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农业经济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中国式分权与农业经济增长
绩效动态追踪研究假说由上文可知,在“中国式分权”模式下,虽然“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机制所发挥的农村经济调节作用并不充分,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政府的异变行为,并基于激励制度和财政支持,可以使地方政府提高对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基于上述的中国式分权制度框架,提出如下假设(史传林、包国宪,2013)。假设1:面对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治晋升的动力与绩效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激励与压力两方面特性,且通过财政分权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但具有跨时差和跨区域的差异特证。假设2:虽然处于“中国式分权”的财政模式下,但地方政府仍有可能过度控制农村的金融资源,从而降低农村金融资源的利用率,并影响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案与研究模型
(一)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假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包括农业机械的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的规模、辖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农业化肥使用量以及农业生产的用电量等。
(二)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本次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绩效动态的研究采用了1988年到2010年我国30个省市的具体样本观测值,其中不包括港澳地区,因为重庆市从1997年变为直辖市,因此,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具体的数据来源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编》以及《中国财政年鉴》等。样本的计算方法是用了Arellano(1995)推出的广义系统矩阵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有效解决模型中变量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克服数据的动态版面偏差,进而提高数据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三、结果分析
一、2014年我国农业经济总体经济形势
(一)夏粮和油菜籽增产,棉花、糖料和生猪预计减产
1.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7亿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实现“十一连增”。据2014年8月农业部调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00多万亩,低于2013年同期的1亿多亩,秋粮作物旱情虽局部偏重但总体偏轻,河南、辽宁、吉林等受灾严重的主产区8月底开始旱情明显改善,全年秋粮长势总体好于2013年,且秋粮种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2.夏收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和糖料预计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376万吨,同比增长2.5%,达到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量14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根据棉花协会调查,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为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连续第三年下降。10月末调查,预计全年棉花单产每公顷1440公斤,减产0.7%。综合判断,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为615万吨左右,比上年略减。广西甘蔗生长受持续降雨影响,生长情况为4年来最差。全国糖料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收购价格持续下滑。2014年,糖料种植面积降至2600万亩,比上年下降7.2%,预计全年糖料产量将明显降低。3.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产量趋于下降。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猪肉消费不旺,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养猪户亏损严重。2014年1~9月,生猪存栏量同比持续下降,直到6月后生猪存栏量才环比略增,8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10%,表明母猪宰杀率较高。虽然从5月初生猪价格出现回升,养殖收益逐步好转,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但仍较缓慢,预计全年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将下降。
(二)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1.农产品批发价格震荡下降,预计年底触底回升。2014年1~10月,农产品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受年初春节前后消费大幅波动影响,2014年前3个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波动,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上涨行情。受丰产预期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拖累,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农产品同比指数更是自5月以来持续低迷(见图2)。鉴于10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同比指数筑底反弹,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预计2014年底和2015年初农产品批发价格会出现恢复性上升。2.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14年1~10月,谷物价格普遍略涨。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增长3%(见表1)。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预计全年谷物价格比上年保持增长。同时,大豆和棉花价格均出现下跌,棉花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达8.4%。当前,我国棉花库存已创历史新高,近期达到约1160万吨,加之受国际棉价下降拖累,全年棉花价格下降已成定局。3.牛奶价格上涨明显,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2014年前9个月,牛羊肉、白条鸡和鸡蛋、牛奶同比价格均上涨(见表2)。其中,牛奶价格受成本推动涨幅较大,同比增长接近10%。在经过多年的持续大幅上涨后,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尤其是羊肉价格自2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下跌,虽然价格仍位于高位,但已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上涨的行情。受繁殖率低、饲养周期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牛羊肉和牛奶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价格比上年仍会上涨。
(三)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1.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4年1~9月,农产品进出口14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进口和净进口分别为512亿美元、940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分别增长6.7%、9.5%和13%。贸易逆差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3年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为-0.4%。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逆差规模将延续上涨趋势,贸易逆差规模将逼近或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棉花净进口明显下降。受国内外谷物价差拉大的影响,我国谷物在2013年同期净进口大幅下降后,2014年谷物净进口出现了大幅上升。1~9月,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40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稻谷和大米、小麦、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66.3万吨、286.5万吨和160.3万吨,分别增长21.6%、0.2%和4.4%。玉米净进口恢复量占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恢复量的28.4%,是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2014年1~9月,棉花净进口199.3万吨,下降38.4%,棉花进口下降主要受国内外棉花价差收窄、配额数量减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全年棉花进口量下降基本成定局。
二、2015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趋势
(1)从农场、庄园管理学到农业经济学。
18世纪以前的西方奴隶社会和宗主社会时期,奴隶主及宗教主出于管理庄园经济及农场的需要,对其所属的庄园和农场的经济问题、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问题、农场主与农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管理思想,如古罗马加图的《农业论》、瓦罗的《论农业》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农业的地位、作用、农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农产品的价格与交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出版了《农业经济论》,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合比例、生产费用和经营效率的关系,使得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学体系开始形成和产生。1809—1821年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秦尔出版了《合理的农业原理》,确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营目标,他的学生屠能用抽象方法研究了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区位配置,形成了农业集约度和农业生产区位配置的理论,奠定了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促使农业经济朝着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向发展。
(2)从重农主义的偏误到理性综合。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思想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成分。公元前338年,秦国改革家商鞅把“治、富、强、王”作为立国之要。“治”指社会秩序良好;“富”指粟帛百用充裕;“强”指军事兵力强大;“王”指统一天下。这四者是相互关联的:治者必富,富者必强,强者必王,在《商君书》中,他首先在理论上将农业定为“本业”,把奢侈的生产和流通,进而把工商业一概称为“末业”,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极力宣扬了农本思想。17世纪,法国重农主义思想家布阿尔吉尔贝尔在他的《法国详情》中首先论述了财富的性质和本源。什么是财富?财富是指生活必须品,最重要的是小麦、布等,财富的源泉在于生产领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母亲产业,强国富民首先要发展农业。其次他论述了国民经济的“自然循环”运动过程,认为财富从土地生产农产品开始,经过无数次的循环交换,最后才使财富积累起来,整个社会经济都依赖于土地肥沃地区的食品增长。18世纪,法国政治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更是把重农主义的思想推向了高峰,认为只有农业才为社会创造了“纯产品”,而一切商业和工业只是进行了货物的移位和变型,并没有创造财富。直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论以后,重农主义否定其它社会产业的偏误才开始逐渐消除,农业经济学也开始走向理性的综合,从简单的自然再生产领域向经济再生产领域延伸。
(3)从唯苏盲从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与中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
1917年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苏联的经济迅速掘起,因此苏联的经济思想、集体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开始向中国渗透。20世纪20、30年代,受苏联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群,如陈翰笙、于寅生、薛暮桥等。虽然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一些经济思想和经济观点也在向中国渗透,如1924年泰勒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930年卜凯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在国内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的名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农村》(1934—1943年)都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它们都从租佃制度、农产品运销、农业合作、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论述了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金陵大学还于1922年开设了农业经济学课程,1923年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农业经济系。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在社会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自然而然地使苏联模式的农业经济学统治了中国的农业经济界,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的大专院校的农业经济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苏联的教科书,即使在50年末期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虽然有多个版本的农业经济学问世,但大多数仍然尊崇的是苏联教科书的体系与风格,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与国际经济接轨,农业也随之由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的农业经济学体系才开始逐步形成,吸收西方经济学中有益的经验和精华,结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农业经济学相继出版问世,如1984年由朱道华和赵天福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及1991年由雷海章主编的《农业经济学》等。
(4)从独立自成体系到不断吸收国外有益成果。
一、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
(一)计量经济模型设定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来反映农村人口结构、农业经济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其中,α4表示少儿抚养系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交互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α5表示老人抚养系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交互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其他符号同上。为克服因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在模型(2)中引入了对消费存在影响的其他控制变量:(1)农村居民收入Incoit,在凯恩斯消费函数中,收入被认为是消费的最主要决定因素;(2)通货膨胀率Infit,其反映了价格波动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其对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3)城乡消费比Ratit,其反映了城乡居民消费份额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于是,模型(3)可进一步拓展为如下形式。
(二)变量选取本文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01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其中各地区少儿抚养系数、老人抚养系数、家庭规模和性别比数据取自2002至2006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2007至2013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定义说明如下:农村居民消费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对数值表示;少儿抚养系数用少年儿童(0~14岁)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表示;老人抚养系数用老年(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的比例表示;农业经济增长以人均第一产业产值的对数值表示;农村居民收入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数值表示;通货膨胀以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消费物价指数-100)表示;城乡消费比以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表1给出了各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二、估计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估计方法与模型估计由于在估计静态面板模型时,通常考虑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方法,故本文将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法来识别模型(1)至(3);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情形,在模型估计过程中,使用了以省份为聚类变量的稳健标准差,相关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发现,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并不存在明显差异,由模型(1)至(3)可知,F统计量及Wald统计量整体依次增大,说明引入控制变量后,模型显著性有所改善,并且F统计量及Wald统计量的P值均为00000,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模型设定较为合理。因此,本文的分析将根据拓展模型(3)的估计结果展开。至于依据模型(3)的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则需要通过相关检验来进行取舍,传统的做法是进行Hausman检验,其假定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是最有效率的,这意味着模型中的复合扰动项是独立同分布的。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素,本文在模型估计过程中使用了聚类稳健标准差,这时便无法进行Hausman检验,于是,我们采用了与Hausman检验等价的Xtoverid检验来验证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Xtoverid检验显著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认为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相应地,本文还将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给出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及农业经济增长等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散点图(图2至图5),从图上可以发现,老人抚养系数、人均农业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关系,而少儿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反向的变动特征,有关它们间的相关关系,本文接下来将结合模型识别结果进行详细论述。
(二)实证结果分析第一,少儿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负向影响。具体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上升00466%,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女的教育更加受到重视,从而使得家庭少儿总抚养支出对家庭抚养孩子数量的弹性增大。长期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抚养的孩子数量出现了显著下降,在抚养的孩子较少时,父母往往倾向于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加之子女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希望子女“跳出农门”的农户家庭,需要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数量换取质量。也就是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反而上升了,这一结论与生命周期理论不一致,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少儿抚养系数与居民储蓄水平负相关,而与消费水平正相关,但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并不适用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生命周期理论中,居民要以一生为跨度做出消费和储蓄决策,据统计,2012年底中国农村仍有9899万贫困人口①,如果加上刚刚摆脱贫困的农村居民,这一数字将大大增加,对于这些居民而言,暂时性收入是其当期消费的主要来源,较低的收入使居民没有足够储蓄来实现消费在不同年龄段的优化调整。同时,在面临传统的自然风险、家庭内部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时,农村居民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收入与支出状况,只能依据现期收入与财产状况进行“阶段性”决策,其消费和储蓄行为具有典型的“短视性”特征。第二,老人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不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老人抚养比每上升1%将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上升00439%。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逐渐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农村老年人便无法从事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其只能获取微薄的收入或者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农村老人将成为净产出为负的消费群体,并需要成年劳动力为其提供食品、医疗等消费品。一方面,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加大农村居民家庭的抚养负担,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条件不发生改变或进步缓慢的情形下,还会引起社会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会使消费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例上升。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并不会将储蓄存款作为其养老的保障以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因为现阶段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也许是唯一)选择,老年人的生活、医疗等消费需求,可以依靠子女和自己来满足。同时,中国老年人比较关心下一代的生活,往往会选择节衣缩食来减少当前消费,以便能为子女遗赠更多的财产,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因而,在农村居民较弱的谨慎的养老动机和较强的关心子女的遗赠动机共同作用下,农村老人抚养比将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目前中国农村少儿抚养系数呈现不断下降态势,而老人抚养系数在逐步上升,少儿抚养系数下降幅度超过老人抚养系数上升的幅度,从而人口总抚养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的共同作用将使总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如图4),从而农村人口结构转变即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第三,人均农业产值与消费支出显著正相关。农村居民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统一体,农业经济增长将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和间接效应。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农业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会提高农户家庭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从而引致农户通过市场购买来满足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农户可将剩余农产品转化、加工后进行消费,从而提高农户消费水平,而不是将仅有的农产品进行出售以换取生活补贴,或作为来年的生产资料储备起来。第四,首先从少儿抚养系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交互项和农村居民消费间关系来看,模型(2)中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在模型(3)中具有高度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老人抚养系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交互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在模型(2)与(3)中均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对消费的偏效应为α3+α4Youthit+α5Oldit,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上升的贡献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而被强化,而随着老人抚养比的上升逐步被弱化,其中,少儿抚养比的强化作用更为明显。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对居民消费贡献的偏效应分别为α3+α4Agriit和α3+α5Agriit,表明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提升的贡献被强化,而老人抚养比上升对居民消费的贡献被弱化。第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系数远大于农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与居民消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说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城乡消费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表明全社会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份额越小,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占分配份额过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制约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需求,进而影响内需的扩大。
三、主要结论和启示
本文利用2001至2012年中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农村人口结构转变与农业经济增长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在控制农村居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及城乡消费比的条件下,检验结果依旧稳健。实证分析发现,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老人抚养系数升高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现阶段中国农村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和老人抚养比的上升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农业经济的增长将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上升的贡献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而被强化,而随着老人抚养比的上升逐步被弱化;此外,控制变量农村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通货膨胀和城乡消费差距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城乡差别大,双重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此外,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差距巨大,农产品价格低廉,而农业向城市提供的资金,并不能在城市产生效益,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2.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一、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为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行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综合国力和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遵循一条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业化的进程,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优化和发展。机械化和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农用机械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运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广大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向更高的层次跨越。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有集约化和高效化、地域化和规模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首先,完善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首要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责任权利关系不够清晰,内部合作运行机制不规范。其次,由于传统农业发展造成的桎梏,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体现在市场主体和农业经济产品上。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无法抵御市场的风险。再次,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实体是主导型产业,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头和基础。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实体的实力、规模和竞争力普遍较弱,产业发展辐射联动能力较弱,缺乏长远发展的潜力。此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将广大农户统一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多数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产业化组织机构缺失严重。最后,产业化优惠政策的落实相当困难。在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落实工作进行较缓慢,实际操作性差,有关部门对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对象和主体不能细化处理,导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
三、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坚持宏观调控。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特别是县级领导必须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工作,组织成立专门的协调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各方面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重点培养项目。建立领导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使各个部门、单位和环节既能积极参与分工,又能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主导型产业的潜能,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优化农业经济产业化结构。要注重农业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开发和管理,重视协调农业经济实体发展的潜力资源,规范和扶持农业经济产业市场,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长远科学发展。
2.坚持科技创新,机制创新。
1SV模型族及参数的条件分布分析
1.1标准随机波动的SV模型SV-N模型由Taylor提出,指的是标准SV模型,背景就是为了解释自回归行为,其具体表达形式。
1.2厚尾随机波动模型厚尾现象是指在金融时间序列中的某种情况,无条件密度分布是异方差模型中的变量一个显著特点,但正态分布则不同,异方差模型有很大很厚的尾部。通常情况下服从正态分布是SV模型的εt和日收益率的一个特点。本文对现有模型中的部分假设条件进行约束松驰即可以得到多种分析模型。尖峰厚尾表示的是收益序列,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着重研究实际应用案例中具有尖峰厚尾的收益序列。t分布表示SV模型的分布,又称作为SV-T模型。
1.3均值随机波动模型在Engle,Lilien和Robins提出的ARCH-M模型基础上可以得到均值SV模型简称SV-M模型,本文在SV-M模型中考虑到了风险补偿,此模型在Koopman得到了推广应用。根据SV-M模型的扰动项不同就可以得到多种不同形式的SV-M模型,以下章节主要介绍SV-MN模型和SV-MT模型。
1.4SV模型的杠杆效应在没有考虑到所谓的“杠杆效应”,假设εt和ηt是相互独立的误差,若令误差项εt和η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严格上讲是负相关性。与基本SV模型相比,LeverageSV模型与SV模型的杠杆效应是相同的,它有一个额外的相关系数ρ,其杠杆效应的SV模型。
2蒙特卡罗方法实证与分析
2.1数据选取与分析以2005年1月4日至2013年9月26日的数据为准,选用农业相关的股市信息的日收盘价进行具体分析,数据合计2108个,全部数据来源于搜狐经济,以此来分析农业相关股市信息的随机波动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求解日收益序列时。由此可知,所表示的正态分布的峰度为3,偏度为0。厚尾分布的峰度值大于3,,特别情况下的峰度甚无限大,且峰度的右偏分布曲线大于0。另外,判断序列正态性的检验方法是Jarque-Bera值的差别通过正态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峰度和偏度得到的。在此,针对上证指数的日收益序列,我们利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意外的发现股票收益率的平均值基本等于零,原因为对样本的数据标准化处理过程中偏度可为负值或正值,若是正值,右侧均值要比左侧的均值大。其峰值的偏斜说明分布为不平衡分布。峰度比正态分布的峰度要大三倍以上,说明收益率分布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且随日收益序列的JB得到的伴随概率等于零,这也说明峰值的分布与正态分布是有差别的。所以,对厚尾性的检验可根据下图进行分析(图1)得到。由图1知,放在图形上通过描绘分布理论分位数,此描绘分布理论的过程属于统计图形技术。且分析数据符合所划定的分布会呈现出一条直线的形式。由1(b)图知,厚尾特征明显,不管是损失方面还是收益方面并未严格的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以造成了出现不正常值的概率将会增大。由图可以看出是有明显的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收益率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
2.2模拟结果分析本章用WinBUGS软件做参数估计,以贝叶斯方法分析5种SV模型进行5000次迭代。在迭代时,对每个待估参数都进行同样次数的操作。然后,根据迭代结果选择最优3000次迭代值,根据此最优的MC模型的方法可很明显确定是否收敛。最后,我们将会得到参数的标准差、平均值及分位数。由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1)波动水平μ的绝对值中,LeverageSV最大,也意味着LeverageSV模型具有最强烈的波动性,其他的四个模型的波动性均比LeverageSV小。(2)五个模型中的ϕ值都大于0.967,都比较大。SV-MT模型中的ϕ值最大,达到了0.9879,根据此知,若具有连续性的收益序列的波动,随机波动的分析模型应该选SV-MT模型。(3)扰动水平以精度参数τ表示,方差σ2的值是衡量一个事物的扰动水平,他们的关系为τ越大,σ2越小,所得到的ϕ值就会越小。SV-MT模型中τ值是最小的,所以五个模型中SV-MT模型模拟效果是最好的。(4)参数d是测量均值波动效应,其表示模型的回归系数,若显著性水平在5%之下,则d的值就非常接近零值,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是很低的,由于本文中的d值的平均值等于零,而且时为为正值,时为为负值。所以,收益和波动之间的关系为不确定的。(5)参数ρ的后验均值在LeverageSV模型中为-0.2461,在区间[-0.3555,-0.1144]上95%的后验置信区间,通过对比波动和收益误差,能明显地发现收益序列中存在杠杆效应,但其相关性关系不是很明显。可以根据MC仿真方法求解出模型的Dˉ值、pD值和DIC值,五个模型中的DIC值通过迭代1000次得到。由衅可知,LeverageSV模型的平均值只有-12312.800,是五个模型中平均值最小的一个模型,这说明在LeverageSV模型是最好的。pD值在LeverageSV模型中是最高的,这表明该模型是最繁琐且最不好的。对比所有的分析结果发现,最优的是Le-verageSV模型,其次是SV-MN模型和标准SV模型,SV-T模型和SV-MT模型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