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理论知识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前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由于工业化而产生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之泛滥。尤其是环境灾难(environmentaldisaster)的频仍发生,使世人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环境组织最初均强调训练与再训练专家及技术人员,以迎合专家人员的迫切需求。但是,各国逐渐发现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大众各层人士的行为,非环境专家所能解决,除非人人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方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之道端赖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召开人类环境会议(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heHumanEnvironment),会中建议联合国应发展国际环境计划以协助各国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遂于1974年正式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划,世界各国均大力推行。
1977年10月联合国在前苏联的伯利西(Tbilisi)召开国际政府环境教育会议,会中制定的环境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环境和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会中曾决议:在发展环境教育计划时,必须考虑伦理的价值,环境教育应以产生认知和价值为目的,藉以改进生活品质。
1991年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发行的通讯Connect,以"全球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AUniversalEnvironmentalEthic-TheUltimateGoalofEnvironmentalEducation)为主题,论述环境伦理的重要性。文中指称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他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
二、人类中心主义阻碍伦理信念的演进
所谓伦理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环境伦理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伦理的内涵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
为了了解和掌握在校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认识与意见,以及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笔者特进行了问卷调查.
1.1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对“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认识进行的.81.5%的教师认为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促进教学, 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62.3%的教师对于课程、反思型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等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理论、隐性课程则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方面有:科研能力(7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51.4%)、学生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心理知识(50.6%)、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49.4%)、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39.6%).有78.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加强说课、模拟课堂训练,增加实习的时间与次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走进小学课堂,亲临教学现场,缩短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2对师范生进行的调查2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作用较大;12%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63%的师范生认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好;54%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置不够合理有效;42%的师范生认为教学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渗透不够.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困境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蓬勃兴起,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淡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界于语文与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有些院校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进行整合,归属于教育学专业;有些院校将其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并将其当作点缀课程.教育课程门类单一、教学时间偏少,忽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受到公共课程挤压,课时一再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立体发展模式.
2.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设立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晚,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般情况下,该学科教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但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二是由教育院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分析得深入而透彻,但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缺少鲜活的课例,理论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但习惯于用实践代替理论,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3]因此,缺少具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又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的优良师资.3.3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教学中,缺少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课程培养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则不够重视;重视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忽视广博知识的掌握与个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活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新课改教学理念涉及较少,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而淡化教学论部分,所授理论知识空洞,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师范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活动很少,备课、试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也很少.没有充分拓宽教学视野和课程空间,很少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合作探究等,深化师范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教学实践措施不够扎实有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很少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少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使训练,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与讨论交流,缺乏相应的检查督促手段,教学技能训练、教案设计、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形式,致使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逻辑性,缺少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了解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搞不清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不会分析教材,照抄教参与教案“.三字一话”基本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感知,谈不上熟练掌握,有关课件制作更是大多数师范生的知识盲点,难以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实习时间短、方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培养起相应的教学素养.
摘要:传统高职教育方式未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互为融合,大部分课程知识是由老师加以讲解,而未加以实际操作,实践则是依靠学生来实际操作完成,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脱节。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方式在高职电子电工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本文对理实一体化在高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高职;电子电工教学;应用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进步,各个行业的自动化技术也正在逐年的提高中。对于从事技术行业的工作人员而言,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电工技能,继而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也备受关注,尤其是电子电工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诸多高职院校未深入培养专业人才,导致学生无法将其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导致人才资源浪费情况出现。传统教育方式无法保证高职电子电工教学的整体质量,继而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传统高职教育方式未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互为融合,大部分课程知识是由老师加以讲解,而未加以实际操作,实践则是依靠学生来实际操作完成,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脱节。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方式在高职电子电工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一、我国高职院校电子电工教育教学的发展基础现状
(一)教学局限性强高职院校在电子电工课程中本应该重视实践性,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去。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电子电工教育具有较大局限性,所以教师往往将教学范围局限在课本中,未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仅仅是学到皮毛而已。
(二)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是引导学生最为主要的对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但是,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电子电工教师存在素质不够高问题,诸多教师仅仅拥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教师未结合企业出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来加以教学,仅仅依靠书本理论知识,因此无法更好地教育学生。(三)电子电工教学内容不够先进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较为落后,继而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更为先进的电子电工知识。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和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学生无法掌握清楚。只有单纯枯燥的理论内容,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高职院校电子电工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育也取得相应进步。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出现教师纯讲理论而未进行实践操作的情况。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课记笔记,教师也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上述操作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不够宽阔,最终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电子电工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一旦未充分理解基础电路原理,势必会失去学习兴趣,严重者出现厌学逃学心理。基于此,必须在高职院校电子电工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的实施能够加大学生对电子电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继而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
一、文化素质
1.坚实的基础知识
通晓基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系统的专业知识
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了解学科的科技前沿、学术动态,懂得相关学科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自觉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不断为教学工作储备能量。
3.较高的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和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体化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依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能选择恰当时机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传授給学生。
4.具有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一体化素质
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工作中,“一体式”教学主要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育相互整合,打造成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证券投资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实践技能,提升教育工作效果和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的证券投资学人才,为教育工作的创新性、高效化开展夯实基础。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证券投资学教学中为了培养专业化、优秀技能型人才,应积极采用“一体式”教学模式,创建完善的教育工作体系,达到预期的教育指导工作目的。
1“一体式”教学在证券投资学中应用的意义
1.1能够提升力量教育有效性
证券投资学的教育工作中开展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教育活动,可以借助有关的案例内容为学生深入性、系统性的讲解理论部分,简化抽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增强教学指导的效果,提升学生各种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增强教学工作的实施效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证券投资学的“股票交易”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将理论与案例相互结合,为学生讲解股票交易作假的案例,使得学生在案例内容的帮助下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促使理论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
1.2能够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
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相互整合,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关于实践学习兴趣的良好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枯燥、单一理论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实践有关的知识点、操作项目,在灵活性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为学生打造生动性的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证券投资学中“技术分析”相关知识期间,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通过月线进行黑马股票的挑战”,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和了解,月线换手率在50%以上的股票,还有最低连续月方面的股票,使得学生掌握具有较高潜力股票的类型和特点,这样在合理进行教育指导的情况下,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兴趣。
1.3能够促使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发展
投资证券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用“一体式”教学法,除了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案例实践性的内容相互联系,还能为学生开展相关的专业见习活动与实习活动,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企业的岗位工作领域中,接触社会有关的岗位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还可以为其日后在岗位中参与工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夯实基础。
(一)蒂蒙斯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形成基础
蒂蒙斯创业教育在百森商学院始终坚持“在探索创业规律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着学术理论和现实实践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灵活的教学,才能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孙亚玲,2004)”学术理论和现实实践的矛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而教学作为解决困难的手段或途径,也需要合理的教学理论来支持和指导。教学理论是探明教学的规律,阐明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又应当怎样教的一种理论。由于蒂蒙斯最先开展创业教育的时期是美国正处于恢复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旧有的教育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目前的社会急需的是有着实干精神、创造能力和敢于尝试的人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蒂蒙斯创业教育培养的具有创造能力和实干精神的人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蒂蒙斯创业教育重视实践的教学过程,摒弃了过分依赖经验来学习知识的误区。实践是创业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当然,蒂蒙斯创业教育虽重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也没有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让受教育者不仅从实践中学会如何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总结经验,指导自己下一步地创业实践。
(二)蒂蒙斯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
以实用主义教学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纵观蒂蒙斯创业教育过程,其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6个步骤),即学习目的——理论知识学习——总结——习题——思考题——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蒂蒙斯首先是让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有一个的系统的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受教育者更能生动地掌握理论知识。此外,在每一章节结束后,蒂蒙斯对理论知识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之更有系统性,也便于学习者对知识一目了然。接着,蒂蒙斯安排了习题练习。这些习题,使受教育者从新回顾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加巩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如果说习题是让受教育者巩固知识,那么紧跟习题后的思考题便是拓展受教育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不仅训练了受教育者的思维,也发展了其思考能力。当然,最后的案例分析,便是这一章节的系统练习。蒂蒙斯所选的案例不仅具有时代性(一般这些公司或人物都还存在),更具有代表意义,一般都集中体现所在章节的理论知识,并分析这个相关案例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吸取教训,让创业者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有效地避免错误,快速走向创业之路。这6步骤是统一而不分离的,蒂蒙斯在每一过程中无论是论述理论知识还是列举案例分析,都处处为学生考虑,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最大程度的掌握有关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能力。
(三)蒂蒙斯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蒂蒙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
1.创业教育问题教学模式蒂蒙斯在其课程设计中,关于问题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每一门课程中都有,如在“创业企业融资”课程中。蒂蒙斯在问题设置上不仅设有习题还有思考题,习题是使受教育者巩固所学习的基础知识,而思考题则是训练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个性、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显然,蒂蒙斯的问题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问答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创业教育案例教学模式蒂蒙斯在进行创业案例教学,充分考虑让业界人士(实际的创业者)参与教学。如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老师,他们本身就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安排受教育者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此外,蒂蒙斯在教学过程,通过安排业界人士跟学生们座谈,给学生们搞讲座,通过他们的创业过程报告形成一种鲜活的案例教学。由于学生与业界人士“零距离”接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创业的分析能力。
一、会计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资源问题。最近几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中级专业人才数量有所增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但是,相比于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劣势十分明显,许多教学条件达不到高层次学校的要求。以会计学专业来说,中等学校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不足,依旧沿用了早期会计理论的课程资源,这极大地约束了专业生的知识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专业学校依旧采用旧理论资源,显然不符合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技能考核要求,且容易误导中专生的学习方向。
2.框架问题。从理论知识的框架构成看,中专学校未能科学地组建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应的会计理论知识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理论体系相对混乱。会计教学并非单一的理论学习,而是要与其他理论课程相互融通起来,才能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部门规定,会计学专业涉及到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理论内容,只有合理地安排理论知识结构,控制主要理论在会计教学中的比例,才能达到预期的专业教学效果。但是,中专教师对会计理论体系缺陷的认识有限,尚未意识到会计理论框架的缺陷。如:课堂上过于注重会计书本教材的讲解,对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知识未作介绍。
二、中专生学习会计理论的意义
1.教育意义。学习会计理论是中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其要求学生努力学校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从会计学专业教学角度考虑,坚持教学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显著改善了课堂教学中的工作质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会计学专业知识内涵。对于教师而言,其在中等专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可以加快会计教学工作的优化进程,保证会计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指标要求。此时,学生在教改过程中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摆脱了会计学习低效率的困境。
2.职业价值。中等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而中专业最终是要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其职业价值,学好会计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论是一切社会实践的总指导,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中的任务。中专生努力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不仅丰富了其大脑思维中的知识储备量,也能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范围,为今后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另外,现代企业开始注重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专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相关的知识,也有助于未来的从业工作。
三、新时期中专生会计理论教学的探究
1.弄清类别。弄清会计专业基本类别是学好会计理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主张学生掌握会计学中的两大类别:一是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二是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一、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价值被当作对主体需要或利益和兴趣的满足,其本质是从工具理性层面规定价值。技术理性来源于韦伯(MaxWeber),他认为理性可以分为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形式理性也被称为工具理性,〔5〕是实证主义的实践认识论。〔6〕布鲁贝克(R.Brubalcer)认为知识是技术行动的基础,是工具理性最基本的特征。〔7〕舍恩(Schon)认为技术理性有三个基本假设:①教育情境中的所有实践问题都有普遍通用的解决方案。②这些解决方案由教育情境以外的行政中心或研究中心来开发。③开发出来的解决方案可通过公开发行的出版物、教育训练或者行政命令手段等来贯彻执行。〔8〕技术理性把能力作为其核心,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能将其用于实践,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技术理性下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把物质第一性当做客体第一性,把客观性、物质的根源性、规律的决定作用等,统统归结于客体本身,却忽视或回避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9〕
(一)教师教育目标:注重工具人的培养,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
技术理性把培养具有熟练技术的工匠型教师作为目标。把理论知识的获得放在首位,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师教育关注的是技术效能。受技术理性影响,师范院校将外显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行为方式和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首要追求。如强调确立细致并且可以精确预想的客观标准、标准化的培养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标准化的评价手段等。其最终结果忽视了教师的人文精神以及个性需求。
(二)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学科本位,忽视教育实践
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认为教育中具有普遍的可循的规律,教师只要掌握了理论,就能将其应用到教育情境中去。技术理性主导下的理论知识学习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在能力上和实践上表现得更好;理论知识必须基于科学研究。〔10〕因此科学知识成为了学校课程的核心。受技术理性的影响,教师教育的课程是理论专家建构的,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只是传递和消费这些知识的专业人员,其本身是不能够创造和建构理论知识的。
(三)教师教育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教师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技术理性下的教学受斯金纳(B.F.Skinner)程序教学理论的影响。斯金纳认为教学是非情景化的,可以通过程序化设计有效地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程序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只需参照教学手册等工具书,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强调专家或教师将现成的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