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生态治理范文

农业生态治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农业生态治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农业生态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研究

摘要:对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与内涵进行了阐述,对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类与深入解析,最后结合科技、政策、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提出了绿色发展视角下衡水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生态环境;路径

1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与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形势下,党从战略高度提出的指导发展的综合理念,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1-2]。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在于“绿色”,“绿色”在不同方面有具体的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原料利用效率,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基于以往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思路,创新突破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与绿色共存,共同促进,绿色是发展的本质基础,绿色是发展的内含价值。同时绿色发展体现了“人为本”的初心[3-4]。传统发展思路指导思想以经济为主要目标,只要经济可以发展带来价值,怎么发展如何发展都可以,这种发展思路在经济发展初期的确带来了经济上的飞速腾飞,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很多问题被经济的高速发展所掩盖,随着时间推移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其中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衡。绿色发展理念人与环境生态协调、一致,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整体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中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周围其它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绿色发展遵循物质与人和谐统一的规律,恪守这一发展红线,同时也是物质与价值的高度统一、高效发展的体现[5-6]。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价值含义在于发展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服务于人的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绿色发展体现在具体行业就是一种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这种生产过程中体现着高效、持续、合理、精心设计、集约、循环、资源化等理念含义。绿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于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重在落实与践行,才能使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践行重在方法与路径。方法与路径的选择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依靠科学,长远考虑,要有战略眼光,不要一时价值,而是要可持续价值。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环境与发展的全局性基础理念,是国家发展基础思路,同时也是影响全局发展的基础性基本理念,形成一种新的建设格局,重点在于人的价值取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在经济发展角度,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和谐各种资源发展良好,生产力自然就有发展的保证,同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积极对相关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整,使产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环保。

2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2.1农业自身在生产过程中引入外来品种农作物影响

在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农业种植的物种有了巨大变化,有很多物种属于外来引进物种,造成当地本土很多植物、动物受到影响,引起种群结构与数量的失衡,造成生态恶化。同时引入物种的生产用到了很多转基因技术,达到高产、抗病毒等效果,引入物种与其他物种在生长过程中,相互杂交使得不同基因结合,造成很多生物物种出现了异常状况,一些物种甚至灭绝。

2.2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产品的影响

继续阅读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计策

1丹麻镇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1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丹麻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镇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天保、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丹麻镇的森林覆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推行无公害农业种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在全镇铺开使其得到了普及。

1.2存在的问题

丹麻镇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丹麻镇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剧,污染危害加重,突出表现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1];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丹麻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丹麻镇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继续阅读

面源生活污水治理行动计划

为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有效破解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水环境难题,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根据《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和《市水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

(一)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1.畜禽养殖现状

畜禽养殖业是我市农业传统主导产业,主要为生猪、肉鸡和湖羊三大养殖品种,其中肉鸡和湖羊产生的粪便直接作为有机肥得到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为生猪饲养产生的粪尿、污水和沼液的排放。目前全市共有养殖户13231户,存栏生猪23.1万头,其中存栏20头以上养殖户1235户,共存栏生猪16.4万头,占全市存栏量的71%;存栏20头以下养殖户11996户,共存栏生猪6.7万头,占全市存栏量的29%。通过前期整治,目前全市生猪存栏20头以上养殖户已治理的有661户,已治理场户生猪存栏量约占全市生猪存栏量的63%。

2.温室甲鱼养殖现状

据统计,全市共有温室甲鱼养殖户2058户,养殖面积总计270.6万平方米,分布于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袁花、海洲等镇(街道)。其中许村镇有养殖户1891户,占全市总养殖户数的92%,养殖面积246.2万平方米,占全市养殖面积的91%,虽然温室甲鱼养殖主要集中在许村镇,但是养殖户分布于许村的各个村、组,分布较散,而且养殖规模普遍较小。温室甲鱼污水排放集中在养殖后期,养殖前4个月由于池内水位较低,基本不产生污水排放,养殖后4个月每隔7天排一次污水,排污量较少,春节前后甲鱼起捕时,养殖池内污水一次性排空,因此近97%的污水集中在春节前后排放。

3.化肥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继续阅读

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于2018年2月对湖南省宁远县单营村开展田野调查。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归纳法,以把握当前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剖析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建立和完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为实施改善农村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单营村

在党的报告中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着重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水生态环境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构成了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不可或缺的条件和保障。然而,正如所言:“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2]为了解当前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找到治理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2018年2月,调查组对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单营村辖区内的水生态环境系统开展田野调查。同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单营村361户村民中抽取20户人家开展结构性访谈。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把握当前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样本概况

单营村地处湘南,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太平镇辖区内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32Km,距离镇政府5Km。在2015年宁远县合村工作中,由单家村和马扎营村合并而成。2016年,单营村被评为宁远县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单营村有村民361户,人数合计1812人,其中,单家村186户,马扎营村175户,单家村954人,马扎营村858人,由于该村是典型的“外出务工村”,年轻村民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该村常住居民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春节过后,单营村常住人口不足总人口的30%。单营村目前拥有耕地面积65公顷,其中,水田占36%,旱地占64%,拥有林地48公顷①。单营村辖区内没有大型河流,也没有大型水库。辖区内拥有小型河流2条,小溪3条,中小型水库5座,鱼塘13座,水井3口①。单营村2017年家庭年人均收入约为6500元,其中60%来自外出务工收入,10%来自国家财政补贴,其余部分来自农业收入或农闲时的临工收入。2016—2017年,单营村在上级部门和脱贫帮扶单位协同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对村内水库、池塘进行了清淤固堤,该项工作完成后,村内的水库、池塘容量有所扩大,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在2017年,单营村在国家帮助下,每户人家出资200元兴修自来水系统,每户人家均接上了自来水,村民可免费使用。2016—2017年期间,单营村对乡村公路实施扩宽工程,把原来的单车道加宽为可通过两辆车的乡道,但尚未达到双车道标准。在2017年,单营村为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对尚未进行外装修的房屋由财政出资进行了粉刷;另一方面,安置垃圾箱、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站、配置专人进行垃圾搬运和自己治理。在调查组入驻单营村期间,乡村卫生状况、村容村貌均表现良好。

二、当前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实地调研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单营村水生态环境状况开展调查,通过对单营村这个典型个案的分析,归纳出当前农村水生态环境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水质灾害发生和水体富营养化日渐严重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质状况总体呈现出一种下滑趋势。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听闻村民抱怨道:“每年4月到6月种植水稻这段时间,经常发现河流和溪流中漂着死鱼”(单营村王姓村民,68岁,男)。“河里面再也没有小鱼小虾抓了”(单营村唐姓村民,59岁,男)。“水田里面基本上看不见青蛙”(单营村房姓村民,55岁,女)。“池塘里总是散发着一股臭味”(单营村黎姓村民,78岁,女)。“再也不敢下河下水库洗澡了”(单营村房姓村民,45岁,男)。

继续阅读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具有产业相对落后,污染特征较为简单;环境设施不足,但半自然生态系统利于修复;环境问题不突出,但部分地区恶性事件频发等特点。在我国,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共治,治理对象呈现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化治理的趋势,从而形成了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产业支持下的农村绿色发展协调治理、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治理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将有利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多元共治;半自然生态系统

习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1]。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但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当前亟待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2]。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2018年12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部门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提出201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因此,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既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加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

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

产业整体落后,但污染特征总体较为简单农村地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受土地资源的极大约束,表现为极为细碎的分散经营,产业化水平较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还造成对耕地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3]。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因此对自然生态条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随着环境压力增大,其面临的环境风险也越来越大。由于产业结构上农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农村产业污染来源主要包括种植业化肥农药等污染和养殖业畜禽粪便等,此外,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染,其污染物因子总体较为简单,环境风险相对较小,处理也相对不复杂。环境设施不足,但半自然生态系统利于修复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得到更多投入,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而在地广人多的乡村,这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仅刚刚起步,部分地区甚至还是空白。另一方面,农村生态系统是一类以自然村落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并以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以动植物的再生产为基础,以开发利用光、热、水、土、气和各种营养元素为起点,生产环节基本上体现为自然过程,半自然特征明显。农村种植各类作物和经济树种等,植被覆盖率显著高于城市,多数农村生物多样性也明显高于城市。这种半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有些地区也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河流、沟渠和池塘,以及天然落差等,自然降解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环境修复,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环境问题总体不突出,但部分地区恶性事件频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村地区尽管污染压力较大,尤其是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凸显,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污染特征总体较为简单,因此总体上生态环境问题并不突出。然而,因为农村地区一般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更缺乏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环境恶性事件频发,对这些地区的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比如前些年农村“酱油水”“血铅”等事件不时在媒体上被曝光,一些媒体更是用上“癌症村”的称谓,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空间缺乏规划,但农业生产空间得到保护二元结构下的农村长期游离于政府建设规划之外,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庄缺乏空间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混杂,既极大威胁农民健康,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空间的安全。混乱的村居布局,带来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也增加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后期运行的难度。同时,总体而言,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耕地保护的重视,对集体土地的土地性质改变控制较严,农田基本得到有效保护。资金支持匮乏,同时正迎来新的建设机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裕的资金投入和适用的技术支撑。长期以来,在二元结构下,农村生态环境缺少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有少数事务也多由自治组织自行筹集资金解决。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下,中央及地方政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大量财政拨款,但资金投入量与巨大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同时,由于缺乏利润空间,也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一些村庄即使在上级资金支持下建成部分环境基础设施,也因为缺乏后期运行维护资金,而无法正常使用。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渐趋饱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还有很大的空间,生态建设与保护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此前长期滞后的乡村环境基础设施预期将得到快速发展。生态意识不足,但传统农业文化智慧利于生态保护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缺乏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会带来一些不文明的消费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前期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中,普遍存在政府主导变全盘包办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工作推进进度,直接包办了相关事务,甚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农村,挫伤了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4]。此外,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农村生态系统天然要求尊重生态规律,要求系统内一切经济活动被限定在生态阈值范围之内,重视循环利用,强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因此,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智慧,并且在农村得到保留,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可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

在我国,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从传统的政府单一管控向农村社区、企业、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转变[5];治理对象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系统生态环境转变;治理手段也从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环境管控向环境—产业—社会协调的绿色发展转变,从而探索形成了众多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模式

继续阅读

生态农业系统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1洱海保护的成效与面临的难题

1996年洱海爆发全湖性“蓝藻”污染,水质开始恶化,敲响了洱海水环境保护的警钟,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理州各级政府于1996年底开始实施“双取消”政策,取消洱海湖区所有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3]。到1997年,取消养鱼网箱11187个、机动船2579艘;1997年11月实施“禁磷”工作,在洱海汇水区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的“三退三还”政策,到2002年实现退耕还林484.97hm2、退塘还湖296.3hm2、退房还湿地41.12hm2。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强了人们对洱海水环境保护的意识。2003年洱海再次爆发全湖性“蓝藻”污染,促成了各级政府对洱海保护和治理的思路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内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转变;从单项零星工程向系统的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转变;从部门孤军奋战向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整体联动转变。开始实施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环湖截污治理工程、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环境管理工程等六大工程。除已经投入国债资金3.1亿元外,大理州财政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3],用于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了第一期洱海湖滨带(西区)10km生态恢复工程、第二期洱海湖滨带(西区)38km生态恢复工程、沙坪湾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西区(48km)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东西区9.7km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4],对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蔬菜生产的高回报率,蔬菜产业已成为洱海流域近半数农业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产业之前,各级政府不可能为了环保而限制蔬菜生产。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既能确保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又能有效减少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原因有三:一是其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都要参与到下一个生产环节的物质循环中,直接进入环境的农业废弃物很少;二是采用科学配方施肥,且以有机肥为主,不易随水流失进入洱海;三是生态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种、养、加、旅游相结合,设施较完备,氮、磷等元素不易流失。因此,在洱海流域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有效控制洱海流域环境污染,增强洱海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物质的产出,丰富农产品市场供应。

2.1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

把生态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机结合,按照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在吸收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洱海流域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把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大田作物、洱海渔业、农村新能源建设、生物质能开发和有机肥开发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解决好洱海流域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把洱海流域地区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2把发展生态农业与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相结合

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程前期大量的资金主要投向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控制水体进一步恶化、维护流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只有彻底解决洱海流域蔬菜生产引起的面源污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在完成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治污工程后,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洱海污染的问题。一要在认真规划、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二要大力研究推广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和有机肥生产技术。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农村生产、生活有机垃圾以及湖滨带生物治污植物的残体减少污染,又可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三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建设的投入,建成一批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镇,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依据;四是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目前尚未开展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地方,应推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减少面源污染物总量;五是探索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洱海流域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初期农民收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会增加生态农业发展的阻力。但是,大理因苍山洱海而成为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洱海保护也是大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建立旅游收入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双赢。

继续阅读

土地资源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摘要:按土地资源功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意义重大,直接决定着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的成败。在实际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应该严格针对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和规划,在养护基础农田区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经济开发区进行开发养护,全面保障居民生活区的发展,真正展现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优势。

关键词:土地资源;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设计时,需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与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当以土地资源功能作为基础条件,对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最大程度上保障实际效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小流域土地资源的功能

水与土是不可分割的。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不仅要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养护,更要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划分和管理。针对小流域,土地资源主要分为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因为土地资源开放利用的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土地资源自身的功能也存在不同[1]。小流域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生态保护区、经济开发区、基础农田区、径流聚散区、交通道路区、居民生活区等。土地资源各个功能之间的划分并不是明显的,存在各项功能交叉、相互交错的现象。想要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就应该清晰辨认土地资源的实际功能,掌控区域功能与规划的原则和配置方式。

2按土地资源功能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

2.1生态目标

小流域的地形垂直变化和资源分布一般存在不均匀等现象,导致其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生态目标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它指的是从生态保护的层次有针对性地改善水土质量[2]。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应从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等方面开展,使小流域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稳定。

继续阅读

生态视域下小城镇建设思路研讨

一、生态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

1.生态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小城镇传统的发展观点,往往是孤立的看待问题,就城镇论城镇。大都局限于建立在传统价值观上的传统科学研究模式,没有将小城镇及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是一种侧重于城镇局部某一问题的微观层次研究,缺乏从宏观、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和具体把握。因此,迫切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研究。

2.生态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必须尽早充分地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可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通过生态小城镇建设,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共赢。

二、构建生态小城镇的思路探索

基于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改善小城镇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适合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的小城镇。

1.着眼生态,重视公益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