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农民素质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农民信息素质教育问题提出与分析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手段、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对于农民而言,信息素质是指具有基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能通过多种途径熟练地利用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与农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吸收和利用,同时能及时自己的信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民信息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农民信息素质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影响他们参与社会建设和分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增收致富。通过走访我们总结出农民信息素质存在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缺乏。对信息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关注、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第二,获取信息能力低。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对信息获取、利用、存在技术障碍和知识障碍;第三,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偏于保守,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计算机网络利用较少。第四,自身水平有限。对获取的信息缺乏识别,对安全性有疑虑。因此,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对农民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开展不足,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大都以培训活动形式授课,有限的培训课也是影响有限,时间不固定,大都是配合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开展的教育,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作用不大。以河南省为例,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每年会办一次信息员培训班,但名额过少,一般一个县仅有一名农民信息员参加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总而言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乡村信息中心的乡镇图书馆,获取政府支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优势,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提升农民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乡镇图书馆在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之一“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1]。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由于农业信息化不断推进,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规模大范围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信息意识,树立科学信息观,以适应社会发展。针对农村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农民服务,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担负起历史赋予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二)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存在,仍有部分社会成员在获取知识或信息方面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他们不但缺乏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也缺乏通过产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的财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信息弱势人群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的信息缺乏已成为这种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而目前可以为他们提供信息保障的机构/制度,仍只有公共图书馆”[2]。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迈进了信息时代。为社会成员带来更多信息接触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有利于人们普遍参与信息经济活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由于农民信息素质较低,影响他们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不能参与信息经济活动之中,不能分享信息经济发展成果。而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机构,参与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消除城乡信息鸿沟,保障农民信息公平,促进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三)乡镇图书馆是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平台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离农民近,便于服务,是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中心。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视,乡镇图书馆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扩大,经费增加,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拥有计算机设备,普遍具有网络服务能力,管理手法先进,为农民读者服务手段颇具规范,他们传统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读者的认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普及科技的公益场所。乡镇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与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场地优势、人员优势,争取政府支持,设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点,购置相应设备,配备人员,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三、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原则
(一)多层次教育方法与多渠道教育途径相结合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一、自身条件多样的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对于种养殖大户、乡村企业家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这类人群见识广,一般配备有计算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水平,可以网络教育为主,网络咨询为辅方式进行。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弱但有较强学习愿望的农民,可以通过培训班的方式,利用图书馆设备,通过形象化的功能演示、鲜活的事例说明,实地实践操作、强化辅导等方法加快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摘要】实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于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和谐社会;西部农民;科技文化;职业素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对于农村而言尤其如此。西部农民的素质较低,它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不利因素。因此,采取各项积极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与职业素质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西部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农民素质己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推进西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和谐发展,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于近3亿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上
通过比较1999年和2003年西部12省市区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四省市每百农村劳动力中各教育阶段人数,可以看出西部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二)西部农村人口的职业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对于农村而言尤其如此。西部农民的素质较低,它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不利因素。因此,采取各项积极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与职业素质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西部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农民素质己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推进西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和谐发展,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于近3亿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上
(二)西部农村人口的职业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相关调查表明西部农民急需学习的技术是农业科学技术,这说明当前农民职业技术的缺乏制约了农民选择从事职业的能力,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强化农村产业支撑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目前西部农村人口职业素质的低下,一方面,使得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只能从事技术成分含量很低、待遇低下的工作,很难改变农民收入低下的现状;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没有掌握适宜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而且,农民职业技能的单一制约了农民发展非农产业,这也同时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民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不会、听不懂,对学习有畏难情绪;部分农民仍坚持保守的小农意识,认为走老路保险,“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就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创业是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现实问题,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兴业之需,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农民就业创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我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102.53万人,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2%,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6%。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机械、新农具被开发并广泛投入应用,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出打工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会经营、懂创业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突出抓好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渠道,努力完善服务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持续增加收入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林区农民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其中:林农教育培训班873期,累计受训人数15149人(次)。通过开展林区农民教育培训,23%的林区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林业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62项,其中27项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受到各级表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林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培训质量低,培训方式和内容过于简单
论文摘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
9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r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加快河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分析
河南是一个拥有96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省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农业、农民是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没有农民素质的大提高、农业的大发展、农村的大变化,就不可能实现全省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省情实际出发,是加快河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从河南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来看,尽管进人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省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右的目标。但是,我省农村教育整体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当数量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而直接加人到农村劳动者队伍之中现行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严重存在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实际的现象,造成大部分留在农村的学生就业无路、致富无术.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从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来看,河南农村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新的农业发展的挑战。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向综合化大农业体系发展。在继续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同时,注重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农村第二、三产业。这种农业的变革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农村城镇化的挑战。我省城镇化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将被逐步打破与此而来的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就要求农村教育必须承担起提高这些人口就业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任务。
一、成华区教育基本情况
成华区是199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成都市新区,地处主城区东北部,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2万人,流动人口25.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07.8亿元。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1所,公办在职教职工3980人,在校中小学生7.7万人。全系统共设党支部45个,共有党员1780名,占公办在职教职工总人数的44.7%。
成华区曾经是成都工业文明的摇篮。建区之初,全区的学校大多在农田和厂房的怀抱中,驻区企业办子弟校、乡级农村学校占我区教育半壁江山,与区属学校、市属学校共同构成了我区教育“三元结构、四分天下”的分散发展格局。
建区以来,成华区委、区政府面对区域企业办学、农村办学、农民工子女教育任务极其繁重的区情实际,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历经“子弟校剥离、农村校收编、市属校下放、举办民工子女校”等重大历史性变革,成功实现.了从“分散薄弱”走向“统筹均衡”的历史性跨越。
二、成华区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我区教育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办学体制、发展模式的大胆改革,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大力开展“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区域优质教育全覆盖、学校特色品牌发展、教育集团发展等战略,努力构筑“生态成华·和谐教育”,促进了全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成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服务环境和人才保障,为成都教育改革的春天增添了片片新绿,许多工作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第一,围绕办学体制改革,提升教育一体化水平。一是全面完成企业办学分离改革。从1998年起,历时8年,耗资3亿,完成了全市体量最大的驻区子弟校分离改革工作,全面结束了企业办学的历史,翻开了成华教育新的一页。二是率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年,在全市率先打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会战。通过,,改革管理体制,29所乡村学校全部上挂区政府统一管理,700余名教师、2万名学生全部进入政府公办学校,随即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成华区城乡教育均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成为成都均衡教育的亮点。三是不断提升市属下划学校质量。为了配合成都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年,成华区接收了11所市属中学,彻底结束了教育管理体制“三分天下”的格局,真正实现.了区域教育管理一盘棋格局。四是努力破解民工子女上学难题。*年,成立四川省第一家农民工子女学校——成华区红花学校,并在全市率先全面开放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建立健全了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在我区就读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已达3.6万多人,占全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54.58%。今年,红花学校16.82%的孩子升入了省重点高中就读。*年,学校学生合唱队参加“全国第二届少儿合唱比赛”得银奖。成华区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
第二,围绕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一是实施“一带四区”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二环路优质教育发展带,猛追湾、北部新城、龙潭新城、东方新城优质教育发展区,努力实现.优质教育全域化。二是实施“三位一体”特色品牌发展战略。提升现有品牌,打造新兴品牌,引进优质品牌,实现.全区学校品牌特色发展。三是实施“雪球滚动”集群组团发展战略。按照优质教育全域覆盖规划,以市、区名校集团为核心,通过,,同质整合、异质融合、“公办+民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形式,组成跨段、跨区、跨体制等多种雪球发展共同体,在球核学校的带动下,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集群、组团、成片发展,从而引发“滚雪球”效应,使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办学品质不断提升。
**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一、踏遍黎村苗寨,心系穷乡孩子。
**同志**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师专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偏僻的黎、苗居地琼中县红岛中学任教,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为了黎、苗同胞的孩子不失学,曾老师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每一个黎村苗寨.有一次,当他听说一名苗族学生辍学回家准备成亲时,立即连夜走了三十几里山路赶到苗寨,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上学。为了提高黎苗同胞的科学文化素质,曾老师不计任何报酬的为他们补课。他还多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贫困的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曾老师那无私奉献的品德受到当地黎、苗同胞的一致赞誉。
二、甘当配角,无私奉献。
**同志**年底调入**市**中学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众所周知,化学、生物实验工作又脏又累,还经常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待遇又低。但曾老师不计个人得失,为尽快改变农村学校实验教学的落后面貌,他超负荷地工作,一人兼全校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和全校的实验教学任务。他白天在旧仓库里寻找仪器药品,晚上在实验室鉴定、提纯试剂;他利用节假日和中午休息时间准备仪器药品,利用晚上时间给学生上分组实验课。在短时间内,使**中学的化学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年,在全省普及实验教学检查中,**中学获得99.3分的好成绩,列全市第一名,并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20**年,全市教学评估检查中,**中学实验教学部分列全市第一名。
三、制作教具,服务教学。
为改变农村学校实验室缺乏实验器材的状况,曾老师认真研究实验教学大纲,钻研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具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他认为通过自己制作教具,是解决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缺乏的好方法,他为此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实验笔记和教具改进资料。并放弃休息时间,走街串巷,寻找有用的实验器材替代品,制作了一大批教具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校节省了大笔资金。他还积极指导青年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他制作的幻灯投影片“实验室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荣获省电教教材评比三等奖。几年来,曾老师制作的教具荣获省级奖1项,市级奖9项。
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