡"制度。它们反映了排污权交易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即在总量控制下,利用各企业减排成本的不同,调整企业的减排任务。
二、排污权的制度构建
[论文关键词]书画艺术品;价值;价格
[论文摘要]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特性表现出难以确定性、潜在价值性和双重矛盾性,故其价格的确定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书画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与其艺术价值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十分矛盾,并显示出自己固有的特性和规律。确定书画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1)书画作品本身的质量,(2)书画家的知名度,(3)内容与题材,(4)书画作品存世量的多少,(5)欣赏时尚,(6)年代远近,(7)字画样式,(8)收藏者的多少和市场承受能力,(9)书画家本身的状况。
俗话说:“黄金有价,艺术无价”,这是人们对艺术作品价值的一种认识。不过,自艺术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后,人们却又必须用价格来衡量艺术。对艺术的评价除了通常所谓的“学术性”标准之外,还有艺术品市场订立的“价格尺度”。早在唐代,艺术品市场就被作为衡量艺术家价值和影响度的依据。如今,中国正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美术在现代化进程中,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书画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定位越来越受到艺术市场和收藏者的广泛关注。
一、书画艺术品的价格特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当商品的价值在流通中用货币来表现时,便是商品的价格。没有固定不变的价值。价值是随着人对它的需要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变了,商品的价格也应发生变化。任何一件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都反映了它的价值变动,从而形成了价格运动变化的规律。反映出作为相对价值的商品本身价值量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发展变化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当下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价格,商品的价值就无法体现。既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市场的流通价格是商品价值的真实反映,那么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就是其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书画艺术品的价格在质的规定性上,也应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商品的价格有时不一定能反映商品的价值,两者时常处于某种程度的分离、违拗状态。所以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是较难准确地反映其艺术价值的。书画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与其艺术价值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十分矛盾。或者说;书画商品的价格又不是以艺术价值为基础的,它显示出自己固有的特性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难以确定性
艺术品的产生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和一般的商品相比,并非可以用一定的劳动量或加上科技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个价格标准。加上人们对每件艺术品的价格,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标准,由此而引出的价格就难以衡量,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
2.潜在升值性
东欧国家进行的经济转型其目标是想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西欧那样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后来的改革却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即没有民族资本的资本主义经济,私有化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用经济和社会指标来衡量,东欧国家都出现了倒退。
一、对东欧转型的总体评价
1、东欧经济转型造成了当代史上罕见的大灾难。
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国内外一些人认为前苏东国家的改革是成功的,理由是它们已经实现了经济转型,而中国还没有实现这种转型。而本书作者却从改革的经济成果和绩效出发,对比两种改革,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作者进行了这样的对比:在震惊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当时德国和美国的损失最严重,国民生产总之损失了25%,但经过5年都彻底恢复了过来。论文百事通而前苏东国家转轨以来,遭受打击最轻的匈牙利和波兰,国民生产总值损失率也约为25%,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几乎是40%,俄罗斯是50%,乌克兰是60%,其经济损失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美国和德国。并且10年过去后,到2001年该地区的生产依旧未能恢复到1989-1990年的水平。
因此作者认为,东欧经济改革对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破坏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作者把这种经济转型称之为另一种版本的“通往奴役之路”,因为这些国家把多年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廉价出卖给外国资本,因而葬送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前提。中国要引以为戒,防止在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重蹈前苏东国家的覆辙。
中央党校纪军教授认为,仅从市场化、自由化的指标衡量前苏东国家转型的成败是不全面的,还应从综合国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角度来考察。从这些角度看,就会看到前苏东国家的经济转型从总体上是失败的。根据新的材料,目前匈牙利有1/3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一下,波兰失业率接近20%,居民平均收入下降,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在东欧国家,两极分化严重,70%的居民至今仍然认为生活水平比经济转轨前下降了。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杨斌副研究员说,改革十年后,从平均意义上来看,这些国家今天比转轨之前更穷了。在我们有统计数据的25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的平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4%增加到45%,反映了这些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恶化。但波兰是一个例外,其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989年水平的110-120%,因此,西方媒体称其为“波兰奇迹”,但深入考察就会发现,波兰通阿根廷所谓的经济奇迹一样,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正在走向危险的破灭边缘。
波兰经济在衰退四五年后,曾一度达到8%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即使在高增长的年份,70%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停滞就是下降,品负分化造成社会需求萎缩,社会经济不协调导致增长难以维持。近年来波兰的增长速度几乎限于停滞,失业率在一度下降后重新大幅度攀升到20%,金融体系不桅顶,出现了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前的征兆。波兰人民对转型的评价越来越差,2003年降到了最低点,民众对私有化持否定态度的人占87%,持肯定态度的占7%.当被问及“你用什么词汇描述私有化最合适”时,74%的人填写“盗窃”,18%的人填写“销售”。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企业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内外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竞争对手。面对复杂的环境,企业有必要认清经济环境,为自身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采购环境分析
美国教授罗伯特•蒙茨卡和罗伯特•特伦特在他们所著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采购管理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初期(1850—1900年)、采购基本原理的发展(1900—1939年)、战争时期(1940—1946年)、沉寂时期(20世纪中叶—60年代)、物料管理的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全球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1999年)和整合供应链管理(2000年以来)[1]。从这个划分中,我们不难发现,对采购管理的真正关注始于全球化阶段,这个时期企业的运营环境中的竞争越加激烈。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进入“新经济时代”。复旦大学经济学者徐志翰撰文指出,新经济时代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全面结合的时代。
(一)新经济下企业采购环境的特点1.经济全球化过去企业发展依赖于本地区或本国的资源、技术、市场,无论是采购、生产和销售都是在国内完成,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与外界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获得外部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企业竞争从国内市场转向了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企业原材料可以源于国外市场,可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国外企业,产品或服务可以面向全球销售。其中全球采购就是建立在全球市场和全球相同规范下的一种全球资源配置方式。2.竞争链条化供应链管理就是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直到客户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生产、服务、销售、运输的企业连成一个链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是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参与其中的企业将这一链条上所有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协调、整合链条的所有资源。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公司、分销公司以及零售公司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强调沟通协调,每个企业不单单是获利,而是在获利的基础上追求双赢甚至多赢。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采购商应该关注与供应商的长远关系,将供应商看作是合作伙伴,甚至与之建立战略联盟,采购商与供应商从过去的利益争夺者走向了合作,以使企业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3.技术网络化随着电子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运营模式也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发生着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采购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用互联网来处理和解决传统采购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成为可能。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采购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进而自发地利用互联网进行采购。电子采购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将成为推进采购管理发展的重要元素。
(二)新经济时代采购战略管理的意义采购管理中一个重要部分即是采购的战略管理。具体地说,采购战略管理是采购管理部门为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供应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采购管理目标,制定采购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基于此,就不难理解什么是采购战略,采购战略就是采购部门根据企业战略,结合外部采购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实际状况,所编制的有关采购部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活动安排及发展规划,采购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指令性相比更具有指导性。新经济下的采购战略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采购模式,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全球采购、联合采购等模式;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提出强调了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全面深入的合作,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战略、供应商的提早参与战略、供应商的发展战略得到了重视;通信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采购、在线逆向拍卖形式的采购得以实现。过去企业的采购集中在实物性采购,而今企业更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大量的业务外包,致使服务型采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所以对服务型供应商的管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企业需要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转换采购管理思维和运营理念,需要对新型的采购战略加以认识和理解,明确不同采购战略的特点及所适应的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从而为企业选择正确适时的采购战略,促进整个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采购战略的类型
现代采购与传统采购有明显不同,传统采购关注的是原材料的价格、数量、质量和采购时间等因素,将重点放在采购过程中的采购成本上,而现代采购强调的是运用新技术来降低采购总成本,将采购前和采购后的成本因素都考虑其中。
1.供应商整合战略供应商整合是指保持合适数目的供应商以及与供应商高效合作的过程。虽然整合供应商被称作是保持供应商的“适当规模”,但通常关注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将先前从不同供应商购得的商品集中起来向一个供应商采购,或者把同一集团不同实体同类产品集中起来采购,或者将低成本、低风险的“策略型”产品集合外包采购,以达到精简供应商的目的。不难理解,与几十个供应商合作和与几百个供应商合作相比较,企业成本将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