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

年味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年味调查报告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年味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在经过了高考这座残酷的独木桥,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之后,我们真的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1.08%15.13%17.59%11.43%

继续阅读

春节传统文化

(一)研究目的*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继续阅读

浅析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理论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金融资产又占了商业银行资产的绝大部分,因此金融资产的减值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显然十分重大。顺应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目标,同时在第22号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也将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因此,如何保证新准则在商业银行有效地实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本文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减值问题,分析我国银行业在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时预期会面临的影响,借鉴国外经验,希望为我国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减值;模型

对于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我国政府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且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使其在各个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首先,对其的规范更加系统、规范。例如:针对合乎相关条件的资产的,可以对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估计其可回收金额。针对那些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也用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总部资产”等概念对其加以规范等,在较大方面做了改善。尽管如此,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已发生损失模型”下信用损失确认“过少过迟”的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不满与担忧,继而推动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诞生。在G20和FSB的推动支持下,IASB于2014年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最终版本。该模型旨在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下损失计提的顺周期性,减轻损失计提的“悬崖式效应”。鉴于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算的复杂性,新模型能否在商业银行有效实施,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挑战是现阶段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从“已发生损失模型”过渡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无论是从会计层面还是技术资源层面都给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带来不小的压力。

一、前期研究回顾

国际上有关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所使用的模型和方法较多,各个国家可能使用了不同的计提方法。当前世界范围内使用的损失计提方法有:动态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等等。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由IASB颁布,征求了多方意见最终形成,在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商业银行实施的一种损失计提方法,就目前看来是较为合理的。SueLloyd(2014)指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新增一项重要内容是损失计提反映了前瞻性信息。这个新要求能够帮助投资者解决对损失确认“太少太迟”的担忧。SueLloyd(2015)还提到,金融工具的种类多种多样,很可能处理起来十分复杂,要想以有效的方式提供有关贷款预期损失的信息可能会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在对54家大型银行的调查结果中发现,IFRS9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在商业银行顺利实施,需要财务、风险管理等部门的协调以及在资源方面得到保证。李峰,吴海霞(2015)通过对五大国有银行2015年中报数据的测算,分析了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准备金金额的影响,并对新模型的实施给出了建议。除了对国内大型银行的研究之外,我国学者也对中小银行实施新模型的预期做了研究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准则研究小组(2017)以山东省地方法人银行为调查样本,分析了中小银行关于实施新准则的影响与困难。洪金明,庄丽琦(2013)以图标的方式将已发生损失模型和IASB提出的减值模型作对比,得出结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并建议我国积极应对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减值模型改革,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对策。刘颖,施丹,王秉坤(2016)把我国当前采用的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与IFRS9“三阶段”划分进行衔接,来达到在不改变现有损失计提模型的基础上完成新旧准则过渡的目的,协调了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差异。

二、各类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

(一)动态拨备模型和巴塞尔预期损失法1.西班牙动态拨备模型西班牙引入了动态的贷款损失计提方法,葡萄牙也采用了类似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要求银行给每一笔贷款留出一部分准备,即使是在没有减值的证据时也要如此。除了一般拨备和特定拨备以外,西班牙银行还要设置所谓的“统计拨备”(statisticalprovisions),理由是每笔贷款自生效日起就存在了固有的信用风险。该模型通过更早地发现并覆盖贷款组合的信用损失,让银行能够在经济较好的时候建立缓冲区,多计提拨备,以备经济下行时用。西班牙动态拨备法的逆周期性让银行个体和整个银行业的弹性加强。该动态拨备法要求银行对动态拨备进行披露,这让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被适当地告知银行的财务状况。比如,为了避免在利润、股利和津贴上的偏差以及向银行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适当的激励,在信用风险或信用损失出现的时候就要进行确认。但是西班牙动态拨备法是基于历史损失经验的,“统计拨备”的损失计提在经济周期内的变动相对稳定,这使得与其他损失计提机制相比,利润更加平滑。2.巴塞尔预期损失法该方法是对未来12个月内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准备金。对没有发生违约的贷款,使用内部评级法得出损失计提的值。对违约发生的贷款,确定预期损失的最佳估计值。巴塞尔预期损失法是监管口径下,出于加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目的,而形成的损失计提方法。该方法重要的一点是在还没有发生信用损失的时候就提前确认损失。但是这样的做法与会计上要求的报表上的信息要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的原则产生了分歧。巴塞尔预期损失法同样也是在经济上行时多计提,经济下行时少计提准备金,来稳定商业银行的收益和信贷规模,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但是,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过程可以看到,贷款定价中包含了部分风险成本,而这部分风险成本的实质是对贷款预期损失的补偿。这与巴塞尔预期损失法下计提损失准备金的作用重复。而且巴塞尔预期损失法在使用内部评级法时,对数据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假如没有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严格的外部监管,容易产生利润操纵的风险。3.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以上两种方法从实质上看,都是资本监管模型,与会计口径下的损失计提有所差异,以上两者满足的是审慎监管的要求。银行类监管机构的目标是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减弱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利益,维护银行业的经营稳定。而会计口径下准备金计提要保证“信息中立”,会计信息是要客观反映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在准备金计提上会有分歧。监管口径下的损失计提与会计口径下的损失计提有所差异。

(二)已发生损失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关键是,只有获得了相关证据能够证明已经发生了损失事件,才能确认损失准备金。“触发事件”的客观性限制了管理层自主权和主观判断,可操纵的空间减小,减少了平滑利润的可能。但是,这也意味着只有当借款人违约时才对贷款损失进行会计处理,因此所计提的损失也只能反映当前的状况。这样即便是银行能预期到将会对借款人还款造成问题的事件,除非该预期事件真实发生,否则无法将这笔额外的损失确认到财务报表。虽然IAS39没有明确说明要等到违约真实发生时才确认损失,但是实务中会计主体往往这么做,以此来推迟损失的确认,这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贷款组合固有的损失通常没有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及时确认。这就意味着由未来事件导致的资产质量的恶化,将会延迟告知给市场参与者,造成了信息的滞后。在经济状况良好时,触发事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于是不确认或是要延迟确认损失。银行于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信贷规模和利润。由此看来,只有限制管理层能够做自主判断的机会,才能有利于会计质量的提升,减少平滑利润的空间。贷款定价中包括了一部分风险溢价,因为已发生损失模型没有考虑预期信用损失的相关信息,所以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的贷款有效利率通常会被高估。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上贷款的价值无法真实可靠地反映风险与报酬给财报使用者看。

继续阅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及社会各层次人群的合法权益,国家与社会迫切需要健全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至2014年7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已达156所,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为98所。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显然,作为一门新设的专业,其理论与应用价值已得到国家、社会与理论界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就业困境:一方面,国家社会保障事业必定会是蓬勃发展的,社会还是需要较多高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而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毕业生可以去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劳动仲裁部门、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技术或组织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但另一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自身素质不完善、专业技能不扎实,缺乏实践。而消除这两个原因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加强实验实践课程,进行考试模式的完善,探索出适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模式。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

林杉杉指出社保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实际上,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来看,上述问题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有三类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包括: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考试模式同教学内容适应性低。

(一)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处理多变的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5]。传统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所有课程都以讲授为主,但有些专业课程具有相当程度的实务性,这些实务性知识的应用具有实践性与灵活性,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因此,讲授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各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且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购置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软件,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实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同教学目标与要求容易出现错配现象,往往实践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此外,一般情况下,除了课堂以及实践课之外,老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关注较少,学生也难以自己主动阅读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专著,校园内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活动更少,这也使学生难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在课外,学生几乎不会自主认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实践课上表现也不积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部分原因是整个学校教学及学生培养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师生对话、讨论为中心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短期内作出改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记,老师习惯于讲授,学生自然就没有兴趣参与教学;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对未来就业低预期的影响,学生往往只关注有助于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课程、知识、技能而学习其他非本专业的课程而对本专业缺乏认知,缺少兴趣,因而在课堂内较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就更少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在实践实验课上,学生的参与度也不理想,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地对待本门课,特别是到企事业单位现场观察或者进行社会保障的相关调查时,态度并不认真,敷衍了事。这部分与教师的要求及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有关,还有部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此外还与实践实验课的考核方式有关。

(三)考试模式的适应性低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是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目前为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考试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闭卷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偏重于记忆型的知识,对实务型与实践型知识的考查较少。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听课积极性差,只在考试前两三周内死记硬背,即使有些学生考试的分数可观,但也不能说明他的实际动手能力就强,或者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不能充分代表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好。实际上,考试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而且还可以通过考试来拉动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5]。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与考试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不应只有闭卷考试这一类模式,考试内容也不应只重点考查课程内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考查分析能力与研究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一)分类教学,实践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1.课程知识分类首先,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分为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两大类。理论性强的课程中原理、理论占主导,强调知识熟记、理论推演。实务性强的课程中实务技能占主导,强调职业应用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并不全是理论介绍,也含有理论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工作制度等实务型内容。实务性课程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实务性知识,也含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本质等理论性知识。因此,要具体把每一门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知识按照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进行分类。其次,按每门课程中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分类。重要性一方面指理论的经典性、应用广泛性,另一方面指实务性知识在工作中的价值性、必要性。每门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差异将导致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有所差异。2.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分类实践实验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一种可按照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技能实践、研究实践三大类。认知实践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本知识点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但并不需要深入的学习,也不需要严格的考核;技能实践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以及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这种实践要求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并不需要牢记书本知识,只是专业业务技能一定要达到基本熟练程度,需要较严格的考核;研究实践则要求学生以写调查报告及论文为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书写能力,还要具有独立研究能力,能够自己组织、调查、探索新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不同以及不同实践形式的差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不仅应具有差异化特征,而且是讲授与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某种组合,如图1所示。I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也低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主,认知实践为辅。而II区对应实务性高但重要性低的课程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辅,认知实践为主。认知实践包括案例讨论、参观实践、社区活动、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一般情况下,这类实践时间短,主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III区对应实务性高且重要性也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技能实践为主导,讲授与认知实践为辅。技能实践主要包括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践。这类技能实践时间相对较长,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比如,针对金融保险、社保业务经办,可以采取企事业单位实训实践,也可以观摩金融财务、社保业务处理等影像资料而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V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与研究实践为主导,认知实践为辅。研究实践主要包括学科竞赛、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这类实践必须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会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与教学效果,实践时间也相对较长,既可安排学生集中实践,也可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单独参与。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老人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问题可由学生进行调查,撰写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在这些实践形式中,有些实践活动既可用于认知实践、技能实践也可用于知识实践,而属于何种类型的实践则关键是要看实践的具体内容,内容较浅,属于认知实践,反之属于技能或研究实践。比如,在这些实践实验形式中,如果视频观摩的内容只是一种介绍性的图片或影片,则是认知性实践,如果其内容是较详细介绍专业技能或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与社会调查写作的,也可以是技能实践与研究实践。还有专家讲座主要是借用校内外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专业人员来给学生作报告或讲授知识,如果偏于一般性的专业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介绍,那么则是认知实践,如果是详细介绍较深的专业技能或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则可以是技能或研究实践。社会调查如果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求学生撰写一般性的调查报告或总结,则是认知实践,如果要求学生对调查进行提炼研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逻辑性的、有较强说服力又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研究实践。因此,针对同一形式的实践实验活动,教师可据教学内容、时间资源来决定具体的实践实验内容。

继续阅读

人力资本与居住证的城乡差异观察

[提要]

劳动力市场上影响劳动者权利和地位的因素有两方面: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制度基础,但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的实际程度尚受制于获得居住证和实际享有居住证权利的资格条件。从“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居住”两项申领居住证的基本条件来观察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得目标城市居住证的可能性,发现农村劳动者的相对机会仍低于城镇劳动者,前置于户口之上的城乡之间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是这种机会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人力资本;居住证制度;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2015年12月总理签署第663号国务院令,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居住证暂行条例》明确居住证申领的条件是“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权利”,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并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户籍制度的这一改革,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意味着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户籍管理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自此,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原有基础———城乡劳动者之间的户籍身份差异———不复存在,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者与其他迁移流动人口具有同等的身份特征并遵循同样的制度规则。这是否意味着以“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差异为标志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也将就此消失?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一切法律和制度目标的实现,均不能超越特定阶段的经济社会关系。二十年前《劳动法》颁布没有使劳动者的权益自动随之实现,十年前《劳动合同法》实施同样没有根本性逆转劳资分配差距拉大、劳动者权益相对下降、劳资冲突日益突出等现象(姚先国,2011),今天我们也不能期望,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城乡劳动者权利不平等,可以在一项国务院“意见”、一个“暂行条例”面前自动消失。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制度基础。但遵循这一居住证登记制度,城乡迁移劳动者的实际地位尚受制于两个维度的权利平等:一是获取居住证的机会平等,二是基于居住所享证实际权益的平等。从这一视角观察,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迁移劳动者拥有同等的机会获取迁移目标城市的居住证、同样持有居住证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迁移劳动者在目标城市享有同等的获得就业岗位和劳动回报的权利,这才是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的本质所在。本文重点关注前者:农村转移劳动力是否与城镇迁移劳动者拥有同样的机会获得迁移目标城市的居住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转移到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就业的外出农民工分别有1359、3774、5752万人,也就是,有10885万人、占当年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64.71%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①,他们“应该”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这些应该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的农民工能否申领到居住证、能否与城镇迁移劳动力拥有同等的机会申领到居住证?显然,这取决于各地的居住证管理和实施的具体规定。目前有二十多个省市出台了新的户籍改革方案,方案中无一例外地包含居住证制度,但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后,新出台的关于居住证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还很少。2015年6月深圳市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作为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以《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为例②讨论居住证制度下城乡迁移劳动者获得居住证的机会差异。考虑到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与“连续就读”几乎不存在关联性,我们从“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这两项居住证申领条件上,观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是否与城市迁移劳动力拥有同等的获得居住证的机会。

二、农民工的高流动特征

继续阅读

院校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研究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是最核心的部分。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的依据,它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必修的,主要有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民办院校自成立以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定位不适当,基本照搬公立学校一本和二本甚至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民办院校的特点,内容偏多偏深,理论复杂;大多数教材内容和教师授课一般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民办院校的教材还比较少。而我校在内容偏多偏深的问题上,实施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的改革,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注意化解理论的难度,并适时编写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该书为十二五规划教材,系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不影响课程体系完备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从直观、趣味性和易于理解的角度介绍概率论的基础知识。而且我校针对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构建了民办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块教学资源库。包括:讲义、多媒体课件、小教学项目库、试题库、《数学史》《数学文化》、教学博客。研究出了一套适合民办院校学生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等,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并且研究出一套适合民办院校学生的经典的例题、习题,并兼顾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基础、培养目标和其它课程的匹配。

2应用模块

初步设想,以点带面,以电商学院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实践基地,实施该课程建设,根据实施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电商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为实践载体进行成果的应用。将该成果进行总结和完善形成一套理论,并将成果推广到经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教学中。本模块与专业知识链接模块,实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因此,必须调查我校的电商、经济、管理院系等的一些专业所需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结合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现状,比较分析,形成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制定出了符合培养民办院校学生目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利用科学有效的调查与统计的方法做好相关专业课程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要求,收集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和建议,与相关的专业课程老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精选经典的教学内容。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全面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形成符合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体系。该模块由各专业课教师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的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体现专业性,也就是学会“用”。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

3延伸模块(创新和提高模块)

延伸模块主要是增加数学实训课,以小的教学项目的形式,介绍数学软件的、计算机、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mathematics、spss,开设全校性的选修课程MATLAB的使用。数学软件的应用的实践研究,在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模式常常忽视了数学软件的使用,而在本模块中,选择常用操作界面简单的数学软件,以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能够利用数学软件分析和计算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模块的实践研究,以调动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数学建模推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比如,课堂教学导学与精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双向式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其次,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开设不同的数学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依托,强化利用相关数学软件来进行数学建模。目前,我校自2006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获得过全国二等奖5次,湖北省一等奖2次、湖北省二等奖6次、湖北省三等奖5次,在同类院校中是出类拔萃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师的知名度,更加引起了学校对数学的重视程度。

4结语

教学内容选取的注意的问题:第一必须明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民办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数学课程本身和其它各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第二从应用的角度(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第三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确定教学体系。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的基础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教与学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民办院校学生的应具有的数学能力和有效的培养途径进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继续阅读

小学科学实践教课探析

一、走进动物,亲身触摸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实验,其中不乏趣味性,不少内容还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才能出色的完成科学实验。如四年级下册《动物的卵》这一研究课,由植物繁衍联系到植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使学生进入到对动物生命奥秘的探究。在教学之初,我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动物卵的多样性,并以鸡蛋为例,和学生一起通过看、摸、捏,利用放大镜等各种方式观察鸡蛋外部特征,亲自动手敲开鸡蛋壳,观察鸡蛋内部的生命特征,推想了鸡蛋各部分在发育成小鸡过程中的作用。

还利用多媒体观看了鸡蛋胚胎发育的过程,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当唤起他们内心最纯真的东西,学生不但想去观察身边类似的现象,去发现、研究身边类似的现象;而且他们还会明白:生命可大可小,但弥足珍贵。珍爱生命应从每个人开始。

二、走进社会,亲身调查

如果将科学实践学习,变成了告知式的文本学习,这样的“纸上谈兵”,还称得上是科学实践吗?科学实践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索,有探索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如:在一次科学综合实践课,主题是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在教学准备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学校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有哪些原因造成?应该怎样解决?等等。

通过设问营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安排他们实际走访与调查。调查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研讨学习,加工整理调查所得资料。在组织学生汇报的环节中,学生根据所见所闻,分析了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对环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交流活动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调查报告,有效地将科学与语文教学两门学科衔接,实现了学科间的交流、共享。

假设当初没有学生走进社会的调查、走访,那教学又会怎样?如果只有凭空猜想而没有实际的调查过程,那教学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更甚者,如果学生这些猜想脱离了现实,那不就成了空想?学生走进社会,有了亲身调查和体验,就能贴近生活,他们会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兴趣,使科学教学呈现最优化!

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手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就能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亲自参与到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调查、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活动,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得到体验,这就是科学教学的根本。

继续阅读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内容应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的设置是以市场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专业特色突出,学生入学后职业目标明确,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各种职业技术职称的考试,认为公共基础课与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关系不大,对其重视度不够。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案例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讲解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市场行情选择某产品进行满意度调查、市场占有率调查等;讲解时间序列分析时,可以选取某知名企业近10年产品销售额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变动分析、季节变动分析等。再如,物流管理专业,讲解数据整理时,可以结合某物流公司的日常业务数据,将不同的产品进行分类汇总,演示数据透视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这种“分专业”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统计软件的介绍和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类型数据,无论从事哪一工作岗位,几乎都与会与数据打交道。统计软件的出现成为人们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际工作的必备工具,统计数据收集、统计图标绘制,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关联性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都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强大支持。然而,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较差,甚至不能熟练地使用EX-CEL中的统计函数和统计图表功能,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因此,应把统计软件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上至少有1/3用于实验教学,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机房完成,每个学生操作一台计算机,这样不仅使统计学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趣味盎然,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SPSS、SAS、SYSTAT等。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用EXCEL软件即可。该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那么强大,但它的优势在于软件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而且EXCEL中的统计函数与统计宏软件包已基本覆盖了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完全能够满足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考虑,精心甄选符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托,一本好的教材无论是对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无疑都是一件便利的交通工具。目前,独立学院在统计学教材选取上带有功利性、机械性,往往是直接从一些大型出版社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选择。教材内容是否及时更新、知识难易程度是否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相吻合,教学案例是否反映国家时事与社会热点问题都是教材选择的参考标准。基于以上考虑,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选取时内容上应避开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到或者已经是常识的内容,如多元统计分析、指标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等内容。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微观企业方面的工作,国民经济核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且这部分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已有涉及;重点介绍描述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和推断统计的基本思想。另外,现有统计学教材中普遍缺乏统计案例,即使有案例也太过于正式化、习题化、与社会热点问题脱节,具有片面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在教材选择时要严格审阅教材内容,包括知识结构、重难点讲解、统计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严把教材质量关,或者根据教学目标自行编写教材。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

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利用率不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旷课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靠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着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需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教学环境条件,介于此,笔者在统计学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脑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思考。独立学院教师教学水平层次化、教师年龄结构差异化特点突出,尤其是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许多青年教师都是刚一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教学经验不足,传统的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为主导,重理论、轻实践,会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其弊端是学生思维麻木,缺乏学习动力,不利于学生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个性的培养。启发式案例教学,可以在统计学课程讲解时以当前热门时事或趣味故事为案例。例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怎样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在学习统计数据特征测度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否达到富裕的程度,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人均GDP数据,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数据作比较,找出差距。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总量多,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即使人均GDP很高,又能否说明我国已实现“共同”富裕,不存在两极分化呢?这一点可以通过数据的离散程度来解释。又如,在介绍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时,可以引入一个小故事:某村庄被称为富裕村,一共有9户居民,号称平均每户居民年收入达10万元。走进该村庄详细调查后得知,其中一户特别富有,年收入90万元,其他几户都是穷光蛋。相信通过这则小故事,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各种比赛中计算参赛选手得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原因。启发式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统计学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参与分析讨论方式充分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不仅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形象化、生动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力。随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流行,已不再是独立学院新颖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的强大的图、文、音展示功能备受大家青睐,成为教学手段的主导。但这并不代表多媒体教学是万能的,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同时,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假设检验时,通过多媒体将导入案例或例题分析展示给学生后,再通过板书理清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领会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制度,把好教学质量关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起到导向作用。目前,独立学院比较适用和普遍流行的统计学考试成绩由三项构成: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互动、积极思考问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中成绩采用随堂开卷作答,课后教师评分的方式;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从结构上完整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动态,但从内容上还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考试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平时成绩中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增加调查报告撰写、针对某个主题学生自行查找统计资料或统计案例,学生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软件操作环节;期中考试应灵活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运用统计知识分析某一案例,现场打分;也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如两个星期)做准备、搞调查、撰写报告,调查报告可在学生之间传阅、互判,最后由教师评阅打分;期末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统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统计数据的科学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而不是理论研究。因此,试题应以考查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主,避开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或在试卷中直接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以便学生从中应用。在题型上以主观、开放式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上机操作的话,也可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总之,各种考试内容的安排都是以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

作者:邵立杰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