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劳动观教育范文

劳动观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劳动观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劳动观教育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

【摘要】如今身处信息社会的我们,必须要对劳动教育的形态进一步考量,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的体力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基于千禧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探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缺失的问题,着眼国家、高校、家庭三个立足点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并且肯定劳动对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劳动观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部分,在新时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闪耀。”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基数庞大的一部分,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依靠劳动,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是我国今后最需要重视的一方面。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意义追寻

自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科技创新已经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地位,国家对教育和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就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体力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形态也要进一步考量。在信息社会中的劳动教育,重点需要放在引导知识的生产应用,尊重知识与人才上。尤其党的召开之后,我国对现阶段国家发展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青年学生要想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就必须将实践与创新结合。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的。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潜力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大学生最迫切的就是拥有科技创新知识的储备,并将其运用于国家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该肩负起奋进新时代的重任,积极接受劳动观教育。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全面性,也显示出我国发达的政治文明。让接受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的大学生,懂得务本崇实的重要性,进而全面建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党的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主要学习者,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细胞。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创新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去,既有利于带动其他年龄阶段的工作者加入到劳动教育中,又在社会中营造了全民劳动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加快实现培养堪当时代大任接班人的目标。

(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未来教育是智育与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还造就了一批批全面发展的人才。”[1]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劳动观可以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大学生拥有道德价值选择和伦理思维的能力,加强其道德思维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总之,在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观,不仅仅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简单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从劳动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领会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国家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人才。

继续阅读

中等职校学生劳动观念剖析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初中级职业劳动者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每况愈下。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点,展开对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剖析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尝试解决方法,以期有助于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转变和强化。

Abstract: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rebattlepositionofcultivatingmiddle-levelprofessionallaborers.However,the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goesfrombadtoworseatpresentwith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Thispaper,takingthisasaresearch,unfoldstheanalysisofthestatusoftheweak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methodsoftryingtosolvetobeconducivetotransformationandstrengtheningof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继续阅读

畜牧兽医类教学分析

一、缺乏劳动观念的教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但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他们害怕劳动,逃避劳动。虽然每个学校都规定学生要参与一定的劳动,如课室、宿舍卫生的打扫,校园卫生的值周等。但认真参与劳动的学生是很少的,大多数学生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参与到劳动中去,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然而,大多数学校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列为重点,这是有待改善的。

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精、细,不够实用的原因

(1)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这些教材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设计的,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生,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但中职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是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教材的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过于精、过于细的。(2)有些学校使用的虽然是中职中专教材,但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内容,如《养猪学》中讲述的还是传统的养殖方式,即无论种猪、母猪、仔猪、育肥猪的养殖都是地面平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养猪场多采用种猪限位饲养、母猪高床生产、仔猪网上保育、育肥猪全进全出一条龙饲养的生产方式。很多传统的内容已经落后了。

2.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的主要原因

(1)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材料的局限性。比如要找一个有出血点、坏死点的病变组织,并不是马上可以找得到的。(2)学校的投入有限。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都没有建立,有些虽然有实习基地,但购买实验材料的经费投入不足,也对实操造成一定的影响。(3)部分理论教师的责任心有待增强。因为理论课相对实操课来说会轻松点,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应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上实操课,大多数要手把手地传授,比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犬的静脉注射等,都需要手把手地传授,相对于理论课来说会更繁琐、更辛苦。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喜欢上理论课,而不喜欢上实操课。(4)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造成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的原因之一。

3.缺乏劳动观念教育的原因

继续阅读

小学养成教学及劳动规划建议

一、指导思想

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保持未成年人法》《劳动法》等文件精神。教育学生做“四有”新人,五爱”公民,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无微不至地呵护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茁壮成长。

二、实施措施

1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严格要求。

2班主任及课任教师齐抓共管。并对每班进行周末评定,选出优秀班级。学校年终考核把班级与班主任及课任教师挂沟。

3升降旗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向学生讲述劳动知识和操作能力。增强劳动观念。

三、具体做法

继续阅读

浅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立德树人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劳动教育认识肤浅,忽略其内在育人价值,普及度低及缺少专业性和时代性等都是劳动教育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及相关机制不健全等。构建完善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及其他相关机制,拓展更多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平台等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随着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增,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也逐渐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上有着一些长期的活动,然而由于目标不明确,操作门槛过低及覆盖面窄等问题使得劳动教育的实际效用偏低。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的肤浅化、片面化及功利化。首先,劳动教育的肤浅化主要表现在,在家里孩子只管看书写作业,其它家务都理所应当地由父母承担,学校亦如此,长此以往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自然出现偏差;其次,劳动教育的片面化主要表现在强调智力至上,只看到劳动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劳动的内在育人价值。传统教育中,往往将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重心,这样虽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成为短板;再者,劳动教育的功利化表现在将劳动与金钱、利益联系起来,甚至直接进行对等,以致学生参与劳动是出于某种明显的功利性动机,而不是在劳动中历练的本意。不合理的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劳动教育忽视内在育人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类社会的诸多知识、文化、制度等都是从漫长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学习而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过,“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然而,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显出片面化和机械化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要么将劳动作为惩戒或体罚的手段,要么单纯地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教授新的劳动生产技术。这种对劳动教育单向性的理解忽略与割裂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间通过劳动建立起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双方的需求。

(三)劳动教育缺少专业性、时代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高速期,每一天都有着新的变化,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目前高校现有的传统的能与劳动教育勉强搭上边的活动,其形式内容仍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诸如探访孤儿院、敬老院,做文明倡导员,义务劳动打扫卫生等,这些活动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无法吸引90后、00后的大学生,且由于所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无关的事务而效用低下,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及变化的需求是必要的。

(四)劳动教育的普及程度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高校也为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和平台,如青年志愿者大队、勤工助学岗等。然而,这样的岗位数量极为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比如高校各个部门或二级院系虽然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勤工助学岗,然而这些岗位一来数量极少,二来通常都设置了较为严苛的条件,因此真正能够在这些岗位得到锻炼的只是极少部分学生。同样,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活动往往也只限学生会干部参与,对于广大的普通学生而言,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其实并不多。通常而言,由于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活动信息,学校出于安全隐患的考虑,往往也是持消极态度。因此,传统形式的劳动教育很难成为学生的“必做题”,而通常只成为有更高追求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的“选做题”。

继续阅读

体育教师素质专业融合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交融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体育课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体育课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有较高的素质和对学生的大爱之心,即要做到专业与素质的融合。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形势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二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身体锻炼中提高心肺功能的练习,当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离,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跳跃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四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护公物观念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劳动观念、爱护公物观念相对薄弱。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这是上好课的最基本的物质准备,也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通过号召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规划场地,洒水扫地,自己动手,亲身参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措施上要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方法上要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继续阅读

现代传统教育理论诠释

一、传统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合时宜的成分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继续阅读

传统教育理论的现代诠释

一、传统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合时宜的成分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

(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