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故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目前英汉电影片名互译存在的问题及纽马克(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
在英汉电影片名互译时,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片名中的文化因素,会导致电影译名的误译或者无法很好的表达原片名的内涵。如英文影片《AmericanBeauty》,国内译名为《美国美人》,讲述人到中年的男主人公的困惑与危机,但原影片的含义是指生长在美国的蔷薇科植物,是玫瑰的一种,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而中文翻译则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意义。再如中文电影《卧虎藏龙》,其片名出自我国北周时期的诗《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同时,其中的“虎”与“龙”暗指影片中的一对主人公———罗小虎和玉蛟龙,同时“卧虎藏龙”在汉语中表达隐藏不露的人才之意,英文译名《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无法表达中文片名的意思,tiger与dragon也会令外国观众难以理解。由于电影片名具有广告特性,其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兴趣,使其观看,这就使电影片名的翻译必然要把目的语观众放在第一位,旨在吸引异国观众,实现影片的商业及艺术价值。电影生来就是一种通俗艺术形式,应该归入到纽马克的呼唤类语篇[3]。根据纽马克(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对于呼唤类语篇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是指译者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4]。从交际翻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交际翻译法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强调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进行信息的传递。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译者可以打破原文的约束,充分考虑并利用目的语的文化,使电影译名通顺、自然并迅速吸引目的语观众。如英文影片《Seven》,片名简单却包含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即“七宗罪”,因此,其汉语译名《七宗罪》就很好的突破了原片名的局限,将原片名的含义表达出来,让中国观众对影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又如中文影片《斩断第三只手的人》,汉语中“三只手”意指小偷,因此,其英文译名《TheThiefCatcher》就能够立刻理解片名的含义并对电影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着重讨论在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因素及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都喜欢引经据典,以使交流更生动顺畅,通俗易懂。因此,当电影片名包含历史文化因素时,翻译者要格外小心处理。对于这些影片的翻译,就要在充分了解原影片的内容基础之上,熟悉目的语的历史文化因素,运用交际翻译方法,使译名能迅速为目的语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努力使译文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让电影译名成为点睛之作。
(一)历史人物英文电影《Patton》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史实为背景,讲述的是美国著名将军巴顿的故事。影片刻画了一位骁勇善战又鲁莽专横的美军高级将领,此片名即是以历史人物命名。对于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观众未必了解多少。因此,对于这个片名的翻译,译者就使用了交际翻译法,在理解了原片名及电影内容后,将其翻译成了《巴顿将军》,即在英文片名的基础上突出这个人物的身份,使中国观众知道这部影片的大概内容。中文影片《霸王别姬》,这部影片的片名是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过程中,发生的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生离死别于垓下故事。影片《霸王别姬》描写了表演《霸王别姬》这一中国传统的京剧曲目中的演员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在历经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矛盾而又真实的人性。此片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熟知的,可是对于西方观众而言是陌生的。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独特的,若将其按字面意义翻译成《XiangYutheConquerorBidsFarewelltoHisConcubine》,会使目的语观众产生疑惑,很难引起其观看的欲望。为了使不谙中国历史的异国观众能有效的接受信息,对于这部影片的内容有所了解,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法,省去了“霸王”和“姬”这两个人物形象,将重点放在了“别”的层面上,因此,这部电影被译成《FarewellMyConcu-bine》,使电影片名具有了浪漫的感情色彩与悲剧氛围。
(二)历史典故如英文电影《Hobson'sChoice》就曾被译为《霍布逊的选择》。电影讲述的是身为鞋店老板的Hobson不同意其大女儿与店里小伙计的婚事,可是在三个女儿的共同努力下,他别无选择只能妥协。这个译名看上去没问题,可是仔细了解一下英国历史,会发现这个片名实际上是一个成语,来源于英国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ThomasHobson(1544-1630)是英国剑桥地区驿站的老板,出租马匹。他脾气古怪,不管顾客是否喜欢,总是要求顾客“选择”离门最近的马。于是人们就以Hobson'schoice作为成语,表示没有选择或商量的余地。很明显,《霍布逊的选择》没有做到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就是因为中国观众不熟悉英国的历史,当然对这个词的由来不甚了解,不能很好的品味出原名所要传达的意境,而《女大不中留》则更能体现原片名的含意,这句中国俗语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所以在翻译时务必要注意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文影片《赵氏孤儿》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著名故事为蓝本,讲述春秋时期忠臣赵氏被陷害惨遭灭门之灾,临终时嘱咐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设法保住他的儿子,让他为赵氏一族报仇,两人为了实践诺言,历尽千辛万苦,不惜牺牲性命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最终保全了赵氏孤儿,并帮助赵氏孤儿开始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这样的历史典故对于英语国度的观众是陌生的,因此,全面了解电影的内容后,其英文译名Sacrifice(牺牲)则更能传达电影的主题,也更符合目的语观众的审美观与语言表达。
(三)神话传说与文学作品有时,译者可以借助目的语的神话传说,使电影译名生动,传神。如英文影片《WaterlooBridge》,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讲述的是一位英国军官与一名女舞蹈演员在二战时期悲惨的爱情故事。由于战争带来的种种不幸,女主人公最终在泰晤士河的滑铁卢桥上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这个片名直译应为“滑铁卢桥”,而此滑铁卢桥非彼滑铁卢桥。故事片中的桥是英国为纪念威灵顿公爵打败拿破仑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而在泰晤士河上修建的滑铁卢桥。若译为“滑铁卢桥”会使中国观众误以为这是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而这部影片却与这个主题相去甚远。在这里译者很好地结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借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蓝桥相会的传说[5],将此片名翻译成《魂断蓝桥》。这个译名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译名。同样,译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语的文学作品,来开展电影译名工作。如中文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片中的主人公是耳熟能详的两个人物。而外国观众对这个故事却是知之甚少,如何能让异国观众从影片片名中立刻知晓这部影片的内容呢?译者成功地打破了原文的限制,完美地利用了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因素,将其翻译成了OrientalRomeoandJuliet(《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西方人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们所熟悉的人物,这两个人物出自于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著,这个英文译名采用了交际翻译法,能迅速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使外国观众能很快知晓这部影片的内容与主题思想,引起其观看的意愿。以上这些影片的翻译都充分考虑到原语与目的语历史文化的不同,从而使目的语观众迅速理解原语片名。
三、结语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具有持续的生命张力。响亮的品牌会给企业带来滚滚财富。品牌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日趋重要。市场竞争关键争的是一个名气和牌子。现代社会商品种类繁多,消费者难以在购买时确切判断其质量、效用,往往就是根据其品牌来做出购买取舍的。企业竞争,先是重加工,后转为重质量,再转为重品牌,今则进一步转为重知名品牌。虽然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国内名牌的实践,不少地区都积累了创牌经验,国内的名牌产品也有了比较高的知名度,但我国目前仍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在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100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内地没有一个品牌入选。在2006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和台湾)有22家企业入选,以垄断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为主。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内地只有宝钢、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入选。由于缺乏凭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商品的销售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利润率极低,频频遭受输出国的反倾销报复。因此,打造商品品牌是我国商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的当务之急。“十一五”时期,我国要着力打造商品品牌,努力形成10个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中国自主品牌。
如何打造?当然得依据自己的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鉴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多历史文化脉系,出现过好多历史名人、名著、艺术作品、城池及军事设施,发生过好多重大历史事件,利用历史文化来打造就成为必然选择。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可起到以文化提升品位、凸显特色、借名扬名的作用。我国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虽然原因很多,但与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文化品位低、特色不彰、无法借名扬名有密切关系。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要把握两个要点:
一、原则恰当,摆正战略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要把握以下四点原则来摆正战略方向,否则就会目标不清,愈行弥远。
1、合乎当前商业需要。如不合当前需要,再好的文化在也无利用价值。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的过程同时也是个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筛选的过程。要针对当前影响我国品牌打造的各种因素,利用历史文化补其偏,救其弊,构建我国商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我国之所以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原因主要有五:(1)许多习俗、制度引导人们从众从俗,因循守旧,抑制个性生成,扼杀求异型思维,不利于创新,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2)对人才重视不够,人才观念出现偏差,不把功绩、能力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学历、职称和资历,不仅不能使拔尖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反而存在逆向淘汰机制,庸劣者步步高升,卓异者屡遭厄运。(3)缺乏精准精神,粗浅浮躁,浅尝辄止,不能精益求精,将事业推行高峰,而是停在半山腰。(4)缺乏诚信,背约欺诈现象屡屡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泛滥。(5)智谋不足,决策屡生失误,常遭人暗算。可针对这些现象,补偏救弊,构建创新、重才、精准、诚信、机智的商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能够利用的文化,各地千差万别,对河北来说,不妨借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体现的改革创新精神,燕昭王“黄金台”的故事所体现的对人才的重视,祖冲之、郭守敬等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精准精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所体现的信然重诺、尽节守义的诚信精神,蔺相如、纪晓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高度智慧,构建河北创新、重才、精准、诚信、机智的商业文化,提升河北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河北企业进行良性竞争。
2、与当地紧密关联。所利用的文化要为当地所专有,使人能通过历史文化联想到本地。如人皆知邯郸是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相和”、“邯郸学步”、“黄粱梦”及“二度梅”故事的发生地,秦始皇及美女罗敷的出生地,赵王陵、赵王城及武灵丛台的所在地,一想到这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及历史遗迹,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邯郸。邯郸就可利用这些历史文化来打造邯郸商品品牌。
二、方法得宜,找到可行之策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天然素材。辽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思想给养,契合思政课的价值要求。铸入革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引入革命遗址是用好用活辽宁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为新时代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的重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辽宁历史文化;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思政课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历史底蕴的凝结,是发挥“教科书”“营养剂”作用的天然素材。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在充分挖掘的同时,认真整合、有机融入、做好传承,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
一、辽宁历史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思想给养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反映了地区一定的文化特质与精神风貌,与其它物质资源相比,具有更高的价值性和不可交换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定格在辽宁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辽宁历史文化。辽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贯穿古今,纵横南北。
(一)古代文明史中的辽宁踪迹
辽河流域悠久而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查寻历史脉络,探寻华夏遗踪,辽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起家于辽宁新宾的女真人创建的。金牛山遗址、新乐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见证了这片土地的伟大传奇,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满族文化更彰显了这个民族的厚重底蕴[2]。时至今日,璀璨辉煌的辽文明绵延不绝,依然左右着新时代辽宁人的气质形态与性格基因,造就了辽宁人质朴的品性、钢铁般的意志、海纳百川的气度、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二)近展史中的辽宁印迹
《酒世界》2015年第9期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根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繁荣于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艰苦实践。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汾酒文化为切入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文化专题片《汾酒文化畅想曲》创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汾酒文化畅想曲》;创作意义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性文化。其中,最基础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借助正史的官方文化体系,二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官方文化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弘扬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就是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同时,弘扬的基础在于传播,只有不断扩大传播的范围和领域,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2.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星光灿烂,胜若繁星,酒文化堪称是其中最灿烂的一种特色文化。因为酒文化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真可谓“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作者:王哓玲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反映个人对客观事物及特性的总体评价。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有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价值意识,这也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在西方,“个人主义”却是一个褒义词,有着相反的意思,它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有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奋斗拼搏的意思。价值观的差异也导致了同样一个词语,如果按原义翻译过来,势必会造成同字不同义,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对于文化的交流就存在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所以在翻译中,应该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将西方文学语言文化中所表达的引申意翻译出来,才能更贴切地表现出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内涵。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体现在包括精神、物质、行为等诸多文化方面,它是语言与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人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比如“中庸之道”、“理论联系实际”等。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逻辑思维,他们经常对事物本身进行研究与分析。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认为万事都有可取之处,而西方人则更强调自己的观点。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也存在很多不同。西方的逻辑思维作用下,使西方民族的语言中以主谓语为主要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却以动词为核心,强调整体的完整与协调。
西方文化渗透下的英美文学
古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学历史发展的发源地,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中,所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哲学、信仰等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神话
[摘要]从2008年开始,好莱坞推出了《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引发了观影的热潮。借助影像制造的虚幻世界,影片貌似只是单纯的童话故事。而依据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而言,影片则是传达信息的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功夫熊猫》系列不啻是电影展示其文化意义的典型样本。文章从文化的借鉴———东方想象与符号构建,文化的隐喻———意识形态编码与历史文化消费,文明反思与价值重建三方面,由《功夫熊猫》系列看电影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功夫熊猫》;电影;文化意义
电影是一种视觉娱乐,但是从文化意义的角度而言,其功用绝不仅仅在娱乐。电影不仅仅是用高科技和影像手段精致包装的视觉玩具,也不只是专门牟取大众财物的视觉商品,更不是专门用来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杂耍舞台。而是一个“充分化的电影文本”,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和意义指向。电影的发展历史表明:一部成功的影片必然显示出它的文化意义。这些意义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敏感、对现实社会主题的洞悉、对大众心理的体察,等等。因为观者的兴趣中心时常是处于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坐标上,离开现实和文化的观照,一个单纯的故事往往很难获得观者普遍的认同。这是电影的国家/社会/文化属性,也是其彰显的文化意义。从2008年开始,美国好莱坞连续推出了系列电影《功夫熊猫》,引发了观影的热潮。《功夫熊猫》系列以熊猫为主角,运用动画的性质、喜剧的基调、功夫的题材,讲述了一只肥胖可爱的熊猫成长、拯救世界的简单故事。借助影像制造的虚幻世界,影片貌似只是一个单纯的童话故事。而依据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而言,影片则是一个传达信息的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功夫熊猫》系列不啻为电影展示其文化意义的典型样本。
一、文化的借鉴:东方想象与符号构建
《功夫熊猫》系列创造了一个经典的东西文明互相借鉴、想象,乃至符号构建的视觉载体。它是西方世界首度把人见人爱的大熊猫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中国功夫搬上银幕作为故事主线开展。对于其中的重头戏可说非常重视,如特意请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功夫明星成龙来声演灵猴,在华丽炫彩的动画包装下,其潜藏的内核是关于中国文化、历史的想象和暗喻,而绝非仅是一只熊猫的个人成长史。浣熊、残豹、龟仙人的夺权与叛乱、“太监小张的一缕羽毛”、平淡无奇三教九流、美味的面条、流传已久的秘籍、无极拈花指、胖熊猫几天之内悟道、中国风音乐、禅灵鹤用毛笔写下的“禅”字……《功夫熊猫》系列可以说是用影像作为载体的方式,用一种完全西方化的技艺演绎出一段有关中国及其文化的动人故事,既是中西合璧,又超越归属,因为其中淫浸着来自西方世界的想象和符号构建。作为视觉文化所承载的功能和意义是迈向国际的,它所呈现的是对于不同文明与文化,既做沟通、借鉴,也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误解、想象、符号构建。一方面,《功夫熊猫》系列是作为中西文明、文化之间相互了解、沟通、借鉴、阐释的媒介而出现的,它利用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潮流消除国族、文明之间的边界。这是在“文明冲突”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大众文化形态,最为彰显也最值得珍视的文化意义。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艺术,利用影像、音响的“中立价值”和普世性,令全球和中国产生联系,把中国想象带到了好莱坞、西方人的生活与想象空间。
《功夫熊猫》里,充斥了西方人最喜闻乐见的中国事物:熊猫、中国功夫、武林江湖、神秘莫测的武功典籍、中国传说、温暖的人情味道、中国美食、中国禅宗、中国音乐、皮影戏、古典建筑、八卦图……影片仿佛是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的集体展示,当导演努力营造出一个个西方世界所陌生而好奇的中国影像和聚焦于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时,实质上也展示了试图了解和沟通东西文明的善意。它所承担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相遇。另一方面,功夫、熊猫与电影本身,一开始就是作为传统的东方文化及想象的承载对象而被制造产生的。《功夫熊猫1》的开头,导演迫不及待地用三个镜头完成了看似深具仪式的开场:一家热闹十足的中国风情的面条店俯瞰镜头、仿佛中国某地公园酣睡中的熊猫的头像特写,中国功夫的拳头晃动的特写,在这样的一系列镜头中,熊猫、面条、中国功夫与其说是作为故事的主线呈现给观者,不如说是将充满了东方想象与符号的古代中国印记粗略而笼统地展现给西方观者。在以后的剧情里,故事的主题转向了“宫廷政变”、权谋的较量、黑暗的专制隐喻、愚昧的民众———这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最为普遍的解读和想象———此刻,熊猫和其“功夫”实质上被意义搁置,熊猫本身的成长、对恶势力的抗争的剧情反倒成为一种插曲存在,甚至是合理的点缀和推动力量。此时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不过是西方人眼中“合适的存在”,是重新编码后的西方意识形态展露,是文明优越感的俯视。明白至此,方能透视电影展示的是文化解读的媒介功能,是不同文化、文明之间试图互相阐释又充满错位的机制存在。
二、文化的隐喻:意识形态编码与历史文化消费
任何电影制作都可以说是语言与图像编码的产物。意识形态编码与历史文化消费的一体化是《功夫熊猫》展现出的特点,也是其文化意义的展露。电影的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制造本身有着深刻的渊源和附属关系,《功夫熊猫》这类“侠义文化”“动漫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源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耽想、图解,乃至自我安慰。虽然它还是一部带着西方人理解的侠义片,一部习以为常的动漫,但显然已经不再是表现“锄强扶弱”“践行正义”这些传统的侠义片或者好莱坞惯用主题所能完全解读的了,它对政治、人性、功夫的反思,对权谋争斗的批判,对平静生活向往,已经超越了其表面内容所能涵盖的意蕴。它展现出电影在文化上的隐喻功能:一套无时不备的意识和道德编码及文化消费机制。当为拯救苍生,熊猫阿宝苦练“功夫”,与父亲踏上归途之时,也是在走向观者的意识形态灌输和历史文化消费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精神命脉,特别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安徽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方面综合研究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安徽文化,成为一种无形的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诸多方面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要想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安徽的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需要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来突破传统的传播方式。动漫这种独特而新型的艺术形式,凭借全新视觉艺术效果,完全可以做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切实可行地实现向不同受众传达高质量信息内容的作用。不但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也可以重现历史,通过夸张和拟人的表达方式,影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人生与社会做出反思,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乃至社会现象。目前,虽然安徽的动漫市场依旧面临一定的局限性,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地动漫产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已经如火如荼,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亟待挖掘。因此,动漫设计对安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成为历史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竞争力远胜于传统传播途径,其传播特点与方法都顺应于时代的发展中的社会需求,也势将担负起对安徽历史重新解读与呈现的重担。研究这种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对认真汲取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无论是传统动漫还是新媒体动漫,也都将在地域文化推广过程中彰显出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传播主力。
一、安徽文化传播的尴尬境遇
安徽省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资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脉络,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徽文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始祖有巢氏在巢湖流域“构木为巢”,为中国建筑史奠下了第一块基石,成为安徽宝贵的历史文化。正如越来越被当代“理性社会”所遗忘的工艺史,应该坚信是物质文化史的重要部分,它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反映人类文明行为的特性,使文化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鲜活性,具有久远价值[1]。然而,安徽文化的传播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多元化信息混淆视听近年来,由于安徽处于快速发展期,快节奏的时代浪潮令信息来源多而杂,反而导致社会整体上对安徽自身本土的东西缺乏了解,或模拟两可、似是而非。
2.对安徽本土文化的关注两极分化严重虽然当代社会对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但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都非常重视,但往往局限在关注学者等特定群体层面研究的内容,本土文化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与重视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安徽传统文化的部分遗失。
3.地域文化宣传手段缺乏创新旅游等行业在传播本土文化时,往往缺乏创新,弃置当地大好资源不用,一味盲目模仿其他地区,久而久之,必然丧失历史原貌和本真,导致文化遗产的缺失。
4.宣传安徽文化的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不多目前,安徽文化传播手段依旧多为传统途径,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新型传播媒体的优势,开始利用新媒体来制作文化精品,但依旧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方法上更是处在探索期。
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必定经历着从建设初期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的外向型建设迈向注重地区景观改造、地域人文环境包装的城市软文化品质的内涵型建设阶段。随着文化资源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被日益认同,作为人类伦理与信仰、礼仪与交流的精神支柱的—民俗文化重要资源,掀开了新一轮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争夺战。作为传播与推进文化资源的桥头堡,被视为“黄金产业”、“朝阳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1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由当地独有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精神思想所产生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价值指向。一种民俗文化的产生背后往往有着多彩多姿的传说故事。地域民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的传承与保护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软资产,城市的精神灵魂。民俗故事给本土文化增添乡情,赋予丰富的情感寄托,挖掘民俗文化故事资源来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文化体验与展现的重要手段,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上起到共生发展的作用。城市依靠创意文化产业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依靠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达到提升城市品位气质、美化形象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新加坡与鱼尾狮、哥本哈根与美人鱼、雅典与雅典娜、广州与五羊,这些城市都与一段或壮烈、或凄美、或传奇的民俗传说故事紧密相连而闻名于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题材,美丽的传说故事也为城市的创意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元素。例如,每个游玩过济州岛的人都会带回几个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老人。地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故事为产业转化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与资本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本与源。因此,民俗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承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置于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然而民俗文化作为软资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承落地,利用创意文化产业丰富的业态形式为载体将文化故事进行融合、再生、落地来实现无形资本转化成有价资产的最有效的推广方式。无形资产的人文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在文创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中通过现代化行销商品化运作能更好地维系民俗文化与现代工业之间的纽带。
2杭州民俗文化故事传承特点
杭州,浙江省省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之都、休闲之都、南宋皇城,千百年来城市的变迁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不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资源,文化积淀厚实。身处长三角腹地的杭州,地域文化中虽没有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不像湖南、湖北、陕西地处中原腹地,有着厚实楚汉文化、秦唐文化等民族发展历史民俗文化,看似处于民俗文化的沙漠地,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历史民俗文化不同,杭州却有着其吴越文化、南宋皇家文化、市井文化所影响下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衍生出的数量众多的古老丰富的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典故,但是杭州民俗典故的传承受到特殊地域、历史、人文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发展特点。
(1)以“一湖、一江”为中心内核进行传颂。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总量巨大,分散于杭州市八个区、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内。但杭州的民俗故事、民间传说三分之二的题材集中与杭州市内,围绕着一湖、一江(西湖、钱塘江)而展开传颂。《明珠西湖》《断桥相会》《金牛湖》《运木古井》《苏堤》《六和填江》《钱王射潮》等著名的民俗故事都与西湖、钱塘江以及周边的各个景点密不可分,可见西湖、钱塘江是千百年来孕育杭州民俗的文化发祥地。
(2)以南宋皇室、历史名人为题材进行传颂。杭州隋朝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自南宋建都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商贾、士大夫随着北宋皇室集中杭州,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皇家的习俗。这给杭州民俗文化故事的创作与传承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如《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油炸桧》《西溪留下》《馒头战》《八卦田》《棋盘阵》都与南宋皇家以及此时期的名人士大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得杭州的民俗文化平添了皇气与书卷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