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当代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专业课,但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两门专业课的认知程度不足,不能够从正确的角度认识两者的关系。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联系角度来进行分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共同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二者从不同的角度都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两者理论的基础,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持有正确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关键词:
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足
威廉•配第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指出:“我所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从威廉•配第以来的一切这样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相反,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要服务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能对资产阶级的经济从质上进行分析,所以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又区别于重商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是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完全科学的。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古典政治经济学起源者威廉•配第在他的著作《赋税论》最早提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命题。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威廉•配第曾说:“还不确定而概括地谈到商品的价值是由等量劳动来计量的。”“劳动种类的差别在这里是毫无意义的——一切只取决于劳动时间。”但是威廉•配第没有区别好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没有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仅仅认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但是他没有区别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继承和发展了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使得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独立科学的体系建立起来。亚当•斯密指出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特征,他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还认为商品价值有工资、地租、利润三种收入共同决定和调节的,现在的学者将这个理论称为“收入决定价值理论”。在亚当•斯密之后,大为•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形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写到:“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时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研究得出的批判性的最后成果;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分析清楚到底什么劳动决定价值,使得以后的理论带有非科学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科学性但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科学部分也有不科学的部分。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共同的来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开展实践探索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在科学回应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启。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此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初步探索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新模式。这些重大思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初步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党的十六大后,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一系列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善了。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央首次明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命名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等诸多层面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其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强调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决不能脱离现实,超越阶段。其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应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其四,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强调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完善各种福利政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其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一定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七,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在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八,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具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相一致的部分,也有其突出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中国色彩。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坚持和继承,二者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二者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首位;第二,二者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研究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规律;第三,二者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要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第四,二者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都坚持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第五,二者的基本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着重探索和揭示中国特定国情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一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重在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当代中国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经济事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重点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本质,着力探索和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加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的特殊本质。二是在理论观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规律,以及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观点、新思想,讲了一些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讲过的“新话”,如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强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经济运行上,强调“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强有力的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对外开放上,强调“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独立自主相结合”;等等。这些全新的经济发展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的要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丰富的科学内涵,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又结合时代主题和要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创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创新性发展。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范式——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理论可以被考察研究,以确定理论的可驳斥假说,它是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的一种符合逻辑(通常用数学技术)的仿真。具体讲,比较静态分析是通过逻辑(或数学)运算,模拟理论的可驳斥命题即检验条件是什么,从而为理论的验证提供方法。用比较静态分析对陕西省“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分析显示,此战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随着战略的实施即政府投资对极化地区的投入,其产出增加应该比其它地区产出增加大,否则这一战略就不成立。也就是说,如果陕北或陕南经济发展更快,集中投资于西安等中心城市,并不是更好的战略。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比较静态分析,一线两带,
(一)引言:经济学与科学研究框架
经济学的定义,在诸多经济学理论教科书中,多有陈述。经济学从其研究对象来说,属于社会科学。在诸多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又如何同其他社会科学区分?这就要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说起。
经济学是不是科学?是科学,就要有其科学性的研究框架(scientificmethod)。物理学是科学无人异议,为什么?因为有其科学性的研究框架。以物理科学为例,科学性的研究框架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对要研究的现象的观察,得到研究对象的信息或数据。比如牛顿观察到苹果掉到地上而不是其他方向。第二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产生普遍性的假设,并根据此假设推导演绎出理论。比如牛顿假设物体有吸引力,并且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第三是对理论按严格逻辑所推演的或暗示的结论,通过具体的某一现象进行检验验证,事实与理论推演的结果一致,理论保留,并等待被进一步检验,否则,假设就是错的,当然由此假设推演的理论也就不成立。比如由万有引力定律所推演的太阳系的行星,其质量等等,都不驳斥其理论,理论被保留。
作为一个理论——科学框架的一部分,它要解释或预测一系列现实世界的各种客观存在,他的结构应包含三个部分:
1.主张或公理(assertions,orpostulates)。可表示为集合A={A1,…,An},如万有引力定律理论的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等等,经济学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遵行效用最大化原则等,他们都涉及到理论构造中的研究对象的普遍性行为,具有不可观测性。
2.假设或实验条件(assumptions,ortestconditions)。可表示为C={C1,…,Cn},在这一假设下,主张或公理要被检验。假设(assumption)与公理(postulate)不同,假设或实验条件由可观察到的现象构成,而公理是关于抽象事物的广义陈述,不具体指某事物,具有难以观测性。假设连接了理论构造与现实世界,它必须是现实的。一般形式为:如果…(可观察到的行为,现实世界会发生的事件)……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起构成了严密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在揭示经济规律、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推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并且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弄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十分重要。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来实现自己。比如,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在生产中就处于支配地位,同时占有劳动产品。
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所以,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同样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就是从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入手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调整,适合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革从理论上说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对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论述,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商品二因素理论。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社会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社会、为他人的;商品使用价值一定是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价值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比较关系。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关心的是商品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关心的是使用价值。生产者之所以也关心商品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并论证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价值量理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叫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形成的比列关系不同对商品生产者影响不同,只有当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才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所以在现实生产中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中获得价值差额。无论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现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都是如此。
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除了受商品价值决定之外,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到价值以上;反之,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降到价值以下。商品价格总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它可以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当然,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克服价值规律对经济生活调节的这种消极作用,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都缺少不了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现代经济的调节机制是价值规律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结合。
法律经济学从萌芽、初创、产生到发展,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演化,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及实务界中影响深远。但,国外学者至今仍未对“法律经济学”这一概念达共识。由于法律经济学涉足经济学与法学两大领域且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法律经济学拥有不同的学术世界观,加上,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围在不断地发展,“法律经济学”也因此被冠以不同的称谓、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就名称而言,LawandEconomics、EconomicAnalysisofLaw、EconomicApproachtoLaw、Eco-nomicsofLaw、JurisprudenceofEconomicAnalysis等都被不同的学者所采用。其中,LawandEco-nomics(法律经济学)和EconomicAnalysisofLaw(法律的经济分析)是最普遍的名称,并广泛运用于各种英文文献中。这里,以“法律经济学”一词统称上述不同英文称呼,即广义的法律经济学。虽然大多数学者对这些名称不加以区分,但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分析方法赋予了法律经济学不同的内涵。比如,《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中就分别从经济学、法律、批判法学、哲学、女性主义等视角探讨法律经济学。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法律经济学又可划分为芝加哥学派、耶鲁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马克思法学理论;有学者将法律经济学划分为实证学派(PositiveSchool)、规范学派(NormativeSchool)和功能学派(FunctionalSchool);也有学者从学思想出发,把法律经济学区分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左派共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古典自由主义六个学派①。一般而言,国外经济学界趋向于将法律经济学谓之“法律的经济分析”或“法和经济学”,认为法律经济学是归属于制度经济学的一种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研究方法或学科理论。国外法学界也将法律经济学谓之“法律的经济分析”或“经济分析法学”,认为法律经济学是归属于法理学范畴的一种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研究方法或学科理论②。我国学界在引入国外法律经济学概念时,也没有摆脱国外学者的影响。特别是在法律经济学究竟是一种方法还是学科理论,究竟是一种法学方法或学科理论,还是一种经济学方法或学科理论,至今仍无定论。兹就主要观点及理由,评述如下:
一、作为研究方法的法律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
从方法论角度定义法律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也印证了法律经济学是研究方法创新的结果。法律经济学思想的萌芽就产生于早期法学家、经济学家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法律、制度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法律经济学被认定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之前,法律经济学一直以研究方法的形式存在。显然,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强调经济学是方法,法律是研究对象。由于法律经济学发端于借用经济学的工具和理论,而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方法,因而法律经济学的核心也在于方法。学科理论的革命首要起因于方法论的革命,加之方法的革命对学科理论的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因此,作为研究方法的法律经济学,引入传统经济学研究和传统法学研中,将有利推进经济学和法学的理论创新。“法律的经济分析和其他经济学的应用之所以能在法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经济学为这些原来并不存在在先理论或可比性分析的领域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观察现象的方法”。无论将法律经济学视为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还是将法律经济学作为法哲学的一种流派,经济学方法论乃其精髓所在。虽然从提升法律经济学的地位的角度,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者更愿意将其谓之边缘学科,一些学者甚至寄希望于通过法律经济的学科建设,重构法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但是,从初创阶段的中国法律经济学发展的实际出发,首先应该强调法律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其原因在于法律经济学起源于国外,加之法律经济学的学术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外,特别是作为传统研究方法之补充方法的法律经济学,其引入传统经济学和传统法学招致的学术障碍,较之作为交叉学科的法律经济学引入传统经济学和传统法学招致的学术障碍,前者显然优于后者。因此,方法论意义上法律济学,是一种流行的法律经济学观点,也是
“EconomicAnalysisofLaw”(法律的经济分析)这一称谓被普遍认可的因由。进一步分析,法律经济学的方法论发挥着独特的导向功能,既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进的方向,又培育着法学学科各个学派理论之间的观点及差异,可参看罗宾·保罗·这种划分表明,麦乐怡更多的从法哲学视野看待法律经济学。其划分基本能在法哲学思想上找到对应的流派。比如新马克思主义法律经济学与以哈伯马斯、阿尔塞都、普兰查斯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法学,自由主义法律经济学与以哈耶克、诺锡克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法学。著名经济学家,作为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的诺斯教授认为,法律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及其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新兴经济学学科。而著名法学家、法律经济学集大成的波斯纳教授认为,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现出来”的法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见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四版)(上),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三版序言、P25。波斯纳在《法理学问题》一书中,以单独一章的篇幅从法理学角度介绍并分析了法律的经济学方法。见波斯纳:《法理学问题(TheProblemofJurisprudence)》,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P444-492。显然,在法律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波斯纳眼中,法律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乃经济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它既是非市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法学前沿理论的一个组成。科学界里不乏因方法论的革新而导致理论、科学飞速发展的例子。例如,在自然科学界,由于17世纪前半叶伽利略创建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创新成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至今仍为推动现代自然科学向前不断发展的动力。它不仅产生了伽利略的运动学、牛顿的力学、拉瓦锡的氧化燃烧学说、法拉第的电磁理论等物理科学学科,而且产生了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学科。在经济学界,由于歇尔将数学边界分析引入经济学分析,开创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并促使数学与经济学的联姻。这一方法论的创新,产生了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和新理论的萌生、成长和结果。因为一种重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或不足,也常常来自其方法论的先天不足或缺陷。特别是,“如果一个学派统一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实质性的原理,那么它的寿命将会更长。方法论并不局限于实质性的问题,因而学派的成员能够更容易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挑战”[1]。不难看出,对于所有关注法律经济学深刻理论意义并试图将国外法律经济理论借鉴于我国理论与实践的人们来说,准确把握法律经济学方法论极为重要。有关法律经济学方法的论述,容后详述。这里强调的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其核心不是分析对象的法律,而在于分析方法的经济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突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经济学,谓之“法律的经济分析”。诚然,法律经济学方法为相关的经济学与法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但它无意也不可能以此方法否定或取代传统经济学和法学的方法。因此,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因其“低调”而受到了传统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欢迎,并从法学方法论意义上将法律经济学理论作为法理学的范畴,给予其一席地位,并将其谓之经济分析法学,以区别于经济学研究范畴上的法律经济分析。
二、作为学科理论的法律经济学:法和经济学
作为学科理论的法律经济学,正是经济学方法不断被用于分析法律问题的结果,法律经济学也因经济学与法学两个学科的不断交流而被最终确认为独立的学科①。我们不难看到,更多的法律经济学学者愿意从学科角度将法律经济学定位为一门法学与经济学的边缘学科,即认为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学科,是把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把法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②。换言之,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主要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一门法学和经济学整合的边缘学科。法律经济学这一边缘学科的发展是理论发展、实践需求的必然。1·法学与经济学的联盟极大地推动了各自的理论发展,并加深了对这两个学科的理解。法律经济学成为过去50年里法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其打破了传统法学对自足性的迷恋,推动了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结合,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史学、哲学等,法学也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法律经济学的产生激发了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范畴的扩张,推进制度、非市场现象的经济学研究。2·现代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表明,“边缘学科”是完成科研创新项目和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必备学科条件。所谓“边缘学科”,是指在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的方法”(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门类。法律经济学是将分属于传统法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知识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边缘学科新现象,从而形成了现代经济学和法学发展的一个“前沿部门”(therontiersofscience)。加之边缘学科在科研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代社会中许多重大的经济和法律问题具有综合性,要求众多的经济学和法学用各自的理论、思维、观念、技术和方法协同合作方能解决。3·从前面的论述可知(法律经济学在我国部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法治建设等实践需求呼唤法律经济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借此为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法学复合型人才。
三、作为经济学范畴的法律经济学:法经济学
我们注意到,法律经济学作为制度经济学的MercuroandMedema在《法律经济学: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就指出法律经济学正是从经济学、法学的小小分支发展为从学科意义上影响经济学、法学自身发展的学术革新。见Mercuro,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内在机制的理论
无论是马克思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以“刘-拉-费”模型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均揭示了结构转换过程中农业人口转向工业部门的必然性,也肯定了由乡-城的人口流动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都认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将最终趋向城乡融合或趋于一元结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废除私有制,城乡对立的阶级基础也就随之消失,鼓励走工农业结合、乡村城市化的道路。刘易斯模型假设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数),城市不存在失业,认为收入差异、资本积累、无障碍转移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业部门工资和工业部门工资趋于一致,“二元经济”逐步向“一元经济”过渡,其强调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忽略了农业发展。
1961年费景汉(JohnC.H.Fei)和拉尼斯(G.Ranis)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认为农业总产出会因为劳动力的流出而减少,出现粮食危机,制约工业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率,强调平衡增长路径,但仍没有考虑城市失业。乔根森模型后来引入了农业技术这一因素。托达罗模式(MichaclP.Todro,1970)则考虑了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失业,一方面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失业人口增加,进而工业部门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农业人口大量流出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总产出下降,农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农业部门收入上升,最终城乡收入差距消失,人口流动停止。
该模型强调应放慢人口流动速度来减轻城市的失业压力,也强调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本途径。二元结构转换的内在机制理论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是:工业化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重要方面,二元性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它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差距的消失,实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社会向现代一元社会的转变。所以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城市和工业。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制度条件的理论
无论是在西方发展经济学亦或是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下,经济分析的基础一直将“制度”因素排斥在外。但对于我国而言,诸如明晰的产权、统一的市场体系、资源的市场配置等等这些假定并不可能完全被满足。正因为此,新制度经济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不同的制度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绩效,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就是城乡之间经济运行绩效的差异,因此城乡二元结构必然伴随着二元的制度结构,而产权制度、要素流动制度则是影响二元结构转型的主要制度因素。产权制度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诺斯(DouglassC.North,1990)、塞茨(Demsetz,1967)认为产权明晰界定是减少外部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产权制度会通过影响经济运行绩效而作用于城乡二元结构转型进程。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明晰的产权、完善产权保护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二元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素的积累和流动过程。在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分析中,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要素可以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由流动,而忽视了要素流动过程中的制度约束,也正是二元结构理论在我国应用中的局限性,我国二元结构转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分析必须要考虑制度因素,尤其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土地制度对人口、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
国外经济转型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一)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转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如果社会存在各种交换是合理的,则交换的基础就是物品和数量,而这时就产生数量化的经济学,如果交换进一步要求公平的,则这时就产生要求公平的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是从交换公平发展而来,但要求交换公平还不能形成政治或暴力行为,因为还存在一种协商下的交换公平,于是经济学的研究极限只在协商下的交换公平,在协商不能解决时则就是政治或暴力行为来解决。交由政治学来最后解决。
以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问题,到现在看到它确实不一定需要政治或暴力行为来才能解决,而是协商下也能顺利解决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简单化,把他看成是经济问题时,发现他通过协商行为来解决就不算得难。那时大概就是机器生产出来的物品,穷人无能力购买,显然资本家认为不值得白送给工人,如果白送,那资本家投入的成本谁来支付,资本家的再下一步发展资金从什么得到,这就是经济学数量化的开始,也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萌芽之时。
当资本主义社会从这个方面去考虑,并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就骂资本主义国家是为资本家服务的,不是为无产阶级和穷人服务的,确实这个解决的方案是从资本家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说保护现在已存在的生产能力,并在这种生产能力中,资本家再如何使其得到发展资金,是首先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来得到的解决方案,这是从经济发展的方面去考虑,似乎很难照顾到公平,也即是在这么多工农业产品时,为什么不能照顾穷人。穷人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也问,为什么这样的生产能力下为什么我们还衣食不保。
于是资本家想寻找出路,工人也想寻找出路,国家政府也想寻找出路,三者的共同协商中看到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解决的方案是既要让资本家有资金再运转和发展,也要让穷人能维持生存,就通过政府做中间人来裁判,政府行为进入经济就开始了,罗斯福就让宏观经济学理论开始了运用,而凯恩斯就说,既然社会这么容易生产这么多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用货币来表示,则货币也应很容易得到,就增加货币吧,使人们容易得到钱,通过政府把钱埋到地下,让穷人挖出来去买那些产品。使社会上得到钱和得到产品的容易程度相当,这样,人们既容易得到钱,而后也就容易得到产品。而资本家也容易能将产品买了出去,并且得到了生产发展的资金,一切问题就解决了,这种做法是强调一定要通过交换来得到别人的物品,使这成为经济学的一种基础信条,而这种强调交换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叫做市场经济,因其交换的地方叫市场罢了,西方经济学的信条就认淮市场能自行解决公平原理来发展经济学,在市场中讨价还价和斤两算清中总会有公平,至于市场行为扩展到什么地方和部门,则讨价还价和斤两算清就到什么地方。但政府想想恐怕有些人还是找不到埋钱之处时如何解决生活,于是政府从这方面去考虑时,使福利救济又成为政府的责任,因为工人和资本家相信得过你,把货币发行权交付于你,是因为政府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而我们有问题时就通过三方共同协商来解决。政府在这里是调解人,亚当.斯密和弟子叫政府做"守夜人"。
为什么有枪有炮的政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成为别人的“守夜人”,在经济学中只因为政府的所花的钱是社会公民供给的,公民给与政府的钱,有时候公民会问一问这些钱已经如何用了,当政府意识到这一点上时,政府的权力和角色就不再凌驾于公民之上。
公民又不得不同意政府的存在,因为公民和社会存在一些事情有时需要政府倡导的解决方式去解决,诸如对法律的倡导,使公民在法律下让可能不公平的交换变得公开,在公开中使人们得到经验和知识来共同遵守一些公共规则,在对公共规则的遵守中使不公平的事情发展到不至于政治和暴力化,让人们能较稳定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