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煤炭科学研究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案例节能效果分析
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煤粉工业锅炉的案例中一般由技术方(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筹措项目的初期投资,以此条件吸引更多的用户。在EPC的合同期内(一般为5a),用户不拥有煤粉锅炉系统的所有权,同时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运行高效煤粉锅炉系统,为用户提供热水或蒸汽,用户在合同期内将节约的能源费用中的大部分(合同中规定50%~80%)作为节能设备使用费用交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一般按月结算),用户享有剩余的节能效益。同时,用户将蒸汽的销售收益的一大部分(在合同中事先规定,为50%~80%)交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合同期结束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培训客户,并将设备所有权、运行权移交客户,此后的全部节能效益和蒸汽销售收益全部由用户所有。以上模式可称为投资加节能服务模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作为煤粉工业锅炉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最初仅作为节能设备制造商的角色出现。但随着煤粉工业锅炉在市场推广中的日趋成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逐渐开始尝试承担EMC企业的角色,在某企业的应用案例中,实质上已经以能源服务公司的身份出现。这样没有了第三方分享收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避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受制于其他EMC公司;还能确保自身知识产权的安全。
在某大型煤炭企业的实际应用案例中,用户共需要冬季采暖用煤粉工业锅炉系统16套(6座锅炉房),以单套系统规模20蒸t/h计算总装机容量约为320蒸t/h。煤粉锅炉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膜式壁本体结构,无耐火浇注料,可长期保持较高的热效率,经当地锅炉检验所测试热工效率均达到90%以上。与传统工业锅炉相比,链条锅炉采用原煤散烧方式,锅炉本体需浇注耐火材料辅助燃烧,使用寿命短,需经常修缮,使用一两年后锅炉运行热效率大幅降低。通过往年链条锅炉运行数据分析,6座煤粉锅炉房比链条锅炉房节省燃料费用1152万元/a(原煤价格为320元/t),此举既符合国家节能政策,又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测算,当产能相同时上述锅炉房采用传统燃煤链条锅炉年煤炭消耗量为10.1万t,如采用煤粉锅炉年煤粉消耗量为5.71万t,折合原煤为6.50万t,因此年节省原煤3.6万t,节煤率达到36%,节能效果显著。
2项目其他应用效果
2.1减员效果上述案例项目中煤粉锅炉房为矿区集中采暖与供热,每座锅炉房设备自动化集中控制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减少运行人员数量。与布置分散、操控落后的链条锅炉房相比较,目前6座锅炉房可减少运行人员155人,减员率达到67%,人员管理难度显著降低,具体见表1。
2.2节能减排效果煤粉锅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企业周边冬季生产、生活环境,经测算6座煤粉锅炉房每年可向大气减少97%的烟尘排放量,折算总减排量为345t;煤粉锅炉排放烟气中酸性氧化物含量较链条锅炉大幅降低,SO2和NOx的减排率分别达到89%和88%,折算总减排量分别为881和1222t。煤粉锅炉燃烧效率高,节煤效果明显,大量减少CO2排放量。
3项目经济性和节能效益
合作项目本身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因为资金量相对较少未进行融资,规避了融资风险,但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EMC公司,初期的融资困难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另外,该案例项目属于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
1引言
辽源集团公司西安煤业公司和梅河煤矿已步入老矿区的行列,所剩余的煤炭资源绝大部分涉及到“水体下”、“建筑物下”和“公路下”等特殊开采的问题,而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不能轻易弃之不采,作为煤炭资源紧缺的吉林省来说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如何在“公路下”进行煤炭资源开采的同时,既保证开采安全,又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寻求出当今时空条件下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最佳采出率,达到既要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又要保护好环境之目的,追求开采煤炭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解决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在辽源矿业集团公司倡导的科技兴煤的精神指导下,在辽矿集团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大力开展了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来解决特殊采煤问题,从而达到安全、开采和保护之间的和谐。我们就是要通过选取各种参数分别进行采前的预测计算,从而出确定最佳开采方案,达到矿井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与地面保护的双赢。
2公路下开采的分析研究及实践
山(城镇)-柳(河)公路斜穿梅河三井2110综放区而过,该公路是一条省级重要公路,每天都有较大的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量,如果开采后在公路上造成突然性的抽冒塌坑,将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导致公路交通阻塞甚至瘫痪,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并且还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极坏的社会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经过慎重考虑后,我们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特采所进行了合作研究。该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保证公路上不出现塌陷坑,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做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残煤区的资源回收率。
梅河三井属于急倾斜煤层,并且在早期的开采时出现过抽冒塌陷坑,所以此次山柳公路下残煤采区开采时,其地表移动破坏形式对山柳公路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本区为多煤层的多次开采,在覆岩中有可能存在着足可以引发地表突然塌陷的“空洞”。为此,研究工作是从查找和探测“空洞”入手。
(1)通过采用EH-4电磁成像探测证明,在公路附近未存在“地下空洞”,为公路下开采的可行性提供了基础依据。只要残煤采区按预测条件正常开采,公路上不会出现地表塌陷坑。
《经济问题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模型的构建
(一)DEA交叉模型介绍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了评价多个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一种分参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有多种模型,其中C2R模型思路清晰、简单,且理论最为完善,假设有n个DMU,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设xij(i=1,2,…,m;j=1,2,…,n)表示第j个DMU的第i种投入量,yrj(r=1,2,…,s;j=1,2,…,n)表示第j个DMU的第r种产出量,vi表示第i种投入的权重,ur表示第r种产出的权重。向量Xj=(x1j,x2j,…,xmj)T,Yj=(y1j,y2j,…,ysj)T分别表示第j个DMU的输入和输出向量,u=(u1,u2,…,um)T,v=(v1,v2,…,vs)T分别表示输入、输出权重向量。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为hj=(uTYj)/(vTYj),j=1,2,…,n。决策单元j0最优数学模型为:若式(2)的最优目标值vj0=1,说明j0是弱DEA有效的,若式(2)存在最优解w*>0,μ*>0,且最优目标值vj0=1,则称j0是DEA有效的。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DEA方法的C2R模型是使产出与投入的比达到最大,因此,把资源型经济体作为决策单元,选用适当投入产出指标,可以用DEA方法的C2R模型测度或评价其相对效率。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获得1.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董锋等(2012)选取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能源投入3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本文考虑了科技创新因素,选择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第三产业能源投入占总能源投入比重和科技创新4个指标作为煤炭省份的投入指标。转型的目的是使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减轻、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用第三产业GDP占总GDP比重来衡量,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当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增加时,说明经济对资源依赖程度降低,反之,则说明经济对资源依赖程度增加;环境污染减轻程度和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用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衡量,因为实际利用外资额变化可一定程度反映环境情况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当实际利用外资额增加,说明环境污染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反之,则说明环境污染加重,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因此选择第三产业GDP占总GDP比重、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资源型经济的产出指标。2.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获得为研究的方便,用固定资本投入(wi)表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TI)与总固定资产投资额(I)之比;用人力资本(wp)表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TP)/总从业人数(P);用能源投入(wR)表示第三产业能源消耗(TR)占总能源消耗(R)之比;科技创新(wT)用每万人中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表示,即用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数(Q)与总从业人数(TQ)之比乘以10000来表示;第三产业GDP占比(wG)用第三产业GDP与总GDP之比表示;其中,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总从业人数、农林牧渔能源消耗、轻工业能源消耗、总能源消耗、科研机构从事科技工作人员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可以从省统计年鉴上获得,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投入产出指标的具体数据。为了对投入产出指标及指标数据获得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绘制投入产出指标及数据获得表1。
二、煤炭资源省份转型效率测度和比较的实证分析
(一)煤炭资源省份转型效率测度和纵向比较———以山西为例2010年12月,山西资源型经济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正式得到批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以山西为例,选取山西省2006~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试图通过纵向比较找出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型省份转型效率的因素。利用表1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得出所选择投入产出指标值,见表2。决策单元效率为1的较多,不利于比较各决策单元效率的优劣。通过计算各列元素的平均值,引入他评效率,可重新得到各决策单元交叉效率值e1=0.8582,e2=0.8699,e3=0.7944,e4=0.7738,e5=0.7752,e6=0.8642,e7=0.9356。可以看出:2006~2007年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效率有所提高,2008~2010年转型效率较之前有所下降,2011年恢复到2007年水平,2012年山西省转型效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见图1)。结合国内外和山西经济的实际情况,分析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效率变化的原因:2008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效率降低,影响持续到2010年。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把转型当作主要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因此,2011年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效率迅速恢复,并在2012年迅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煤炭资源省份转型效率测度和横向比较分析2012年,煤炭产量在全国排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河南、安徽、山东、新疆、云南、河北,因此选用这10个省份作为样本资源型省份,以期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影响煤炭资源型省份转型效率的因素。利用10个省份2012年截面数据,利用表1公式,通过计算得出所选择投入产出指标,见表3。利用MATLAB软件,以表3中wi、wp、wR、wT值为输入变量,以wG、wF值为输出变量,得到决策单2006~2012年的交叉评价效率矩阵:综上所述,10个资源型省份的转型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河南、山东、贵州、河北、山西、新疆、安徽、云南、内蒙古、陕西。其中,转型效率最高的是河南,达0.9140,最低为陕西,为0.6163。可以看出,河南、山东、河北等开放程度高的省份转型效率高于经济闭塞的省份,如安徽、云南和内蒙古。一般来讲,开放程度高的地方,创新意识较强,金融市场较发达。转型效率最低的是陕西,众所周知,陕西旅游业发达,但同时过多的资金、人力等要素投入在了旅游业,由于规模效率存在倒“U”形,造成了陕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规模效率呈递减状态。
三、结论与建议
1火电厂清洁生产技术
1.1原料精制以火电厂用煤为例,通常情况下燃烧的煤炭是从煤场直接运输过来、然后直接进入锅炉仓房,没有经过二次加工,煤炭本身含有很多杂质,影响其燃烧效率。不能充分燃烧的煤的煤灰煤渣在运输过程中大量漂浮到空气中,造成了大量固体废弃物的漂浮,形成阴霾。因而在煤炭燃烧之前应实现二次处理,尽可能多的将煤炭中的杂志剔除干净,增强煤炭的燃烧效率,以降低各种污染。
1.2采用先进密封设备,强化各个环节的安全运输没有充分燃烧的煤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外泄出去,造成污染,因而火电厂应强化对燃烧各个环节的设备的密封措施。火电厂应在导流板的外侧固定性能强的密封裙板,防止粉尘等固体废弃物的外泄。在其他环节火电厂也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密封设备,保证运输各个环节的粉尘等固体废弃物的外泄量都在最低值。
1.3定期对操作员工进行技术培养,规范操作程序火电厂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等固体废弃物,除材料和生产设备上存在的不足,操作人员的操作素质不高,没有强化对整个运输及燃烧过程的监管也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操作人员由于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导致其在操作机器设备时粗心大意,激起大量的灰尘或导致粉尘外泄。因而火电厂在加强科学的防治生产废弃物的同时,应强化对操作人员的专业及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培养,促使员工更注意在运输过程中的小心谨慎、在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粉尘的外泄情况,并及时找到科学的解决措施。
2火电厂污水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要建立在科学经济的基础上,不能在实现污水处理的同时又产生了其他的污染,浪费火电厂生产成本的同时加剧了后期的处理难度。
2.1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水量为降低污水量,火电厂应及时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降低污水的产出量,不需治理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污水处理过程不论多严谨,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及污染,所以火电厂应积极引进或自行研究先进的生产设备,减少污水量。
2.2火电厂积极研究开发分散式生态节能污水处理系统分散式生态节能污水处理系统是指综合运用污水井、厌氧池、厌氧过滤池及生物托盘等设备,通过过滤、氧化、高效分解等理化综合反应,将水与杂质分离,并将两者再次充分利用。火电厂积极研究这种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在实现污水净化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为我国煤炭行业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素质强、能力高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是每一所矿业类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义务。要提高煤炭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需突破传统硕士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探索并掌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征、特点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所急需人才的培养特色,积极开展煤炭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客观公正而又相对独立的行业与社会评价体制,切实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发挥高校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中心枢纽作用。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与支持引导下,矿业类高等院校要积极健全完善煤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要在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大框架下,充分彰显人才培养个性与特色,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及国家煤炭行业发展的现状,制定出符合煤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规范而又彰显特色的煤炭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煤炭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重点实施工程案例教学和煤炭行业发展前沿与动态讲座,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校内外教师、专家,编撰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前景广阔、内容丰富多彩的工程硕士教材、讲义,既详细系统地向工程硕士生传授理论科学基础知识,又着重加强工程硕士生创新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行业资格认证这一评价标准,对煤炭高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监督与控制,以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积极引入煤炭行业评价机制,构建工程硕士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此外,高校应积极发挥其在科学研究、教学培养等有关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平台和重大、重点实验平台,加强内涵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社会、煤炭行业、用人单位等多方的优势资源,搭建高校育人平台,提升高校育人水平[3]。
煤炭行业工程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是用人单位用人机制改革之特色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煤矿一线操作工人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理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等问题,特别是我国煤炭企业管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亟需加大强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短缺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进程。实时地向煤炭企业填充一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煤炭行业健康、绿色、高效、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煤炭发展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煤炭行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中,煤炭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煤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去[4],主动寻求与煤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选派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填充到导师队伍中,保障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实施并开展切实有效的导师指导工作,将煤炭行业最新发展前沿和技术动态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去,自愿充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自主培养者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价者,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中。煤炭高校培养出来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否合格,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煤炭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需要煤炭高校、煤炭企业利用各自标准进行评价,职业资格认证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检验形式。煤炭企业作为人才产品使用方,在调整用人机制改革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出详实适用的用人考核标准和聘用指标,依托煤炭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平台,对所聘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从业资格、技能水平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鉴定。煤炭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对人才质量的严格要求,势必将促进煤炭高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进而推动我国煤炭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煤炭行业工程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是煤炭行业协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煤炭行业协会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与煤炭企业、煤炭高校之间桥梁的作用,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成为煤炭行业工程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桥梁与纽带。煤炭行业协会在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职业任职条件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行政部门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宏观管理,由煤炭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具体实施与执行,对煤炭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证书发放进行统一管理[5]。煤炭行业协会应积极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学位标准和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的制定,广泛收集煤炭厂矿企业需求信息,构建高效科学的互动合作机制,组织广大厂矿企业人才与工程领域专家参与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充分发挥煤炭行业协会在协作、沟通、监控、公平公正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优势,连接政府、煤炭厂矿企业和煤炭高校,积极拓展工作渠道,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调好各参与方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外部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
煤炭行业工程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是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
国家经济的发展建设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建设成为人才强国,储备有足够的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各行各业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创造佳绩,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经济强国,位列国际强国之林。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战略规划,及时调整我国研究生结构类型,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强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研究生培养宏观制定政策法规,大力支持煤炭行业协会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煤炭行业发展动态、煤炭厂矿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等,制定出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职业认证标准和职业任职资格[6]。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给予煤炭行业协会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煤炭高校工程硕士生的过程培养、人才考核与煤矿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中去,既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又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煤炭行业工程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是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的自我调整,是高校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家政府、煤炭行业协会、矿业高校与用人单位四者之间要明晰角色与任务,相互间加强沟通交流,加大协调与合作,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分工而又高度融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高、素质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文作者:李成峰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
受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产业结构和产能的影响,煤炭行业正面临全面亏损的境况,本文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当今形式下应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竞争力;加强基础课程设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新岗位的快速适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有利于将来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胸怀及知识结构,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创造性;国际竞争力;教学方法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第30期
摘要:为了准确判定煤炭真实条件下自燃倾向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种褐煤、2种烟煤及2种无烟煤在煤自燃测定装置上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在低温缓慢氧化阶段、高温加速氧化阶段升温速率最快,烟煤次之,无烟煤最慢。利用热分析仪对煤样的着火温度进行了测定,发现褐煤着火温度最低,烟煤次之,无烟煤着火温度最高;综合评判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I<200为强自燃倾向,200≤I≤400为中等自燃倾向,I>400为弱自燃倾向。
关键词:自燃倾向性;温升特性;着火温度;判定指数
煤炭自燃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煤炭存储最重要的灾害之一,寻求一种能准确、快速判定煤自燃倾向性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很多,中国主要采用色谱吸氧鉴定法判断煤自燃倾向性,然而该方法只体现出煤的物理吸附性能,并不能真实地体现煤氧混合的根本性质[1]。陈鹏等[2]评述了国内外煤自燃倾向性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靳玉萍[3]等利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对煤自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合,其他相关研究主要采用活化能[4]、红外分析法[5]等手段研究煤自身属性对自燃的影响,但是实验条件较煤炭真实的条件差别较大。如何真实、准确的评判煤炭开采、存储过程中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较为真实的模拟煤场储煤状况、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自燃倾向性的测定方法。为判定实际条件下的煤炭自燃及其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煤炭开采及存储,防止煤炭自燃的发生。
1试验煤样及装置
1.1试验煤样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褐煤、烟煤、无烟煤各两种,分别表示为HM1、HM2、YM1、YM2、WYM1、WYM2,按照GB475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6]的规定在煤场采取煤样。按照GB474煤样的制备方法[7]制备煤样,将原煤样制备成标称最大粒度为6mm的煤样,经二分器缩分出两份2.5kg左右的煤样,一份煤样按照正常程序制成一般分析试验煤样进行化验分析,另一份煤样以备试验,其余煤样密封后放置合适位置存放。试验煤样煤质分析如表1所示。褐煤与烟煤、无烟煤相比,水分、挥发分较高,固定碳、发热量较低,开展不同煤种的自燃倾向性试验研究,以期得到全面、准确的煤炭自燃倾向性测定方法。
1.2实验装置
能源科技与装备是能源产业的基础,产品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加快能源科技与装备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能源科技与装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对能源需求依然保持旺盛势头。今后一个时期,预计年均能源消费增长率约为44%,为传统能源装备创造了市场空间。二是我国已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到2020年,水电、风电、核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3亿千瓦、15亿千瓦、7800万千瓦。到2015年我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将达到15%,给新能源装备制造带来契机。三是我国将继续加快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型油气生产基地、高效清洁发电、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省输变电设备、核电主岛设备等形成产业优势,必将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快速发展。不利因素:能源科技突飞猛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对能源科技与装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省支撑性大项目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扶持政策不系统,综合竞争力差,加快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能源科技与装备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能源科技水平和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壮大能源装备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面促进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扩大增量与调整存量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新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