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媒介素养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在电视普及之前,人们接受的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一学校教育一社会教育”,在电视成为大多数家庭主要的信息、娱乐渠道之后,这个模式则变成了“电视教育一家庭教育一学校教育一社会教育”。广州地区在一次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发现,59.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社会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中小学生课余最爱参加的是看电视、读书报、上网、玩电脑等以传播媒介为工具的活动。[1]大众传媒这只“无形的手”通过视觉性、趣味性、通俗性较强的艺术娱乐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然而,大众传播媒介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具体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内涵,透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引起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更加有效地促进大众媒介、受众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1933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先导,英国学者欧•奥尔特曼和马•切默斯合作出版了《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2l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的层面很广,涉及到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依据以下几项核心概念:①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并不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刻意选择,常是许多因素相互融汇、碰撞的结果。人们根据各种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建构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图像,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经验往往是以媒介为“媒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试图解构这些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让人们了解为何会呈现这样的媒介面貌,从而相对更加真实地了解世界的原貌。②媒介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于人类感知方式有非常强烈的影响。媒介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决定了信息的形态、信息的性质。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及此后电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而且是人类景观、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刻的改变。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媒介正在构建人类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全新方式。

它再一次引致了人类感知、生活结构、世界秩序的“内爆”。③媒介信息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媒介本身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媒介是意识的载体,意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有的媒介产物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识形态或透露某种价值观,比如宣扬生活方式或价值理念,并传递两性、种族、职业、年龄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媒介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④媒介信息含有强烈的商业动机二当今,商品大潮冲击着各个行业,大多数的媒介都成为商业产品,它们成为获得利润的载体,我们藉以了解社会形貌的信息往往掺杂了许多的政治与商业的力量。

以电视为例,不论是新闻、运动还是娱乐节目,都要看能吸引多少观众以及能否得到广告支持而定。谁主宰了媒体节目的菜单,电视、广播或报纸上的节目与信息是谁的看法?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了解媒介信息事实上是重重人为包装、修饰以及裁剪过后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学习者知道节目时段、内容安排、收视率、广告对象、市场利益是如何运作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包含所有权、控制以及相关议题的探讨。⑤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每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呈现方式和特质,掌握这些信息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媒介素养教育不单让受众了解媒介文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欣赏每种媒体独特的美学形式。这种愉悦来自于受众懂得欣赏影片拍摄手法、分析诗句中的排比与暗喻、感受音乐中的节奏与气氛等。不同的媒介以及节目形态都会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社会真实,也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组织素材(例如新闻与综艺节目对同一社会事件的呈现方式便有很大的差异),对受众都有不同的影响。应了解不同媒介所使用的符号特质与形式特质,才能方便运用与解读媒介信息。⑥受众诊释和接受媒介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不一。早在1940年,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大众传播一般只加强人们已有的观点,而不会改变其信念。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各种内容总是会加以选择、判断,他们一般只接受那些与自己信念相符的信息。这是由于人们在接受任何事物时总是以自己已经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这种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我们将其定义为意识的“先结构”。

阎意识的这种“先结构”由文化艺术修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能力、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内在因素构成。由于这些内在因素每个人是不同的,因而文化意识的这种“先结构”事实上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文化意识的“先结构”。而这一事实导致的一个直接文化信息的接受现象,就是对文化信息的接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面对媒介信息时人们会有不同的诊释与交互作用。因此同样的一个文本,不同的受众很可能有非常歧异的感受,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受众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豹内容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②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是一定的媒介传播体制运转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为某一个受众特别设置的。因此,当我们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时,首先要在对媒介认识的基础上,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他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信息中获得真正的益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想就没有信息。③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④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媒介素养的现实批判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学者对媒介功能认识的提高,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上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即由抗拒观点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的观点。至20世纪70一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人,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198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文件说明:“学校必须考虑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严重不足。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检查电视并与年轻人一起讨论电视。”l4]此后,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人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学者眼中其实是一种民主素养的学习经验,主要的目的在于发展受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有勇气挑战社会上偏颇的意识形态。今天,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学科建设上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特别是一些工具书籍,指导方法非常明确,但总的来说,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不足:①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大多数人对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认同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谨慎态度,对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各自的特性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态度比较客观,同时也对参与媒介发展进程采取积极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对某些媒介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如大多数人承认媒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会受到媒介的左右;许多人肯定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许多受众在使用媒介时是为了娱乐消遣,不愿花精力深人思考媒介内容;对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尤其是媒介同政府管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一定偏差;人们对“文化冲击”的理解以及在“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利害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否认“冲击的力度”,说明受众在媒介同文化关系方面的理性思考还有所欠缺,对互联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见识。

再如人们在信息判断力和媒介知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人们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媒介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②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上海团市委曾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在测试受访者媒介素养的量表中,态度和标准差别最大的四个问题中有两个同媒介道德直接相关,一是对“访问色情网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37.2%表示同意”或“基本同意”,31.0%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表示“说不清楚”的有30.0%,另有1.8%未明确表态。二是对“网络黑客是否值得羡慕”,有53.3%的青年持否定态度,有16.3%的青年赞成这一观点,30.4%的青年未明确表态或是回避问题。生那宝个调查结果一方面体现出青年思想观念呈多元化态势,另一方面又说明青年群体在对待色情信息传播、接受的问题上没有比较统一的价值标准。对网络黑客的态度也表明青年价值观未能得到必要的整合,许多人对网络黑客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媒介道德间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是媒介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是人类传播手段的重大进步,如果凭借网络技术传播色情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侵扰破坏,那就是有违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继续阅读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

2011的下半年由于限娱令的出台,电视市场在品种样式上必然进行一波较大的调整,可能有的观众在为欧弟离去、娱乐缩水等等唏嘘不已,但是从整个意识形态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来说,此次调整确不失为一次更为有意义的行动。此次行动使我们看到虽是在商业渗透已久的中国电视市场,广电总局的指挥棒仍是一条如意棒,可长可短,一切尽在掌握中,为中国电视的健康发展把关。

在媒体追捧娱乐化过程中,公众也在拷问着媒体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有人指责媒体正是娱乐低俗跟风的罪魁祸首。媒体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确实是商业时代媒体的痼疾,但简单归责于媒体对于防止此类的发生没有太大意义。笔者认为,怎样能使媒体自身获得一种自然而又良性的发展,而非人为在电视产业发展的局部动刀。“限娱令”的出台从另一侧面恰恰揭示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严重缺位,面向传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重视。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丹麦。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公民,其中包括传播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地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二是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而对媒介传播者而言,不仅要重视以上三方面的教育,更需强调媒体职业精神、媒体职业道德教育。

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是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受众媒介素养的特殊构成。所谓“媒体职业精神”,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有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和职业品格。它包括对媒体传媒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媒体工作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与理解。媒体职业道德是以媒体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媒体传媒及其从业者在媒体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因此可以说,媒体从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媒体传播的一系列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等道德现象,正是媒体职业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可见,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而这个精神内核就是对社会负责而非对个人或小团体负责的职业态度。

媒体人浮躁肤浅,疏于学习;媒体内容粗制滥造,缺乏创新;媒体机制以收视率为导向。结果是电视媒体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将社会责任抛到一边。现在的电视台,从制片人到一般编导普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面对完成节目的压力和频繁改版,疲于奔命应付任务,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学习对节目长远发展有所裨益的知识。当电视人没有经验积累和思想沉淀,制作的节目必然是粗疏低俗。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媒体内容的粗制滥造,缺乏创新。现在大多数电视台的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盲目克隆,胡乱跟风,哪家电视台的节目火热,就亦步亦趋地复制。当克隆成为了习惯,抄袭成为了风尚,电视台的版面基本上一年小推翻,三年全颠覆。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定位错乱,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的节目,电视界必然出现恶性竞争,“三俗”就在所难免了。

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稳步推进媒体单位各项改革的同时,强调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有效的媒介批评监督、反馈机制,共同推动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

继续阅读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1]。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但是通过对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梳理,我们可以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对中小学受众整体素质提高的一种具有长期效益的投资。同时,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具体实施中小学素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这成为我国中小学在素质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总的来说,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明智理性地辨识大众媒体,使学习者不仅能使用、分析、评价各种媒体信息,并能够运用媒体进行交流与表达,从而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能真实全面地认识媒介特质。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介性质、功能和局限,正确认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第二,提高学生接触媒介的自我控制力。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如沉溺于电视节目而耽误学习,所以媒介素养教育要帮助学生管理好媒介接触行为,不要成为媒介的奴隶。第三,帮助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从而发展自己。

1.2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结合我国教育情况,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告诉受众“媒介是什么,它是怎样运行的”,如报纸、电视的运作方式及两者的差异,使得受众真实、准确地了解媒介。然后受众才能在了解媒介的基础上,运用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了解到对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应该及时避免,文化、新闻等对学生有帮助的信息应多接受,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价值观。

2)掌握与媒介交往的尝试,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当对媒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后,中小学学生应该学会进一步和媒介交往,利用媒介信息来完善自我,使得自己的价值观有所提高,并能够在需要媒介信息时能及时地从知识结构中调用出来,以达到服务自我的目的。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可知,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抓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

继续阅读

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一、缘起与意义

在信息社会,媒介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和水与空气一样,不可须臾离开,特别是手持通信设备(即手机),早已成为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学生的必备要件,应用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媒介素养对于信息社会里的人来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媒介素养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教育视野。“亚洲大众传播研究暨信息中心”学者菲力派斯归纳英国、加拿大等地区有关媒体素养教育工作者的报告,提出“媒体素养教育八大概念”:(1)媒体产品是经过人为的;(2)媒体建构了解事实;(3)受众解读媒体内容的意义;(4)媒体天生具有商业性;(5)媒体内容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6)媒体具有社会政治意义;(7)形式和内容在媒体中是不可分的元素;(8)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种媒介的美学形式。

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媒介、运用媒介,使人与媒介之间保持良性的、和谐的状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新型媒介的层出不穷,关于新媒介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尼尔·波兹曼就在《教学是一种保存性行为》中指出,电视已经成为一种与传统学校相抗争的现代课程,一种视像传达胜过文字传播的课程,吸引注意战胜了文化的连贯性。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学校被迫改变原有姿态以适应被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所控制的文化环境。他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电视袒露了我们原来极力向儿童保密的东西,成人世界被电视毫无保留地向儿童开放,结果儿童原本十分珍视的“文字、学校、羞耻心”三种重要灵物变得一文不值,直接造成了十六世纪在印刷术的刺激下形成起来的儿童概念趋于消逝。现如今,当看到在校学生们无论在宿舍还是在食堂、无论在图书馆里还是在课堂上,总是手中拿着手掌大小的手机,仅用拇指在板面上飞速按键时,我们不禁感慨:不管在哪个时代,新媒介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改变,但同时对环境也有破坏和伤害。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提供一种整体平衡来对抗当前新媒介所导致的文化倾斜。具体到当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是要加强培养对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媒介素养,让年轻学生理解媒介、正确使用媒介,适应媒介社会。营造一个课堂无手机铃声响起的“绿色课堂”和适当使用手机的“和谐校园”,是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的整体状况

(一)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高职院校学生较之于综合大学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风华正茂,富有激情和想象力,善于学习新知识。总体而言,高职录取分数线比综合大学低,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自律性。在生活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待媒介,他们往往在热情有余地接触时缺乏足够的理性。具体来看,高职学生使用手机主要集中在短信、电话、音乐、照相、上网、游戏、广播、地图、辞典、看电子书等功能上。通过这些功能,学生主要实现了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娱乐消遣、增添情趣、打发时间等目的。这些用途既给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手机起到的积极作用

继续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传播学

一、着眼于未成年人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课题研究和试点运行,2004年,教育部将媒介素养课题列为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2004年10月10日中国大陆首个媒介素养网站/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正式创建、开通,网站包括媒介素养研究、媒介素养调查、媒介素养实践、媒介素养动态和媒介素养资料等栏目。2004年12月12-13日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主要观点分布在受教育的主体、面临的问题、媒介教育的内容、媒介教育的任务讨论和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

1.受教育的主体: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因该首先从高等院校起步并设立独立的课程,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①

2.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媒介教育面临着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教育的平台的问题,不仅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②

3.媒介教育的内容(对非媒介人员)研究媒介信息、研究媒介、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③

4.面临的任务:创建传媒教育学科点,探讨和研究媒介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争取国家的支持以成就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加速培养专业人才。

二、媒介系统变局——行业生态系统

2003年,中国大陆的报纸达2400多家、杂志超过8000种,广播电台1500多座,电视台超过1000座。④中国大陆的传播市场已从卖方(传者)市场转变为买方(受众)市场。因此受众的选择既是传媒的压力,也是传媒竞争的焦点。而受众选择媒介的或然率正比于媒介接触的报偿,反比于费力的程度。对于传者,资讯的表现形式、快餐程度以及易得程度,是传播产品能否大众化的品质要素。因此,传统媒体(尤以电视媒体为重)的传播对策日趋取悦受众并商业化;传播内容的文化、知识日趋稀释而娱乐化;媒体对于受众的需求,迎合少于引导,导致受众满足于阅听的快感一次性地消费资讯,而不是丰厚自己的文化思想积累。

继续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影响

《中国报业杂志》2014年第十一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媒介素养”的意义包括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等。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人们接触信息、掌握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也更便捷且成本低廉。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传递信息的功能来满足大学生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原理,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能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了解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媒介,懂得运用媒介服务自我,理性使用媒介;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并影响身边的人。

二、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使人受益终生。学校对所有专业的新生开设了“传播概论”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笔者对刚入学并未接触媒介素养教育的新生和已经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大二学生分别做了调查。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在各个专业的大一和大二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问卷经过几轮修改,最终确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设定指标,设计选题。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

2.被调查对象媒介接触情况:获取信息的的媒介属性、目的、时间、类型等。

3.被调查对象对媒介的认识和判断:对媒介传递的信息是否怀疑、最信任何种媒介、是否参与过互动、最常使用的网络资源种类等。

继续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新闻战线杂志》2014年第九期

一、新媒体对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意义

1新媒体为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从单一性走向了多样化和立体化,利用新媒体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灵活便捷的优势,能促使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更方便、更灵活和多样化。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便捷地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内容融入其中。

新媒体为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拓展了交流的空间

2新媒体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优势在于它摆脱了时间上同步性的要求和空间上单向性的特点,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向和多维度的交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首先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组织之间以及团体之间的紧密程度。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能让不同学生群体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3新媒体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等改变了他们以往只能在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语境下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方式,将自己变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搜集特定的信息,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可能性。

继续阅读

信息技术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我们思考在信息技术课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实现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同步发展。

一、从知识、思维、价值三个维度确立课程目标

案例:“快乐留影———制作电子相册”这一媒介主题活动,基于制件电子幻灯片的操作技能拓展,一共设计了4课时,本课为该主题活动的第一课“初识电子相册”,以了解电子相册,给自己设计一个电子相册,掌握收集图片的方法为内容。通过观看分析范例作品,让学生体会媒介对人情绪的影响,能对弱者有悲悯之心,能惜福;知道广告信息有加工和夸张的可能,从而能客观谨慎地制作媒介产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责权意识。这是从知识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知识目标,即了解什么是“电子相册”,了解制作电子相册的步骤及需使用到的工具,掌握收集整理图片的方法。思维目标是通过观看范例,比较思维,概括电子相册的媒介属性。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权意识,能辨别和抵御不良媒介信息,知道媒介信息能影响人的情绪,应谨慎地制作媒介信息。

二、教学设计实施,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积极体验

小学生具有乐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情绪情感对于课堂思维的展开和活跃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创造让学生积极体验的条件。《快乐留影———初识电子相册》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实施的:

(一)音像冲击1.展示电子相册“乖娃萌萌哒”在欢快的音乐中,一张张精致可爱的照片呈现在学生眼前,有背景梦幻的半身照,有相同场景的搞笑对比照,有精美的明星效果海报照,还有油画效果的精致人像照……2.展示电子相册“某国童工”在忧郁的背景音乐中,一张张展示某国底层儿童生活状态的照片呈现在大家眼前,有的只有三四岁就砸石头赚钱,有的衣不蔽体,有的只能吃着极粗糙的食物,有的睡在水泥管中……3.展示电子相册“吃货挡不住”在快乐搞笑的背景音乐中,看看这巨大的汉堡,厚实的鸡肉、大片的培根再加上焦黄的煎蛋,用料是多么的充足呀!还有,在那著名的牛肉方便面照片中,那多汁的牛肉看起来好大块啊!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以上三个电子相册带给了你什么感受?

(二)问题导学第一,什么是电子相册?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它的主要构成、效果……)在观看了“乖娃萌萌哒”之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电子相册的理解。然后老师概括:电子相册是能在电脑上观赏的静止图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明确主题的,能用数码设备阅读的,能通过网络传播的图片的合集。随着网络及数码设备的不断普及,制作电子相册的人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喜欢把自己制作的这种数字产品在网络上进行个人表达,所以电子相册也是一种媒介信息。第二,电子相册有什么样的媒介属性?前两个电子相册虽然都是以儿童为主题,却带给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个欢乐,一个沉重。而第三个电子相册却让我们看了就想吃!不同的电子相册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正是制作电子相册的作者所想要表达、传递的一种态度感受,作为这个电子相册的观看者———我们的情绪受到了影响!这也说明,电子相册可以传递信息,传递制作者的观点、看法,这些媒介信息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我们的思想感情,甚至是行为。这也是媒介信息所特有的特征,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三,所有的媒介信息都值得相信吗?在“吃货挡不住”这个电子相册中,图片是那么的诱人呐!但你吃过的这些著名的快餐中的食物真的有照片里表现的那么好吗?还有,在那知名的牛肉方便面中,真有那些大块多汁的牛肉吗?为什么会有差别?第四,制作电子相册有哪些步骤?端正制作态度以后,我们需要了解电子相册究竟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现成的范例入手具体分析,概括其流程:明确制作目的,确定主题及风格,选择、编辑处理图片,制作加工(加上“图文声像”的效果),分享。第五,怎么收集照片资料?使用数码设备获取,通过网络搜索、直接搜索或在专业的图片网站上搜索。

(三)独立思考第一步,想一想,与传统相册相比较,电子相册的优点是什么?如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地展示;可随意修改;永不褪色,恒久保存;分享方式多种且快捷。第二步,对比观看三个范例后,分析相册主题,并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体会电子相册制作者所想要表达、传递的特定情感。因此,媒介信息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我们的思想感情,甚至是行为。第三步,观看“吃货挡不住”后,想一想作品的制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媒介信息是有明确目的的,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包含了很多个人意见在里面的,有被加工、被伪造的可能……第四步,化身小导演———初步设想自己的电子相册,填写完成制作步骤的表格。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