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美术传统文化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美术传统文化

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

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常常是影响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的主要原因;从我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由于宋徽宗的“不爱江山爱绘画”以及画院的设立,花鸟画异常繁荣。唐代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绘画尽显盛世华丽;明清淡出政治的文人画超凡脱俗。时代总是把最深的烙印刻在美术作品中,而美术作品又总是最为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在我国“”时期,美术作品充斥着的是“高、大、全”,“工、农、兵”,以及光辉的领袖和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期政治的生动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中国的文化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要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呢?

回顾我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近1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国外美术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涌入,美术作品的传播,都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我们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着变革;比如中国画的基础教学中融进了西式光影素描的训练,写生静物色彩的训练,焦点透视和解剖学的学习。这些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也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很有利的准备。但是通过近些年的现状分析,却不禁令人担忧:盲目的“中西结合”,表面的追捧,使得大批的中国画作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精华,生硬地搬用西洋画的颜色,追求前卫,摹仿流行;而把我们本身的几千年文明遗忘殆尽,一些美术院系的文化课被称为“公共课”,实际上成了获得学分和文凭的附加手段,笔者从1991年至今担任中国画的教学工作,对大学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苍白深感吃惊:一提国画只知道竹子、兰草、梅花、松树;画荷花,竟有十几幅题款是“出淤泥不染”,一问此诗句出自何处,无一人能答;震惊之余,笔者只有在坚持大纲的前提下无奈地给学生们增开甚至小学就应该知道的唐诗宋词专题讲座了!考察了一些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恐怕只能用《卖油翁》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无它、唯手熟尔”。

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美术学院风波令众多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专业考生、学生大呼“体制”!其实,冷静地思考,这真是一把“双刃剑”!其间可谓正邪参半;文化要求确实挡住了一部分具有专业天分的学生,但从另一面讲,我们难道要培养的是“唯手熟尔”的匠人吗?更何况,目前不仅是院校美术教育严重的文化缺氧,就连美术创作也显示出文化的贫乏!一些展览干篇一律;松还是几千年的松、竹还是几千年的竹;传统中国画最富特点的精致装裱不见了!代之“全金属外壳”,诗书画印的整体“手足不全”,题款已经把听熟的古诗句反反复复使用了若干遍,有的不明就里、又怕雷同,干脆“无题”。

印更为其甚,问过一位多年从事国画创作的先生,中国画上的印有何意义;可惜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曾见过一幅水墨画《螃蟹》题诗“看你横行到几时”,已有剽袭之嫌,更有一个印章“出入大吉”,看来是和画中物“唯与此同类”吧!印章在中国画中的意义,确实在文献及论著中难以找到,但其内容起码应该与画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增加画意。而对于印章在中国画中更深一层的意义,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浅见;“印”当有“证”的内涵;名声最大的当属帝王使用的玉玺,这个印是盖在圣旨上的,没有玉玺加盖的圣旨那是不具备真实性和行政效果的;直至州、府、县衙都有官印、公文必须有大红官印才是正式的官文,它代表正规性、权威性,到了今天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都有公章,盖上公章表示认可;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仍然具有此种意味,印章表示了画家对作品的肯定和认可,具有严肃性和正规性,画废了的习作是不会有印章的,从形式上我们对比有无印章的中国画便不难看出这一点。而且由于传统中国画家的清高和独特的气质,他们的印章往往不愿与官印同称为“印”而借用印章的材料和雕刻的工具称之为“金石”以脱俗。另外有许多的古字画印章特别多,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局图》,上面甚至有乾隆的御印,那是拥有者、收藏者证明自己拥有的记号而已,当然与画家的初衷有天壤之别,是一种历史的奇迹。

诗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徐渭的《水墨葡萄》中“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潇洒自信;齐白石《蝉》中“只恨有翅不能飞”的诗句,语出惊人,都把画的意境提高到匪夷所思的境地。那么书法在中国画中则是血与肉的关系,“书画同源”、中国画技法强调“写”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充分显示书画的一脉相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所表达的技法意义要低于“写”的意境。“画”似乎常伴有“绘、涂”的感觉,只限于普通水平,而“写”在中国画中却有更高的境界,所以有“大写意”、“小写意”之分,该是这一思想的结果吧。

傅刘昌: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睿智我们也可以以下例子中可以管窥一豹;成语“来龙去脉”表达的是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但它是怎么来的呢?知道《易经》知道《堪舆学》了解一点阴阳风水的话就豁然开朗了,人们在建筑住房或埋葬死人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山形、山势,找到理想的地点,最佳的地方被称为“龙”,而从“龙首”出来的则应经络分明,开阔舒展,这样的“地”为最佳,称为“龙脉之地”,于是我们知道了成语来龙去脉的真正出处。分析我们古代画家的山水画精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生活情趣,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而且竟然隐含阴阳之妙,《易经》之理;画中的山势、房屋的位置、水流的布设,无不顺理成章。但我们现在很多美术作品盲目求新,文化底蕴不足,直至连起码的一些常识都不知道;例如,从光秃秃的山顶莫名其妙地出现瀑布;季节、地域不同而出现在一幅画中的树木等等,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易经》是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时,仰首观望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俯察山川泽壑的形态,并且环视鸟兽皮毛的纹理,以及适宜生存于大地之上的种种事物;就近取法人类的自身,致远取象各类物形,经过观察和取象,于是开始创作八卦,以此融会贯通天下万物神奇莫测的性质,来类比概括天下万物多姿多彩的情态。它阐述的智慧特点就是“道法自然”,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华民族精湛智慧的结晶。古代的画家们“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正是“道法自然”的最好例证;“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与太极的阴阳互生,八卦的相互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多么完美的结合。就以山水画中最普通的“S”形构图来说,不仅在外在的形式上优美、柔和、动感,而且暗合于太极的阴阳互动,相生相克之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它即具有生命而独立存在,像所有生物一样有节奏、有规律地吐故纳新、而非死尸一具。正是立足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才走向了世界艺术的颠峰。现在很多的艺术工作者盲目搬用表面的形式,不求甚解,穿凿附会地搞“中西结合”,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连路都不会走。

继续阅读

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讨

一、“授之以渔”,在美术鉴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欣赏工艺美术,理解其外在形式与特有的人文内涵

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等传统艺术,在我国古代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媒介。例如,教学《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在我国发现的青铜器,数量、种类、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从司母戊方鼎的庄重威严、四羊方尊高超铸造水平、立鹤方壶的美学成就,到长信宫灯巧妙的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让学生叹为观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爱国情绪。

(二)结合建筑体系,体会中国的建筑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纵观中国的发展史,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在教学《中国建筑特点》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呈现,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都高度重视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大自然中。这种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江南私家园林清新秀雅、手法精妙,皇家园林规模巨大、风格华丽。此外,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少数民族建筑的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如回族伊斯兰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共同组成中华建筑的璀璨星空。

(三)通过名画鉴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民族传统相互渗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人画画讲究有感而发,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理解丰富的中国文化才能理解中国画深厚内涵,所以欣赏中国画时,让学生从美学思想、气韵、意境入手,深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进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品画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二、“寓教于乐”,在美术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继续阅读

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美术是人类历史进程当中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能够集中体现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使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本文中,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本文当中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的实践运用策略,以期能够给予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厚重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这些都可成为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来选取文化与艺术当中的精髓,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当中,既可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美术的相关知识,还能够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1在鉴赏名画的同时感悟中华传统历史与文化

中国绘画具有长期的历史传承,历代的绘画艺术,从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都集中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历史、审美意趣、艺术成就、文化内涵。通过师生之间共同来鉴赏各个历史阶段的绘画艺术作品,能够让学生观看到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绘画知识与技艺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地认知与了解传统历史与文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绘画技艺,也要让学生了解绘画作品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唯有让学生深入认知绘画者所生活的时代,才能领悟到艺术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具有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来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意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当中鉴赏中国古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来进行鉴赏,再让学生讲述自我内心当中的感受。教师讲述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创作此画的历史背景,南唐巨宦韩熙载在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并让学生再次进行鉴赏来发现更多的新的内容。学生经过反复的观察与深入的了解之后,能够看出在绘画当中的韩熙载虽然外表愉悦,但是内心却有着惆怅与忧郁。蕴含着韩熙载对现实生活具有的失望,此种郁郁寡欢的心情,同时也反衬出对生活一种向往与执着。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认知与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真切地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髓。让学生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来更加全面的认知中国历史与文化。

2运用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自于历代的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认知与体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知识。因此,将传统文化较好的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提供给小学美术教学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美术。例如:在《星空的联想》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讲述民间传说故事,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进行美术创作的丰富素材,让学生借助于绘画充分地表达将对美的真实感悟。第二,将传统文化较好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既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在传统艺术当中如何来有效的应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还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紧密联系所学的美术知识。形成生活化的美术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师在开展《色彩的冷与暖》教学当中,就可充分运用京剧艺术来作为导入内容,来让学生认知与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意义。教师可运用《说唱脸谱》当中的歌词,来让认知与了解在京剧艺术当中不同的脸谱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并深入的了解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彰显人物情感时,美术元素所具有的作用。第三,传统文化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民间民俗文化,来深入的感知美、体现美,以此来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寻找美、展现美的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较好的提升美术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3充分运用民间工艺美术来认知了解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继续阅读

传统文化下的美术革新论文

一、在当代美术创新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已经从想象阶段跨入到更务实的反思性层面,美术创作也以更加灵活的表达方式加入到了这场变革中。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美术作品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以不做实用主义判断的姿态和不加理想化的想象将生活场景如实呈现给观众,将他们从原来的想象性满足带入到正视现实生活和反思民族精神的状态中,使中国美术创作具备了更加深厚的人文内涵。从这个角度而言,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中国的美术创新中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侵袭,中国画坛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为创作动力的现象。这些美术创作者往往将国人塑造成愚民形象,表现一些怪诞、低俗的内容。他们不仅不懂传统,对现代派也是一知半解,这对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是极为不利的。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立根之本,文化的发达才是真正的发达。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美术创作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广大美术创作者必须摒弃物质上的诱惑,创作出能够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美术创作革新

面对前人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充分发掘和合理使用是当代中国美术家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美术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开发中国民间美术资源众所周知,我国民间一直是一个传统文化艺术的集散地,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积淀于此,在人民辛勤劳动中,民间艺术应运而生,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只要艺术家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就会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形式,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同时,由于中国民间美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艺术家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和他们的生活,才能真正解读民间美术资源的精髓。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会徽、火炬接力图形等为例,艺术家广泛吸收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优质民族文化意蕴,体现出了“中国、吉祥、现代”的创作思想。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以惠山泥人中的“大阿福”形象作为设计的原型,之所以这样设计,艺术家韩美林先生说:“因为民间美术中的泥制艺术最受人们喜爱,‘大阿福’在民间美术中的形象是善良、勤劳和幸福,我这样做就是想把母爱融合进去,赢得别人喜爱的同时也向世界推广我们的民间美术”。从这个角度来看,用传统文化作支撑,可以使我国美术创作与其他国家的美术创作严格区分开来,凸显中国特色。总之,利用中国民间美术文化资源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艺术家立足我国实际来创作,为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和促进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应该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中寻找灵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利用中国传统符号,进而塑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值得美术家借鉴。其中,齐白石的花鸟鱼虾、徐悲鸿的骏马图就是利用传统思想文化的最佳证明。另外,我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生长于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深入关注这片抚育自己的土地,挖掘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与他们交流,从而描绘出不一般的美术作品。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形象为例,“贝贝”的头部纹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晶晶”的头饰灵感源于宋代瓷器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纹饰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样,“迎迎”的装饰风格融合了新疆和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妮妮”的造型创意来自北京的沙燕风筝。由此可见,挖掘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可以使中国的美术创新大发异彩。

(三)将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不良创作倾向在蔓延,但我国美术领域仍然有不少优秀的创作家,这些创作家从中国美术革新的角度来审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加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的审美特征。如詹建军的《狼牙山五壮士》和石鲁的《转战陕北》,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写实绘画的素描造型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大胆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也凸显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又如,李伯安的《走出巴彦咯拉》巨幅长卷,这幅作品不仅有古代文人画静穆超凡、独然于世的特点,也有现代艺术形式的悲壮宏伟的气势;不仅有东方意象的混沌远逸的表现,也有西方图式的细致刻画。再如,山东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刻印,画家深入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的文化内蕴,并以意象的符号重构了当代艺术的现代感。如今,我国部分艺术家和旅居国外的美术家都在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他们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将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此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创新中的价值,如曾成刚、吕胜中、陈箴、徐冰等人以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借助西方文化形式,积极探索艺术创作的最新符号,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向世界主流文化提问,不仅显示了自己的文化背景,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实践证明,只有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融入外来先进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美术作品成为真正的、跨时代的,表现国家形象的精品。

继续阅读

小议民族教育下美术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全面凸现:美术教育意蕴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美术及其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沧桑沉沦,从其历史的嬗变中看到其与社会、与人千丝万缕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通过教育这种延续、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其人文学科的价值倾向于人的化感通变,突出其和谐的秉性而谋求和确证人的真、善、美。”[2]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学校及学科教育其本质意义便是“传递美术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两者便是教育价值之本和美术学科价值之所在,也是其具有的功效与作用,即“教育功能”。特定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承、创新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的是美术学科教育功能,也是民族地区美术教育渗透出的理性内涵和主旨内容,即“教育意蕴”。美术教育意蕴的实现必须通过“教育”这种活动来传递实施,基于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在教育功能凸现的过程中需面对两个方面的特性:首先是民族意义下的教育,即“民族”特征。在我国的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和发展至今仍然保留以族群或家庭的个体方式传承。

一方面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人伦“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民族民间文化及民间艺术自身传承的封闭与局限性。同时,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宗教信仰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是艺术文化的先导”[3]。宗教教育一直是少数民族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民族的观念意识、行为规范及伦理道德影响着本民族群体,这也是民族传统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艺术中与本民族情感相融相近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既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可增强受教育者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其次是文化意义下的教育,即“文化”特征。如前所述,教育及其美术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的教育。关于“文化”涵义在美术教育中的解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人类独有的、自然的……具体而言,文化是以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为核心的。”“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生存方式。”[4]“在文化的关照下学习、在文化情境中理解,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这是现代美术教育建构的核心理念。针对民族传统文化,美术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关注、包容和融合,提倡文化的多元性而非同一性,体现文化现代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文化的传统性,并努力趋于共同繁荣与发展。

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的、业余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创造的独具审美趣味的艺术,是集真、善、美为一体并为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民族文化艺术景观,是民族群体朴素的生存世界观和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流露;体现了“民族传统艺术承载着与天地共生的价值观,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之美,对民族社会的人文化成起了重要的作用。”[5]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内涵深厚,来源于生活、情深意浓,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和形象载体,在自我传承中发挥着无言的教化作用。民间传统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资源”在美术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于生活,所以,这种教育资源易于传诵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强化,使人们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受到教育,是一部关乎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活教材”,在教育意义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二、时代性特征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创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时代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无不包含着一种时代性。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着事物的一种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6]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是“发展”的教育,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区域环境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和价值诉求。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各少数民族历史已久的文化积淀,在特征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调和区域社会历史特性,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属性,以此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品质,在这点意义上集聚了民族文化创新丰富的土壤。民族文化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一定的社会为基础的。”[7]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个体因素,民间传统艺术从一开始就反映了社会的特性,社会也是一开始就在人与艺术、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留下艺术、文化发展的痕迹。“创新”是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核心,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美术教育谋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即内在的价值诉求,更是社会时代性特征赋予艺术教育的外部所需,即社会价值取向。内在驱动力和社会需求共同组成了民族文化创新的社会基础(或环境)。

民族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民族成员,民族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育是依赖于“教育”这种文明的方式来“引导”和“完善”的。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积极的、重要的功效和职能作用,这是基于美术教育本身所具备的“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美育特征。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品质”是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品格,它本身标志着一种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合理的诉求,用现代美术教育这种人文“影响”(西方教育内发之意即“引出”或“导出”)的形式进行转换,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一种境界,这才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关于民族文化创新的时代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所以,民族教育意义下的民族美术教育其价值本质核心也并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加以左右的东西,它只有即在特定民族又在对各民族都敞开的广阔范围内才能被深刻理解。

在民族教育意义下,凸现时代性特征的民族美术教育除了积极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展民族文化创新的社会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教育作为“媒介”培育公民意识,以弘扬民族精神。在百科里面对民族精神理解为:“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的体现。时代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美术在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是基于公民意识的培育为前提的。存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量的,原始图腾、神话传说、经典著述及宗教美术等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历史载体,是熔铸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根。同时,由于民族文化在起源上的同宗与“文化跟随”意识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历史基础与心理成因。民族美术教育在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赋予民族教育及美术教育的时代性意义即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核心是爱国主义。”[8]在新世纪,民族教育在本质上其核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以爱国主义教育来丰富教育价值新取向,以此“丰满人性”,从而培育新公民、新意识,凸现民族教育及其美术教育在当代话语下的时代性特征。民族教育及其美术教育以它丰富的价值体系在人与社会、社会与文化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以“人”的培养(即公民意识培育)来完善和丰富其教育功能及价值内涵,并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长治久安的教育国策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继续阅读

平面设计课程对传统文化的汲取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渗透

由于中国即没有中国形象标准,又没有中国美术教育标准,这就使得高师美术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及教学也就形成了对西方美术标准,西方教学体系的尊崇和依赖。试想,我们继续用西方美术教育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在用我们的心血培养西方美学价值的学生,就是在培养我们自己的竞争对手。我们的学生就会从整体上永远失败与西方的学生,也就会永远失败在国际市场的各种竞争中,我们的国家就会彻底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因此,要想创造最有价值的商品,要想培养出最有价值的人才,要想创建出中国美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唯一之路,就是从传统文化入手。只有创造中国形象价值体系,才是创建东方价值观的希望,才是中国商品市场价值屹立于世界的希望;只有创建出中国美术教育标准,才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教学产生的具体影响及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从民族文化的发展看,有其必然性。民族文化的发展有时展的必然性。文化源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的提升,文化必然向前发展。第二、从教学的自觉应用上看,有其客观性。文化之根,决定教学自觉应用的客观存在。东西方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由于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三、从设计传播上看,有其接受性。平面设计可以算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的准确传达一方面取决于设计师对设计对象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则是由选择的媒介所构建的传播通路来承载完成的。传统文化美学讲求的内外一致与现代传播性质一脉相承,实现了设计传播的接受性。

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平面设计教学内容影响的意义

我们清楚,高职高专平面设计课程与教学的构建,师资力量的整合,招生方向等都是以西方模式进行的。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单纯的学习西方设计,永远是步别人的后尘。也是因为这样才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染。通过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吸纳,使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更加完整,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学生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领会更加深刻,教学水平将空前提升。平面设计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无论在平面设计的主题上、风格上、整体上,还是平面外在表现调性上、构图上、色彩上及同平面内在表现内涵上的统一上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设计形象符号本无意义,但一旦通过系统的营销整合,系统推进,形象符号无论是最初对消费的识别影响,还是在中后期对消费认知,及消费后期使用的品牌影响,特别是对消费品牌在心里、情感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第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加深。第二、学生对创新意识的提升。第三、传统文化通过平面设计教学的传承发展。

三、结论

多年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乃是学习德国包豪斯教学系统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而形成的。由于国际化的原因,平面设计的领域出现了很强的趋同性,即千篇一律的“国际式”的设计模式。此时的中国设计,也一直以笼罩在“中国制造”所带来的负面阴影之中,继续步西方后尘,难以寻觅一丝希望之光。无论从中国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之中,都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历史新时期。

作者:吴兵 单位:苏州市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继续阅读

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的地位

1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画教学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画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当前现实状况中许多人对中国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持漠视态度,在国画教学中亦缺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的高考录取模式虽然逐步提升文化课成绩的比重,但是相对而言入学门槛的文化成绩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较低,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因此,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如何能够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二是艺术的文化背景缺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各类思潮纷纷冲击中国,加上中国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贫富差距较大,使当时大部分人的思想产生转变,把现实的错误、落后一股脑儿地算在了传统文化的头上,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彻底否定,断裂传统,甚至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此外,现代人知识结构的改变也给传统文化的承接带来了困难,而且人们大多追求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实际效果,而不重视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因此,倡导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倡导中国画的繁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是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不适应。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画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第一,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培养的力度不够,与中国画所需的素质要求和知识储备、教育基础的积累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第二,除此之外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这极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悖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初衷。第三,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和标准也决定了学生的中国画基础素质差,从而给教学带来被动性。美术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要求不管学生学习的是何种画种,素描和色彩是必考项目。因此,这就必然决定了考生在学习绘画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学习,因而对中国画的学习就少之又少,更不知道国画的发展史。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学生中严重的缺失。

继续阅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理念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民族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来建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性学科。艺术设计与区域性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极具特色的地域特点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人文景观、生活理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时代特征相结合,推陈出新,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每一个设计师毋庸置疑的责任,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因此,高校环境艺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

一、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之比较

1.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美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以不同的形式去开设,而且课程内容和范围也不重叠。如:HistoryofInteriorArchitecture,SurveyofInteriorDesign,HistoricalStyle等课程都属于欧美国家室内设计史类的一级课程,建筑史、装饰美术史、家具史、美术史等课程属于二级课程。美国是由欧洲多民族移民形成的国家,因此难以区分或定义出美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民族传统的东西都属于美国的传统文化。据统计美国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课程共有77个,其中84.4%的课程讲授的内容与美国传统文化有关。虽然美国的历史很短,但对本国文化的动脉——欧洲文化和17世纪以后的美国传统的教育与研究很深,在传统的理解与继承方面比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更为重视。教育方法上,美国采取实际的接近方法积极运用地区博物馆,并且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理解和见证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

日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日本美术史、日本工业史、室内设计史等属于一级课程,强调地域性的课程有环境设计、日本建筑史、哲学等分为二级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属于日本美术史和日本工艺史等课程在内容方面主要讲解日本的书艺、绘画、染织、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做其时代特征和潮流。属于室内设计史的课程有室内文化论、室内设计概论、室内建筑论、空间设计论、空间和构成等。这些课程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历史的美的表现特征,强调其运用性去研究发展因素,从比较文化论的背景出发去理解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室内设计,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通过各种方法去刺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现代的手法运用到课程内容中。在课外教学方面,东京艺术大学用两周的时间去作古代美术研究考察,京都副立大学的生活设计练习Ⅲ(选修)课用文献资料调研以及实地考察与采访的形式去了解地区性,文化女子大学的室内设计Ⅱ(专业必修)课程围绕着日本传统住宅的客房去理解传统建筑风格及结构和施工方法。大板艺术大学的SD实习(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目的就是继承与发展日本传统文化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家具,课程设计任务也是根据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设计制作为主要内容。九州工业大学的毕业研究(专业必修)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日本福罔市的动物园等日本和亚洲等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主题去设计餐馆与饭店。其中,京都学Ⅰ是增强地域性的理解而设置的课程,还包含着地域性文化的体验学习活动。

2.国内环境艺术设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