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美术毕业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美术学院的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对,发现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存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师范性不突出等问题。同时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文件思想,探讨了当下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个人浅见,即: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明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毕业创作形式多样化等。
〔关键词〕毕业论文;师范性;美术学;美术教师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看重精神需求的人也在越来越多,其中艺术教育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美育的核心品质被人们越来越看重,地位也与日俱增。自2011年国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及2003年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教育的母体,为我国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美术老师,为基础院校实施美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师院校在各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但问题与成就并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仍存有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主要以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为例,了解到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指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对毕业生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希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一、问题的现状及提出———以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是以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为目标。自该学院成立以来,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他们在一线的基础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工作。笔者本人也在该学校进行研究生学习,通过对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生近五年的毕业论文选题、创作形式,以及对1997年至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近一步说明当下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现状及问题。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成单一化。笔者收集了该校近五年的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如图1),如图所示,近五年来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虽然已绘画为研究对象的比例日趋下降,但仍然一直居于主体地位。以美术人文教育为方向进行研究的人数虽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少。这一现象可以明确反映出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论文选题观念上还是以专业技法为主,而忽视了对美术学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及现状的研究,显然这是一种较为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从近五年该学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来看,大部分同学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方向研究时仍然以绘画方向为主。因此,同样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多数的毕业生乃至专业教师都更倾向于注重毕业创作的美术作品制作,忽视了作为师范性的美术学专业对美术基础教育及人文素质等研究方向的关注,这显然暴露了该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存在的现实问题。“重技能,轻人文”这弊端仍然没有改变,这一弊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美术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中仅仅把美术这一学科作为工具性进行灌输和强化,而缺乏美术这一学科所体现的人文性特征,这是不合乎时代要求的。
2011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该标准要求:“美术课堂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而在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堂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通过对这两个标准的解读,我们发现21世纪的美术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育教学当中,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那么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学会欣赏国内外美术作品,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中去。这就要求老师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老师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就很难有意识的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所以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表现能力也应重视起来。包括掌握艺术史、中外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自身具备了广博的人文知识才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针对这一问题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如图2所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的展示,有许多同学把美术实际教学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准备,甚至完整的一个教学课堂作为该专业非常必要的一种展示方式,使得毕业创作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倾向,这种方式是非常符合两个标准所包涵的精神的。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观念呢?实际上,这与该院校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于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检讨,我们发现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众多不合理现象。美术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偏多,教育类课程明显不足,安排教育实践、教育实习的时间也相对偏短,不符合社会变化的需要。资料显示,该学校给学生安排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至7周,2012年调整为13周时间。虽然学校在此方面越来越加以重视。可实际上都是自己安排的时间和内容,没有指导,管理漏洞多,时效性低。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教育实习的质和量无法得到保证,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除了普通话测试、教师口语和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以外,还应具备备课能力、教学示范能力以及制作美术课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的问题。然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必定要依赖于各式各样的实际教学活动。只有重视教育实践、教育实习的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真正的教学中去,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才能充分体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相关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道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可以看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认为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反观新标准下未来老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样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
摘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多样化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及具体的写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写作的毕业设计学术理论,符合实践教学的需求,把学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对幼儿园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同时,实践课程的合理的设计,使整体的过程都具有完整性,能够在教学方面提供基础支持,具有创造性、广泛性等特点,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期间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对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而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是对学生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标志,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重要的评价指标。[1]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抄袭、内容不够真实、理论知识的阐述与现实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等。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高度重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为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1.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在对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学习情况,创新培养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优势。以此为标准,在教育教学中明确了目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也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2.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改革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培养进行了综合性的考量,制订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上,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能够在思想上正确指导,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改变以往只说不做的情况。[2]重点是毕业设计要具有依据性与科学性,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
3.对学生加强教材训练学生撰写毕业设计,主要依据的还是教材,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挖掘与探究,能够明确教材的核心思想,符合幼儿的健康成长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后,在教材训练中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的难点,合理完善所制订的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完善整体的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对的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才有可能更加丰富。
4.课程教学的设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需要学生对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进行详细的了解,能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紧密的联系。首先,学生在制订毕业设计的方案时,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与原则,能够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充分体现出理论知识的内涵与特征,合理设计毕业设计的方案。[4]其次,能够对设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思考,既能够满足幼儿园的持久发展,又确保了实施的效果。
摘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多样化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及具体的写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写作的毕业设计学术理论,符合实践教学的需求,把学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对幼儿园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同时,实践课程的合理的设计,使整体的过程都具有完整性,能够在教学方面提供基础支持,具有创造性、广泛性等特点,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期间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对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而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是对学生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标志,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重要的评价指标。[1]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抄袭、内容不够真实、理论知识的阐述与现实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等。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高度重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为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1.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在对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学习情况,创新培养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优势。以此为标准,在教育教学中明确了目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也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2.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改革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培养进行了综合性的考量,制订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上,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能够在思想上正确指导,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改变以往只说不做的情况。[2]重点是毕业设计要具有依据性与科学性,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
3.对学生加强教材训练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主要依据的还是教材,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挖掘与探究,能够明确教材的核心思想,符合幼儿的健康成长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后,在教材训练中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的难点,合理完善所制订的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完善整体的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对的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才有可能更加丰富。
我们的文学评论远远落后于文学创作,当代大学生甚至连中文系学生都很少积极地开展文学评论的写作,这不利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有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某些大学(如华东师大)在文艺学考研的科目中就专门有“文学评论写作”这一科,可见,文学评论写作是检验中文综合知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法。因为正是文学评论,使文学研究区别于传记写作、目录学和历史知识。那么,怎样写好文学评论呢?首先,要明确文学评论写作的任务。我们也经常见到“文艺批评”、“文艺评论”这样的词,“文艺”和“文学”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学是艺术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其他的艺术门类还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不是视觉艺术也不是听觉艺术,但它同样诉诸于我们的心灵,它单纯地使用语言文字作为它表达的材料———这是“文艺”和“文学”的区别;再看“批评”和“评论”的区别:“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批评着眼于评价具体的作家作品,如韦勒克认为狭义文学批评“是指对具体文艺作品的研究,重点是对它们的评价上”[1]42,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中也曾经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是指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2]141;广义文学批评也包括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以及各种文艺流派的研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释为,“广义而论,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以及文艺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个术语,它对任何有关文艺的论述,不论它们是否分析了具体的作品,都同样适用”。而“文学评论”则总括了“批评”和“理论”,《文心雕龙?论说》篇中就讲到了“评者,平理”,就是评价、裁判;“论者,伦也”,就是阐发道理。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两者经常具有同样内容。当讲到“理论史”时,一般用“批评理论”一词,意指批评背后与观念接近,当用与“实践”相连时,一般倾向于用“评论”,所以是“评论写作”而不是“批评写作”。“文学评论写作”就是对一切文学现象的道理阐发和评价裁判,当然,其核心仍然是作家、作品。当你阅读完一篇小说、散文或者一首诗、一部剧本的时候,如果你心中产生这样的问题:作品美不美,动人不动人?为什么美,为什么不美?作家如何创作了这样一个作品?那么,你也许就会开始着手文学评论的写作了。如果你选择文学类而非语言类的毕业论文,那么,事实上你要完成的,也是一篇文学评论。
好的文学评论写作当然是要从“问题”出发。有真问题才会有真学问,“问题意识”是评论写作的前提,所以写作的选题本身甚至比“怎样写”更重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对评论的贡献。比如朱光潜的代表论著《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一书,就是围绕着一个有趣而悖论的命题展开:“我们为什么喜欢悲剧?———只要我们想到痛苦和灾难一般只会引起哀怨,这个问题就越难解了———人们不断因为人世的苦难而呻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固然憎恶苦难,却又喜欢观看舞台上演出的悲惨事件。”[3]1-2是啊,悲剧是怎样带来欣赏的快感的呢?这就是一个“问题”;现代批评理论家李长志在批评鲁迅时也是首先有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没有发表过长篇小说?他最成功的小说为什么往往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这是多么好的问题意识啊,结论是“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而“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一个冷然的关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鲁迅不然———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却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聚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然而他写农村是好的,这是因为那是他早年的印象了,他心情上还没有那样厌恶环境”[4]142。所以李长志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认为鲁迅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小说家,而是重体验的主观抒情诗人。笔者写过关于张爱玲的系列评论,也是从问题出发:为什么她的作品不属于当时的任何一种“主义”?我们难以将其作品列入任何一个派别?她的作品集为什么叫《传奇》?集中的十篇小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就是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写作文学评论的热情,并在论文中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笔者还有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就是一个问题:《张爱玲是才女吗?》,并在文章中否认了沿袭已久的关于张爱玲“才女”的论说,高扬了张爱玲本身所具有的现代精神。另外,文学评论写作的选题要注重新颖性,还要注意多去关注当代文坛上的争论性问题,尽量使自己发出的声音切合时代的脉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笔特点和能把握的论题。例如,笔者指导过几篇比较有价值的文学评论文章,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已经将其发表。我们经常收到或看到某些短信,虽然短,但文字上很见功夫,很有“文学性”,那么,我们能否把它看成是一种新型的文学现象?甚至,能否我们就称之为“短信文学”?与传统文学除了传播方式不同之外,这些“短信文学”又有哪些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并将其展开,一位学生就写出一篇不错的毕业论文。在很多学生都把目光聚集在当代小说、诗歌、文学散文文体上的时候,也有学生另辟蹊径,想到了杂文。当代杂文大家中,李敖可谓独树一帜,从文章的题目到犀利的言辞都可以成为评论的话题,有一位男生专门研究了李敖杂文的言语特色,也写出了一篇不错的毕业论文。选好评论的题目之后,就要积极地准备材料了,这是从理论上说。其实,真正的材料准备往往并不是确定好写作的标题之后才进行的,而往往是我们先有了关于某个问题的一些材料,在材料的阅读和整理过程中产生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又不能不阅读和查找相关的其他大量资料。准备材料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功夫却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就有平时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片的习惯,从上大学时起,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个方法虽然有点过时,但却是一种稳固、扎实的资料收集法。至今在论文写作或者备课时,这些以往的资料还经常派上用场,尤其是上课时用来更新资料内容极为方便。现在学生习惯于网上检索,如使用中国期刊网等,但材料一旦被使用,还是要明确标注出它的原始出处。网上检索的方法方便快捷,尤其是关键词搜索,如查找关于某个作家的研究资料,只要输入关键词,从1994年至今的所有的资料就全部显现。但面对那么多的研究成果,你还必须学会厘选,第一是不能错过重要的期刊和专著,第二是不能错过重要的结论。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要写出更好的毕业论文,一般还要使用过刊,因为许多时候只使用1994年以后的资料是不够的。一旦论文选题确定下来,你就经常必须经常往图书馆跑。
那么,对于学生的评论写作,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准备材料呢?(1)有关作品的材料:写作的时间、背景、作家关于自己作品的阐述。(2)关于作家:作者的生平、文艺思想、美学观念、世界观、所接受的主要影响。(3)有没有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写作时这个疑问常常会让我们打开思路。(4)别人对相关论题的评论和见解。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你和其他的声音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有自己的见解又不能自说自话,就是说,要积极地引用材料来充实自己的论点。在指导评论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有不善于使用材料的现象———不但要引经据典,还要规范、有序地运用相关材料。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必须严格规范,出处的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出版地还有页码都必须明确标注,间接引用一般不用引号,通常是对某材料的一种提炼性使用,或者业内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材料,不需直引。另外,我们还会见到一种“转引”———那是说资料本身来自二手,对于初学文学评论写作的学生来说,一般不建议使用二手材料,哪怕材料来自过刊,也希望学生能亲自到图书馆检索到它的真正出处,因为有些转来转去的资料本身也存在可靠与否的问题。进入评论写作的过程,要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出发。写作时当然也有技巧,有方法,如适当的“复述”:寓评论于复述之中,引导欣赏者按照你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复述可以集于一处,也可以散在多处,例如原文中某些生动的描写、精妙的语言是不可替代,不可转换的,分析它们时只有先复述出来。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把握整体,例如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经典评价。还要熟悉各种批评观念及其主要方法,例如俄苏形式主义的“细读法”、英美新批评的“语词分析”、法国结构主义的“乐谱竖读法”等,此不赘述。
面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教师经常感慨学生的理论功底不足,甚至直到进入论文修改阶段教师还不得不给学生开出必须要阅读的理论书籍。理论功底是学生逻辑思维、思考深度、综合方法运用的检验,很难想象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或者毕业论文中不运用某种理论。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还不够,往往认为理论是枯燥的,选课的时候就避而远之,岂不知,大文学家其实都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和见解,文学能力也很大程度地体现为理论能力。所以还是希望学生平时多读一些理论书籍,历练自己的理论思维,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发现,论文中也会充满逻辑的力量。比如笔者指导的一篇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杨绛的散文风格》,论文写作中就必须首先界定什么是“文学风格”,然后简单准确地明确概括出杨绛散文风格到底是怎样的,最后还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语气语调的运用等方面具体展开。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能力,文章的构架就会出现问题。这虽然不是一篇难写的题目,但由于选题比较好,文章构架清晰、理论运用娴熟、文笔流畅而获得优秀的成绩。现在每年都有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谈到“女性文学”的话题,那么,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的来龙去脉,它背后的社会因素甚至它本身的不足,在谈论它时都必须了解和熟悉。文学评论最终得出的应该是一个文学上、美学上的结论,这是由文学评论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
笔者见过有些学生写的评论文章,论着论着就把作家小说中的背景当成现实的社会形态来加以分析了,最后竟然得出社会学的结论,这完全违背了文学评论写作的初衷,更何况小说是一种虚构文体,再真实的创作也是“创作”,一定要遵循艺术的规律,遵循文学的、美学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写作中只要注意不脱离文本就可以了。好的文学评论要出思想,要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当今时代是理论创新的时代,当代年轻人思维十分活跃,要发挥其特长,中文专业学生更要多多关注文学创作,力争写出有力度的文学评论。
摘要:随着插画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插画作为一种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当下的信息社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该文研究吉林省插画教学中的课程改革方案,分析吉林省插画教学现状,探讨现当代插画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以及时代赋予插画的特质和存在方式。
关键词:高校插画;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一、该研究的意义
吉林省高校插画教学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较少,该研究有助于解决吉林省高校插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研究吉林省高校插画教学与商业接轨,有助于推动吉林省插画市场的发展,推动高校插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学生就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吉林省众多高校设有艺术类专业,插画教学不针对单一的专业方向,还对其他专业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研究插画教学改革方案,有助于解决艺术类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促进教学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促进了新的领域和边缘学科的诞生,固有的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并将之应用于工作中。要求学生既具备综合知识,又具备超前性和探索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要求。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采用“2+2”平台加模块的方式,扩大专业的知识容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教授前沿知识,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应重视专业实习,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巩固课堂所学。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类,每一种实习都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习成果也不尽相同。认识实习是指学生通过对企业和岗位的认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生产实习是指学生通过认识企业和岗位,探索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区别,积累工作经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实际岗位工作,结合企业实际,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主题。教师应当加强创新评比,强调毕业论文或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后,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总结工程、科研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环节,更是学生工作的提前准备。所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企业实践和经营活动确定题目,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全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
摘要:为了进一步丰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包括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专题规划;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系统完整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编制相应的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加大对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等。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区分度不高[1]。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省份,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构建区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批有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熟悉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人才。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点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多民族为一体的省份,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59万人。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5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7O%。云南除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性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具有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类型。由于多样性的气候和环境,云南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地区的多种生物资源种类,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之乡”“药材之乡”和“生物资源基因库”。云南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拥有除海洋旅游资源以外的其他各种旅游资源,实现了秀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悠久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云南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或上游流域区,有6大水系,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云南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近年来云南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也已跃居全国第1位。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地处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结合部。全省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占我国陆地边界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l/3。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云南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持久和强大的动力。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探讨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将现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专业合并需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整合,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需要。该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高职专业目录(2015年)。其中将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药品制造类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满足合并后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需要,结合我校当前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并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现状
目前,在我国旧的普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药品制造类专业有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六个专业,专业类别繁多,学生填报专业时不知道这些专业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化学制药技术与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生化制药技术不好区分[1]。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也根据自己企业情况选择相应专业,导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到其他专业对应企业就业。药品制造类专业划分得过细、专业面太窄无形缩小学生的就业面、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在这大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药品制造类相关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就业和满足市场需求。
摘要: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突出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多元化,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教学过程更趋数字化。把握这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
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