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名族学论文范文

名族学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名族学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名族学论文

茶文化考古和

新近出版的《茶魂之驿站》(杭州出版社,2005)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杭州有着极久远的茶文化史。代代传承,源远流长,据一些茶学研究者认定,早在八千年前,跨湖桥人就有饮茶的习惯。”这段话引起笔者极大的诧异,因为笔者所知有关跨湖桥遗址的报道里,并没有跨湖桥人已知饮茶的内容。正如序言所说,跨湖桥人有饮茶的习惯,是“一些茶学研究者认定”的,那末这和考古学界无关,应该到茶学研究者的文章里去寻找。

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论文集》里(2005年)终于找到答案。论文百事通那是该论文集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品,题目是“根深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之开发畅想”(以下简称《畅想》)。这篇论文很长,共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追溯杭茶源”,是作者自许为“茶史研究上的一个突破”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是专就《畅想》第一部分展开讨论,不涉及其余有史以后的茶文化部分。“追溯杭茶源”分两节叙述: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2,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这两节里展开他的“考古”和“论证”的。

关于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

说跨湖桥有茶,是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跨湖桥》发掘报告(2005)附录彩版四五第23。彩版的照片是一颗炭化的植物种子,附有茶的学名Camelliasinensis。在附录部分附录表二一(365页)地层中出土的部分植物种实遗存和数量统计表中,注明探方T0510有一颗茶子,与彩版相呼应。此外,《跨湖桥》发掘报告的文字部分第六章《生态与经济》的“植被和气候”节,详细叙述了跨湖桥植被的演变内容,分为六部分:1,阔叶、针叶混交林阶段;2,干旱、较干旱稀疏林~草丛阶段;3,阔叶、针叶混交林发展阶段;4,沼泽植被发展阶段;5,干旱阔叶林混交林~草丛、沼泽发展阶段;6,落叶、常绿混交林~草丛发展阶段。这六节里叙述了大量木本、草本植物,唯独没有提到茶(不论野生或栽培)。这不是遗漏或疏忽,是因这颗唯一的炭化种子,在制作附录彩版说明时,工作人员觉得它象茶子,临时给它一个茶的学名,因并未经专家鉴定,故在文字部分不予叙述,就是说,所谓茶子只供业内人讨论鉴定,不供发表引用的。严格地说,这也是整理报告时不够慎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炭化种子的定名写作Camellia?表明没有最后鉴定,便不致引起误会。

听说《畅想》一文的作者??访问过文物考古所,该所同志一再告诉他这是初步鉴定,不可据为定论引用。但《畅想》的作者坚持作为茶子引用,所以这事与考古所无关,是《畅想》作者个人的见解。遗憾的是,《畅想》作者不去质疑或纠正考古所的鉴定,反而作为肯定依据,并大加发挥,言考古所之不敢言。

查浙江现今的茶树资源,除栽培种Camelliasinensis外,还有C.japonica,C.cuspidata,C.fraterna,C.lucidissima,C.chekiang-oleosa等(见《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植物卷》,浙江省林业厅编,2002)。现在仅凭一颗炭化的种子,怎么就肯定是栽培茶种,不是其他茶种?另一种可能性是,这颗炭化种子根本不是茶属种子,这类差错在其他出土种子的鉴定失误方面,例子也很多(如196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误鉴定为蚕豆、花生、芝麻,后来纠正)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举例介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象良渚出土种子鉴定的失误,是单纯的鉴定水平不够,鉴定人对被鉴定物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图。而“畅想”作者显然是抱着追溯茶文化源头,越早越好的想法,刻意定调子发挥的。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陶釜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釜,里面有一块焦黑的残留物,彩版三二很慎重地用有引号的“药”釜和“药”材表示,文字部分(152~153页)说明这份标本曾送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定为茎叶类,没有进一步肯定是什么植物的茎叶。但“畅想”作者根据茶、药同源的理论,认为“药”釜应即茶釜(见《中国文物报》(2002,2,1))于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都没有肯定的“药”釜,一变而成肯定的茶釜,这样的“考古”能有说服力吗?百事通

继续阅读

喝茶历史和文化

新近出版的《茶魂之驿站》(杭州出版社,2005)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杭州有着极久远的茶文化史。代代传承,源远流长,据一些茶学研究者认定,早在八千年前,跨湖桥人就有饮茶的习惯。”这段话引起笔者极大的诧异,因为笔者所知有关跨湖桥遗址的报道里,并没有跨湖桥人已知饮茶的内容。正如序言所说,跨湖桥人有饮茶的习惯,是“一些茶学研究者认定”的,那末这和考古学界无关,应该到茶学研究者的文章里去寻找。

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论文集》里(2005年)终于找到答案。那是该论文集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品,题目是“根深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之开发畅想”(以下简称《畅想》)。这篇论文很长,共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追溯杭茶源”,是作者自许为“茶史研究上的一个突破”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是专就《畅想》第一部分展开讨论,不涉及其余有史以后的茶文化部分。“追溯杭茶源”分两节叙述: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2,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这两节里展开他的“考古”和“论证”的。

关于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

说跨湖桥有茶,是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跨湖桥》发掘报告(2005)附录彩版四五第23。彩版的照片是一颗炭化的植物种子,附有茶的学名Camelliasinensis。在附录部分附录表二一(365页)地层中出土的部分植物种实遗存和数量统计表中,注明探方T0510有一颗茶子,与彩版相呼应。此外,《跨湖桥》发掘报告的文字部分第六章《生态与经济》的“植被和气候”节,详细叙述了跨湖桥植被的演变内容,分为六部分:1,阔叶、针叶混交林阶段;2,干旱、较干旱稀疏林~草丛阶段;3,阔叶、针叶混交林发展阶段;4,沼泽植被发展阶段;5,干旱阔叶林混交林~草丛、沼泽发展阶段;6,落叶、常绿混交林~草丛发展阶段。这六节里叙述了大量木本、草本植物,唯独没有提到茶(不论野生或栽培)。这不是遗漏或疏忽,是因这颗唯一的炭化种子,在制作附录彩版说明时,工作人员觉得它象茶子,临时给它一个茶的学名,因并未经专家鉴定,故在文字部分不予叙述,就是说,所谓茶子只供业内人讨论鉴定,不供发表引用的。严格地说,这也是整理报告时不够慎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炭化种子的定名写作Camellia?表明没有最后鉴定,便不致引起误会。

听说《畅想》一文的作者曽访问过文物考古所,该所同志一再告诉他这是初步鉴定,不可据为定论引用。但《畅想》的作者坚持作为茶子引用,所以这事与考古所无关,是《畅想》作者个人的见解。遗憾的是,《畅想》作者不去质疑或纠正考古所的鉴定,反而作为肯定依据,并大加发挥,言考古所之不敢言。

查浙江现今的茶树资源,除栽培种Camelliasinensis外,还有C.japonica,C.cuspidata,C.fraterna,C.lucidissima,C.chekiang-oleosa等(见《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植物卷》,浙江省林业厅编,2002)。现在仅凭一颗炭化的种子,怎么就肯定是栽培茶种,不是其他茶种?另一种可能性是,这颗炭化种子根本不是茶属种子,这类差错在其他出土种子的鉴定失误方面,例子也很多(如196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曽误鉴定为蚕豆、花生、芝麻,后来纠正)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举例介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象良渚出土种子鉴定的失误,是单纯的鉴定水平不够,鉴定人对被鉴定物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图。而“畅想”作者显然是抱着追溯茶文化源头,越早越好的想法,刻意定调子发挥的。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陶釜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釜,里面有一块焦黑的残留物,彩版三二很慎重地用有引号的“药”釜和“药”材表示,文字部分(152~153页)说明这份标本曾送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定为茎叶类,没有进一步肯定是什么植物的茎叶。但“畅想”作者根据茶、药同源的理论,认为“药”釜应即茶釜(见《中国文物报》(2002,2,1))于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都没有肯定的“药”釜,一变而成肯定的茶釜,这样的“考古”能有说服力吗?

继续阅读

教师年末考核材料

,男,汉族,年月出生,胶南人,大学本科学历,年7月毕业于大学专业,年7月在工作,年9月至今在工作。

该同志在大学和工作期间,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一定的硬笔书法功底。

该同志积极上进,勤于思考,知识面广,工作努力,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所撰写的论文《..模式刍议》《课改要深入..》,分获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三等奖,省教育科学研究会、省教育学会二等奖。语文教学能力较强,年在所在高职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取得一等奖第一名,并在市教体局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取得二等奖第五名。该同志为人谦逊,心胸宽广,与同事相处融洽,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综合素质较高,总体评价优秀。

存在的不足:工作有时过于追求细节,效率有待提高。

综合考核情况该同志综合评定为优秀。

继续阅读

水利杂志投稿注意事项

投稿须知

1、本刊栏目有特稿经济论坛生产力新论专题研究决策者论坛决策参考教研咨询机构,作者在三个月内未接到刊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稿件。

2、请作者在来稿时,在稿件首页注明关键词、中英文提要,另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便于联系的电话、电子信箱等。

3、稿件应遵守学术规范,要求作者对所引用的材料和引文出处作认真仔细的校订。

4、文后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文后参考文献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5、凡有数学公式、曲线图的文稿,务必字迹清楚、规范,图形清晰,数字绝对准确,以免误排。

6、本刊对采用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申明。本刊发表的文章,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转载,请在来稿时声明。

注意事项

继续阅读

朝鲜族法学生教育思考

一、高校朝鲜族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一)语言困境

1.汉语语言文字水平偏低

对于朝鲜语才是母语的朝鲜族学生而言,汉语言成为了第二语言。尽管多年来各地朝鲜族中小学把汉语教学作为重点授课,但由于日常教学和考试形式还是以朝鲜语为主,这就使汉语语言文字实力提高有限。法律语言有着严谨、准确、专业和重文字的特点,这就使得朝鲜族学生在进入高校法学专业学习后,大脑要经过“翻译—思考—再翻译”这一思维过程,从而造成记忆和理解上的障碍,学习失去积极主动性。特别是某些法学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如中国法制史教材中出现的古文字和文言文,让诸多朝鲜族中小学毕业而来的本科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2.英语的缺失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朝鲜族中小学的外语教育是日语。虽然经过十多年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但每年把日语作为外语教育进入高校的朝鲜族学生还是人数众多。虽然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英美法。这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诸如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等授课内容涉及到相关英语的专业术语和案例,让英语缺失的朝鲜族学生感到沉重压力。同时,在查阅和翻译所需英文资料上,也只能求助于其他学英语的同学,让他们产生挫败感。更为突出的是表现在撰写本科生学位论文时,英文摘要和英文文献的查找成为了软肋。

(二)心理健康堪忧

朝鲜族大学生不仅仅是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特有心理,还具有朝鲜族人口一直在呈负增长和国内外迁徙频繁这种态势所造成的其它不良影响所导致的心理。第一,朝鲜族家庭中父母的出国导致了很多学生脱离了父母直接的接触和教育,父母很难及时地把握学生受教育状况和思想意识动态。因此,不难看到朝鲜族大学生比较难管的现象。①第二,攀比心理严重。朝鲜族学生父母由于大多在外劳务,无法亲身照顾孩子而感觉有所亏欠,因此借助于从经济上提供好的条件来弥补。学生思想上还不成熟,无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就导致消费意识超前,攀比心理严重,将关注学习转移到了对物质的关注上。第三,家庭分化严重,单亲或父母都在国外只能将孩子交给老年人抚养。同时,近些年来,朝鲜族家庭离婚率一直在节节攀高,给学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使得个别学生心态和行为扭曲化。第四,个别朝鲜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强烈,使得只与同是朝鲜族的学生来往,形成小团体。第五,学习热情缺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大多数朝鲜族学生无心追求获取知识。因此,朝鲜族本科生在班级成绩排名当中往往很少能够位居前列。第六,好高骛远。由于多数朝鲜族学生的父母在国外劳务,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影响,对日韩等国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向往,认为不管如何,先混个本科毕业证,然后去日韩留学或去日韩外资企业。孰不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作风,没有脚踏实地的刻苦耐劳心态,幻想也会破灭。

继续阅读

投稿杂志的技巧与方法分析

给杂志投稿,需要先拥有杂志的投稿方式,杂志的投稿联系方式可以上百度搜索。然后按着投稿方式投稿。有详细的约稿函和刊物的介绍。

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一、投稿要对路

每种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二、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

三、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继续阅读

国内外藏学进展

一、中国藏学研究的进展

(一)藏学研究之路

1、中国是藏学的故乡

2、中国的藏学研究源远流长。辽阔的藏族聚居区和浩瀚的藏学文献与论著,使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藏学的故乡。

3、藏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藏学的渊源---古代藏学;藏学的形成---近代藏学;藏学的繁荣---现代藏学

(二)马克思主义藏学在中国形成

1、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藏学的形成

传统藏学的思想支柱是神学史观;现代藏学的理论支柱是人文史观;当代藏学的指导思想是唯物史观。

继续阅读

蒙古族语言文化的论文

一、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蒙古族在近年都市化进程中的怎样把自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传承方式和手段。美国文化人类学学威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人类是为自己编织的网所悬挂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些网”。既然人类是悬挂在文化的网。那么、传承人类语言文化的渠道或方式是不会脱离这个文化网的约束、传承少数语言文化的渠道和方式也不会脱离少数民族文化网的约束。具体说蒙古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方式不会脱离蒙古族文化的约束和制约。蒙古族要想传承自民族的文化给下一代必须依赖蒙古文化。本论文中“语言文化传承”置于促进“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语言文化继承给下世代的文化化的手段或脉络。

从关于蒙古族教育变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前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以家庭、寺院和宫学三种渠道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蒙古族教育有了极大地变化,蒙古民族学校和蒙古族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直到1980年每苏木有属于自己的一所民族学校。这种变化对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渠道从家庭、寺院、官学变为学校教育。蒙古民族学校成名副其实的蒙古文化传承基地。正因为如此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并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但是要反映蒙古民族教育传承问题只关注学校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完全不够的的。因为,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而且这里指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人”属于一个民族,“人”有他长大成人的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研究证明一个婴儿出生到三岁为止他的工作和学习能力的50%以定型,到八岁的时候它的性格和能力基本定型。我们不能忽视7岁的学童。当他们步入小学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已烙印了本民族的文化印记。他的语言、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或未来的追求、人生观、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同龄学童之间的区别往往就是他们属于不同民族或不同家庭而形成。所以,在民族教育这大框架里讨论民族文化传承是只关注学校教育是不足的。

我们必须关注学校教育以外的文化教育因素,那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必须做调查并做出解释的一项必要工作。只要给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作出了明嘹的说明才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学生起到的作用做出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认识与理解民族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关于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多。阿尔滨的《家庭教育》、南丁,敖木巴斯尔的《蒙古族传统民本教育》、敖木巴斯尔,南丁的《蒙古族传统母本教育》、宝日础鲁的《蒙古族家庭教育》等。这些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下了一定的功夫。他们结合蒙古族家庭教育概念,蒙古族家庭教育中的禁忌、谚语、诗歌、故事综述了现代蒙古族家庭和儿童所面临的众多问题。这类研究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文字资料。但,这些研究只对蒙古族家庭教育做了理论解释,仅限于文献阐述。没有做到社会和家庭的全面调查,形成理论与实际的不接轨。研究家庭教育首先必须理解家长的想法和思路。研究家长用什么方式,把什么东西,怎样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中我们具体讨论家长的思维模式,并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大板镇蒙古族小学五年级的80名学生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份,有效问卷63份。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放映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全部面貌,访谈调查放映个别家庭的现实情况。

继续阅读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