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劳动教育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劳动教育设计

浅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立德树人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劳动教育认识肤浅,忽略其内在育人价值,普及度低及缺少专业性和时代性等都是劳动教育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及相关机制不健全等。构建完善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及其他相关机制,拓展更多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平台等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随着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增,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也逐渐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上有着一些长期的活动,然而由于目标不明确,操作门槛过低及覆盖面窄等问题使得劳动教育的实际效用偏低。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的肤浅化、片面化及功利化。首先,劳动教育的肤浅化主要表现在,在家里孩子只管看书写作业,其它家务都理所应当地由父母承担,学校亦如此,长此以往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自然出现偏差;其次,劳动教育的片面化主要表现在强调智力至上,只看到劳动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劳动的内在育人价值。传统教育中,往往将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重心,这样虽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成为短板;再者,劳动教育的功利化表现在将劳动与金钱、利益联系起来,甚至直接进行对等,以致学生参与劳动是出于某种明显的功利性动机,而不是在劳动中历练的本意。不合理的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劳动教育忽视内在育人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类社会的诸多知识、文化、制度等都是从漫长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学习而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过,“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然而,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显出片面化和机械化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要么将劳动作为惩戒或体罚的手段,要么单纯地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教授新的劳动生产技术。这种对劳动教育单向性的理解忽略与割裂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间通过劳动建立起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双方的需求。

(三)劳动教育缺少专业性、时代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高速期,每一天都有着新的变化,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目前高校现有的传统的能与劳动教育勉强搭上边的活动,其形式内容仍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诸如探访孤儿院、敬老院,做文明倡导员,义务劳动打扫卫生等,这些活动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无法吸引90后、00后的大学生,且由于所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无关的事务而效用低下,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及变化的需求是必要的。

(四)劳动教育的普及程度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高校也为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和平台,如青年志愿者大队、勤工助学岗等。然而,这样的岗位数量极为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比如高校各个部门或二级院系虽然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勤工助学岗,然而这些岗位一来数量极少,二来通常都设置了较为严苛的条件,因此真正能够在这些岗位得到锻炼的只是极少部分学生。同样,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活动往往也只限学生会干部参与,对于广大的普通学生而言,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其实并不多。通常而言,由于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活动信息,学校出于安全隐患的考虑,往往也是持消极态度。因此,传统形式的劳动教育很难成为学生的“必做题”,而通常只成为有更高追求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的“选做题”。

继续阅读

怎样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摘要:新时代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目标,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新局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亮点。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昭示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伟大使命。揭示这一教育新思想丰富深刻的内涵,必将为下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切实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动力支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教育方针新变化,在学生中弘杨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劳动;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I口接班人”,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阐发的又一新思想。这一教育新思想,把劳动教育纳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丰富与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对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推进教育事业髙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举国上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有着特别的深意,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昭示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伟大使命。揭示这一新思想丰富深刻的内涵,必将为下一步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切实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动力支撑。

一、“五育并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经历了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不断提炼、完善和阐发。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历代领导人审时度势,根据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国际局势,对教育方针中育人总体要求提出了各具时代引领性和现实指导性的表述。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4月,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教育必须为j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44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196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髙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髙教六十条”)将此二者结合,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条教育方针沿用十几年,1978年3月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进一步强化,其影响之大、执行时间之长,在共和国教育史上堪称唯一。197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共召开了六次全国性教育大会。梳理历届领导人在历次全教会上的讲话及同时期颁布的教育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及对劳动和教育关系的阐发。1978年4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年9月,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进一步重申了对中小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规定,纠正了“”时期“”打着“开门办学”旗号,以劳动代替教学,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劳动越多越革命”,把劳动教育纳入他们同“走资派”斗争轨道的扭曲做法,自此劳动教育驶人规范化发展轨道。1985年5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讨论并于会后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激励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富强奋勇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198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加强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求各地组织力量,编好劳动课教材,积极抓好师资配备和培训工作,有步骤地解决劳动场地与设备问题,促使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这强调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实践领域依旧受到应试教育的挤压,实则是一个薄弱环节。1994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同时,他又特别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条已经明确写人《纲要》,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髙度重视。”1995年3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的教育方针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争鸣探讨的总结,又推动了依法治教进程,进一步将我国教育事业引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99年6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髙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挑战,素质教育承载着人们的期盼和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在强调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同时,“美育”被充实进教育方针。2001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随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髙中设置综新路求索中?泣跆鉍学参著E-mail:xzzk666@163.com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然而,对于如何让《纲要》落地,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线广大师生的教育实践,彼时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和典型示范。2010年7月13日,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的60年这一历史进程时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在讲到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时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学生健康的重要性,重申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前10年这一时期,学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变得多元,从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国外教育家劳动思想等丰富的研究主题中产生出“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是否应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争鸣。争鸣无疑深化了人们对劳动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为重新思考和确立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提供了学理反思。2018年9月,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坚定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什么样的人”总体要求的同时,他还在“怎样培养人”六个重要方面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就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髙度。纵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虽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大政方针,但旗帜鲜明地将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纳人教育方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来表述尚属首次。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弘扬劳动精神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尊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劳动概念和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准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把最关键钥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这种客观性体现在,劳动是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的过程”,对人自身的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通过物质劳动构建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物质生产,就是劳动。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里所讲的物质生活,就是人类劳动,这种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民族都离不开劳动,劳动对任何民族的发展起着根本性作用。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卷第四篇第十三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髙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进一步开拓了对劳动的认识,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髙社会生产,更有利于为未来社会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劳动结合教育,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非常重视劳动的革命性作用,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表明,马克思充分认识到把劳动融入教育所能起到的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推动性作用,这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劳动融人教育提供了深刻启迪。把以劳育人思想纳人教育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动力和优秀品质的传扬

继续阅读

教育局2021年学校德育工作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握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强化德育共同体建设,坚持“五育并举”,多角度、全方位推动全县德育工作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要点

(一)突出德育工作时代性

1.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实落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贯彻落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向、有梦想,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活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学校”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仪式感。积极开展“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第二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组织学习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卫国戍边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等,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广泛开展“中国梦”“三爱”“三节”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德育(少先队)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选树身边的榜样,结合推荐评选各级新时代好少年,开展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活动。

(二)细化学生品行管理

3.规范学生手机管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精神,制定学生手机管理具体办法,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统一保管、禁入课堂等要求落到实处,并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指导、鼓励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管理家庭公约,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继续阅读

教育局关于学校德育工作要点

全市中小学思政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和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重点,以提升德育工作者素质和工作能动性为着力点,以强化实践育人为关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格局,不断提高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一、突出德育时代性

1.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党建带团建、队建,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强健体魄,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启动百个“名师小讲堂”、百个“红领巾小讲坛”进百校活动,讲堂内容围绕如何给孩子讲和让孩子来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国学”“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疫情防控”“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

2.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活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仪式感,开展“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第二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广泛开展“中国梦”“三爱”“三节”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认真组织好春节、清明节、五一、六一、七一、国庆节、重阳节及寒暑假等节庆期间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选树身边的榜样,结合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用好红领巾奖章评价表彰新时代好少年,开展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活动。在疫情之下要做好疫情防护知识教育,还应当向学生讲好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等几堂课,上好疫情防控这节人生大课。引导鼓励各校培育自己的德育(少先队)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各校要结合校本德育特色重点开展好中学生责任教育、小学生礼仪教育。

二、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3.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实施《市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完善各小学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引导中小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推进体育、艺术等课程改革,促进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和智育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4.完善中小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机制,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建设立德树人、功能齐全、阵地完备、评价合理、特色彰显的德育工作全体系,将德育工作内容细化融入到课程、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将德育、团队工作成效纳入学校年终管理考评体系并规范考评流程,探索“德育先进校”考评机制并作为文明学校和综合考评优秀的前置条件,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继续阅读

学生自理能力考查情况总结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人。”——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继续阅读

区教育和体育局年度工作总结

2020年是全区的“攻坚落实年”,也是教育体育系统的“质量提升年”。全局上下凝心聚力,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打造时尚运动城区”五项攻坚中发起新攻势,高效解决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不断使市南教育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展现出市南教育人敢拼敢闯、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面貌与责任担当。2020年荣获首批学前教育省级游戏示范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等称号。区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作典型发言,“以海育人”海洋教育工作经验在省海洋教育工作调研会上进行介绍。

一、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党建引领”攻坚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党建促校建”

优化“党建促校建”工作项目,做实“党建引领”这篇大文章。召开了全区教育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意见》,印发《市南区教育和体育系统学校党支部重大事项研究前置议事规则(暂行)》,《中共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工作规则》《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2020年党建工作要点》,印发指导各党支部规范落实“”等组织生活和工作要求,建立民办教育党建“四张清单”台账,组建民办教育党建指导员的党建指导队伍,建立公办民办党建工作联席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履行重大事项研究讨论前置议事程序,体现党组织主导意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市南教育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纵深推进“三述”,提振干部责任担当

结合“燃烧激情、建功”活动,下发《“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指导标准》,扎实推进“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述、科长队伍重点述、其他干部广泛述的工作机制,全系统开展“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83场。下发《关于加强党支部学习的通知》,各党支部深入学习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论述,机关党支部开展集体学习12次,党小组学习24次,各党支部开展学习390余次、研讨交流130余次,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展现出干部教师敢拼敢闯、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加强思想引导,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出台了《中共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及《中共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设责任清单》,定期分析研判教育体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加强对基层的引领,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追责问责,确保意识形态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小。进一步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工作机制,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稳妥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和突发事件应对,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提前介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继续阅读

班会课心得体会

分析一下班会课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班主任老师对班会课往往“操心”太多,放得不够,而要想使班会活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取得教育实效,就唯有把班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提高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的参与度。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而具体的工作要让班委会发动全体学生一起去做。一次有益的班会活动,它的教育性是贯穿于准备、开展这整个活动过程中的。

首先,让学生围绕学校教育中心自己确定班会内容,要求人人献计献策,如果被采纳利用,就授予“班级小主人”的称号。可以说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围绕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活动内容,有进行家务劳动的“今天我当家”和“家庭劳动卡”活动,有自我服务方面的劳动技能竞赛和包馄饨、野炊等劳动,也有关心他人的“为小弟弟小妹妹包书皮”、为老师做椅垫活动。还有服务社会的打扫公共场所,擦栏杆等公益劳动,可谓全面周到,丰富而充实。又比如:学生围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教育,提议读《吴江英烈》。学生们分成小组寻找知情老人,了解家乡英烈的故事,我和班委会一起设计了一堂生动的班会课--吴江英烈知多少。后来,这个班会活动获得了江苏教育杂志社举办的“三热爱班队活动”征文三等奖。可见,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班会活动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让学生组织主持整个活动过程,从内容的选择,节目的编排,程序的安排以及串联词的写作,全部交给学生,但老师始终参与,做好“扶”和“导”的工作。记得学校开展主题班会评比的时候,我班选定了“夸夸我们的家乡”这个主题,方案确定,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有走访老人、了解家乡历史的;有拍摄照片反映古镇新貌的;有搜集图片资料、名胜古迹材料的……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和学生一起“创作”快板,“改编”了有关歌词,使这个活动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又比如:为了祭扫革命烈士墓,学生人人自制了小白花、小花环,人人读一个革命烈士故事。有了人人参与的活动准备,活动时对先辈们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班会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理解和创造性并因积极投入而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继续阅读

教育理论的运用2篇

(一)

一、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特殊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而家长的合作与参与有利于教育的有效进行和孩子的良性发展,学校与社会更要为家长参与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家长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机会和权利,并通过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配合学校促进聋童的发展。首先,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第二,家长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将其在家中的表现向老师反映,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孩子的有关问题。第三,父母是聋童教育的最佳合作伙伴,应尽可能的选择最能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第四,让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及课外活动安排等,让家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学校及老师进行协商。

二、改革聋校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劳动能锻炼聋童的肌肉、筋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促进身体发展;能培养聋童智慧、情感、意志和品格。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锻炼,促进“以目代耳”的代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聋童认识活动和智能的发展;能培养聋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其自强自立。根据陈鹤琴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理念,聋校的劳动教育应作如下设想:

1.家校配合对聋童进行劳动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在家中,家长勿包办代替;在学校,教师要敢于放手。通过宣传人类的起源发展与劳动的关系,让学生渐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通过卫生劳动包干、比赛、奖励等形式,培养聋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品格。

2.训练劳动技能。要教会聋童认识和使用简单劳动工具,获得初步的生产意识和技能。班级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固定性和机动性的劳动,使聋童在做中求进步。

3.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班级劳动是培养自觉劳动习惯的最经常性活动,应通过严格的劳动纪律,培养聋童的劳动习惯和对工作的责任心。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