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商经济范文

农商经济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农商经济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农商经济

地方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变革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消费升级的大潮下,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文章通过调研英农和优菜三鲜两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佛山地方型农产品电商企业,对比传统的农超一体化模式,调研其供应链模式的变革,并提出针对地方型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电商;生鲜供应链;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协同

一、运用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供需侧改革

当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格局。随着国家在“互联网+”、农业、物流等方面相继出台利好政策的支持推动下,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行业内技术不断升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冷链技术等持续发展。国民的消费观念更新变化,习惯网络购物的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主体,网络购买生鲜的消费方式越来越流行,生鲜农产品电商行业吸引了资本的关注者,更多优质企业入局生鲜电商行业催生更多模式,推动电商渗透率增长,生鲜电商行业将进入加速期。供给侧改革是时下热点,也非常符合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现状。中国不缺优质的农产品,如何帮助供给侧打造品牌化产品是生鲜电商共同的使命和价值,品牌化商品也将反向促进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改变传统农产品需要经过原材料供应、农民耕种、工厂加工、一级批发、二级批发、零售等环节,消费者位于这条长长的供应链末端的现状。在农产品电商的大潮下,一级批发、二级批发及零售商都聚集在电商平台上,农户或加工厂还可以通过自建电商平台,直接将农产品销售到客,从而缩短整个供应链长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文献综述:传统的农超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总结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主要有货源组织、物流、配送、零售四个阶段。由于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对供应链的独特要求,其供应链侧重于采用“农超对接”、“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目的是为了减少交易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所谓“农超对接”模式是指“超市直采、产地直供”,实现从农户到超市到餐桌的供应链模式,从而农产品的供货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的供应链模式从原来的生产、流通、消费的线性关系转变为从由点出发的多重辐射关系。在农产品电商的浪潮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生鲜电商将零售交易前置,使得传统的“货源组织—物流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更改为“货源组织—零售交易—物流运输—零售配送”甚至是“零售交易—货源组织—物流运输—零售配送”(预售模式),既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成本,也为生鲜农产品按需配送提供了可能。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数据,能够有效引导农民以合作社或者公司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从而实现品牌化经营;通过需求拉动型的自营或者第三方冷链配送体系能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在零售环节,通过实体店、APP、微商城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促进农产品商品价值的实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精选英农和优菜三鲜这两个佛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农产品电商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归纳总结地方型农产品电商的供应链体系的变革,探讨以“互联网+”方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破解农业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问题。

三、案例剖析:地方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变革

(一)以英农和优菜三鲜为代表的地方型农产品电商模型剖析广东英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广东顺德,是一家集农业科研、种植养殖、零售连锁、亲子体验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集团。英农目前在佛山地区共有30多家实体门店,借助互联网技术,融合实体门店的体验优势,业务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打造生鲜领域“互联网+”新型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面向都市中高端家庭,提供源头可追溯的放心餐桌食材。英农的供应链模式如图2所示。英农的农产品是以30多家进驻中高端社区的英农实体门店为载体,终端消费者可以在英农的微商城下单订购,然后去就近的英农门店取货,或者直接去门店选购。冷链配送中心整合各门店和微商城的客户需求信息,联动上游自营的农业生产基地组织货源,按不同需求配送至各实体门店,从而构建了O2O社区化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优菜三鲜成立于2016年,是佛山地区首家实行当天配送的家庭配菜中心,消费者只需通过微商城下单订菜,新鲜食材就可以配送到小区就近的优菜三鲜专属冷柜,消费者下班后自行从冷柜中取出所订购的食材,其供应链模式如图3所示。

继续阅读

新农村建设下直播营销助农模式的研究

摘要: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如火如荼,首要目标是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和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导致优质农产品大量滞销,与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背道而驰。网络直播营销则为解决这一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促销的新渠道。基于此,本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直播营销助农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助推农产品销售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直播营销;助农模式

2020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作为我们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经济振兴的道路,全面落实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这无疑是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深化和继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优质的农产品线下销售受阻,农民入不敷出。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在电商直播平台与消费者一对一互动,进行线上产品介绍答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方式。其在助力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打通了农产品线上销售的新通道,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基于此,笔者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直播营销助农模式的应用及相关研究为切入点加以系统搜集和深入分析,指出问题进而提供建议,希望可以对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直播带货、网络营销一系列相关议题形成较清晰的认知,为直播营销助农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

一、理论层面:直播营销助农模式的相关背景和研究

(一)直播营销助农模式的产生背景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的颁布使农村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化解农产品滞销困境、提高农民收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营销带货的兴起,成为农产品直播营销助农模式构建的一大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顶层设计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实施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的务农人口占比相对较大,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剩余劳动力较多但青壮年人口较少、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第一产业结构欠完善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包括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乡村和农业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种植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使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可以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详细了解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详细调查当地农村地区耕种的农作物和农产品、养殖业的养殖物种、地理优势、人文环境等因素,选择符合当地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大力发展对应产业。而通过互联网帮助农民拓宽外销渠道,增加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成为一条非常具有可行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路径。

继续阅读

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化研究

《新疆农垦经济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影响高附加值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

(一)农产品最终消费方式一般来讲,农产品流通渠道取决于农产品的最终消费方式。举例来说,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的流通可以不经过产品加工企业直接通过农产品贸易渠道从农户流通至消费者手中,也就是“农户—收购商—批发商—经营网点”模式。与此对应,加工农产品需要经过加工企业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方能转换为消费产品到达消费者,即“农户—收购商—批发商—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网点”。此外,农产品销售终端对交易流通环节也有重要影响,鲜食农产品主要经农贸市场销售,加工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主要经超市、便利店等销售终端销售。再者,终端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差异化需求和偏好,也构成了农产品在“农户—终端消费者”之间转移流通渠道的差异。例如,有机果蔬与普通果蔬在生产采购、质量监管、物流存储环节均有差异。

(二)农户的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农户规模较小且大多以分散的形式参与渠道活动,加之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化水平低下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之一。夏显力、张会(2007)对陕西苹果主产区3县(区)102户果农调研显示,果农等待客商收购和自产自销的销售方式占76.47%,果农联合销售或与果协、公司签订合同进行销售的仅有13.72%,果农的组织化水平较低。首先,农户的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对流通的环节数量产生影响,农产品批发商或者加工企业都倾向于选择较少次数就能完成采购的交易方式,这个过程流通环节越少,交易成本就越低。其次,从农户的角度,农户生产规模越大、组织化程度越高,在运输、议价等交易谈判中也倾向于处于有利地位。

(三)企业农产品采购渠道选择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在进行农产品采购时,可以直接与农户面对面交易,可以从收购商手中采购,可以通过批发市场采购,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采购,流通渠道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高附加值产品本身的属性和采购渠道中交易主体和交易环节所产生的总的交易成本。(1)高附加值农产品与传统农产品相比价格波动较大,加工存储、物流运输专有性强。以草莓为例,草莓易发生脱水、碰伤、腐败,不宜大宗交易和长途运输,需要专门的冷库储藏,采购时宜选择与加工销售地距离较近的。(2)采购交易成本一般包括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花费的成本、运输物流成本、议价及签订合同过程中的花费以及农户违约产生的相关费用等。较少的交易主体和交易环节能够减少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损耗和加价行为,因此企业的采购成本就相应的低,进而降低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既能够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又避免消费者承担较高的售价。

二、陕西苹果流通模式分析

(一)几种典型的苹果流通模式1.农户自产自销。果农直接进入市场成为经营者,以市场零售价格销售苹果。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信息传导不准确,价格波动大,收入稳定性差,果农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其次,农户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经营规模小而散,对农产品的处理加工能力也有限,流通过程缺乏监管等问题既增加了交易成本也难以得到最终产品的更多增值。2.销售地客商采购。销售地客商采购是苹果目前最主要的流通模式,即“农户—果行、苹果经销公司—销售地客商—市场”。其中果行、苹果经销公司多以个体经营为主,为农户与销地客商提供中介服务,当地俗称“信息员”,这部分人熟悉苹果产地的分布、规模、质量,收购商在“信息员”的带领下直接去果园、果库进行选购,农户与收购商达成售卖购买协议后,“信息员”按照协议约定时间、地点、价格、规格等级对苹果进行包装入库等,“信息员”从中赚取信息费、代办费、手续费等,客商的采购过程基本完成。销售地客商进村这种渠道由于信息不对称,收购价由客商决定,果农不了解市场行情,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利益受到损害。3.个体贩运。个体贩运者一般是长期从事苹果代购代销的经营者,主要是赚取产地收购苹果与销地出售苹果之间的差价。与农户自产自销相比,个体贩运者市场经营经验较足,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相对准确可靠,也具有相当的经营实力。但是,个体贩运需要长途运输,销地销售网络也不稳定,仍需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4.龙头企业收购。近几年以陕西华圣和海升果业集团为代表的“果农—基地—加工龙头企业—国外苹果进口商—国外销售市场—国外消费者”流通模式是陕西苹果外销的主要流通渠道。龙头企业规模较大、流通实力强,生产加工容量大、技术资金实力雄厚,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参股等形成利益联合机制。一方面通过生产资料供给、价格保护等技术、资金和政策支持基地果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供给市场优质的苹果,一方面与进口商形成利益联盟,提供物流运输、配送、客服等服务。龙头企业实现了苹果“生产—质量监督—收购—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陕西苹果主产区形成了政府主导或农户自发组织的以提供果业信息、技术支持、农资供应、贮藏物流、销售等服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苹果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经营方式:(1)买断制,即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一次性买断社员的苹果。(2)销售,社员委托合作社代销产品,达成交易后合作社收取小比例的代办费。(3)销售中介,合作社作为中介方为社员和客户提供信息,促成双方交易,合作社向供需方收取信息费和服务费。(4)保价收购,保护价作为一个临界点,当市价低于保护价,按保护价收购,当市价高于保护价,按保护价或市价收购。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发挥社员和合作社两个层次的积极性,既适应市场标准化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兼顾生产的标准化,提高苹果的质量和农户的收益。

(二)苹果流通模式综合分析1.市场流通状况分析。苹果市场流通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的果农主体多,但果园种植面积大小不一,从两三亩到二三十亩,5亩~15亩中小规模种植户占比例较大。(2)果农分散且规模细小化,果子成熟后,大部分果农是等待客商上门收购,无法实现苹果直接从农田到餐桌的转移。另一方面果农普遍处在农村,从农户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客商及多个中间商参与。但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实现收购———销售的模式,减少流通环节。(3)多个流通主体参与,交易环节多,运输费用显著提高,售价较收购时增加幅度较大,果农收入没有增加,终端消费者承担了较高的成本,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受损。2.流通渠道交易成本分析。苹果从果农向终端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从苹果流通的参与主体与整个环节来看,果农数量庞大且多数为中小生产规模。一方面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和非标准化的管理过程以及低水平的抗风险能力使果农没有能力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另一方面,果农的分散、农村交通运输状况和消费的即时便利安全性,使消费者无法直接从果农手中购买苹果。流通转移过程必须经过一级或多级流通环节。多主体的参与和多交易环节的流通过程使得流通链条较长,造成流通过程中交易成本较高和终端零售价格的提高。如何减少流通参与主体,降低交易环节的交易成本,避免多主体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和多交易环节对售价的增加是苹果流通渠道优化的思考之一。3.市场风险分析。从苹果生产要素和市场供给来看(1)果农购买相关生产资料(树苗、化肥农药、纸袋等)过程中存在经销商、零售商多个经营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驱使下经营主体都会加价销售,农户不得不以较高的成本获得生产资料。此外,农户需要承担外出选购生产资料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车票和运输费用等。(2)果蔬类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霜冻、干旱等)和疾病疫情影响,供需失衡则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果蔬不耐存储易腐败,难以像传统农产品那样待价而售。此外果蔬类农产品品质要求较高,在农药残留,绿色认证,质量检验等方面都较为严格,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但是,以龙头企业华圣果业为例,在促进陕西苹果产业化进程中,华圣产业链发展模式集“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在上游建立生产资料直采网络,降低果农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下游建立对内对外直销网络,缓解果农卖果难问题;产业上下游网络与果业工厂衔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对果农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改善果园管理,提升苹果品质,促进果农增收。

继续阅读

在工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认真总结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工商企业积极投入效益农业和参与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有组织地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以工促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有近×××个村与企业建立起了结对共建关系,占行政村总数的近50。从实践来看,村企结对共建活动,搭建起了以工哺农、以工促农的有效平台,有利于调动村企双方积极性,建立起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动双赢的目的。总结我市推进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推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四是促进了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要经验是领导重视、合力推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双赢,成效初显。   

二、深刻认识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村企结对共建为载体,引导和动员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遵循两个趋向规律,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发达、民营资本相对雄厚的优势,实现农村和工商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   

(一)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的客观要求。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调整整个社会关系,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取向,逐步构建起工农城乡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在这些关系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相对落后的社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战略重点,我们要用现代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支撑起高效生态农业;要通过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农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要通过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来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但是,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是有限的。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始终是一个有限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在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发达、民营资本相对雄厚的优势,通过村企结对等有效载体,调动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面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要求。   

(二)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新农村,让农民生活宽裕起来,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是一个巨大潜在市场,由于农民收入低、收入不稳定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使得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发潜在市场,赢得潜在市场份额的过程,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从企业本身来看,经过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产业进入了充分竞争的发展阶段,大多数行业面临着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调整等问题,盈利水平逐步下降,我们湖州目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资源要素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消费市场广阔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工商资本趁势而上,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可以赢得更多的盈利潜力和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说,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有效途径,也是工商资本拓展发展空间,追求利润收益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农民的迫切要求,更是企业的责任。一是企业发展当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二是企业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也将随之改变了自身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因此,利用村企结对共建这个平台,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也应该成为一个有良知的、高素质的企业主的必然选择。   

三、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继续阅读

林业经济政策危害性

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采取的行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其约束性和强制性不如法规、法律,但是,近代黑龙江的政权更迭频繁,多是短命政府或伪政权,法规与法律朝令夕改,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其实质就是法律。一般来讲,行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两点:一是自然增长的顺畅,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黑龙江地广人稀,自然增长缓慢,国家法律政策的推动更显得重要。晚清末期以及民国前期颁布的林业经济政策中,尤以租借林场和国有林场的发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为最。

一、租借林场和国有林场出现的背景

1896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允许沙皇俄国在东北修筑中国东三省铁路(中东铁路),修筑铁路所需枕木、电杆、建筑材料都就近取给。光绪三十年(1904年),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与中东铁路公司签订《砍伐木植合同》。据此合同,中东铁路公司设立三处租借林场,滥伐森林。而大批的租借林场是俄国政府通过其财政部直接控制的中东铁路为了得到永久性的自己经营的林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清政府签订的《伐木合同》条文中规定设立的。从此沙皇俄国得到了被视为铁路生命线的中东铁路沿线(主要在现黑龙江行政区划内)的森林采伐权。

北洋政府对国有林十分重视,但山河破碎以及政局的动荡,使北洋政府又无力经营东北森林。农林部鉴于东北国有森林资源丰富茂盛,沙俄和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垂涎东北丰富的森林资源,利用不平等条约在黑吉两省占有大量永久性的租借林场,而租借林场是清朝政府时期的林业经济政策,不仅既成事实,而且涉及外交,交涉棘手。若长此任予放弃,则中国国防与经济俱生为害,故而认定筹办林政,应从中国最著名林区入手。农林部于1912年12月11日公布《东三省国有森林发放暂行规则》20条,以期合理经营此地区之天然林,增进国家收益,亦保水土之安定,国防之安全。1914年8月8日,农商部公布修正的《东三省国有林发放规则》。

二、租借林场和国有林场发放的内容

大批的租借林场是俄国政府通过其财政部直接控制的中东铁路为了得到永久性的自己经营的林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记载:北满中东路一带森林权之丧失,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黑龙江铁路公司与东省铁路公司订立伐木合同,兹摘录如下:

“第一条:东省铁路公司,在以下所指地段树木内只有砍各项木植材料之权。

甲、路铁自成绩成吉思汗站雅克山站,铁路两旁各卅五华里各树林。

继续阅读

工商工作思路

一、加强队伍建设,探索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停征“两费”后,基层工商所没有了经济任务压力,要探索制定一套完整岗位职责机制和考核机制,明确每个干部职工的具体职责和责任,加强督查考核。

二、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探索长效监管机制。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重大。要把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资商品、粮食、成品油、建材等重点商品质量监管。

三、全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传销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四、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重点开展红盾护农、品牌富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准入兴农、维权保农、市场助农服务“三农”工程。

五、全力做好消费者、经营者的维权工作。加强12315投(申)诉举报中心的建设,真正发挥其工商部门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

六、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做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

七、认真完成上级局和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继续阅读

市委合同帮农活动方案

为更好开展合同帮农活动,根据《省工商局关于开展“合同帮农”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运用合同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宣传合同法规,增强涉农经济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合同法规意识,规范涉农合同文本和合同行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农村市场秩序,支持订单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引导推动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活动目标

支持建立稻谷、油籽、柑桔、茶叶、棉花、蔬菜等6个订单生产基地,订单面积30万亩,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30000份。

三、活动步骤

2012年3月1日——3月31日为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4月1日——10月31日为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1月1日——12月31日为总结验收阶段。

四、活动内容

继续阅读

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模式与适应性对策

《金融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

[摘要]互联网金融深度契合普惠性,是促进农村金融普惠的新途径,也是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实践模式还不成熟,面临着一些基础性制约因素。农村互联网金融应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加大农村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信用生态环境,增强产品创新,健全制度保障。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

一、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模式

(一)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

金融农业龙头企业处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利用其市场势力,提供基于农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民族地区具有大量的民族特色农牧产品,也产生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农牧业龙头企业,有些企业虽然不是民族地区土生土长,但其经营范围和业务资源广布民族地区,并利用民族地区农村资源开展经营,引领当地农牧民创业增收。这些企业长期深耕于民族地区“三农”领域,拥有许多上下游客户资源,积累了大量交易数据和信息,对“三农”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掌控涉农风险。根据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中上下游用户融资需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融资、支付、资信、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融入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如大北农和新希望两家业务经营范围涉及民族地区农村的大型农业龙头,均通过“互联网+农业+金融”模式,布局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大北农利用农信云、农信商城积累的大数据,提供“农信度”、“农富宝”、“农信贷”(包括农富贷、农银贷、农农贷、扶持金)、“农付通”等农信金融产品。新希望的希望金融紧密依托庞大的农牧领域产业链资源优势,以农牧业供应链金融为切入口,推出了惠农贷、兴农贷、应收贷、希望宝等农牧业互联网金融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传统领域优先、渠道广泛、客户黏性高等优势,能够通过构建农业互联网平台,集合产业链上下游用户群,为用户提供融资、支付、保险等产业链金融服务。针对民族地区特色农牧品的生产和经营,可以为农牧户提供的“产供销融”一体化服务。模式缺点是借款人被严格限定在以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用户,链条外的农牧户无法享受,且依赖于该企业的市场规模和经营能力,金融服务覆盖面严重受限,不能涵盖全部的民族地区农村市场,但这正是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二)农村电商金融平台

电商平台利用多年积累的网上海量客户交易数据,挖掘分析用户真实信用状况,为其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该模式中电商平台是农村电商的运行核心,大数据是信用风险控制基石。电商平台通过集聚客户线上历史交易数据和农村服务站点搜集的线下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数据,构建互联网征信体系,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防控,进而为平台农户、企业等提供支付结算、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多元化互联网金融服务。当前,阿里、京东、苏宁、一亩田、云农场、邮政系“邮掌柜”等电商平台,已抢先布局包括民族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结合“村淘”,推出了“旺农贷”;京东金融建立自营“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推出了“京农贷”“乡村白条”;邮政“邮掌柜”联合邮储银行开发了“掌柜贷”;还有一亩田的“农易贷”和云农场的“云农宝”等农村电商金融产品。该模式主要依托电商平台海量的网络交易规模和交易数据,结合农村线下实体服务点,利用大数据技术评估农户信用,通过嵌入农业应用场景,控制农户借贷资金流向,防范农户金融风险,形成了信息、资金、物流、商品等闭环生态。但该模式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存在一定障碍:一是其电商闭环交易限制了可贷款农牧户的范围;二是民族地区农村交通不畅、物流受阻、仓储欠缺,电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民族地区农村电信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覆盖面有限,阻碍了电商快速发展;四是民族地区农户互联网技术知识缺乏,文化素质技能普遍较低,电商金融的认知度不高。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