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欧债危机论文范文

欧债危机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欧债危机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欧债危机论文

世界顶级期货交易商破产原因探析

摘要: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企业的违规丑闻总是给阳光下的交易蒙上一层阴影,尤其是像曼氏金融这样的全球顶级期货交易商,作为资本市场主要的金融机构,违规事件不仅给公众带来惨重的损失,也给其自身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10月世界顶级期货交易商曼氏金融受欧债危机影响而破产,然而破产后的这几年却一直与多起诉讼抗争,而随着2017年1月监管机构对高管的处罚和同年3月曼氏金融与普华永道的和解,此事终于落下帷幕,由此表明大型期货公司在转型中,要处理好短期业绩快速增长和长期合规运营的关系,并且通过美国监管机构对曼氏金融的重罚,中国也应吸取经验,加大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加违规发现的几率以及违规处罚成本,才可以保证市场的公平运行。

关键词:曼氏金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金融监管

期货交易商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中介,在发行证券、公司重组、投资融资等众多业务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兼顾多种业务,在加速转型的同时也存在很大风险。2011年10月31日,世界顶级期货交易商—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向法院提出破产保护,是第一个受欧债危机而破产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也是从1980年到现在的美国第七大金融机构破产案。曼氏金融是一家期货交易商,有着200多年历史,在全球七十多家期货及商品交易所具有会员资格,也是国债一级承销商之一。这样的一个华尔街著名期货公司却意外破产,震惊了整个市场,而致使曼氏金融破产的推手并不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期货,而是由于投资欧债造成的巨额损失。曼氏金融的首席执行官JonCorzine为快速转型而持有大量欧债,即使在欧债危机严重的环境下,也没有采取任何避险措施,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最终走向破产。

一、文献综述

Jha等(2013)发现内控方面的改善会弥补发生财务危机时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这里可以看出引发财务危机的其中一个因素很可能是内部控制存在漏洞[1]。瞿旭等(2009)也认为内控问题会引发财务危机,内控松散容易发生员工舞弊的情况,会极大损害公司的利益,引发财务危机[2]。季伟伟、陈志斌(2014)发现政府的政策会作为外部因素而导致财务危机,比如出台的货币政策,宽松性货币政策会帮助公司增加生产规模;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公司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会导致财务危机[3]。蒲自立、刘芍佳(2004)发现,当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时,总经理掌权,同时总经理也主持董事会,董事会难以对其决策做出中肯的评价,而且又无法对总经理权利进行制衡,所以,这样的公司很容易因决策错误导致财务危机[4]。孙晓琳(2013)认为,资金的灵活周转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重要,如果出现资金紧张,那么企业的购买力就会下降,满足不了内部需求,也就没办法正常经营,这样会使企业损失惨重,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致使企业破产[5]。RGeng(2015)也发现在生产企业里,资金链维持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如果资金周转失灵,为了避免产生流动性风险,企业可能会为节省开销采取一些行动,如果情况恶劣,就会产生财务危机,换句话说,企业的资金链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等,若资金周转失灵,会对各个关联方造成损失,当这种情况继续严重,就很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6]。Tze(2015)认为股权集中度在管理企业方面很重要,股权如果太分散会使股东们不关注管理层决策,对管理人员起不到监督作用;而股权如果太集中,又可能导致权力过大,难以制衡,会损失小股东的利益,因此股权过于分散或集中都不利于内部管理,不利于绩效,容易引发财务危机[7]。对近年来研究财务危机成因的文献回顾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内控松散,政府的政策、资金链周转失灵以及股权的分配不均衡等都会导致财务危机,那么高管激进的领导风格是否会引发财务危机?又是如何引发的?文章将对曼氏金融破产这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二、曼氏金融发展历程

2007年7月,在衍生品业务发展的鼎盛时期,英国曼氏集团(ManGroup)旗下负责经纪业务的子公司曼氏金融(ManFinan-cial)通过第一次公开募股方式独立出来,改名为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2009年11月,由于政府正在推进对衍生品交易行业的监管改革,曼氏金融被要求将总部从原来的百慕大迁回美国。2010年3月,原NewJersey州长和高盛的前任首席执行官JonCorzine成为曼氏金融新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同年8月,由于节省支出的做法,并且伴随着整个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在JonCorzine的带领下,公司在一年半处于亏损的状态下成功扭亏为盈。2011年2月,JonCorzine做出要在五年之内使公司转型为投行的决策。接下来几个月内,公司就已经持有63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同年8月,由于担心欧债资产质量下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建议公司提高投资欧债而使用的净资产。8月31日,公司更改了报告,依据更新后的净资产来看,大概有1.5亿美元的缺口,在9月1日公布的资料里披露了这个修改事项。随着欧债危机越来越严重,2011年10月24日,穆迪将公司的债务评级降低至仅高于“垃圾”级别。10月25日,公司的第二季度报表中列示损失数额已到1.87亿美元,致使其当日股价暴跌,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一直下跌。10月31日,在与买家协商失败后,曼氏金融向法院提出破产保护。

三、曼氏金融破产的制度背景

继续阅读

世界经济概论教法研讨

一、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先修、后修课程的关联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大杂烩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都会从某一角度对其侧重介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用上述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当前人民币汇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签订广场协议,造成日本20世纪90年代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而为什么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逼迫西德马克大幅升值,却没有见到德国经济增长缓慢?在讲授贸易保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就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争端,深入分析中国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的原因。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较多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易在制作课件时堆满文字,授课时基本不使用粉笔,念课件即可,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添加到课件中;遇到重点问题,扩展开来详细讲解。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上课是在走马观花看电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没时间播放的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网页、电子版图书等学习素材,发到网络教学平台或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观赏和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求知欲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设定讨论题目,鼓励学生通过留言方式提交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交流,既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术交流,又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三、教师讲授与学生分组讨论并举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列举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结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即在应付课堂工作,造成学生单向接收信息,注意力差。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发言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师自讲自听。不能将分组讨论简单地理解成分组上台汇报,造成台上只顾着念,台下无心听。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参与探讨,最后教师进行适当分析点评。这样,既可以使下组讨论的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又可以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四、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

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虽然课本中各章内容相互独立,但教师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社会,看清楚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如讲美债、欧债危机章节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债相关情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讲日本经济章节时,从经济扩展到钓鱼岛政治热点问题,探讨民众表达反日爱国情绪时,打砸日货不可取,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影响中国的形象,应理国;讲科技进步章节时,重点介绍中国的航空母舰、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继续阅读

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作用

摘要: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各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政策阻止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在剧烈的全球金融动荡中,国际金融和经济组织的声音仍比较微弱,作用尚不足道。相比之下,区域合作力度上升,地区大国协调和主导作用进一步突出。欧盟作为当前世界发展较为成功的一体化组织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经历了各自应对和联合行动两个阶段,金融危机对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由资产证券化、疏忽的监管与盲目的全球投资者共同造成的。论文百事通20世纪90年代允许混业经营后,新型衍生工具频频催生,信用消费门槛大幅调低以扩大市场,而巨大的市场自然成为全球投资的热门。“9?11”以后的2002年至2004年,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这一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大大鼓励了商业银行纷纷放宽购房贷款标准,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前,信贷市场已经普遍采用将同质按揭贷款集中打包成新的债券(即次级债),在二级市场出售,这种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对冲信用市场日益高涨的风险。

二、欧盟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由于欧洲各国在危机爆发早期对形势判断有误,导致对危机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欧洲后令各国措手不及。欧盟应对危机的过程也因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员国各自为政应对危机。9月底开始,危机蔓延至欧洲初期,各国纷纷自扫门前雪,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行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应对措施也是五花八门,如9月28日,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宣布各自出资68亿、59亿和37亿美元,分别持有富通集团在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财政部将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的部分资产国有化等等。

欧盟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成员国间金融、经济联系密切,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为此,10月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布朗、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等欧盟领导人在巴黎召开紧急峰会,但会议成果让人大失所望,与会领导人虽然达成多项原则共志,但未出台任何具体措施,“泛欧救市基金”也因德国、英国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危机初期一段时间,欧盟各国救市行动各自为政,犹如一盘散沙,未能挽救市场信心,股市持续下跌,危机不断恶化,各国也因此意志到了协调行动的重要性。

继续阅读

光伏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的建构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企业(行业)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坚持能力与素质并重,知识、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素能并重为原则,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素质、知识、能力整体设计协调发展。要从岗位工作任务或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梳理工作逻辑,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确定课程结构,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等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教育,并将之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原则,单项技能实训回归课程,将仿真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融入课程中,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认识实习、情境式仿真实训、综合性生产实训、就业式顶岗实习等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区域产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浙江省现有光伏企业200余家,是全国光伏电池生产大省,产量约占全国的35%。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光伏产业基地,现有光伏企业60余家,是国内光伏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硅材料加工、光伏电池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量及价格受到巨大冲击。但从光伏应用市场来看,由于光伏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及国家光伏发电标杆电价的出台,给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前景。从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上看,2009年装机不到300MW,2010年装机约500MW,2011年装机约2.8GW。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每年装机容量将急剧增加,人才需求将非常短缺。根据以上调研情况,我院对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即重点培养具备光伏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的能力,能适应光伏电站建设和光伏产品生产等光伏企业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定位,我们对处于光伏产业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与光伏应用产品企业展开了调研。

光伏电站建设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电站建设前期调研、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申报、工程施工、入网调试、电站运行维护与检修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应用产品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单体电池检测、特种组件生产、组件检测、控制器制作、系统集成与检测、系统维护与技术服务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

专业拓展能力调研分析。结合专业定位及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光伏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相关企业从事硅太阳电池方阵组合工、光伏系统集成工程师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1~3年后,可升为技术员,或转岗至管理岗位,如车间班长、车间主任等。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

继续阅读

国际金融对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从英国本土学生出国求学的层面讲,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在危机爆发前长期保持良好走势,高等教育质量亦数世界一流,进而导致本土学生对国外求学较为淡漠,而汇率走低又使得留学成本增加,双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出国留学缺乏足够的热情,也致使英国国际学生的流入数量远远大于国内学生出国求学的总数。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概览》(EducationatAGlance)显示,大约2.6万名英国学生在海外求学。

这远远低于人口规模大致相当的法国和德国———法、德在海外就读的学生数分别达到6.3万和8.6万。同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教育白皮书《新机遇:迎接未来的公平机会》,首相布朗在序言里谈到:“我们的子女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在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涯中,不仅要适应来自本土的压力,而且要适应全球化的竞争”。可以看出,英国对学生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学习也有着强烈的期望,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对国际教师的需求降低

在英国,本土教师数量一直较少,外国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每年大约有4万名教师缺口,40%左右的教师年龄在45~55岁。有关统计显示,2005年,英国大约聘用了4.3万名外国教师,分别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牙买加、美国、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加纳和尼日利亚等国。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收入相对稳定的教师行业日渐受到英国国内精英的青睐,这也相对降低了教育领域对国际教师的需求。很多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没有制订招聘计划,甚至需要大批裁员,而教育行业相对稳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培训,从事教育工作。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格兰学校培训与发展局报告说:“2008年,登录学校培训与发展局网站询问招聘事宜的人数从2007年的70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此外,2008年,该局招聘的人数超过预定目标的2%。由此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土教师数量日渐增多,对外国教师的需求逐渐减少。

(一)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日渐频繁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实现了智力、技术、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效率。经济不景气使得英国高校财政受到巨大冲击,作为高校子系统的科研院所,其经费投入也呈现递减趋势。为了维系英国科研水平的世界领先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进程。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不仅减少了经费需求,而且使科研成果质量也有所提高。决策者认识到,国际合作是促进科学发展和创新的最佳方式,因为合作也是知识网络化的组成部分。正如加雷斯•罗伯特爵士(GarethRobert)指出:合作是提高本国研究水平的一种方式,因为联合研究项目得益于双方的智力投资和多方位的协作,可以产出更多的优秀论文。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在英国国内已经获得认可,并且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其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英国的科研成果呈现出逆流而上的发展前景。由于语言相通,英国与美国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关系密切;由于文化背景相似,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也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一般情况下,通过日常交往或私人联系就可促成这些国际合作。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英国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国合作,而基于既有的丰富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的竞争力。

(二)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理念趋向于追求经济价值国际教育交流自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科技价值。从国家层面考虑,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国家外交目的的辅助手段,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通过教育载体进行对话,在相互融合中实现了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传播价值;同时,落后国家通过积极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科技价值;此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可以为教育输出/输入国提供经济效益,以体现出自身经济价值。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现经济收益,渡过金融危机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价值取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英国众多高校纷纷进行各种教育方案的调整,使得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价值备受冷落。

(三)欧债危机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留学市场从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看,经济萧条必然会影响教育领域,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本土生源持续流失和国际学生招生计划的大幅提升。英国百余所大学基本是公立大学,其教学与科研经费主要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鉴于债务危机背景下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便成为一个难以负荷的重担。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改革,2011年6月底,英国政府颁布了名为《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的高等教育白皮书,确立了学生为高等教育消费主体的中心地位,建立了透明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体系,促进了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强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切实维护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相关调查显示,英国雇员的平均年收入比2009年减少了1088英镑。国民收入的减少与高等教育收费的大幅提升,使得英国民众难于负担近乎奢侈的高等教育服务。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报告,2010~2013年,英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将平均下降1.9个百分点。该报告认为,56%的英国大学预计近两年招收的本国和欧洲的本科生将减少。同时,由于大学学费上涨,大学招生名额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英国部分中学开始鼓励学生前往外国就读大学,哈克瑞尔英欧中学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英国各大学计划多招收国际留学生,以弥补本国和欧盟学生数量减少所带来的财政损失。

继续阅读

金融危机的历史分析

[摘要]

按照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顺序,对世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眸,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研究了中国国情下的金融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回眸;成因;对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巨大,虽然距离上一次危机已过去7年,各国普遍进入经济的复苏期,但以史为鉴,从中研究中国国情下的金融危机对策仍十分必要。

一、历史上代表性金融危机回眸

(一)早期的金融危机

早期著名的金融危机有1637年郁金香狂热和1720年南海泡沫。在1637年的寒冬,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狂热达到顶峰。郁金香期货市场应运而生。期货市场不健全的规则使得郁金香泡沫在短期内迅速膨胀。最终,投机商的大量抛售使得郁金香的价格一泻千里,市场陷入恐慌。17世纪末,英国的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市场上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想要投资于股票。南海公司通过获得英国国债的管理特权使得公司股价一路狂飙。与此同时,大量浑水摸鱼的股份公司成立了,它们利用人们对股票的追捧来敛财。为了整治这些投机的股份公司,国会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知道真相的民众开始大量抛售股票,在股市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南海公司也受到牵连,股价骤跌,南海泡沫破灭。

继续阅读

管理学专业的垂范式教育

作者:高勇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我国教育部认定的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它所面临的问题和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没有可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1,2]。要想深入透彻地学好管理学,必须对管理情境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给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生带来很大的挑战[3]。如何让学生学好管理学,使其在牢固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4]。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学课程的发挥空间很大,教学效果因教学水平的差别而相差悬殊。为了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真正被学生认可的管理学教师比例并不高,这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学教学中非常普遍。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成为高等院校管理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管理学课程“垂范式教学”概念的提出

《庄子•天道》指出,“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理念用在管理学教学上也很有必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5]决定管理学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管理技能进行教学的行为,其检验结果是学生是否认可。教师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他的管理学教学就是不成功的。

很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做好管理学教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教学原则[6,7],对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学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学教学效果问题,教师应有改革意识和积极运用方法的意识。经过多年的管理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管理学课程的垂范式教学模式。采用垂范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看到管理知识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教师成为管理精髓、管理理念的化身,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学管理、用管理的感召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管理学课程的垂范式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管理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要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技巧、符合管理理论、体现管理理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组织、课后检查与评估等诸多环节体现管理的特色,展现自己的管理技能和作为管理者的素质,让管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教师通过率先垂范管理技巧,让学生从管理学教师身上体会到管理的作用,进而牢记其所传授的管理学知识。

二、管理学课程垂范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管理学课程的垂范式教学模式可分为三大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要做好计划,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相同,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教师要因材施教,明确课程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关注几个方面的内容。

继续阅读

何时开始落于西方之后

【内容提要】“唱盛中国”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评估中国落后问题的一股新潮流,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汉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为已成定论、童叟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此派西方学者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礼仪、人文意识、行政管理等角度,全面修正中国落后论。这种愿望显然与近年来中国的兴旺崛起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近年来飞速而稳定的发展超出了包括许多“中国通”在内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和想象,于是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即中国的重新崛起以其广度和强度来看,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定有其长远而深厚的历史原因,唱盛中国流派旨在探明这个历史根源,从而证明中国强大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唱盛中国/学术潮流/西方汉学

“唱盛中国”这一命题源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新闻界长期以来的“唱衰中国”的积习。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崛起,美国媒体和舆论界对中国日益关注,但直到最近,其主流仍是“唱衰中国”。①虽然说学术独立,学术界不必与时势紧密相连、亦步亦趋,但学者并不生活在时代之外,时势对学者肯定有影响。

在我们谈学术界的“唱盛中国”学派前,先提一下学术界以外几部比较有影响的“唱衰中国”的著作。这些书还不能算“妖魔化中国”,但其基调是消极的。中国的发展也使其中一些著作很快过时,更有一些作品入了荒诞滑稽者之流。但这些出版物基于一定的研究,写作风格在雅俗之间,读者群远远超过纯学术著作,它们所反映的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一种认识水准。

由著名的兰登书屋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出版于2001年。作者章家敦(GordonChang)是美国一家法律事务所的企业律师,曾在中国工作过近20年,20世纪90年代起长期在上海当美国公司的法律顾问。此书出版时正值中国进入WTO之际,人们普遍看好中国经济。他却预言由于腐败、管理混乱和经济失控等原因,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前将全面崩溃。此书出版后曾轰动一时,作者也应邀在世界各地演讲,散布他的“崩溃论”。现在此书已成笑话。②

另一部最近出版的讨论台海两岸关系的书称两岸必有一战。此书题为《即将来临的与中国的战争:为台湾而起的冲突》。作者卡朋特(TedGalenCarpenter)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超党派智囊组织卡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专管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所长。卡朋特预言由于美中各自对台海形势的错误估计,双方终于在2013年兵戎相见。作者写得绘声绘色,预测台湾2012年大选中,一位比陈水扁更台独的领袖被选为总统;第二年,这位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改名为台湾共和国,引得大陆动武,美国卷入。作者由此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承诺,而代之以只售军火。没有了美国的承诺,台独势力会比较小心谨慎;而台湾有了最高级的军火,大陆方面会比较小心谨慎。这样双方更能保持力量的均衡,而一旦台海有事,美国则不必直接介入。这种观点对美国人有吸引力,因为它既符合军火商的利益,又迎合一般美国民众不愿卷入战争的心理。当然,2008年马英九的当选和两岸关系的回暖已使此书的预测显得太夸张了。但作者的武装台湾以求得两岸势力均衡一说在海外仍有相当的市场。③

坊间还有有关想象中的未来中美战争的小说,属通俗读物,销售不错,反映了这种题材有一定的市场,这里就略而不谈了。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人文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的著作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的中国史学界有一个倾向,即为过去已成定论、人所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可称是一种“唱盛中国”的潮流。下面以近年来西方出版的几部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及其引起的争论为例,介绍和分析西方(主要是北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唱盛中国”流派。

可与英国媲美的江南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