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美术教育专业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美术教育专业

师范专业认证下的美术教育情怀培养

摘要:师范专业认证提出了教育情怀理念,要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来改变学生对基础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职业的成见,使之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优秀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师范生既能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能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师范生乐于从事美术教育事业的情感与情怀。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 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 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 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 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 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继续阅读

计算机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深知计算机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如大多数中职教师做的那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制作教学项目,课堂不出问题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减弱,习惯性听从指挥,习惯性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的思维长占学生脑海里。我身边的同事常常摇头叹息“:这些学生对软件的操作相当熟练,但交出的作品总是差强人意,缺乏创造性和美观性。”以我所任教的《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学生能用软件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墨守成规地合成图像,但是不会合理地取舍灯光角度,整体构图划分以及色彩调整、综合校色等。我常常为此束手无策,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除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外,还应具备计算机美术基础,了解构图、色彩、版式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构图更完美,作品意境更充实,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胜任岗位工作。

一、市场需要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文化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信息的传播主要以视觉为主,对于以刺激顾客产生购买欲望的消费信息尤其重要。现如今,很多中高职学校都开设了视觉传播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时代也是视觉享受的时代,包括文字、图形、图表、摄影、动画、平面广告等。那什么是视觉信息呢?凡是我们的眼球能够接受到的信息,如图形信息、文字信息、色彩等等。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各种平面、视频广告,大多具备这几个要素,才能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对视觉传播和视觉产生的消费心理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销量上有所保证。

二、学校现状

在对100名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问卷调查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作品不够细腻,缺乏美感,创新力不足。通过访谈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开设计算机美术课程的原因如下:

1.时间紧任务重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不再热门,普通中职学校所招收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各中职学校的生源萎缩。大部分学校都只开设两三个班,而这些学生中有想学平面设计的,有想学计算机网络的,有想学网站建设的……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要考虑教学成本,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开设专业,既要挽留学生又要开设想学的课程,就想出了大杂烩的方式,专业名称统一为计算机应用,但各个方向的课程都学习一到两门。中职生学制三年,在校只有两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开设大量的专业课基础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的同时,还要开设像语、数、外之类的文化素质课,于是就忽略了像计算机美术类的交叉学科。

2.资源不足在中职学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生源骤减,在无艺术类的中职学校,专业的美术教师一般不会选择到中职学校,这就导致即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请老师跨专业代课而已,学校计算机美术课程不得已重视,甚至选择了放弃。

3.学生重技能轻理论职业学校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中职学生在选择职校时就明白毕业后大多数是在一线工作,需要的是技能,所以在校期间潜意识里就偏向于大量的动手实践,忽略理论学习。对理论课不闻不问,而计算机美术课程偏理论,要想学生对此自觉学习有一定难度。

继续阅读

高等美术教育对大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摘要】国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大学教学一直都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对于现代美术的起源,欧洲国家的高等美术教育对于我国大学美术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对于国外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对于我国大学美术教学的启示做了分析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美术教学水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当代美术教育;我国大学;美术教学

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下,大学生是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因此提升,反而应为高校的扩张招收让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同时学生对于高校学习的态度也变得不够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重视的美术教学课程就难以推广和发展下去。美术教育可以增加大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气质,是重要的大学课程之一,所以我国为了解决这样的现象,引进了国外当代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国内外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1.1国外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国外大学的美术教育分为专业院校中的专业人才教育和普通院校的美术学历史教育,前者注重艺术创作而后者注重的美术理论学习。国外将美术历史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很多有名的院校如牛津大学都设立了美术史专业,并且国外的专业院校对于美术也会有更加细致的分类,并且对于普通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学习以外也会要求其他学院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可以说,专业院校对于美术的细致划分,让每一个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内容都会有充分了解,对于普通院校美术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局限于美术学习。

1.2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对于美术历史学教育是很少的,在普通院校中的美术鉴赏也就是校级的公选课,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最多是交个论文结束课程。对于普通学生的美术学习,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要求。我国的专业美术院校对于美术学科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学生的美术学习也多是大而泛之,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作品也多是定向规定,没有足够的自己创作空间。学校对于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学生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历史和作品内在都没有更多的体会,导致美术作品没有灵魂只是技巧的堆积。

继续阅读

院校美术教育问题及建议

一、引言

近些年,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面对文化课考试的巨大压力下选择了美术专业,致使美术逐渐成为高考的热点。同时,各种顺应美术专业发展的行业如动漫、艺术设计等纷纷出现,这些现象揭示着美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大学扩招以来,虽然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一再扩大,招生数量逐年上升,但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却有所下降,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传统的“精英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给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带来许多弊端,高校的美术教育应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和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清晰

当今社会,很多从事美术教育的高校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不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足够重视。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有的迫于就业甚至放弃本专业,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大学几年的学习时光只是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国家的教育资源,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此外部分高校明显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过多,一味的要求设置内容全面,使得学生们出现面面俱到,但面面不精的情况。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高校的美术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学生们的美术知识和画技,而且通过高校的教育能够使学生成为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文化修养良好的、人格健全的人。

(二)教学体制不合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社会思想复杂多元化趋势加剧,人们的思想日益受到影响,功利与浮躁的思想不仅在社会泛滥,也在高校里掀起了一阵思想浪潮,这一点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也体现出来。课堂上教师的教授内容显得空洞俗套。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绘画技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部分高校教育者受到社会金钱风潮的诱惑,追逐名利,不能够潜心于艺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些这就导致了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大多数人忽视对美术的内涵体会,浮躁的风气让学生学会了用肤浅的画技装裱自己,个人修养与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这些都对美术专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真正的高校美术教育是以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个人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高校美术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却忽视了这样的设置使高校美术教育产生的本末倒置的问题。

(三)忽视文化课的建设

继续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提升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空间,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在关注学生教育知识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教育工作。在此背景下,高校积极利用其它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教育教学工作。本文以美术教育为例,研究美术教育对学前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培育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培育策略,以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格素养;提升途径

1绪论

近几年,高校为将素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十分重视学生思想教育与道德培养。所以,教育部门根据教学需求,结合美术教育具有的专业知识、美学体验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等特点,将其应用在学生人格素养培育工作中。基于此,很多高校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人格素养,将美术教育应用到学生人格素养培养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注重思想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在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提供了思想基础。所以在新形势下,研究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升级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的影响

2.1有利于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影响,主要是指美术素养对学生影响。具体而言,美术素养主要是指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美术感知,以及美术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俗上讲美术素养就是指一个学生在具有的美术欣赏能力,以及对外表现出了美术综合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术素养也会对学生人格具有影响。一方面,从古至今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均会对爱国与典型的道德情怀具有一定反应。其中,著名画家徐悲鸿作品《奔马》、《田横五百士》中都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田横五百士》中表达气壮山海的宣言,突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奔马》中将马作为意向,在表达对祖国强烈热爱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由与解放强烈追求的愿望,这一作品传递思想极其容易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学前专业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爱国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思想基础,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2.2提升学生思想情操

继续阅读

职校美术教育对位教课探微

1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

1.1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在进入新世纪以前,一些比较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致使高职教育就是低人一等的大学教育在学生家长脑里根深蒂固;加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高等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原本生源整体素质就不好的高职教育更是雪上加霜,而这对于高职美术教育生源带来的冲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造成了近年来接受高职美术教育生源的整体素质每况愈下。所以,当今我国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这种窘况:入学生源的美术基础不仅参差不齐,而且学生自身综合整体认知能力也不高,而偏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是当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现状,这种现状极大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种现状,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实施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位教学,对当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培养。

1.2缺乏所应有的职业性在进入新世纪以前,课堂教育这种模式一直是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由于过于规范性而缺乏职业性,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虽然在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是学校还是没有把自身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很好地结合,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1.3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没做到与时俱进,教学理念比较滞后,例如没有很好地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以后所要用的往往因不一致而出现错位。这就是一直以来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这种教学状况致使我国高职美术教育所开展的教学脱离于当今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此外,目前我国还有一些高职美术教育仍然采用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就把最能体现高职美术教育的那些职业教育特色全都抛在一边,因而不管是学生的知识、还是素质能力,都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应该具备的特点

众所周知,高职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兼跨多个学科,而且还具有艺术特色。总的看来,当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应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2.1适应性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要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一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未来人才市场不仅要求从业者的适应性要强,而且要求从业者不管是适应社会角色还是担负社会责任的能力都要强。因此,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讲,为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开展实用性强的基础教学及具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

2.2创造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和方案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这就是高职美术教育的灵魂———创造性;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市场生存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造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不管是进行课程设置,还是开展专业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专业方法和技艺,一定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充分突出高职美术教育所固有的创造性特色。

继续阅读

美术教育中观念问题及出路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美术教育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展业技能有所提高、美术观念有所改变以及在美术教学中,教育的目标也有所转变。教育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观念及出路;探讨

近年来,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因一些现实条件和历史原因使得我国美术教育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在对美术上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在美术教育上仍存在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无法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一)把美术当做副科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总认为美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有时候美术教育课可能被某些课目替换掉。在面对大负荷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正科时,美术教育就会被当做副科,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情怀的一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目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考试课目应该受到重视,而对于不考课目没必要给予过多关注。因此在美术课上总是呈现出美术教师应付了事,学生随便画画的景象。有人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其他课目的调味剂,以免过多学习而产生厌烦,从而轻视了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其实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更能让学生通过美术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学会感知事物的内在性质,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感受文化的真谛。

(二)把美术当做一种工具学校的宣传海报,班级的黑板报都简单、直接的把美术教育认为是一种可以宣传的工具,他们过多的注重美术在板报中的宣传手段,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真正的内涵,使得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由于学校没有对美术教育功能真正的认识,从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品性等方面的认识。

继续阅读

实践能力培养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

(一)从专业教学方面考察,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均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和专业美院都追求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两者的差别仅仅是高师美术教育增设了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且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在这种艺术性与师范性失衡的课程体系下,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同时相对忽略了美术理论知识、审美教育的教学。学生毕业后,往往只能在学历方面满足了美术教师的岗位要求,既不足以成为画家,又难以很快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任务。与此相应,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单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专业美院的方式,技法课几乎与美院无差别。多数高师基本上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培育实践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也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很长时间,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但部分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维持原状,缺乏与基础教育的直接联系。此外,缺乏国家统编教材的指导,也导致教学的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性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方向。但目前各高校在教学与课程评价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评价方面存在着标准模糊现象:一方面艺术多元并存的现状已消解了艺术判断的统一定性标准,使美术专业评价标准存在随意性;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评价体系也尚未建立,对传统的教育实习往往只有量的考核而无质的评价;另从宏观方面考察,高校目前对学生各方面的考评仍然是终结性的评价而不是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

(二)从实践教学条件方面考察,保障机制不充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各高师院校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大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基地的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相对于专业教学需求而言,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需要,导致有少数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不得不压缩校外写生、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的课时。其次,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一些实践基地虽然接收了大学生实习,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日常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再次,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生外出实践特别是野外写生实践时的人身安全问题,到各单位实习实训时的薪酬问题,实习期间产生的成果分配问题等。

二、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②高师院校美术教育要积极适应时代需要,从更新观念入手,全面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一)转变教育理念,拓展人才培养目标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师范性”特色。师范性特色是高师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厘清培养美术教师与美术家的区别,按照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明确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树立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观念;注重把美术专业技能训练、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培养、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高师院校多学科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要确立“大师范”教育的观念,拓展实践能力的内涵。高师美术教育要面向社区教育等社会性教育及学习机构,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培养引领社会对美的欣赏和追求的人才。正如《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所言:“高等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不是要培养出大批职业美术家,而更应通过艺术教育,让艺术走进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把美术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美术教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③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内涵也应随服务对象的增加、服务内容的扩大而相应进行拓展。

(二)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师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包括招生标准的评价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应适当提高对高师美术类考生文化课的要求,在入学考试中增加对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从源头上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美术”和“师范”并重的“双专业”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美术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重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与师范生基本技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根据专业特点,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师范类的教育实习实践和美术类的专业写生、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在实践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和评价方式,形成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使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评估能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是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考核评价过程中,将其本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考核的范围并加大份量,要切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起“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使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一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课程重要性,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课程设置要面向基础教育和全社会的美育教育,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及蓬勃兴起的社区美术教育的需要;要注重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相关学科及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二要更新教学内容,关注美育教育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要求美术教育要响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内涵。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社区美术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民间美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建立、完善符合现实需要的教材体系。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吸收西方美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加强互动交流,利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教学;抓住“国培计划”全面实施的机遇,积极推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变传统的被动教育见习为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的现场学习;与学生的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项目化的专业实践活动等,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