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农村区域经济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农村区域经济

新时代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我国诸多行业均面临着新的挑战,行业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必不可少,农村区域也不例外。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区域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新时代推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问题;对策

1引言

区域经济,又称地区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以内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以及内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等。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第一产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我国的三农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经济根基较差,经济水平与城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我国基本国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对策去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1)农村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难以避免,不仅有着不同省份之间的不平衡,也有着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中农村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县域经济。在我国东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区域经济与城市的差距还是十分显著的。(2)农村区域的产业结构还相对落后。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少数农村有一些工业化的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里农业的发展还是依靠农耕,机械化程度不高。各个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发展较快,有些地区机械化程度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区域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目前尽管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和总结发现,我国农村区域的人员素质和文化水平普遍较差。正如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所强调的,优质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优质人才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攻坚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区域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由于农村区域经济基础差,农村区域教育基础也相对落后,很难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外来的优质人才大多也不愿意留着农村,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缓慢。(2)农村区域城镇化进度较为滞后。我国农村区域农业的发展是不断推进的,城镇化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的发展目标。城镇化是多方面的,即有着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也有着农村区域发展成为城市区域的过程,从经济角度上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产业结构。城镇化对于提高农村区域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扩大市场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区域城镇化进度缓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3)农村区域发展差异未受到重视。不同的农村区域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如文化差异、环境差异、经济差异、发展基础差异等等。政策的制定对于农村区域发展十分重要,如果在制定农村区域的发展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策实施时水土不服,使得农村区域的发展不够协调。

继续阅读

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文章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影响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结合具体问题,针对在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如何强化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区域一体化即是将若干个单独的经济体进一步整合成一个较大的经济体的一种过程,在区域一体化视角下,通过将我国的城乡经济整合在一起,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得城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互利互惠,携头并进,同时也能够使得城乡经济发展的更加均衡,有利于缩减城乡差距,对于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双赢”局面形成。

一、影响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一)缺乏区域一体化保障体系,宏观政策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在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区域一体化保障体系,如资金保障方面,政府资金的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构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预警效果,致使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使得农民收入极度不稳,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户籍改革制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无所适从,如何解决好其就业问题、生活问题及教育问题,是当下城镇一体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土地流转制度缺乏广泛的适应性,致使很多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上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功能不完善,工业进程化缓慢

一是城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彼此之间物资的互通有无,然而当下城乡之间依然缺乏功能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城乡贸易流通造成一定影响;二是城镇地区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在工业生产总值方面,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当于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仍比较落后,致使城镇第二产业缺乏必要的竞争优势。工业发展同质化严重,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致使乡镇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凸显出核心竞争优势。三是距离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依然存在很大距离,第三产业层次偏低,服务竞争优势不明显,难以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统筹,难以实现就业平等。

继续阅读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策略

摘要: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存在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脱节,职业培训与社会需求不适宜,技术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提出调整专业设置,强化社会培训,组建社会服务团队,服务新农村建设等措施,以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路径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是把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1]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研究如何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互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1)受传统观念束缚,重教学、轻服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不够,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意识不强,深入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缺乏,导致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训练。此外,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校对教师的评定一般以论文数量以及课题数量为依据,致使教师进行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时间不足,积极性不高。(2)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脱节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分析自身优势,优化专业配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南充市为例。随着南充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南充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本应主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趋势。然而,与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本市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甚少,或招收学生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脱节,必然导致学生走出高校并不能为该行业贡献价值,致使大量人才跨行业就业,当地产业逐渐被专业边缘化。

2.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渐增,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职能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然而,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开展对中初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将此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大部分高院校在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针对地方重点产业亟需人才的特色培训严重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市场调研,重理论,轻实践,在培训模式上存在方法陈旧、针对性差、实效性低等问题。与社会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相比,并没有突出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市场竞争中未能占据领先位置,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影响了高职院校举办职业培训的社会声誉。

继续阅读

区域经济关系变迁主效应与政策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历程,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转折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是,大国的经济增长需要经济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垂直及水平整合,这需要有效区域分工的存在。区域分工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基于区域分工的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变迁路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由区域均衡发展到区域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从区域分工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经历了“产品分工—要素分工—产业分工”等三个不同阶段。

(一)产品分工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

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根据中西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东部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布局生产,加大了对内地的支持力度,采取了以开发内地资源为特征、以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中西部资源开发---东部加工制造---产品返销内地的垂直区域分工格局。

东部与中西部间的这种垂直性产品分工导致区域经济交换关系的不平等格局,使中西部地区遭受区域利益的双重流失,一方面东部地区获得了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输出的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时因价格“剪刀差”而转移的价值;另一方面,东部地区高价向中西部地区返销制成品,又把中西部地区创造的部分价值带到东部地区,从而为东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素分工阶段(1979—1999年)

继续阅读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国内外研究述评

我国关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时间较短,国外关于公路交通的研究事从19世纪开始的,主要研究为李斯特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交通运输业,并详尽论述了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法国对公路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到实践,例如,合理设计国土规划、协调法国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其主要的措施是在完善欠发达地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之上,将发达地区产业进行转移,从而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公路交通的完善与规划设计。

通过一系列的改善区域公路交通环境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日本的“五全综”、韩国的国土规划重点内容都是对公路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总体来说,国外关于公路交通业的研究具有以下结论:(1)公路交通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与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2)公路交通运输业的灵活性与成本的廉价性,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财富;(3)公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是区域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具有较强调控能力,也是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4)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调的关系,因此,公路交通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公路交通的发展超前与滞后都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关于公路交通的研究晚于国外,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较慢,造成公路交通发展缓慢,导致公路交通的研究也较晚,纵观我国关于公路交通的研究主要有交替推拉、相互作用、外部效果三种理论。“交替推拉理论”指的是随着区域城镇化速度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区域发展需求对公路交通的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公路交通在不断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公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催生出一批新的产业与行业。在此阶段,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种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支持经济增长上,还表现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好的发展机会。“相互作用理论”是指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区域公路交通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首先,公路交通成为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

最终会引起区域交通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地区公路交通业的发展。“外部效果理论”认为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生产活动的工厂对其周边公路交通的要求较高,但公路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外部效益。项目的开发对于一定区域公路交通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使得原来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业有机会进行开发,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公路项目“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外部效果,也就是提高交通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相关性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偏向宏观,而对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微观角度研究不足,如运用经济地理的增长极理论、涓滴效应、梯度外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2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及减少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效益,如果将一个区域看做生态系统,为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要分清区域这个系统的结构与配置,只有结构合理、配置科学,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次是处理好系统内部产业与产业的衔接,只有高效的衔接才能够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保障与基础;最后是协调好区域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小区域间的竞争,增强区域间经济合作。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无不贯穿着公路交通的巨大作用。

(1)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公路交通的建设,对于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公路交通的发展会改善区域的区位条件,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佩鲁“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初期的增长一定是不均衡的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有先有后,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心地区地租的增高,生产成本的提高,经济后出现扩散现象,而在扩散过程中公路交通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逐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继续阅读

谈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

摘要: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飞速增长。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情况越发不均衡,且情况愈发明显。为了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就要采用各种方式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并制定相关政策,对中西部实施大力的开发与帮助,促进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主要就区域经济金融的非均衡现状,与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策略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不均衡;金融深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商贸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而西北部由于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原因经济发展较慢,且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越发明显,而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根据金融发展与地区的关系,对区域金融的不均衡发展与金融深化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分析。区域经济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要想解决这种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相关经验,不断地加快改革的步伐,均衡不同区域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我国现阶段区域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情况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区域经济金融的非均衡现状分析

(一)三大经济区域简况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状况也不均衡,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交通运输情况,以及科教文卫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把我国的经济区域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二)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特征我国的三大经济区域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以及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地域上来看,西北面积幅员辽阔,而东部的面积最小,从人口上来看,西南地区人口少,西北地区人口最少,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为密集,所以,西北地区地大物博而人烟稀少,但东南地区,占地面积小,人口较为密集。且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状况良好,可依靠航运等各方面海运等情况,而西北地区铁路密度较小,交通设施远不及东南地区。西南沿海的各省市地区的对外开放情况较为良好,进出口贸易与外资占用比非常大,所以东部地区的发展能力和经济活力较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

(三)三大经济区域金融差距比较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不发达的地区,要进行大手笔的投资,才能够使经济走出低水平的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资源配不平衡,而造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原因就是,去金融的不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融对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所以区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较高的回报,而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原因,投资渠道狭窄,导致了投资的回报利率较低,所以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与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差距。

二、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策略分析

继续阅读

职教帮扶经济发展研讨

高职院校办学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平台,努力做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当地政府和企业要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领导、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高职教育发展虽呈现上升趋势,但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许多职业院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但实际上,不少职业院校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够,还不能看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城市就业,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成效不太明显。一是所设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专业太少,而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加工等实用技术,急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生产。二是毕业生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不充分,能力还未全部挖掘出来,导致技能人才缺乏,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

(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没能充分利用。目前的职业院校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没有全面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职业教育的资源没能很好地利用[2]。特别是当前受金融危机冲击,农民工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更加艰巨。

(四)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与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脱离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不适应,片面注重传统学历教育,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办学特色。

(五)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由于资金缺乏、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设施不足以及缺乏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由于条件有限,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养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这样“纸上谈兵”,影响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

继续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交通运输的作用

摘要:公路交通运输在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提升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作用,需要不断优化综合交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加深各区域间经济联系,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建议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与货物的空间移动,如今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物流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交易的实现离不开交通运输,由于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让物品与人的距离不再遥远。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压缩了运输时间,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提高了交易频率,减少了在运输中车辆油耗、维修等成本。在货品运输过程中,尤其对于运送货物的大型货车,因为其承重大而被广泛采用,但同时它所隐藏的危险也更多。道路基础建设改善了运输条件,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因为运输条件而产生的恶性事件,降低了运输成本。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公路交通可以让当地经济得到更好的互通发展。

2.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强公路运输基础建设,可以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发生改变,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也可以快速引进其他地区的产品,让本地的产业结构更丰富。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它会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不同区域人们的需求不同,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过程中,需求大的产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公路道路运输促使需求大的资源不断流入。另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缩小地区间空间距离,促进社会均衡发展。例如,对于农村来说农副产品是最主要的经济产业,它依赖于交通运输将农业经济产品从农村向城市输送,同时,城市的科技产品丰富,不断向农村输送,各区域内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区域经济内人们的各种需求。

二、当前公路交通运输面临的问题

1.公路交通设施综合体系的问题运输管理体制未能很好地适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要求。综合交通运输结构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交通运输应当适应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就目前而言,国内的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存在效率不高、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一些地方交通基础设施配置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资源配置偏差,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存在建设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象。资源配置偏差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设过剩不能达到设施最大化的利用率,而建设不足则对区域未来规划造成阻碍。公路交通设施的投入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公路网络仍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城市内部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现状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