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科研计划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科研计划管理

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实践及思考

摘要: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了科技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改革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加强稳定经费支持、简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分类绩效考评机制等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工程;绩效考核;经费管理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1]。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科技计划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在现阶段,落实关于科技管理的重要指示,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新一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在农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但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主体在竞争性项目上的选题自主性、时间掌控性、队伍稳定性还不够强,经费报销手续烦琐、考核评价指标化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科研人员在追逐项目、加紧产出、应对各类考核检查的过程中耗费了过多时间和精力,创新活动受到各种繁文缛节的束缚。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向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方向改革,促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问题研究的主业上,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的必然要求。

1.1科研立项周期长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计划立项周期过长的问题正逐步凸显。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为例,一般需要前期设计和申报立项两个阶段:前期设计环节包括征集科技需求、凝练任务方向、编制实施方案、咨询评议、审议报批等5个主要流程;申报立项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申报指南、项目预申报、预申报书评审、项目正式申报、正式申报书评审、立项项目公示、任务书签订等8个主要流程,部分重点研发专项从征求意见到项目公示耗时超过200天。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第一环节,过长的立项周期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也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产出。

1.2科研缺乏稳定支持当前,我国对科研活动的支持以竞争性项目为主,这种项目申报机制在全国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具有明显差距时曾经发挥过重要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与多年前相比,目前我国科技覆盖的领域更广、需要深入科技攻关的问题更多更难,在部分“卡脖子”领域,甚至需要一代或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2018年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例,由于“十三五”规划已进入中期,大部分项目的执行周期都不足5年。短期、不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导致科研人员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花费在找项目、写材料上,很难围绕产业重大问题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往往是申请到什么项目就搞什么研究,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稳定,造成了科研滞后于生产、低中水平重复和短平快研究项目多、引领性原创成果匮乏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不能充分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更不能满足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求。

1.3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重管理,轻科研”的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就是预算执行管理缺乏灵活性,要求科研项目按照行政部门时序进度来执行经费开支,且需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使用经费,偏离了农业科研正常轨迹,尽管部分预算科目可以调整但手续繁杂,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扰,浪费了一线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科研单位普遍将科研经费参照“三公经费”和建设项目工程之类的经费进行管理,对经费报销审核严格,一张发票往往需要10余人签字,试剂耗材采购需要拟订入库单、出库单、合同等多份文件,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报销上。项目主管部门在结题验收环节设置财务审计,同一个项目的资金要接受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的财务审核,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继续阅读

谈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要: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了科技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改革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加强稳定经费支持、简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分类绩效考评机制等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工程;绩效考核;经费管理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1]。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科技计划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在现阶段,落实关于科技管理的重要指示,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新一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在农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但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主体在竞争性项目上的选题自主性、时间掌控性、队伍稳定性还不够强,经费报销手续烦琐、考核评价指标化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科研人员在追逐项目、加紧产出、应对各类考核检查的过程中耗费了过多时间和精力,创新活动受到各种繁文缛节的束缚。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向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方向改革,促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问题研究的主业上,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的必然要求。

1.1科研立项周期长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计划立项周期过长的问题正逐步凸显。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为例,一般需要前期设计和申报立项两个阶段:前期设计环节包括征集科技需求、凝练任务方向、编制实施方案、咨询评议、审议报批等5个主要流程;申报立项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申报指南、项目预申报、预申报书评审、项目正式申报、正式申报书评审、立项项目公示、任务书签订等8个主要流程,部分重点研发专项从征求意见到项目公示耗时超过200天。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第一环节,过长的立项周期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也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产出。

1.2科研缺乏稳定支持当前,我国对科研活动的支持以竞争性项目为主,这种项目申报机制在全国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具有明显差距时曾经发挥过重要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与多年前相比,目前我国科技覆盖的领域更广、需要深入科技攻关的问题更多更难,在部分“卡脖子”领域,甚至需要一代或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2018年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例,由于“十三五”规划已进入中期,大部分项目的执行周期都不足5年。短期、不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导致科研人员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花费在找项目、写材料上,很难围绕产业重大问题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往往是申请到什么项目就搞什么研究,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稳定,造成了科研滞后于生产、低中水平重复和短平快研究项目多、引领性原创成果匮乏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不能充分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更不能满足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求。

1.3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重管理,轻科研”的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就是预算执行管理缺乏灵活性,要求科研项目按照行政部门时序进度来执行经费开支,且需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使用经费,偏离了农业科研正常轨迹,尽管部分预算科目可以调整但手续繁杂,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扰,浪费了一线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科研单位普遍将科研经费参照“三公经费”和建设项目工程之类的经费进行管理,对经费报销审核严格,一张发票往往需要10余人签字,试剂耗材采购需要拟订入库单、出库单、合同等多份文件,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报销上。项目主管部门在结题验收环节设置财务审计,同一个项目的资金要接受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的财务审核,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继续阅读

空间光学遥感器生产管理思考

摘要:

结合空间光学遥感器实际生产业务情况,分析了整个加工生产车间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光学遥感器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MES)的生产需求,提出了面向空间光学遥感器生产的MES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统一产品基础结构的制造类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管理、面向多专业特点的制造过程协同管理和面向闭环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并介绍了目前的应用实施效果。

关键词:

空间光学遥感器;生产管理;制造执行系统;集成应用

1引言

随着航天产品设计复杂程度的增大,使用交付时间的缩短等情况逐渐增多,对航天企业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排产、资源调配等粗放式管理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也无法实现精益制造的管理要求。空间光学遥感器的生产过程存在多型号并行研发和交产的现象,导致设计方案频繁变化,令后续加工工艺、物料、设备资源等需求也必须快速反应,随之变化。同时,在某型号部分生产任务急迫的情况下,就会存在加塞生产的现象,打乱了原生产计划。离散型制造模式在严格的型号质量要求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时间节点,需引进以实现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的集成制造为目标的[1],满足行业需求的MES。MES体现一种生产模式,把产品制造系统的计划、进度、追踪、物料、质量、设备等一体化管理[2]。航天企业实施应用MES,可以对整个加工生产进行监控,管理资源可以更灵活地制定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跟检零件工序级,生成完整的产品质量数据包;记录每个加工生产环节执行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可以有效地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追溯管理。这里针对航天空间光学遥感器的生产特点,介绍其MES的应用情况。

2面向空间光学遥感器生产的MES体系结构

2.1现状分析航天产品的研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型号有严格的时间节点控制要求和产品保证要求,各个分系统与整星之间的信息交互频繁,由于技术状态变化引起的设计与制造协同过程复杂,涉及的专业也多种多样。空间光学遥感器的生产过程可按专业划分多个制造单元,如机加、电装、部装、总装、复材、光加等,通过详细调研,归纳总结各专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a.生产过程中计划执行状态管理存在困难:由于专业流程复杂,每个生产加工任务的时间都是确定的,但专业内部和跨专业的生产过程具有不透明性,需要计划员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协调实际生产内外存在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如不能实时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就很难掌握各种设备资源的动态使用情况;管理人员如不能及时掌握各个专业生产加工任务的进展、执行情况,就不能为后续生产加工计划提供合理有效的加工周期。b.产前准备效率需提高:在型号加工生产前,调度、计划员等相应人员,需要根据各个型号的生产加工任务或任务变更动态协调相应资源,依据协调后的资源进行排产,造成计划编制量大,难度也同时加大;生产要素输入和生产环节存在脱节问题,图纸、料单、技术要求等不能快速下发到生产部门组织生产加工;设备实际操作工时的不确定性造成生产加工任务的有效工时不准确。c.质量数据包需更有效、实时地随生产过程流转:在型号加工生产环节,采用跟检及终检的方式,每一级检验都需要填写相应的检验信息,有时生产和检验人员在产品交检后获取检验数据不及时。

继续阅读

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

摘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发建立了实用的科研管理系统,并与现有OA系统整合,配套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交易库和交易平台,从而可更便捷高效地开展农业科研管理系统服务工作。系统使用中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存储、备份工作。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申报;数据库;展示交易;信息安全

在全球数据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极大的普及,科研人员面对传统的海量纸质文件进行项目申报、数据统计、检索和宏观趋势观察等变得十分困难。科研管理系统是以科研过程管理为核心,以计划、申报、审核、管理、验收、合同、成果等为主线,通过先进的“工作流程系统”对科研单位的科研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科研工作的流程,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满足各级科研机构对科研工作的管理需要,使科研管理过程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科研办公效率的目的,也可为科研任务的绩效考评提供数据依据检索。科研管理在科研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影响着科研管理的效率、能力,而且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科研单位的综合实力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科研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意义

1.1适应科研机构改革的需要,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我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的深化,促使农业科研项目管理领域逐步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并对农业科研管理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要求,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1.2为科研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化手段

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的重点首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计划项目的多领域、多渠道的性质必然带来多样化要求,使传统科技计划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把从开题到成果鉴定各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件、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并归档。管理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信息资料的需求者也只能通过到图书馆或档案馆查阅相关领域的期刊杂志、科研成果汇编以及科研档案来获取信息,无法实现科研信息利用的准确、时效与便捷。再者,传统意义上的科研管理机构是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状态,在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尤其是检查、验收及科技合作方面,仅对科研项目实现文件进出收发,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办事人员,无法真正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科研信息网络化则对科研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科学化手段,能很好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继续阅读

谈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的实践及思考

摘要:根据省情、农情有序推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需求。文章以2007年设立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10年来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指出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标高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了优化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提升项目稳定支持水平等对策,以推动省自主创新专项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创新

党的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战略安排,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重要手段。因此,要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在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江苏、广西、湖北、山东等省划拨专项经费来设立省级层面的科技计划项目,期望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持续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方式,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实现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2],探索出一条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区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保障。因此,分析总结这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可以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的设立与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与启示。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以下简称“自主创新专项”)为例,系统总结自主创新专项设立以来,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依托单位在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系统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务实成效,并对标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等高质量科研管理的要求,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和优化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思路、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1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探索分析

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有效提高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江苏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3],江苏省于2007年正式设置自主创新专项,通过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经费给予稳定支持。10年来,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项目主管部门在经费投入、组织管理、科研立项、绩效评价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很多管理经验和做法在全国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树立了标杆,也在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和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1.1资金投入管理10年来,自主创新专项的财政经费支持金额从2007年的1500万元逐年增加到每年1.1亿元,先后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7亿元,经费资助的领域由最初的高效设施农业逐步调整到大宗农作物、蔬菜园艺、植保、农机装备、休闲农业等17个领域,总立项数为1865项。从资助对象来看,自主创新专项从2007年仅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管理,资助对象也仅限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专家团队,调整到向全省涉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全面开放。在投入重点上,2007年,自主创新专项投入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展高效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以解决江苏设施农业产品外来、技术外来的问题,满足江苏省迅猛发展的设施农业科技需求。自2009年起,自主创新专项开始设立重点和一般项目,形成了“单项技术突破和多项技术集成攻关”同步发展的局面。2010年,自主创新专项又向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示范应用领域延伸,项目类型调整为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自由探索性项目,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全覆盖。自2012年起,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农业“五大工程、十大计划”,省财政厅吸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管理经验,又在原有项目类型基础上,增设产业体系类项目[4],整合资源,聚力聚焦解决江苏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难题。2015年,围绕产业布局,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解决产业问题,自主创新专项主管部门对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设立了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或装备创制类项目,整体布局自主创新专项研究领域[5](见表1)。

1.2科研立项管理1)围绕重大需求确定指南。依据江苏省农委、江苏省海洋渔业局代表江苏省政府的江苏“十三五”农业重大科技需求,直接根据重大科技需求确定项目申报指南,避免专家编制指南带来的“专家偏好”、“单位偏好”以及脱离生产实际等弊端。例如,将需求中提出的“以赤霉病防控为核心技术的小麦区域化高产技术方案”、“稻麦两熟制周年高产平衡技术方案”等直接作为项目指南,2015~2017年已立项支持16项,平均资助强度在1000万元左右。2)强化企业等技术用户参与。凝聚项目团队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实现项目负责人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2018年自主创新专项明确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除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外)、产业链项目必须与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联合申报,且企业需按不低于省拨经费的30%落实自筹经费(自筹经费拨付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2018年自主创新资金共立项117项,其中,企业牵头承担、参加的项目有39项,落实自筹经费2192万元,开展科教单位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高企业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话语权,加强企业与科教单位的对话。3)实行重大项目专职化管理服务。为更好地提高项目质量,打破不同研究室、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项目参加人员的合作壁垒,近年来,专项办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产业链项目申报时需明确行政协调人,技术负责人统筹协调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路线。另外,为把项目负责人从烦琐的财务报账、年报工作、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搞研究,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项目须指定项目秘书和财务助理各1名,有效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效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团队支撑。

1.3验收评价管理自主创新专项的设立就是围绕解决产业的实际需求,3类项目分别以形成整体技术方案,要求其具备列入省级及以上主推技术的条件、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或商业模式,以及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再单纯地把论文、专利或培养研究生数量等作为项目考核指标,更加关注项目各类产出与项目的相关性和对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支撑度;突出整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要求基于实施全过程,进行投入产出数据收集统计,并开展成果收益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从源头确保项目成果能迅速转移转化。总体来说,自主创新专项在验收评价管理创新探索方面,一是实现了评价方式由最初的数论文、专利向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转变;二是实现了评价主体由同行专家向核心示范基地用户转变;三是对于优秀项目及团队建立持续资助机制,营造项目结束后团队不散、研究不止的氛围,以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推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

继续阅读

预算管理视角下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预算是通过控制组织的收入和支出,约束激励组织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英国于1781年通过《统一基金法案》,将所有政府收支都纳入财政收支计划管理,标志着现代预算制度的诞生。预算管理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功能,发展为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贯彻组织目标的现代管理机制,在组织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科研单位预算制度改革,在顺应这些预算改革路径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些局部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制度变革与调整,如全口径预算制度、集中采购制度、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制度等,预算制度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建立实施,为促进预算保障效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仍有一些痼疾难以消弭,这些问题有的源自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松驰走样,有的源自制度设计的效率损失,但即便一个形式设计完美、实施过程严格的预算制度,也难以避免由其本质特征所导致的缺陷。

二、当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预算本质上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科研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科研单位整体资源与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科研经费的收支计划。目前,我国用于规范公共预算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科研单位在这些法律法规及《教育法》的规定下进行科研单位财务预算,但是往往缺乏较为细化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和条例,很多科研单位自身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科研经费和财务预算。

(二)分配机制混乱导致的多头管理往往在科研财务预算出台之前,各个部门的博弈十分复杂,看起来形式丰富多彩,种类多样,但是事实上,这种多部门博弈以及多头管理导致了诸多混乱。多头管理这样的预算体制,使得预算权力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成为空谈,从而给以权谋私者有机可乘,腐败现象也就难以杜绝。当公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际,利用公权寻租的腐败现象就“理所当然”地应运而生了。在多头管理体制下,部门之间围绕权力和利益的博弈,绝不是“零和博弈”,部门之间讨价还价。但是多头管理下,谁都有责任,谁也不用负全责,这样一旦整个系统出了问题,却找不到责任主体。

(三)科研预算执行监督缺失科研财务预算的根本目的在于执行,政府对科研部门的审计包括财务管理审计和合法性审计、效率性和经济性审计、计划绩效审计等种类。按不同的标准又可将政府审计分为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政府审计基本上包括调查、审查和报告三个工作阶段。但是当前我国的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问题重重,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的审议是粗线条的,普通公民难以看懂,看似公开的预算,其实是一种秘密,预算执行中的腐败问题难以规避。

(四)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当前我国科研预算的公众参与中仍然存在参与广度不高的问题,很多真正的利害关系人没有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也就是“被代表”的现象较多。在利害关系人的选择过程中也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但是这些代表在科研经费公共预算决策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常常只是通过价值偏好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来对方案施以影响,代表性其实是不够的。所以,在很多公共预算中公众参与的角色常常出现错位,普通公众更是“缺场的”,被排除在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外。

三、基于预算管理视角下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计

继续阅读

论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及实践

摘要:根据省情、农情有序推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需求。文章以2007年设立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10年来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指出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标高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了优化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提升项目稳定支持水平等对策,以推动省自主创新专项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创新

党的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战略安排,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重要手段。因此,要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在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江苏、广西、湖北、山东等省划拨专项经费来设立省级层面的科技计划项目,期望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持续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方式,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实现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2],探索出一条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区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保障。因此,分析总结这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可以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的设立与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与启示。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以下简称“自主创新专项”)为例,系统总结自主创新专项设立以来,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依托单位在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系统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务实成效,并对标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等高质量科研管理的要求,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和优化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思路、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1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探索分析

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有效提高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江苏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3],江苏省于2007年正式设置自主创新专项,通过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经费给予稳定支持。10年来,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项目主管部门在经费投入、组织管理、科研立项、绩效评价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很多管理经验和做法在全国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树立了标杆,也在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和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1.1资金投入管理10年来,自主创新专项的财政经费支持金额从2007年的1500万元逐年增加到每年1.1亿元,先后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7亿元,经费资助的领域由最初的高效设施农业逐步调整到大宗农作物、蔬菜园艺、植保、农机装备、休闲农业等17个领域,总立项数为1865项。从资助对象来看,自主创新专项从2007年仅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管理,资助对象也仅限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专家团队,调整到向全省涉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全面开放。在投入重点上,2007年,自主创新专项投入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展高效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以解决江苏设施农业产品外来、技术外来的问题,满足江苏省迅猛发展的设施农业科技需求。自2009年起,自主创新专项开始设立重点和一般项目,形成了“单项技术突破和多项技术集成攻关”同步发展的局面。2010年,自主创新专项又向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示范应用领域延伸,项目类型调整为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自由探索性项目,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全覆盖。自2012年起,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农业“五大工程、十大计划”,省财政厅吸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管理经验,又在原有项目类型基础上,增设产业体系类项目[4],整合资源,聚力聚焦解决江苏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难题。2015年,围绕产业布局,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解决产业问题,自主创新专项主管部门对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设立了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或装备创制类项目,整体布局自主创新专项研究领域[5](见表1)。

1.2科研立项管理1)围绕重大需求确定指南。依据江苏省农委、江苏省海洋渔业局代表江苏省政府的江苏“十三五”农业重大科技需求,直接根据重大科技需求确定项目申报指南,避免专家编制指南带来的“专家偏好”、“单位偏好”以及脱离生产实际等弊端。例如,将需求中提出的“以赤霉病防控为核心技术的小麦区域化高产技术方案”、“稻麦两熟制周年高产平衡技术方案”等直接作为项目指南,2015~2017年已立项支持16项,平均资助强度在1000万元左右。2)强化企业等技术用户参与。凝聚项目团队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实现项目负责人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2018年自主创新专项明确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除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外)、产业链项目必须与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联合申报,且企业需按不低于省拨经费的30%落实自筹经费(自筹经费拨付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2018年自主创新资金共立项117项,其中,企业牵头承担、参加的项目有39项,落实自筹经费2192万元,开展科教单位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高企业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话语权,加强企业与科教单位的对话。3)实行重大项目专职化管理服务。为更好地提高项目质量,打破不同研究室、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项目参加人员的合作壁垒,近年来,专项办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产业链项目申报时需明确行政协调人,技术负责人统筹协调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路线。另外,为把项目负责人从烦琐的财务报账、年报工作、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搞研究,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项目须指定项目秘书和财务助理各1名,有效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效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团队支撑。

1.3验收评价管理自主创新专项的设立就是围绕解决产业的实际需求,3类项目分别以形成整体技术方案,要求其具备列入省级及以上主推技术的条件、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或商业模式,以及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再单纯地把论文、专利或培养研究生数量等作为项目考核指标,更加关注项目各类产出与项目的相关性和对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支撑度;突出整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要求基于实施全过程,进行投入产出数据收集统计,并开展成果收益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从源头确保项目成果能迅速转移转化。总体来说,自主创新专项在验收评价管理创新探索方面,一是实现了评价方式由最初的数论文、专利向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转变;二是实现了评价主体由同行专家向核心示范基地用户转变;三是对于优秀项目及团队建立持续资助机制,营造项目结束后团队不散、研究不止的氛围,以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推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

继续阅读

科技计划管理系统软件运行思考

威海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自2007年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软件,通过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等程序环节,希望达到项目申请机会均等、项目评审标准一致、评审过程结果客观公正的科学行政的目的。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运行,威海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在公开、透明、公正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系统软件应用综述

2007年系统设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8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共收到科技项目申报279个,其中273个合格项目参加专家网上评审。2008年设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8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共收到科技项目申报288项,当年度医院类单位申报的共计71项不参加网上评审,实际参加专家网上评审的项目为217个。2012年设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8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荣成市成为省财政直管县,其辖区单位没有参加申报;医院类单位不参加申报)限时3天申报,共收到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共计92个,参加专家网上评审92个。2013年参照山东省科技厅申报样式设置25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荣成市成为省财政直管县,其辖区单位没有参加申报;医院类单位不参加申报)限时7天申报,共收到各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的科技项目124个,121项参加网上评审。

2系统软件主要程序环节

威海市科技计划管理系统软件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程序环节。

2.1项目申报环节首次申报单位在系统中注册单位真实信息,各主管部门审核;注册单位登录系统设置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下载申报书模板,离线填写后上传申请书;主管部门根据限额数量推荐申报项目;查新机构通过系统录入查新结论;业务科室对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

2.2网上评审环节该环节工作主要包括系统网上评审和评审前准备两个方面。评审前准备工作是指为了实现项目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需要对部分申报项目技术领域在系统中进行人为调整,而后根据技术领域与学科对应关系从专家数据库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专家。网上评审包括专家网上评审和业务科室网上评审两个部分。专家网上评审是指选取的专家通过登陆系统,对申报项目材料从立项的必要性、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项目研究基础等5个大类指标、25个小类指标,以打分形式进行评判,而后系统对各技术领域的项目进行汇总排序。业务科室网上评审是指熟悉本领域业务情况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在网上评审阶段也登陆系统参与网上打分。最后系统根据评分权重规则对这两方面评分进行汇总,为科技立项工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2.3科技项目管理环节该环节主要是指通过系统进行立项、检查、结题验收等科技管理工作。包括:业务科室立项、领导审核立项、申报单位上传合同书、主管部门审核合同书、业务科室审核合同书;业务科室组织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上传中期检查报告、主管部门审核中期检查报告、业务科室审核中期检查报告;业务科室组织结题验收工作、项目负责人上传结题验收申请、主管部门审核结题验收申请、业务科室结题验收申请、项目负责人并上传验收证书、业务科室审核验收证书等。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