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美育音乐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美育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建议

一、音乐教育,先秦传世源远流长

(一)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首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任校长与中华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期间,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学思想,将美育看作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并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以及途径等皆进行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研究与表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是其美育思想的集中概述。当然,蔡先生所涉及的美育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手段在内的大艺术门类。黎锦晖是上世纪20—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之一,校园歌舞教育是他教育智慧的结晶,他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创造了校园美育的示范,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不断实践,为音乐课程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成为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群艺馆、青少年宫、老年大学等机构纷纷设立音乐课程,艺术与音乐科目也被列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

(二)西方音乐教育的典型代表

西方音乐教育在历史发展到了英雄时代的古希腊,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当时的古希腊人崇尚美,所以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音乐与体育作为两个重要的支点便被确定下来,人们认为学习音乐美化灵魂,愉悦身心。“美育”一词由18世纪法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同时,席勒也是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美育书简》便是最好的佐证,他将美学放到哲学中去,从人与自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等中交叉、对比,高屋建瓴地论述美育,主张通过美育教育,使人重新获取自由,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最后实现人性的复归。

二、音乐教育,谆谆教化和谐身心

梳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大致脉络与典型代表,便可知音乐教育从古至今备受关注,对其进行的研究与实践也从未停止。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已经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与成长进步。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种类深刻地影响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现实压力。在日常学习中,为了不明朗的就业前景,在校生们疲于奔波,尤其是在资历的积累上,如教师资格证书,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司法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考试、竞赛接踵而至;受到国家大学扩招政策与延长退休政策的一定影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与日俱增,新增就业岗位却满足不了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妙龄,情感生活的纠葛也时时困扰,在情感、烦恼面前一些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当代大学生不平衡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于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继续阅读

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论文

一、目前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1.音乐教育的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许多学校都建起了崭新的校舍,开通了远程教育,配备了电脑、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但是,在许多农村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所必须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教学器材却迟迟不能配置到位,甚至有些学校连音乐教科书都没有订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音响资料、音乐书籍更是奇缺。

2.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我们的考试制度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在实行过去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中小学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的目的性还很突出。没有被列为升学考试科目的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就只能靠边站了。学生在升学与考试的压力面前不堪负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音乐,对音乐学科的学习态度也就不可能端正。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也就无法得到落实。许多学校的音乐课要不被其它学科代替了,要不就成了学生的自习课、睡觉课。

二、关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第35条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应该是当前农村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何东昌先生曾经呼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现在是结束这种不完全教育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就此问题谈几点拙见。

1.鉴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要切实加强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让更多的音乐院校毕业生走进农村学校,保证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音乐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倾斜,扩大就业,鼓励广大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改变一边是音乐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到处奔波,一边是农村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无法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音乐教育在该地区或该学校的地位,并深刻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只有改变过去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落后观念,彻底消除对音乐学科的歧视,才能还音乐教育一片发展的蓝天。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敦促各级学校从行动上对音乐教育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将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广大农村学校开足音乐课时,以保障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3.教育教学离不开设施的改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鉴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还相对落后的现状,各级部门要有计划地逐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学校购置一些音乐课教学所必需的键盘乐器,音响资料,音乐书籍等,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继续阅读

中小学音乐教育哲学观分析

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儿童音乐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其专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研究自身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在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其专业化发展历程被动且迟缓。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实施了十五年的时候,一些问题就显现出来,即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均来源于官方“外驱力”的驱使,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改革意识被动,教学实践呈现出机械模仿,甚至是换汤不换药,应付检查的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缺少内动力。因此应寻找到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增强其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最终使其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应该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因为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育观点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缺乏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对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无视和冷漠,导致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之间长期得于隔离状态。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当今国内外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观点,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做出正确的鉴别和选择,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与运用,使其成为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内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建立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在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其中影响在我国较大的有“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功能(社会)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等[1]。我国鲁东大学的崔学荣在深入研究以上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

(一)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理论基础1.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兼容性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普遍的兼容性。比如美育音乐教育哲学观兼容了审美哲学与功能哲学的思想,主张音乐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又要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强调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的同时,认同音乐教育同样具备教育、社会、文化、创造等功能。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兼容了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强调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与学生的亲身参与的同时,提倡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既从审美、实践出发,又超越审美和实践,达到审美与创造的高度,主张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既各具特性,又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2.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理念中,均以“美育”“文化”“审美”“实践”“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比如,在“新课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中就是这样表述的:“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在“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中融入了“功能”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三维目标视阈以及在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进一步体现出以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深入、透彻地把握其内涵,认同并理解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课程标准,才不会出现教学行为的机械模仿、盲目跟风的现象,才会避免出现诸如关注了学科综合与文化的多元性、却偏离了音乐本体,强调了音乐实践活动而导致音乐活动的花哨作秀等一些较为极端的现象。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哲学主张鲁东大学崔学荣提出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哲学观点:第一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层面进行阐述,即“在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体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的统一、美育论与功能论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来看,要以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基础”[1]。第二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以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载体”[1]。第三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目标进行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来看,以美育论哲学和功能的音乐哲学为指导”[1]。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规避其局限性,向我们提出了开放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建立起“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的,以音乐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和功能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才能将其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从根本上实现音乐教育的优质教学,使自身成为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教育的多维性,丢弃“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惯式,运用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以文化为引领,以审美为核心“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理念已广泛地被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中,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在不断探索着文化的切入点与音乐审美的融合与贯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领学生在音乐文化的“原始语境”中进行音乐性的审美,促使音乐“原始语境”与学生“主题文化语境”的融合。要始终沿着文化的主线展开,不能偏离轨道。其次,要以音乐为本体,坚守音乐艺术的独特禀赋,引领学生探索音乐的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深入到作品内在的音乐性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精确体验,充分领略音乐要素所蕴含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刻领悟音乐艺术的独特美。同时,要避免文化淹没音乐审美,或音乐审美没有文化的现象,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跳竹竿》,就是以彝族民歌为教学内容,通过用方言朗诵歌词,用惊钟、椰壳为歌曲伴奏,跳彝族竹竿舞等,将学生带进了彝族的文化语境中,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为引领的教育理念。该课例在演唱、伴奏、跳舞等艺术实践中处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了以音乐为审美本体的教育思想。

继续阅读

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平安校园》2018年第3期

摘要: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认真研究新版课程标准,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文化课学习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要用过音乐的美育功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本文从音乐课程在教育专业中的定位与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建设;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素质能力的提升、人格魅力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能够深入挖掘人的审美能力,能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价值观以及民族自豪感。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通过音乐欣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形式的音乐课堂活动来感悟音乐中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小学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音乐课程在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有着特有的基础性与综合性,小学教师相比中学教师的复合型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具有某一固定学科所综合性才能,要有适应基础教学的实践能力,一般的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具有了高等师范其它教育专业的教育性、师范性与高层次性但欠缺了基础性和综合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是一直不保留中等师范教育的方法,因为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建立在认识其共性与特性的基础上。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承担着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任务,现代教育中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资历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学历的提升使得毕业学生对就业单位要求也逐步提高,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而优秀的中师毕业的学生还不能进入中小学任教,形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造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不足,主要体现在地区偏远的小城市和农村音乐教师。这就导致小学音乐教师并不具备音乐专业毕业的专职才能,一般都是小学教育专业的非音乐专业毕业生来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以及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小学音乐教育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在这个固定时期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小学生是没有稳定的价值观,接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也可能一个教师的影响会改变学生的许多价值观念与审美理念,小学期间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的启蒙期与旺盛期,一名优秀的教师完全可以受到小学生的尊敬和仰慕,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和榜样,导师的榜样作用完全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吗,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用。

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许多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从片面的减少了对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不足,直接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与心灵的净化,变成了单单纯的学习机器,美育的意思是审美教育,广义上说可以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狭义上理解可以说是培养中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体会美的感受,观察没得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知美,以不同的方式去创造美,用这种形式的美育教育去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美化自己的人生。音乐教育有着自身的属性与特性,是中小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可替代的美与教育形式,审美性是音乐的本体,通过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人的情感,通过音乐中的音响美感更加直观地让人们体会到音乐的美,对中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触动。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欣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小学生的发展、创新进行有意的延伸,从而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音乐教育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与学习,使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行动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由于现代应试教育的普及,对学生的压力增大,使学生出现厌学、网瘾、早恋等不良现象,这时候,音乐教育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了良好的发展,如果缺乏了像音乐教育这种可以舒缓精神压力的课程,那么学生出现不良的身心健康会成为必然。

继续阅读

美育与德育结合音乐教学论文

【摘要】进行美育的必要途径是音乐教育。只有遵守好音乐教学原则中以审美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主要基本原则,才可以培养出全面人才,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为了更加顺利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需要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将审美教育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德育渗透,最终使其德育和美育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美育和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结合问题,为从业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和德育;结合

引言

如今,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了音乐教育有序发展中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由于各种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不一样,所以,其自身教育的意义和内容也不相同。与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过程相比较,音乐艺术在赏析音乐作品本身以及教学导入、解读和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启人心智和育人的情感。除此之外,它比艺术体裁的其他表现形式更加直接,可以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而且对人的审美情趣及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渗透作用。

一、音乐教育中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性

为了建设一种有社会规范、秩序和礼仪的融洽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不会出现失信、失礼和失序的情况,于是有了德育的产生。其实,德育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其在社会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比如,在进行音乐鉴赏时,如果没有规矩、礼节,不仅会影响到对音乐的学习,而且将会导致一连串的麻烦出现,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今,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可以快速发展的前提。与德育主要偏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使人可以拥有健康、平衡的精神状态。人的举止言谈和行为思想都会受到美育的影响,一个人只有使自身的行为和情感、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可以拥有一个完好的人格品质。美育可以通过个人修养得到体现,人的个人魅力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与行为之中。完好的人格品质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在相处时通过个人精神和谐来进行维护的,但,如果要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共存,还要通过荀子所说的美育来实现。“乐”能令人的血气平和,进而维持社会、家庭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稳定离不开美育,这是当今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

二、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从某种方面来说,德育蕴含在美育之中,因为美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且可以使人们拥有崇高的品德。美育和德育直接与人们的品德和情感相联系,是人们追求完美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但二者之间相联系的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构成了德育,其所起的作用是美育所无法取代的,但在此过程中,美育又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否则将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德育与美育的不同是由道德和审美方面的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德育与美育二者不能只重其一,要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前提下,采取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不要为了艺术而艺术,从而疏忽音乐艺术思想性的错误倾向。

继续阅读

音乐教育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继续阅读

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及实践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革,而利用音乐教育来实现德育教育的功能则是职业教育迈上创新道路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德育与音乐的整合、当代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及职业教育中音乐德育教育的具体实现路径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在职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不仅有利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对道德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

音乐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早在古代就被提倡,比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提倡的教育主张正是音乐不仅具有审美功能,更主要的是音乐可以作为一种道德约束的德育手段。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所确立的“礼乐”曾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原则,也就是说通过音乐表达情绪必须有一个度的控制,把控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礼”和“中和”也更是强烈的肯定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1]。音乐教育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功能和德育功能,因此,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目标也在围绕这两个主要功能而开展。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更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缺一不可。职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均是通过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进程,同时对于二者各自的教学目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体现出了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当代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整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部分职业院校一味的追求学生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被教育界所忽视,因此,音乐教育所具备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部分教育者片面的认为音乐教育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会过分的强调音乐的娱乐作用而忽视了其德育功能,对学生没有起到音乐鉴赏的引导作用,现在市面上一些鱼龙混杂的各色音乐比如含有暴力血腥内容的音乐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就是部分院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过于单调枯燥,只是单纯的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再有就是部分职业院校又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忽略了音乐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如果硬是将德育教育生搬硬套到音乐教育中,而忽略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势必会物极必反,使得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均无法实现[3]。其次,职业院校在具体开展音乐教育工作时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上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德育教师缺乏乐理知识,无法体现音乐的美育功能;而音乐教师又只是擅长培养学生的美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使得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也在于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音乐课程的重要性,音乐教师缺乏一定的德育意识,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的了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具体实现路径

继续阅读

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新时期由于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得以逐渐改善。但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文章以我国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为例,归纳并阐释了该校公共音乐教育实践对音乐功能性和音乐教育意义的展现,在总结积极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探索可提高的空间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研究新时期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补充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一流高校;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

美育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美育一直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多次有关美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强调美育工作的重要性。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印发关于加强美育的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2019年4月,教育部又《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专门针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总体要求,明确了重点任务。这些指导性文件使得高校美育工作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目标,增强了人们的美育意识。音乐教育自然是美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聆听或者演奏音乐时引发的心灵体验能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德国哲学家、思想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曾经阐述,音乐是最易于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兼有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两种性质,因此比起其他形式的艺术,音乐有更强烈的震撼力①。当今大学生,喜爱音乐和学习过乐器的人不在少数,而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以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启发专业学习、培养健康的情趣,对当前的公共音乐教育而言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教育的意义

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费鲁乔•布索尼曾说“音乐是响亮的空气”,这句对音乐定义感性化的表述,阐释了音乐的不可或缺性。自古以来,音乐的教育意义也被多次提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其师苏格拉底的口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之所以比其他的教育重要得多,是因为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本体以外的社会功能也经常被强调。如同精彩的绘画作品能“于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一般,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不同的精神体验,借艺术之光审视世界,从音乐角度探究人类精神存在的某种延续性。人们在聆听一部作品时,就会进入其构建的世界,无论是勇敢、愉悦、满足、兴奋,还是悲伤、绝望、无奈、痛苦,音乐中不同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就像人生会面对的各种可能性。因此,以色列钢琴家及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说道:“音乐是生活方面最好的学校。研究音乐是最好的了解人类本质的方法,比其他学科更使人们了解人生。”②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音乐“又是人们逃离这个世界的手段”③这一观点。“逃离”可以被看作是音乐社会功能中看似消极、实则积极又实际的一种,当人们想暂时逃避所面临的问题和苦难,忘却这些烦恼时,音乐或许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听觉艺术的抽象性能帮助人们暂时逃离现实存在,调节情绪,从而以更积极的状态直面困境。美籍德裔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指出:“音乐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反面的表达,音乐是来自天堂的礼物,升华人的灵魂,荡涤、安慰、抚平人的心灵。”④这个论述与巴伦博伊姆的“逃离”观点可谓异曲同工。以上论及的音乐的功能指明了当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使命所在。大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进业务,更需要培养完善的人格,建立健全的心理,为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多重挑战和压力做好全面的准备。音乐教育一方面通过音乐这个抽象又友好的载体,使大学生认识到世界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不同事务、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包容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从而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曾说:“艺术家被赋予教育人类的使命。”⑤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获取幸福的能力同样需要学习、培养和提升,物质生活的富足不会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人的生命必须有精神世界的支撑才能得以健康延续。公共音乐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帮助他们通过音乐探索人生、感受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启发有益于专业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概况

浙江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黑白文艺社、大家唱歌咏队、铁犁剧团等文艺团体就活跃在浙江,不仅是大学校园,在当时的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的育人政策,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掌握艺术技能,提高审美素养,激发情怀创造,促进人格完善”的教学目标,以及“卓越校园艺术文化,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提升艺术展演实力”的教学理念,以更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构建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展演交流三方面相结合的立体化艺术教育体系,其中公共音乐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侧重的音乐类通识选修课程浙江大学的音乐类通识选修课分为“文艺审美”“博雅技艺”和“展演实训”三大类。其中,“文艺审美”包含西方音乐简史、中外名曲欣赏、外国音乐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西音乐艺术比较、歌唱艺术这六门课。这类课程重在学习和探讨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表演经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思潮和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此深挖作品内涵,通过剖析历史发展中音乐所表现出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重视对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博雅技艺”是在2018年对浙江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进行改革后新增设的板块,以践行“知行合一”的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模块目前开设有合唱艺术、视唱练耳、打开艺术之门——小提琴、打开艺术之门——二胡和打开艺术之门——萨克斯这五门课程。这些课程面向零基础的学生,使他们在实践中对音乐有更加具体的认知,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的他们在审美姿态上自然更为投入。这个开课思路与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埃里奥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实践的音乐教育观”⑥不谋而合。埃里奥特主张“学习主体的主动涉入实践”,强调学习主体通过学习和表演亲身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实践对艺术形式有更为直接和感性的认识。而“展演实训”的艺术展演与训练课是为高水平艺术团设置的必修课程,将从2019级学生开始试行。在进入课程体系后,学分制的管理将为艺术团的训练与展演提供时间与质量上的保障,也使得艺术团学生在投入艺术团的排练、比赛和演出等方面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得到学分形式的肯定,这有利于他们平衡学业与排练的关系,有益于现阶段学生艺术团的良性发展。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