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牧业局论文范文

牧业局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牧业局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牧业局论文

生态移民研究的问题思考

《西部学刊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研究方法

当前,对生态移民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少量的书籍中。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的论文进行搜索,检索当前相关的学术论文。截至2012年10月,发现在期刊数据库中,以“生态移民”为关键词输入题名共有440篇相关文章,其中核心以上期刊共有145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考虑到文章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又以这145篇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对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类,分为生态移民理论问题、安置模式与政策问题及社会文化问题三个方面。初步来看,理论类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基本原则等问题;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与政策类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移民的扶贫、经济补偿、后续发展、安置政策、安置模式等问题;社会文化类问题主要包括社会整合、融合问题,思想文化变迁等问题。基于上述的分类方法,笔者对145篇论文进行了初步统计,来具体分析当前的研究内容。在统计过程中,由于部分论文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做删除处理。通过表1,可以发现有关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与政策问题与社会文化问题的论文数量较多,两者之和超过95%。其中,有关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与政策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当前来说是最多的。从研究论文的总体数量上来看也有一个趋势走向,在1993-2002这十年间,相关的论文数量并不多,只有8篇。但自从2004年以后,相关论文数量开始逐渐增多,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可以说生态移民问题研究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在2004年7月30-31日,“生态移民:实践与经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就生态移民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虽然学术界还存在许多不同意见,但是就建立事先评估机制及生态效益长远评价体系必要性等方面则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热烈的讨论。正是这次会议的召开,增进了我国学术界对生态移民问题的关注。

二、基本概念等理论问题

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移民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主要集中于定义、分类、必要性等问题研究。但对生态移民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之后,发现上述问题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一)生态移民的定义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定义说法存在很大差异。1.关注经济利益层面:葛根高娃、乌云巴图认为,生态移民是指由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们的短期或长期生存利益受到损害,从而迫使人们更换生活地点,调整生活方式的一种经济行为。[1]2.关注政府行政层面:刘学敏认为,生态移民就是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3.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包智明认为,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迁移人口。[3]4.关注的多目标性:方兵和彭志光认为,生态移民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既考虑移民能致富奔小康,又不能破坏迁入地近期和长远生态环境,同时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是多目标移民。[4]的确,当前对生态移民的定义从不同的关注角度予以了各自的解读,但是,笔者认为就生态移民所应该关注的对象与性质来看,生态移民是“生态”+“移民”概念的结合,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的变化或影响,其应具有的性质是生态性质的,移民应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条件的。所以,笔者认为生态移民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其定义也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为起点,作为生态移民的主要内容构成。在此,笔者同意包智明给出的定义,生态移民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活动。

(二)生态移民的分类生态移民的分类方法很多,有关注移民的原因、移民的方式、自愿的程度、迁徙的规模、移民的社会融合情况等多种类型。1.从生态移民的迁徙原因来看:①生态环境破坏型,即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崩溃,人类在其中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并且在短时间内生态环境也难以恢复,人类需要从当时当地的生态环境中迁徙出来。②生态环境改善型,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与破坏,生态环境在逐渐地退化或难以正常维持下去,需要通过迁徙当地的人口来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环境能够逐渐好转。2.从生态移民的方式来看:①自发性的生态移民,指人类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或短时间内的崩溃,难以继续在当地生存下去,为了自身的利益与生存的需求,自发地从生态环境恶化区域迁徙出来,在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定居下来。②政府主导型,指生态移民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进行的,政府通过具体的政策与措施,进行有规划、有组织的移民活动,出于保护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等。当前,生态移民还是主要以政府主导型的生态移民为主,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生态移民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促进当地生态移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但由此而生的各类问题也不断增加。3.从自愿的程度来看:①自愿性生态移民,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具有自愿选择的权利,能够自己决定迁徙或者不迁徙,一般来说,自愿性的生态移民主要还是在一些环境恶化程度不太严重或不是出于特定对象的保护的条件下进行。②非自愿性生态移民,出于保护特定的生态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功能区,在政府行政权力等条件的要求下,区域内的人口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迁徙出去,移民往往没有自己是否迁徙的决定权,需要遵从相关的规范要求从该区域内迁徙出去。4.从生态移民后的社会融入与文化适应角度来看:①文化融合型模式,即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与原先的相同或者一致,能够完全融合进去,不存在日常生产生活方面的障碍。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短距离的生态移民,或者某些特定的少数民族等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或宗教文化特征的群体中。②文化适应型模式,即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文化方面与原先的存在差异但不排斥,生态移民需要在新的地域内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来予以调整,最后能够较好地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去。③文化排斥型模式,即生态移民作为一个外来的迁入者,往往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所信奉的宗教文化与价值观念具有极大的差异,形成了相互之间的文化排斥或文化对立,容易造成群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种移民模式所造成的损失与代价是十分巨大的。除了以上的几种分类以外,有的学者根据迁移后的主导产业,把生态移民分为牧转农业型、舍饲养畜型、非农牧业型和产业无变化型等。[3]有的根据迁移距离,分为就地迁移(或近距离迁移)与异地迁移(或远距离迁移)。[5]关注不同的方面,提出不同移民类型。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自身研究的关注角度来对生态移民进行分类,才能够建立一个分析的基础与平台,有助于形成一个研究框架与结构,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三)生态移民的必要性1.从扶贫与后续经济发展角度。生态移民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并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与经济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如阿布力孜•玉素甫指出新疆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人们在继续生存问题上遇到了危机,扶贫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几倍地投人也难以实现稳定脱贫。要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状况,较好的办法只有通过生态移民,把贫困人口从不适宜居住的地区转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妥善安置,使其在新的环境中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以及快速地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6]正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能够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能够在短期内脱贫致富。也有从后期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一方面,通过生态移民,可以帮助生态环境的恢复或保护,能够在当地形成较好的旅游观光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从生态移民本身来说,迁入到资源条件与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结合相应的政策条件,可以帮助生态移民从事相应的农业、畜牧业等其他后续产业,克服经济上的障碍,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2.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主张生态移民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人类进一步的破坏,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自身稳定性与完整性。卿向阳认为,要实现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保护区设立终极目的,必须对现有的保护区管理系统实施调整与完善,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资源保护特区,选择以城镇化为主要方式的保护区内就近生态移民,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层次,形成政府(资源保护特区)与民族居民的资源保护利益共同体。[7]闫喜凤指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移民能有效保护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更大的生态空间。[8]生态移民的一个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正是从这个基本的要求出发,通过移民的方式来保护生态与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是以生态环境作为中心,从生态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可以看作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区别于上文的扶贫与经济发展的角度。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生态移民不仅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也能够促进人类健康地发展,以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的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体现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朱儒顺,史俊宏从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能够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对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区域为移民点,移民过程中需要防止“政府悖论”,走开发型生态移民道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牧民转移,鼓励企业参与牧民转移,设立生态环境税和生态移民转移支付制度等。[9]李耀松等通过考察宁夏生态移民,指出宁夏生态移民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农民致富的空间,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民族团结。但依然需要完善宁夏移民法规政策体系、强化移民技能教育培训、把产业开发作为宁夏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无疑成为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10]

继续阅读

党委办副主任述职报告

组织任命我为政府办副主任,主要负责政府督查、接待、调研、材料综合、法制、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在此期间,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办公室先后连续获得文明科室称号、年全市第五届少数民族优秀组织奖等荣誉,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提案办理先进单位,我个人年4月被省年鉴研究会评为优秀撰稿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提案办理先进个人,年被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汇报如下:.版权所有 

1、开拓创新,理清工作思路。办公室作为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即对领导,又对科室,还直接接触群众,工作任务繁杂而艰巨。为此,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窗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办公室工作思路。我提出把调研、督查、服务作为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抓调研,提供决策参考。调查研究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坚持不定期深入基层或通过电话办法,积极主动地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在前面,切实掌握涉及全区重大问题及制约全区发展的因素,与领导“同频共振”,增强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两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建设、城市型农业发展、畜牧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化发展情况等8次专项调研,并分别形成了调查报告,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30多条,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起草的《关于全市城乡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被市政府评为全市优秀论文三等奖。两年来,共起草各类领导讲话、汇报等材料40多件。同时,我还从加强领导入手,建立由各位秘书负责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区里的工作热点,拓宽信息覆盖面,掌握全区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区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及时编发信息进行反馈。两年来,先后组织撰写了《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运行》、《区社区建设又有新进展》、《区绿色食品畅销绿博会》等各类信息120篇,被《大庆信息》转发56篇。二是抓督查,推进工作落实。督查是检验政府各项决策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我坚持结合工作实际,拓宽领域,突出重点,采取专职督查与分路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政府批转的信件和区政府的重大事项进行有效的督查,保证政令畅通,树立政府的权威。根据督办的时限和质量要求,通过发督办单、打电话、开协调会等形式,提高了督查质量,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两年来,先后下发督办件193件,其中:《政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62件、人大建议39件、政协提案60件、市政府批转32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三是抓服务,树立工作新形象。我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一,围绕中心,为领导服务突出超前性。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全面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正确贯彻领导的意图,当好参谋和助手。如今年为配合领导搞好城市型农业中的畜牧业发展,我主动深入各村屯,通过座谈、走访等办法,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过对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认真分析,提出了“把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坚持结构调整、科教兴牧、全面服务发展战略”等5条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区领导高度重视,为推进城市型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搞好配合,为科室服务突出主动性。对各科室进行有效服务,变部门行为为政府整体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体察民情,为群众服务突出积极性。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归口转办处理,使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答复。如:今年11月15日,大家乐市场齐市烧烤店来电话反映门前下水道跑水。接到电话后,我立即协调区城市管理执法分局和物业公司及时对下水管线进行了维修,并将跑冒的脏物和冰全部清理干净,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2、求真务实,开创工作局面。工作中,我注重把握根本,坚持抓大事、抓关键,推进办公室工作上台阶。一是认真办文。公文是传达政令的载体,公文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政令的畅通。为此,凡是发文,我都亲自审查,从严把住行文关、审批关、政策关、文字和体例格式关、装订和报送关等“五关”入手,避免了“倒流文”、“关系文”和滥发文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行文的严肃性,提高了公文质量。两年来,共组织起草区政府和政府办文件162件,处理省市各类文件760件,无一件出现问题。

二是严格办会。两年来,先后筹备组织了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大中型会议16次。参与组织了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6次。无论哪次会议我都发挥带头作用,摆布好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效的年5月,组织任命我为政府办副主任主要负责政府督查、接待、调研、材料综合、法制、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在此期间,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办公室先后连续获得文明科室称号、年全市第五届少数民族优秀组织奖等荣誉,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提案办理先进单位,我个人年4月被省年鉴研究会评为优秀撰稿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提案办理先进个人,年被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汇报如下: 

1、开拓创新,理清工作思路。办公室作为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即对领导,又对科室,还直接接触群众,工作任务繁杂而艰巨。为此,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窗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办公室工作思路。我提出把调研、督查、服务作为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抓调研,提供决策参考。调查研究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坚持不定期深入基层或通过电话办法,积极主动地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在前面,切实掌握涉及全区重大问题及制约全区发展的因素,与领导“同频共振”,增强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两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建设、城市型农业发展、畜牧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化发展情况等8次专项调研,并分别形成了调查报告,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30多条,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起草的《关于全市城乡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被市政府评为全市优秀论文三等奖。两年来,共起草各类领导讲话、汇报等材料40多件。同时,我还从加强领导入手,建立由各位秘书负责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区里的工作热点,拓宽信息覆盖面,掌握全区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区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及时编发信息进行反馈。两年来,先后组织撰写了《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运行》、《区社区建设又有新进展》、《区绿色食品畅销绿博会》等各类信息120篇,被《大庆信息》转发56篇。

二是抓督查,推进工作落实。督查是检验政府各项决策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我坚持结合工作实际,拓宽领域,突出重点,采取专职督查与分路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政府批转的信件和区政府的重大事项进行有效的督查,保证政令畅通,树立政府的权威。根据督办的时限和质量要求,通过发督办单、打电话、开协调会等形式,提高了督查质量,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两年来,先后下发督办件193件,其中:《政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62件、人大建议39件、政协提案60件、市政府批转32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均达100%。

三是抓服务,树立工作新形象。我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一,围绕中心,为领导服务突出超前性。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全面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正确贯彻领导的意图,当好参谋和助手。如今年为配合领导搞好城市型农业中的畜牧业发展,我主动深入各村屯,通过座谈、走访等办法,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过对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认真分析,提出了“把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坚持结构调整、科教兴牧、全面服务发展战略”等5条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区领导高度重视,为推进城市型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搞好配合,为科室服务突出主动性。对各科室进行有效服务,变部门行为为政府整体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体察民情,为群众服务突出积极性。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归口转办处理,使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答复。如:今年11月15日,大家乐市场齐市烧烤店来电话反映门前下水道跑水。接到电话后,我立即协调区城市管理执法分局和物业公司及时对下水管线进行了维修,并将跑冒的脏物和冰全部清理干净,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继续阅读

党委副主任述职报告

年5月,组织任命我为政府办副主任,主要负责政府督查、接待、调研、材料综合、法制、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在此期间,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办公室先后连续获得文明科室称号、年全市第五届少数民族优秀组织奖等荣誉,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提案办理先进单位,我个人年4月被省年鉴研究会评为优秀撰稿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提案办理先进个人,年被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汇报如下:

1、开拓创新,理清工作思路。

办公室作为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即对领导,又对科室,还直接接触群众,工作任务繁杂而艰巨。为此,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窗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办公室工作思路。我提出把调研、督查、服务作为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抓调研,提供决策参考。调查研究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坚持不定期深入基层或通过电话办法,积极主动地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在前面,切实掌握涉及全区重大问题及制约全区发展的因素,与领导“同频共振”,增强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两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建设、城市型农业发展、畜牧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化发展情况等8次专项调研,并分别形成了调查报告,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30多条,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起草的《关于全市城乡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被市政府评为全市优秀论文三等奖。两年来,共起草各类领导讲话、汇报等材料40多件。同时,我还从加强领导入手,建立由各位秘书负责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区里的工作热点,拓宽信息覆盖面,掌握全区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区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及时编发信息进行反馈。两年来,先后组织撰写了《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运行》、《区社区建设又有新进展》、《区绿色食品畅销绿博会》等各类信息120篇,被《大庆信息》转发56篇。二是抓督查,推进工作落实。督查是检验政府各项决策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我坚持结合工作实际,拓宽领域,突出重点,采取专职督查与分路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政府批转的信件和区政府的重大事项进行有效的督查,保证政令畅通,树立政府的权威。根据督办的时限和质量要求,通过发督办单、打电话、开协调会等形式,提高了督查质量,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两年来,先后下发督办件193件,其中:《政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62件、人大建议39件、政协提案60件、市政府批转32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三是抓服务,树立工作新形象。我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一,围绕中心,为领导服务突出超前性。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全面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正确贯彻领导的意图,当好参谋和助手。如今年为配合领导搞好城市型农业中的畜牧业发展,我主动深入各村屯,通过座谈、走访等办法,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过对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认真分析,提出了“把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坚持结构调整、科教兴牧、全面服务发展战略”等5条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区领导高度重视,为推进城市型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搞好配合,为科室服务突出主动性。对各科室进行有效服务,变部门行为为政府整体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体察民情,为群众服务突出积极性。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归口转办处理,使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答复。如:今年11月15日,大家乐市场齐市烧烤店来电话反映门前下水道跑水。接到电话后,我立即协调区城市管理执法分局和物业公司及时对下水管线进行了维修,并将跑冒的脏物和冰全部清理干净,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2、求真务实,开创工作局面。

工作中,我注重把握根本,坚持抓大事、抓关键,推进办公室工作上台阶。一是认真办文。公文是传达政令的载体,公文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政令的畅通。为此,凡是发文,我都亲自审查,从严把住行文关、审批关、政策关、文字和体例格式关、装订和报送关等“五关”入手,避免了“倒流文”、“关系文”和滥发文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行文的严肃性,提高了公文质量。两年来,共组织起草区政府和政府办文件162件,处理省市各类文件760件,无一件出现问题。二是严格办会。两年来,先后筹备组织了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大中型会议16次。参与组织了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6次。无论哪次会议我都发挥带头作用,摆布好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效的年5月,组织任命我为政府办副主任主要负责政府督查、接待、调研、材料综合、法制、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在此期间,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办公室先后连续获得文明科室称号、年全市第五届少数民族优秀组织奖等荣誉,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提案办理先进单位,我个人年4月被省年鉴研究会评为优秀撰稿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提案办理先进个人,年被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汇报如下:

1、开拓创新,理清工作思路。

办公室作为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即对领导,又对科室,还直接接触群众,工作任务繁杂而艰巨。为此,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窗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创新办公室工作思路。我提出把调研、督查、服务作为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抓调研,提供决策参考。调查研究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坚持不定期深入基层或通过电话办法,积极主动地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在前面,切实掌握涉及全区重大问题及制约全区发展的因素,与领导“同频共振”,增强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两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建设、城市型农业发展、畜牧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化发展情况等8次专项调研,并分别形成了调查报告,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30多条,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起草的《关于全市城乡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被市政府评为全市优秀论文三等奖。两年来,共起草各类领导讲话、汇报等材料40多件。同时,我还从加强领导入手,建立由各位秘书负责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区里的工作热点,拓宽信息覆盖面,掌握全区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区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及时编发信息进行反馈。两年来,先后组织撰写了《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运行》、《区社区建设又有新进展》、《区绿色食品畅销绿博会》等各类信息120篇,被《大庆信息》转发56篇。二是抓督查,推进工作落实。督查是检验政府各项决策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我坚持结合工作实际,拓宽领域,突出重点,采取专职督查与分路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政府批转的信件和区政府的重大事项进行有效的督查,保证政令畅通,树立政府的权威。根据督办的时限和质量要求,通过发督办单、打电话、开协调会等形式,提高了督查质量,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两年来,先后下发督办件193件,其中:《政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62件、人大建议39件、政协提案60件、市政府批转32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三是抓服务,树立工作新形象。我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一,围绕中心,为领导服务突出超前性。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全面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正确贯彻领导的意图,当好参谋和助手。如今年为配合领导搞好城市型农业中的畜牧业发展,我主动深入各村屯,通过座谈、走访等办法,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过对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认真分析,提出了“把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坚持结构调整、科教兴牧、全面服务发展战略”等5条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区领导高度重视,为推进城市型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搞好配合,为科室服务突出主动性。对各科室进行有效服务,变部门行为为政府整体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体察民情,为群众服务突出积极性。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归口转办处理,使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答复。如:今年11月15日,大家乐市场齐市烧烤店来电话反映门前下水道跑水。接到电话后,我立即协调区城市管理执法分局和物业公司及时对下水管线进行了维修,并将跑冒的脏物和冰全部清理干净,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继续阅读

畜禽养殖结构及土地承载力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成倍增加,使畜禽养殖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农村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的集中养殖区,呈现出分散的农户养殖、养殖大户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区并存的现象,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饲养数量快速增加。在畜禽养殖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畜禽污染也随之增加。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与污水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一些地区,畜禽粪尿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已超过居民生活、农用化肥、乡镇工业和餐饮业,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江河湖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区域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和环境效应已有很多报道。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迫于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将畜禽养殖业西移,西部地区养殖业因而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成为西部省份潜在的发展瓶颈亟待解决。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农业大省,原非传统的畜牧业区。近几年,陕西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畜牧业,目前畜牧业已成为陕西农业经济的主要产业。王缠石等对陕西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文凌对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环境监管的措施。朱建军等对陕西省畜禽粪便的时空分布和氮磷负荷进行研究。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城市,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畜禽粪便的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理必将成为西安市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有关西安市畜禽粪便的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开展西安市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研究,探索经济适用的畜禽污染处理技术,防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保护农村环境,实现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保障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基础数据畜禽养殖量的数据来自《西安统计年鉴2013》,该年鉴中统计了2012年末牛、猪、羊、家禽的头数。本论文主要考虑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天县、周至县、户县和高陵县10个区县。

1.2参数确定将猪、牛、羊和家禽的存栏量看作是当年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饲养量,在未考虑饲养周期的前提下,采用存栏量与日排泄系数(单个动物每天排出粪便的数量)计算粪便产生量。本论文所用的各类畜禽日排泄系数、畜禽粪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和入河系数均采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

1.3对农田耕地的影响分析

1.3.1负荷估算目前,我国畜禽粪便处理的主要方式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畜禽粪污负荷量可用来间接衡量当地畜禽养殖污染状况。由于不同畜禽粪污的养分肥力差异较大,农田耕地对其的吸纳量也有较大差异。在计算耕地负荷量时,根据各类畜禽粪污不同的含氮量,将其换算成猪粪当量后叠加求和。本研究并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对猪粪当量换算系数表进行修正,得到各类畜禽粪污含氮量与其猪粪当量换算系数。

1.3.2负荷警报值分析为全面了解各地农田耕地畜禽粪便负荷量是否过载以及对环境是否构成潜在的污染威胁。根据畜禽粪便负荷警报值分级标准进行评价(表4)。据沈体忠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畜禽粪便作为肥料用于农田的最大适宜施用量为45t•hm2•a-1,若高出这一水平就会引起土壤的富营养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继续阅读

高职牧医专业的问题研究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已制定“互联网+”战略,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多维融合。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高职牧医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在“互联网+”时代找准定位,调整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当今信息化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牧医专业;问题与思考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信息快速传递的优势带动着各行各业迅速投入到“互联网+”大潮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为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育供给方式,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仅服务于学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和不同专业本身的差异性,使得改革的程度与范围很难满足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

1高职牧医专业的现状分析

1.1专业水平很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滞后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致力于教育发展与变革途径。高职教育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在校企融合、师资培养、院校交流、资源库建设、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就畜牧兽医专业而言,为了提高专业教育的实践要求,各个高校都有不同规模的养禽场、猪场、牛场、犬的繁育基地、宠物诊所、校企合作基地等,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内容上极大的满足了教学要求。但各个高校的优势资源并没有很好的被利用起来。例如:“每个高校都有1~2个“拳头”专业,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教师比例上占有优势,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是巨大的,但这种优势资源却不能充分的共享和利用。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资源库建设,却不能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大家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

1.2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学生课堂所学不足

以支撑行业所需近几年来,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投资千万的大型现代化养殖场不断兴建,宠物市场从南到北红红火火。然而,即便牧医类专业的毕业生每年超过10万之多,依然无法满足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究其根本,在于职位的选择上的供不应求。具体表现在一些技术场长、宠物医师和销售经理(兽药、饲料)等职位由于对从业者的整体要求比较高。而毕业生两三年内转行、转职率居高不下,还没达到行业要求就脱离本专业另谋出路去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使得养殖场技术员等职位缺口也很大,每年来学校招聘技术岗位的企业,其需求量的总和往往大于毕业生的数量,“求”大于“供”。另一方面:现代养殖技术、疾病防控不断进步,数月就会有新思路,一两年就会有新突破,课堂、书本、课件、实训的承载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技术需要。大多数高职学校都采取“2+1”的教学模式,要想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学到必要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整合,更需要给学生汲取知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空间。

继续阅读

远古时期历史文化论文

一、关于社会经济研究

对西藏远古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认识、研究,是认识和了解西藏远古时期的基础。乔政《西藏远古经济社会略述》一文对西藏远古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发展情况作了阐述。该文通过对昌都卡若遗址考古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卡若人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业和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5]通过卡若遗址呈现的文物,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地区的人类及其文化与黄河中游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贤者喜宴》记载,居住在西藏雅隆地区的原始人类,“食自然之稻谷,衣树叶之衣,生活状况犹如林中之兽类”。[6]此时,西藏地区的先民尚未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只是“食自然之稻谷”。霍巍《试论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一文通过考古材料,分析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业的起源、游牧经济与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在高原的迁徙与移动空间等问题,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至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史前游牧人群的生态环境、生活样态、艺术创造等从不同的侧面与断面作了大致勾勒,阐述了高原游牧业由原始农业转化而来的历史进程。作者指出,“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若干重要线索,尤其是提供了大量过去文献记载阙如的由史前原始农业朝着游牧业转化过渡以及史前游牧民族生活的细节,为重新构建一部西藏史前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7]随着史前游牧经济的发展,早期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也逐渐兴起。徐旺生《西藏原始农业初探》一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的成就,结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西藏原始农业起源,以及西藏早期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承属关系作一初步探讨”。[8]沈志忠《青藏高原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一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作为独特地理单元的青藏高原是如何影响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并将其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相对比,认为“青藏高原虽然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但原始农业却与北方黄土高原相似”。[9]但曾雄生在《中国农学史》一书中持不同观点,认为可能是受到起源于中原的粟作农业文化的影响,随后也可能受到西亚麦文化的影响。[10]张亚生、占堆《从“蕃”和“乃”的词源看西藏农业起源》一文,则从词源角度来探讨西藏农业起源,作者认为“‘蕃’有农业生产地域、经济活动职业、以及土地占有者几项含义;‘乃’是栽培青稞之称谓”。[11]从该文可以看出,西藏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体现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随着西藏历史研究不断深入,对西藏农业的研究也会取得新成果。霍巍《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一文以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为依据,从交通与贸易方面进一步展示了西藏远古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文章指出,在西藏远古时期,“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12]

二、关于文化艺术研究

霍巍《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考古学探索》一文,通过研究近年来西藏西部地区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回顾了在对西藏西部早期文明探索若干问题上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对这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的分析,联系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所涉及的关于西藏远古历史上“恰”“穆”氏族以及古老象雄文明等问题,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联系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新出考古材料的时空关系及其学术价值也作了扼要的介绍。[13]杨曦《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一文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西藏远古人类的生计文化以及高原自然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关系。并在对现有材料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西藏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点,表明西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14]刘志群《西藏远古时期文艺发展渊源》一文对西藏远古时期文化艺术发展源流作了梳理,作者认为西藏远古时期,特别是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是以诗歌与散文形式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诗辞歌谣。[15]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指出:“歌唱家则歌唱一些隐晦的难解之谜,也可能还歌唱一些家谱故事……始终是以诗词形式来陈述的,其特点是使用了隐喻,口头禅般的套话和俗话。”[16]石泰安认为,“谜歌此字的辞源即意识着它实际上是指以问答形式进行的轮唱,其中涉及到创世问题以及人和神的世系内容。”[16]达娃《古陶———西藏原始文化史的缩影》一文通过对考古发掘的古陶的研究,认为西藏古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西藏古陶瓷器发展历史,是一部间接而形象的远古西藏发展史。文章指出,“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17]万代吉《倾听远古的舞动———探讨藏族远古时期的舞蹈》一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远古时期的藏族舞蹈,即从古人类遗迹、遗物,神话传说,原始舞蹈遗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藏族远古舞蹈的内容丰富,与当时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人们的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18]李延浩等在《藏族原始“拟兽舞”考察》一文中,认为“产生于远古时期的藏族原始‘拟兽舞’,是藏族先民早期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拟兽舞’不仅蕴含了远古藏族先民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重要的是其间隐含了藏族舞蹈起源的线索”。[19]格曲在《西藏民族器乐发展史简论》一文中,对远古时期的器乐艺术做了简要概述,认为“远古时期文化、历史情况的资料异常稀少,对于了解那时的器乐情况造成了极大困难”。但同时又说:“就其现在所知道的远古时期的乐器而言,虽然是远不能反映其全貌,但是还是明显地看出这些本教和世俗民间的远古乐器对后期藏传佛教器乐音乐和民间器乐、歌舞、藏戏伴奏等产生的影响。”[20]德却卓玛《论西藏狩猎岩画对远古先民经济行为的记录》一文给予岩画很高的地位,文章通过概述狩猎岩画的大致分类以及主要内容来分析其反映出的深层含义。作者认为,“在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岩画是藏族先民最初的美术作品和‘文献’”。[21]

三、关于丧葬习俗研究

沈跃萍《藏族神话及其远古丧葬习俗》一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察了西藏远古时期丧葬习俗,认为“西藏古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远古居民之间关系密切”。[22]文章认为,文献记载中与“天绳”意义相近但又有着细微区别的“天梯”一词,实际上是与“高度”这一概念相关的“神山”之类,如高山峻岭的隐含代名词。这一提法,颇有创新意义。霍巍《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之历史考察》一文,依靠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记载,对“天尺七王与‘天绳’神话”“早期陵墓起源的古史与传说”“松赞干布以前吐蕃诸王陵墓葬所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对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进行一番历史考察,将为进一步的利用考古材料开展对于西藏古代丧葬习俗与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作好先期准备”。[23]霍巍《西藏高原史前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详细考察了西藏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吐蕃部落时期的墓葬埋葬习俗的发展,并作了对比研究,认为“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左右,这表明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埋葬自己同伴尸体的丧葬意识,西藏高原史前人类并不落后于同一时代的其他人,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大致相当”。[24]作者认为,“西藏高原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他们是创造西藏高原古代文化的主体”;“从远古时期开始,西藏高原就与祖国西北、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化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既说明古代藏区与内地文化联系的持续性,也说明古代藏区的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表明远古时期的藏族先民与周边地区的各部族一道,对于创造我们祖国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过重大贡献”。[24]

四、关于其他方面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西藏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有考古、医学、体育等方面。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一文,对40年来西藏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作了分析,对于这些考古发现在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内涵、发展轨迹及其与黄河流域古文明的渊源联系等方面的价值作初步探讨。文章着重探讨西藏新石器文化的三元格局及其内涵,对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作了深入阐释,认为“在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地区已经不只是某一个单一的原始部落在活动”。[25]霍巍《西藏考古新发现及意义》一文,根据西藏高原一批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将西藏远古时期分成石器时代和早期金属时代,认为西藏考古资料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整个亚洲古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描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超出了考古学领域,对西藏历史、民族、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将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不仅接受和融合着来自祖国内陆以及中亚、南亚古老文化的影响,同时,其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对外部世界产生辐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6]夏格旺堆、普智《西藏考古工作40年》一文,回顾了40年来西藏考古工作主要成果,重点对近10余年中在西藏全区发现的西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吐蕃王朝时期与古格王国时期的各类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工作作了简要地介绍。该文比较系统地使用了西藏考古发掘的最新资料,对西藏远古时期社会基本状况作了较为综合性的描述。[27]斗嘎《藏医学的起源与苯医》一文,根据藏族远古有关藏医药最初起源的神话传说、藏族早期史料记载以及苯医著作《本玉》与藏医药学莫基著作《四部医典》的比较研究,证明藏医药学是以苯医为基础,汲取其它国家和民族医学的许多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医学。该文对西藏远古时期的医学多有考证。[28]沈德功《试论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文认为,“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是以西藏古代人类的活动为基础,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西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西藏古代体育,逐步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用于训练武士、宗教祭祀、竞赛娱乐等,从而形成了颇具西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延传至今”。[29]

继续阅读

平原粮饲复合种植模式探析

《草业科学杂志》2015年第十二期

摘要:

构建生产饲料为主、满足养殖业需求的高效种植制度,可以加速种养生产高效耦合,从而解决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业园区中优质粗饲料不足和农田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构建不同粮饲复合种植模式,并比较其生产效果、光能利用效率、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粗纤维(CF)营养产量及总能量(GE)产量和净能(NE)产量。结果表明,春玉米(Zeamays)-夏玉米与传统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夏玉米(CK)相比,全年干物质产量增加了5.95%,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和年总辐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2.00%、49.55%和56.25%。高丹草(Sorghumvulgare×S.sudanense)-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春玉米-黑麦草和春玉米‖苜蓿(Medicagosativa)具有较高干物质产量、营养产量及能量产量,而且光能利用效率也较高。高丹草-黑麦草的CP产量比春玉米-黑麦草、春玉米‖苜蓿和春玉米-夏玉米分别高65.92%、80.65%和132.03%;高丹草-黑麦草的NE产量比CK高21.63%,比春玉米-夏玉米和春玉米-黑麦草分别高21.50%和24.08%。综合分析得出,春玉米-夏玉米、高丹草-黑麦草、春玉米-黑麦草和春玉米‖苜蓿模式可作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的重要补充,是适合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业发展的高效种植制度。

关键词:

华北平原;粮饲复合种植;生产效果;光能利用效率;营养和能量产量

近年来华北平原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2013年该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78%[1],由此可见,该区畜牧业在全国畜牧业的地位重要。随着种植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发展趋势,而作物种植模式单一、优质粗饲料不足等问题日趋明显,这已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3]。目前,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制度为小麦(Triticumaestivum)-玉米(Zeamays)一年两熟,虽然可以为牛、羊等以粗饲料为主的反刍动物提供充足的玉米秸秆资源,但由于玉米秸秆适口性较差,粗蛋白含量低,可消化性差[4-5],与养殖对粗饲料营养需求不匹配[6],从而导致种植和养殖相互脱节,未形成良性的耦合态势。因此,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将饲料作物纳入种植制度中[7],大力发展营养体产业[8],对解决农区畜牧业粗饲料来源十分必要。尤其是针对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园区发展趋势,构建粮饲复合种植模式,生产优质饲料作物,促进种植和养殖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利用高效、合理[9],对华北平原农牧结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苜蓿(Medica-gosativa)、饲用玉米和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具有较高的饲料营养价值,是反刍动物理想的粗饲料[10-16]。除此之外,在受热量限制的两熟地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冬牧70黑麦(Secalecereale)-青饲玉米-青饲玉米模式、冬牧70黑麦-高丹草(Sorghumvulgare×S.sudanense)模式与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相比,全年干物质生产量、光能利用率、营养与能量产量和饲料价值具有明显的提高[17-18]。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业园区中农田种植模式单一,且主要以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来源和缺乏高蛋白饲料作物的关键性问题,构建粮饲复合种植模式,生产高产和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作物,以期为养殖发展提供充足和高质量饲料,促进农牧系统耦合,为华北平原农牧结合中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农业系统整体发展提供动力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13年在河北津龙公司循环农业园区进行。河北津龙公司是集种植、养殖、沼气发电、饲料加工等多项产业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园区,是华北平原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园区可利用耕地面积1000hm2,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两熟和高丹草、苜蓿等牧草,牧草种植面积较少,为30hm2;养殖主要为奶牛、肉牛和生猪饲养,其中奶牛存栏1300头,肉牛3000头,年出栏生猪6万头。该公司地处河北省景县,属华北平原黑龙港中部,海河低平原区。该地区年均降水量544mm,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191d。试验地土壤为潮褐土,土壤养分状况(0-20cm):pH值7.8,有机质10.25g•kg-1,全氮0.72g•kg-1,碱解氮64.56mg•kg-1,速效磷14.52mg•kg-1,速效钾123.85mg•kg-1。

继续阅读

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摘要:以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变化、行业变化与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从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2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最后,针对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能力导向式教学、专题讲授+项目研讨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畜牧业经济与管理;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2019年1月国务院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职业教育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慧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引起了行业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下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紧跟畜牧业发展态势,深入了解畜牧业发展中的知识技能需求,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核心课,也是受畜牧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一门课程,行业经营内容及方式在不断更新与发展,需要不断拓展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因此,该课程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传承和深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关注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变化,将畜牧业发展政策、行业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与行业实际问题的联系。同时,鉴于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要求,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重点调整实践教学部分的设计与实训,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即从产教融合视角进行课程优化的顶层设计。因此,结合畜牧行业新变化及高职发展需求,有必要探索和改革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内容体系。

1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1.1畜牧业发展政策不断更新完善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宏观指导,党的以来,农业农村部了很多支持畜牧业发展政策。如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强调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细,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1]。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中围绕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发展目标为统筹设施装备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主要畜种养殖、重点生产环节、规模养殖场(户)的机械化。在保障措施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农机化、畜牧业管理及技术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壮大畜牧业机械化人才队伍[2]。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中围绕如何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通过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3]。上述行业政策为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持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挥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作用。作为畜牧业经营管理人才应该清楚当前国家的各项政策要求及发展导向,服务“三农”工作,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畜牧行业管理人才,对于国家畜牧业发展政策变化及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在教材体现出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但是教材中该部分知识显然缺乏,学生很难及时了解政策动态,不清楚发展政策而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养殖效益便无从谈起。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营与管理,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正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懂管理善经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开设的课程,符合市场发展的教育需求。

1.2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2.1畜牧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