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欧洲论文范文

欧洲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欧洲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欧洲论文

欧洲教育结构教师教育论文

一、“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中教师教育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教育能力标准

能力是“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的切入点,也是学科能力标准制定的核心要素。“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将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genericcompetences)和学科特定能力(sub-jectspecificcompetences)两种。“一般能力”与专业无关,是所有欧洲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科特定能力”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是学生学习某一学科必须达到的能力[3]。2001年,教育学科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并对国家机构进行咨询、与相关学者进行讨论之后,草拟了包括15项内容的教师教育特定能力清单。2008年,教育学科小组对专业内利益相关者即在校生、毕业生、雇主和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进一步论证和讨论,最终确定了教师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能力参考点,并按照学位资格框架的3个层级,详细阐述了教师教育的学科能力标准(见表1)。从表1中对于教师教育特定能力标准的阐述可以看出,每个学位层级的能力要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学士层级重视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掌握、工作反思和合作能力等;硕士层级强调教师解决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个人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研究成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层级强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新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但在强调差异性的同时,3个层级的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方面又具有必然的联系和逻辑上的递进性,如:3个层级的职业能力培养都主要围绕着教学能力进行,学士层级要求教师掌握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硕士层级进一步要求能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并运用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博士层级要求具有与教学能力发展相关的原创性学术成果[4]。

(二)教师教育学分转换制度

在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教育学科小组制定了教师教育学分转换制度,以衡量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负荷,为欧盟各国高校间教师教育测量、比较和学生学习成绩转换提供参照标准,为学生跨国学习提供便利,促进学生的跨国流动。所谓学分转换制度,即以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为基础来确定学分数值,教师教育学分数值与学习负荷之间的数量匹配关系为:1个学分相当于25~3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1个学生1学年的学习时间大约为1500~1800小时。学习时间中,不仅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时间,如上课、讲座、研讨会等,也包括自主学习、考试准备、考试、课题研究和实习等所用时间。针对不同的学位层级,“教师教育标准”提出了详细的学分、学时要求:学士层级的教师教育为3~4年的全日制学习,共180~240个学分,一般获得小学教师资格通常需要240学分,中学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1年的文凭课程,相当于增加60~80个学分;硕士层级的教师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共60~120个学分;博士层级则一般为3~4年,共120个学分。当然,博士阶段的学习不是以修满学分为主,而是以撰写学位论文为主,所以有些国家的学习年限为4~6年。教师教育的学分转换制度是针对不同学位层级教师培养专门制定的学分控制系统,是连接学科能力标准与课程教学安排的重要桥梁,是完成教师教育学位、学历等级认定更为详细的重要依据。

(三)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

在研究大量教学实践范例的基础上,教育学科小组按照学位层级,围绕能力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供欧洲各国参考。其中,教师教育学士学位层级的能力要求强调以下4个方面:(1)分析人类在特定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2)客观描述观察对象,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评价;(3)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对观察对象的影响;(4)能够通过阅读文献和开展研究获得支撑理论分析和评价的佐证。根据这些能力要求,教育学科小组认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发展观察能力,并提出观察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首先,练习应从非常具体、容易观察和描述的对象开始,如谁和谁对话、某事件发生的频率等,然后逐渐扩展到一些较难观察或关系复杂较难描述的事物,如某人扮演了哪些角色、某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等。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主要采用基于任务导向型或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再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观察。初期的观察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反思,即能够描述、归类分析、评价被观察的对象、明确自己在观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观察对象的影响。文献搜集是完成观察学习的第二个重要步骤。这个层级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为形成性评价,例如:通过一个简单的归类练习,让学生列单阐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在真实环境中评价被观察对象的基本特征或所属类别或其与理论基础之间的联系,最后鼓励并引导其在深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更为广泛的观察。硕士学位层级的能力要求主要为:(1)反思个人的学习情况并且选择适当的例子加以阐释;(2)培养自我决策能力,形成自主学习;(3)培养档案袋评价所要求的一系列能力。围绕这些能力要求,教育学科小组提出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学习和档案袋评价适合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档案袋评价建立在一个有规划的学生学习样本基础之上,由学生根据规定的能力标准自主选择记录,这些记录是硕士课程学习或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单一的模块。档案袋资料中可能包括学生的学习测评、手工作品、学习记录或日志等,它们记录和展示了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发展过程。档案袋的作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清晰记录学生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审视并评价在特定环境下人际互动的有效性,甚至可以用作求职面试的支撑材料。近年来,I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学习,档案袋不仅记录学生IT技术能力的成长,还记录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博士学位的能力要求强调:(1)能够理解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法所对应的范式;(2)熟悉教育研究中各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建立研究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等;(3)能够发现具有可行性和研究性的课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为讨论教育研究的本质,搜集并提供教育研究中主要研究方法的信息,按照特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探究研究课题的本质,讨论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主要方法、技术和工具,探讨如何设计研究方案等。许多教育研究课题来自学术领域之外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参与一系列研究实践活动而得以体现,如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开发数据收集的合适工具,应用这些工具分析数据,研究文献中的方法并评价其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在教育领域,绝大多数的学生均是独立开展研究,以团队方式进行研究的较少,但是,目前独立开展研究的模式已经略有改变。这一层级一般是依据学生制定的研究计划来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该研究计划也是学生今后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

(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与提高

继续阅读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一、分析误读的两面性

以雷蒙•道森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杜撰和想象固然有利于更新和补充自身的文化,但也影响了后来学者对他者的判断。“18世纪欧洲人无条件接受的中国社会机会平等的神话,逐渐转变成20世纪以‘民主制’一词取代了‘平等’一词的形式”,“在引进一门外国的艺术时,需要本国的艺术家从这新的源泉中更新和补充他的创造力,他绝对没有义务要把他所看到的原封不动地复制出来”,“耶稣会传教士德厄在1743年写的一封信中,有一些关于北京郊外圆明园中的花园的详细和热情的描写,这一描写成为欧洲人对中国花园的看法的基础,在以后的一些论文中常常引用它”,“我们常常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过去学者的判断”以史景迁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无知和误读可能产生敏锐的见解,但也可能把他者排斥在体系之外,否定了他者的历史身份。

二、国内关于西方对中国文化误读研究的不同视角

国内学界使用误读一词,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指语音的错读,后来其主要含义和用途从语言学移入到文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目前,学界主要从比较文学、传播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西方对中国文化误读这一问题。为了深化西方对中国文化误读的研究,我们对不同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进行爬梳,以推进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误读研究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视角

1.形象学的视角从形象学视角对中国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被误读的形象进行具体研究或者对文化误读进行一般的理论研究。代表人物有乐黛云、孟华、周宁、姜智芹等,代表论作有《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载《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载《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一书)、《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丛书》和《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等。孟华在《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一文中指出,误读是产生套话的基础,误读参与了套话的生产及推广过程。姜智芹在《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一文中探讨了造成西方误读中国的三个原因,即自我认知的需要、传播媒介的报道偏差和中国文化的庞杂。周宁在《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丛书》总论中指出想象与误读,真实与虚构的不同类型文本共同建构了西方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是西方根据自身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异域经验模式构筑的文化“他者”。

2.比较文化视角从比较文化视角对文化误读进行一般的理论研究,相关论作有《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略论文化误读》和《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现象》等。吴莉苇在《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中探讨了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指出文化误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被夸大,否则只会加深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误会和隔膜。宋开支在《略论文化误读》一文中指出文化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文化更需要正读,无论正读还是误读,都必须依据文化发展的尺度对各种文化做出适应性解释。邹威华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现象》中阐释了文化误读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文化宽容的辩证关系,并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阐释了文化误读中的文化宽容问题。

3.翻译视角从翻译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和个案分析。近年来,很多硕士论文都是从个案分析入手阐释和分析的,如《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和《论寒山寺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文化误读的个案分析》等。还有的文章综合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如《文化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类型剖析》、《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和《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等。这部分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非常明显的,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变形,使一部作品获得了新的生命,然而,没有限度的误读或者理解性误读会导致文学传播的部分流失,从而使文化交流的质量打了折扣。

继续阅读

地理环境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场冲击性极强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在以黑暗著称的中世纪的欧洲,这场“精神变革”是如何兴起于佛罗伦萨并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的呢?让我们从地理角度出发,追根溯源,回望历史的轨迹,探究地理环境对文艺复兴的深刻影响。

一、开端:欧洲的危机

欧洲拥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平原为主的地形和湿润的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绵延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稠密的水系载起了驶向远方的航帆,催生了活跃的商业贸易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然而中世纪的欧洲却一片黑暗。它蹒跚而行,背负着三座大山:一是日益膨胀的教会势力。宗教信仰虽然填补了人们社会生活与心灵的空白,使欧洲各国更加紧密地相连,但教廷对人民大肆搜刮财富的行径,使经济的发展受到束缚;宗教文化对思想与教育的垄断,使人们笼罩在迷信与愚昧之中。二是接连爆发的鼠疫。气候异常、干旱频发、医疗落后、宗教愚昧和欧洲各国频繁的交往,使得鼠疫迅速蔓延整个欧洲。鼠疫使欧洲人口锐减、哀鸿遍野,消极的社会情绪弥漫开来。三是逐渐衰败的封建秩序。封建割据、教会干扰使欧洲政治版图支离破碎。鼠疫肆虐欧洲,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社会就像散了架的机器,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危机重重之下,欧洲面临前着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坚实的农业、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商业与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更孕育了思想先进的市民阶层。就这样,新兴资产阶级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不满现状,反抗权威,追求自由,向往幸福……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场“思想变革”势在必行。

二、发展:意大利的崛起

欧洲大陆酝酿思想风暴之际,意大利率先吹起了文艺复兴的号角。这位“领跑者”占据着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双重优势,迅速展开了这场改变整个欧洲命运的变革。农业基础:意大利地处中纬,属于地中海气候,光热丰富,波河平原与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宜于耕作。盛产小麦、橄榄、葡萄等农作物。发达的农业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商品,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性格:处于板块交界带的意大利,火山众多,地震频发,这赋予了意大利人敏锐的危机意识;地中海气候炎热的夏季和半岛周围汹涌的海浪,造就了意大利热情奔放、冒险求胜的民族性格,这成为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古罗马人后裔的复兴意识,振兴古罗马、古希腊文明的信念,始终贯穿其民族的灵魂中,这成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最重要因素。经济贸易:意大利位于亚平宁半岛,地中海的中央。优越的海陆位置,使意大利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受益者。贸易量的增加刺激了它的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佛罗伦萨成为13、14世纪欧洲的手工业、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些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口迁移:背靠高大的阿尔卑斯山,使意大利在天然屏障下战火侵扰较少,社会较为稳定;东与希腊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因而,在14世纪末,与古罗马距离较近的意大利成为学者们的避难所(如图1)。他们带来古希腊、古罗马的珍贵书籍与艺术珍品,又通过教育等方式,使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扎根、发芽并蓬勃成长。欧洲混战时,意大利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包容的政策、浓厚的学风和繁荣的经济,吸引着人口不断向内迁移。外来文化不断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特殊的人才结构和新思想的不断涌出,使社会上充满了创新进取的氛围。欧洲教会的压迫、信仰危机和衰败的封建秩序在无形中催生了思想和政治变革;意大利繁荣的经济、承继的文化、人口的迁移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传播、碰撞、融合和创新,成为变革的前提条件。这些因素彼此促进、互相影响又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正式在意大利爆发。

三、传播:文化的交融

文艺复兴得以在欧洲而非在其他大洲传播开来并进一步发展,是因为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各国相似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大大增强了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的势力。各国把这股浪潮融入到本民族的特色之中,形成个性鲜明却有着相同本质的文化变革,最终凝结成文艺复兴这个庞大的整体。文艺复兴使欧洲摆脱了中世纪的阴霾,迎来了近代社会的曙光,走进了一个自由、平等、理性的世界。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蓬勃发展,得益于意大利优越的位置、发达的农业、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优势条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人口的迁移,更在传承、发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信念支撑下,产生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大大促进了新思潮的涌出。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相交织,各个优势相互促进和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总之,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大陆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自然环境是推动着思想变革、社会进步的客观条件,而人文环境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回望文艺复兴的轨迹,正是这些独特的地理印记,点燃变革之火,开启欧洲思想变革之先河,使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迎来了其历史上的光明,迈入了近代史辉煌的新纪元!由此观之,欧洲文艺复兴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启示良多:第一,危机中有挑战更有机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危难当头,是退避还是迎难而上,决定了民族腾飞的高度。第二,面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纷彩多呈的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方成就深刻的思想变革。第三,民族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以国任为己任,发扬传统,继往开来,从文化领域拓展到各个行业,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兴盛。

四、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继续阅读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

摘要:回顾国内外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情况,分析我国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认证面临的问题。设计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标准,通过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定义的扩展,界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标准高于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体系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专业学位;教育认证标准;计算机技术;复杂工程问题

1研究背景

1997年11月2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关于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通知》(学位[l997]57号),开启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程。根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网的信息,我国现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1个,学位授权点3298个,年招生约13万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工程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过去的21年里,如何保障和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突出工程硕士培养特色,为各类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输送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始终是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1]。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工程教育认证从本科向研究生层次拓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及时开展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保证、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发展现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工程教育的国家,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70年,自1981年起,由工程委员会(EngineeringCouncil,EngC)统一负责。英国对综合型工程硕士和科学硕士等其他硕士学位的学位项目进行工程教育认证。认证标准由适用于各类型工程师注册的英国工程职业能力标准(UKStandardForProfessionalEngineeringCompetence)和各工程职业学会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制定的补充细则和针对性标准组成[2]。欧洲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各具特点,培养模式不同。为促进欧洲一体化,维持其工程教育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EuropeanNetworkforAccreditationofEngineeringEducation,ENAEE)于2006年成立[3]。ENAEE建立、管理的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EuropeanAccreditedEngineeringPrograms,EUR-ACE®)对欧洲范围内的第一阶段(学士)和第二阶段(硕士)学位项目进行认证,提供了一套认证欧洲高质量工程学位项目的通用标准[4]。德国是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强国,其工程教育被认为是世界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两大成功模式之一。德国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GermanAccreditationAgencyfor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ASIIN)创立于1999年,ASIIN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对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ASIIN参照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标准和准则制定了ASIIN的通用标准(GeneralCriteria)。同时,ASIIN的13个专门委员会制定了13个领域的专业特殊标准(SubjectSpecificCriteria,SSG)[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诞生于美国,美国也是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发源地,至今已经历90余年的发展历程[6]。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华盛顿协议》的6个发起组织之一,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2007年12月,ABET规定其工程认证委员会(EngineeringAccreditationCommission,EAC)可以开展本科或研究生水平的工程专业认证;ABET的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AppliedScienceAccreditationCommission,ASAC)可以开展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水平的应用科学专业认证。同年12月,ABET制定了EAC、ASAC的硕士学位水平专业认证通用标准[7]。日本、印度等国也开展了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8-9]。总体上看,国际上实际开展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的国家不多,大部分是在2007年以后提出硕士学位认证标准的,且认证规模较小,但仍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1)与工程师职业资格紧密联结,工程师协会或行业协会是教育认证的重要参与方。(2)认证由第三方独立法人机构负责,保证其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独立运行,保持学术独立。(3)建立在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础上,认证标准与本科层次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处于同一体系中。

3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思路

尽管我国的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以下3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11]。

继续阅读

全球纳米科技发展走势以及特征

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台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纳米技术将给医学、制造业、材料和信息通信等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此,近几年来,纳米科技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极大青睐,并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1、各国竞相出台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

由于纳米技术对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将纳米技术的研发作为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器,相继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发表和推进本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一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项的纳米技术计划,但其他计划中也往往包含了纳米技术相关的研发。

(1)发达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

为了抢占纳米科技的先机,美国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NNI),其宗旨是整合联邦各机构的力量,加强其在开展纳米尺度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开发工作方面的协调。2003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这标志着纳米技术已成为联邦的重大研发计划,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全面展开。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人才、资金、设备)的落实。之后,日本科技界较为彻底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积极推进从基础性到实用性的研发,同时跨省厅重点推进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研发。

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也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新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力图制定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目前,已确定了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的5个关键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势头;加强研发基础设施;从质和量方面扩大人才资源;重视工业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考虑社会因素,趋利避险。另外,包括德国、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还制定了各自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

(2)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瞄准先机

继续阅读

世界纳米科技发展态势和特点

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台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纳米技术将给医学、制造业、材料和信息通信等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此,近几年来,纳米科技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极大青睐,并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1、各国竞相出台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

由于纳米技术对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将纳米技术的研发作为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器,相继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计划,以指导和推进本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一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项的纳米技术计划,但其他计划中也往往包含了纳米技术相关的研发。

(1)发达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

为了抢占纳米科技的先机,美国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NNI),其宗旨是整合联邦各机构的力量,加强其在开展纳米尺度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开发工作方面的协调。2003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这标志着纳米技术已成为联邦的重大研发计划,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全面展开。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人才、资金、设备)的落实。之后,日本科技界较为彻底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积极推进从基础性到实用性的研发,同时跨省厅重点推进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研发。

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也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新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力图制定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目前,已确定了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的5个关键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势头;加强研发基础设施;从质和量方面扩大人才资源;重视工业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考虑社会因素,趋利避险。另外,包括德国、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还制定了各自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

(2)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瞄准先机

继续阅读

全球纳米技术发展走势以及特征

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台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纳米技术将给医学、制造业、材料和信息通信等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此,近几年来,纳米科技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极大青睐,并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1、各国竞相出台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

由于纳米技术对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将纳米技术的研发作为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器,相继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发表和推进本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一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项的纳米技术计划,但其他计划中也往往包含了纳米技术相关的研发。

(1)发达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

为了抢占纳米科技的先机,美国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NNI),其宗旨是整合联邦各机构的力量,加强其在开展纳米尺度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开发工作方面的协调。2003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这标志着纳米技术已成为联邦的重大研发计划,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全面展开。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人才、资金、设备)的落实。之后,日本科技界较为彻底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积极推进从基础性到实用性的研发,同时跨省厅重点推进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研发。

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也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新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力图制定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目前,已确定了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的5个关键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势头;加强研发基础设施;从质和量方面扩大人才资源;重视工业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考虑社会因素,趋利避险。另外,包括德国、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还制定了各自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

(2)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瞄准先机

继续阅读

农业机械科技的发展趋向

欧洲农业机械科技界从1984年开始,每隔一年召开一次以农业机械为中心的国际性农业工程学术会议,已先后在英国、荷兰和法国举行过三次。1990年的会议由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农业机械分会和农业机械化学会主办,在柏林召开。根据柏林会议主办单位的会议纲要,这次会议报告248篇,分别在大会报告和分组交流或以图片、录象形式交流。提供这些论文的代表来自32个国家。除欧洲以外,还有北美、亚、非、拉和大洋洲10多个非欧洲国家。近几年,欧洲国家对农业机械科技开发的投入较大,据介绍每年约520。万美元,而美国只1900万美元,而且在欧洲政府收入与工业投入结合密切,开发效果较好。因此,这次会议进行的科技交流,在相当程度反映了当今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向。

一、柏林国际农机会议论文内容简介

现按会议分组的专业,将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拖拉机和运输(1)轮胎与土壤系统包括特大轮胎和低压轮胎等动态特性、载荷、受力分布、轮迹、滑转优化等;(2)拖拉机底盘包括支承系统、铰接拖拉机、多轴底盘、静液压驱动等的特性,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路感油泵特性,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3)拖拉机及驾驶包括拖拉机驾驶和计算机控制,三点悬挂参数,拖拉机一犁系统的智能监视,拖拉机的发展和在土耳其、西班牙地区特点等;(4)拖拉机振动、噪声包括拖拉机噪声分布,乘座的振动,振动对土壤粘附性能的影响,驾驶室疲劳强度等;(5)运输工程包括自装卸拖车的重量,商品土豆运输系统等。

2.耕作与土壤保持(1)保土耕作制度包括保土耕作的实践和试验机架,不同农机具和农机化对土壤的压实,亚土层土壤压实,土壤的通行特性和工作特性的测定,并联双轮对土壤的压实和移动,减少轮子、链轨板对土壤的有害影响,土壤和犁,不同耕作系统的能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拖拉机一犁系统包括犁的作业载荷、犁地阻力的变化,速度、耕深与犁工作部件的受力,不同拖拉机系统对灌溉地的压实与能耗,窄铁轮在水田作业,以及苗床整备机具,苗床土块分布,作业时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等。

3.田间作物的生产(l)谷物收获包括谷物新收获方法试验,田间直接脱粒收获,高湿谷粒的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构,不同玉米收获方法的能耗,联合收割机茎秆粉碎装置等;(2)饲草收获包括饲草茎秆的切割,饲草的压碎与干燥,高密度草捆,散草的堆垛,圆草捆青贮,饲草青贮的物理特性和透气变质,提高饲料质量的机械处理和热处理,青贮玉米的产量测定,饲草收获机风送管的自动控制等;(3)水果和特种作物收获包括柑桔收获机器人,土豆收获的微电子技术等;(4)肥料和厩肥利用包括肥料运撒的物理性能,固体和液态肥料的撒施,液肥加工,提高固体肥料利用效果,施化肥机的颗粒流动,草地施厩肥等;(5)土豆、大豆、玉米地灌溉,草毒地喷水调温以及农作物特性数据库,近红外测定苹果品质,用充气轮测定种子,速生薪柴林用装备,间隙吹气的遮阴效果,土豆秧的火焰清除等。

4.植物保护(1)提高喷雾质量包括提高药液混合均匀度、雾滴均匀度、喷射均匀度的研究和方法,改进喷射系统和喷杆设计,建立自动监测系统,静电喷雾等;(2)防治化学污染包括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通过计算机优化,药箱处理,非化学防治等。

5.畜牧业及牛奶生产(l)自动化挤奶系统包括挤奶台、挤奶系统的对比和发展前景,信息收集和传感器置放地点,标识系统,乳牛心态测定,环境和卫生,挤奶器优化,挤奶机器人,液力挤奶等;(2)猪群管理及畜舍设计包括不同猪群(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管理,喂料系统,环境、称重与体形测定,猪舍设计,栅状地板载荷,畜舍垫料(草、旧报纸),禽舍通风、降温、机械化转运等。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