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科学研究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案例节能效果分析
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煤粉工业锅炉的案例中一般由技术方(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筹措项目的初期投资,以此条件吸引更多的用户。在EPC的合同期内(一般为5a),用户不拥有煤粉锅炉系统的所有权,同时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运行高效煤粉锅炉系统,为用户提供热水或蒸汽,用户在合同期内将节约的能源费用中的大部分(合同中规定50%~80%)作为节能设备使用费用交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一般按月结算),用户享有剩余的节能效益。同时,用户将蒸汽的销售收益的一大部分(在合同中事先规定,为50%~80%)交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合同期结束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培训客户,并将设备所有权、运行权移交客户,此后的全部节能效益和蒸汽销售收益全部由用户所有。以上模式可称为投资加节能服务模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作为煤粉工业锅炉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最初仅作为节能设备制造商的角色出现。但随着煤粉工业锅炉在市场推广中的日趋成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逐渐开始尝试承担EMC企业的角色,在某企业的应用案例中,实质上已经以能源服务公司的身份出现。这样没有了第三方分享收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避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受制于其他EMC公司;还能确保自身知识产权的安全。
在某大型煤炭企业的实际应用案例中,用户共需要冬季采暖用煤粉工业锅炉系统16套(6座锅炉房),以单套系统规模20蒸t/h计算总装机容量约为320蒸t/h。煤粉锅炉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膜式壁本体结构,无耐火浇注料,可长期保持较高的热效率,经当地锅炉检验所测试热工效率均达到90%以上。与传统工业锅炉相比,链条锅炉采用原煤散烧方式,锅炉本体需浇注耐火材料辅助燃烧,使用寿命短,需经常修缮,使用一两年后锅炉运行热效率大幅降低。通过往年链条锅炉运行数据分析,6座煤粉锅炉房比链条锅炉房节省燃料费用1152万元/a(原煤价格为320元/t),此举既符合国家节能政策,又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测算,当产能相同时上述锅炉房采用传统燃煤链条锅炉年煤炭消耗量为10.1万t,如采用煤粉锅炉年煤粉消耗量为5.71万t,折合原煤为6.50万t,因此年节省原煤3.6万t,节煤率达到36%,节能效果显著。
2项目其他应用效果
2.1减员效果上述案例项目中煤粉锅炉房为矿区集中采暖与供热,每座锅炉房设备自动化集中控制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减少运行人员数量。与布置分散、操控落后的链条锅炉房相比较,目前6座锅炉房可减少运行人员155人,减员率达到67%,人员管理难度显著降低,具体见表1。
2.2节能减排效果煤粉锅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企业周边冬季生产、生活环境,经测算6座煤粉锅炉房每年可向大气减少97%的烟尘排放量,折算总减排量为345t;煤粉锅炉排放烟气中酸性氧化物含量较链条锅炉大幅降低,SO2和NOx的减排率分别达到89%和88%,折算总减排量分别为881和1222t。煤粉锅炉燃烧效率高,节煤效果明显,大量减少CO2排放量。
3项目经济性和节能效益
合作项目本身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因为资金量相对较少未进行融资,规避了融资风险,但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EMC公司,初期的融资困难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另外,该案例项目属于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本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问题,也有设置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教学效果的问题,还有课程考核模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
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通常采取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中的运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二是源于“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这种认知模式;三是源于授业者自身能力所限。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尽管我国教育模式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变革和更新,并取得相当成绩,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传统教育模式依然在我国大行其道。从第二个方面看,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一定程度上似乎决定双方各自地位及其知识能力,即“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已经被确立,但沿行千年的传统师生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从第三个方面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对授业者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社会实践经验的授业者很难有效完成其授业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大类本科生通识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教材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效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为例,该书共三篇十九章。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一般为36学时,也就是说一节大课(100分钟)就要讲授一章多,否则无法有效完成教材的篇章设置。如在一节大课中完成相关教学量,很显然只能是“走马观花”讲与授。其结果必然是老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满足感”。
课程考核方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模式中依然大行其道,因而考核方式必然会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不是能否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否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该门课程考试模式。因此,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更为注重课本的相关问题,对于案例分析以及如何操作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即案例分析与操作模式并不与考核直接相关。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改革思路,即:以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为核心,以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内容,以改革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即以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的适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模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多通过案例分析,采取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师生合作、同学协作、广泛讨论等方式,从具体事实中得出自己的观点,绝不能“文云亦云”,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一、医学的病例研究
案例研究发源于医学,其基本出发点是医学理论研究往往是片面的、局限于某一领域的,而临床实践却是复杂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取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长期的亲身实践,二是通过学习他人的典型案例。长期的亲身实践,一是浪费医生本身的时间,二也是浪费病人的生命。替代亲身实践,但又能够取得实践经验的,就是典型病例研究。在医学里,典型病例是一种稀缺物品,它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撰写、分析,同时也需要有得特定病的病人。如果某种病在医学上非常有研究价值,那么该病人甚至可以得到免费的治疗。案例分析在医学里得以大量应用,其原因在于医学理论在运用于实践时,需要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通道,只懂得医学理论,很难保证医疗质量;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医疗质量;典型案例分析可以节约大量临床实践所需要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医生本人就能够直接接触到大量的病例;病人对医疗质量具有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需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平时难以想象的费用。医生在病人的强烈有效需求(有资金支撑的需求,非空想的无资金支撑的需求)的驱动下,也有积极性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疑难病症,甚至是一个又一个的绝症。
二、法学的判例研究
法学也是一个案例研究得以广泛运用的地方。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法学理论要运用实践,需要在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律师可以提高辩护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法官也可以提高判决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公道;法学家也可以提高法学研究的质量,针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修正法学的理论;立法者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明确法律的基本含义。案例分析在法学界得以流行,其原因在于:典型案例分析可以提高法律实践的质量,尤其是提高辩护的质量,而只是法学理论,只能保证一定的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律师、法官、法学家等都可以直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尤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判例本身甚至起着法律的作用;诉讼当事人对保护自己的利益有着百分之百的强烈需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相当的费用。法学界的人,尤其是律师在当事人的强烈有效需求的支撑下,也非常有积极性去研究一个又一个的典型案例,从中找到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工商管理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界可能是案例研究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地方。重视案例分析的原因一是工商管理理论不足以使一个人成为企业家,因为企业家不是学习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锻炼出来的。二是在市场经济中要进行竞争,成为一个企业家,如果懂得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能够有较大的优势。三是如果既懂工商管理理论,又懂市场竞争的实践,那么在市场竞争中,更可能取胜。
工商管理理论是易得的,花若干年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就可以了;但实践经验是难得的,需要极高的学习费用。案例分析能够节约亲身实践学习费用,同时又能够取得实践经验。自然,工商管理学界之所以能够广泛地有效地利用案例研究,其原因也在于企业管理者对高质量的工商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并且愿意为之付一定的费用;工商管理学界的研究人员和培训人员,有积极性,也有资金条件,去搜集大量的案例;而在与大量企业管理人员的接解过程中,他们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案例,他们有条件在其中找到典型的案例。
四、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
一、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是我们非常关注且重视的问题.我们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遵循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领会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关实验编写的宗旨,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让学生经历科学认知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就对教材中实验的处理结合实际教学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1.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演示实验,在新课中有较多的出现,以教师实验为主,学生辅助参与.教师的实验过程中也要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实验过程.科学研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研究课题就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研究设计过程就是向线圈和电流计组成的闭合回路和不闭合回路中插入或抽出条形磁铁,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模仿法拉第的实验,让小线圈通过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大线圈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小线圈放到大线圈里,观察开关闭合和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动或迅速移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如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如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说明无感应电流产生.搜集资料即对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到所设计的表格中.整理分析就是对记录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地分析,找出不同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共同特性.得出结果就是对整理分析中的得出共性的东西进行猜想归纳演绎,总结出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2.学生实验教学,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实验,是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为主的实验.这种实验学生不仅能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严格要求.特别对如何探究的设计过程,学生动手实验取得实验数据过程,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以及探究结论的得出过程进行及时指导和监督,不能走过场,草率了事.要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实验中对同一个研究课题,既要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经典的探究设计,同时又要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物理知识,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到殊路同归.即不能拘泥于书本提出的方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同一个问题.如探究碰撞前后的不变量问题时,人教版的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种参考案例,每个学生应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究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要求每位同学对这三种案例都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搜集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来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对三种案例实验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体会和总结.再如测定电阻的阻值时,除了书本上介绍的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阻外,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如等效替代法,电桥平衡法,半偏法等方法,然后进行实验,得出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认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或设计原理的欠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出更加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能.
3.课后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课后小实验的趣味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刺激学生动手做一做的欲望.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开放学校实验室,根据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去实验室搜集整理,如没有的器材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对实验中用到的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介绍和培训,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实验中寻找乐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借助WPS表格软件输入实验数据可以迅速、准确地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v-t图象,甚至能够写出图象的函数表达式.在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时,把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可以把受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实验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探究设计的能力,同时在对实验数据处理上,提高了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对实验数据处理有形象的描述,又大大提高了效率.
4.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寒暑假提出一个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研究,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置身自然和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深入实践中去.学生可以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由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课题.教师对学生研究的课题的全程要进行跟踪指导和督查,在学期初或学期末对学生研究的课题进行结题,向全体学生展示,让大家分享.对学生中出现的优秀研究课题,进行总结和表扬,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荣誉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能.
5.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适当开展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不断地论证、实验和制作,最终制造出解决问题的小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帮助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创造的等级评比,甚至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作品申请专利.
二、结语
一、国外科学研究绩效评价概况
美国政府一直坚持着科学研究是对未来的投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美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基础这一理念,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国家。20世纪初,美国国会成立了咨询服务部,对委员会及议员提出的科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成为科技评价的雏形。目前,美国科研绩效评价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会、政府评价机构,州政府科技评价机构和研究院所、大学科技评价机构。主要有: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国会研究服务部、美国总审计署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部门的不同,其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监督和评价效率,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委托了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价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技术评价中心。通过多年的不断总结和创新,目前美国最常用的科技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指标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欧盟实施的科学研究绩效评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欧盟各期架构的研究计划而演进的,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家。1996年,欧盟了《绩效管理2000》方案,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的有效完成,考评结果反馈到欧盟的决策层,来提升未来科技项目的执行效果并引导未来研究方向。欧盟的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兼顾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科研绩效评价主要程序为:成立专项评价工作组,可行性研究,特性描述,专家论证,听证与答辩和委员会最终意见与建议报告和最终反馈意见的陈述。
加拿大政府有联邦政府、省或大区政府、市政府的三大等级。每个等级的政府在所负责的区域内与不同的方式与居民相互联系。在科研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相关部门有国会,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几个中央部、局和其他一些部门和机构。作为一个专业的领域,加拿大财政委员会秘书处对各部内部的科技评价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并强化各部门将评价问题与政府的科技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利益联系起来。评价框架多数在项目启动时建立,主要是用来确定在项目执行中作为进行监控和对未来项目进行评价研究的具体依据,包括重点评价、绩效指标、数据搜集方法、分析和报告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对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的效果以及项目的成本效率进行考核。
澳大利亚是较早实施科研绩效评价的国家之一。其科研绩效评价包括:适当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评价重点根据科研目标和项目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适当性评价主要是用来考评项目设立的认可度、必要性和有限性,还包括项目编制中的可行性和逻辑性;效率性评价考察的是资金、人员、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使用情况以及项目产出;有效性评价则是用来衡量影响项目结果实现的因素,用来确定是否存在意外的因素将对预期目标产生影响。澳大利亚实施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步骤是:进行项目分析,确定考察重点;找出考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考评重点;对考评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起草、考评报告;回顾绩效考评和利用考评结论。
二、小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绩效反映的是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产出和效果。提升科学研究绩效,建设科学、完善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和战略任务。通过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有助于科研组织机构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调整策略,明确定位,改进工作,推动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科学研究绩效的实践对我国政府职能管理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者:何敏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任何一项研究都无法离开具体方法与技术的支持。徐志明在其主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将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选题方法、文献调查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秦伟编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分为:抽样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欧阳康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怀疑方法、观测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等。尽管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当前学界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认识水平。当然,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还会不断深入,从而会有更多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总体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特点表现为:通过培养研究者形成一定的方法论,从而使研究者选择特定的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进而又选择一套与之匹配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本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问题,也有设置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教学效果的问题,还有课程考核模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通常采取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中的运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二是源于“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这种认知模式;三是源于授业者自身能力所限。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尽管我国教育模式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变革和更新,并取得相当成绩,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传统教育模式依然在我国大行其道。从第二个方面看,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一定程度上似乎决定双方各自地位及其知识能力,即“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已经被确立,但沿行千年的传统师生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从第三个方面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对授业者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社会实践经验的授业者很难有效完成其授业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大类本科生通识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教材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效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为例,该书共三篇十九章。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一般为36学时,也就是说一节大课(100分钟)就要讲授一章多,否则无法有效完成教材的篇章设置。如在一节大课中完成相关教学量,很显然只能是“走马观花”讲与授。其结果必然是老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满足感”。课程考核方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模式中依然大行其道,因而考核方式必然会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不是能否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否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该门课程考试模式。因此,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更为注重课本的相关问题,对于案例分析以及如何操作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即案例分析与操作模式并不与考核直接相关。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改革思路,即:以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为核心,以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内容,以改革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即以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的适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改革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模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多通过案例分析,采取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师生合作、同学协作、广泛讨论等方式,从具体事实中得出自己的观点,绝不能“文云亦云”,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一方面在于增加该门课程的教学量,另一方面在于部分精简课程章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且具繁荣社会科学重任的一门学科,其36学时很难达到应有效果,一定程度上的课时量的增加十分必要。对于庞大的篇章设置,相关教师应根据所受专业予以有选择地篇章节选。就该门课程的结构而言,方法论层面关于其学科特点、性质及功能问题则为必选内容,而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篇幅并不大且极为重要则也应为必选内容,对于具体操作方式与技术而言,则可根据所受专业节选适合该专业方向研究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改革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即取消“应试”考核方式,以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主要内容进行考核。“应试”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是检验阶段性教育成果的必然形式,但“应试”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因为以“应试”作为教育的大部分或全部则违背了教育的职能,它不仅局限了学生思维空间,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而言更是如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一些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方法去分析、处理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此紧密相关,即考核基本原理的同时应更注重相关研究方法实际运用。
总体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同时具有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属性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对该学科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改变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为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内容;提高学生应用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及繁荣与发展社会科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2015年第九期
有一类具有共同演化特征的产业在19世纪末逐渐形成,并在二战后导致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而进入21世纪,这类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引擎。这类产业的发展与科学进步有很强的关联性,将其称之为“基于科学的产业”。基于科学的产业可能推动整个经济范式的改变,这充分体现在19世纪现代电气工业与化工业及20世纪半导体对整个经济范式的改造。而21世纪生物化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影响初见端倪,逐渐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成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的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机床制造、家电业等基于技术的产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主要是基于产品和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的改良。而在基于科学的产业领域,尽管我国在政策、投资、研发、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努力,但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强劲的竞争优势。我国在上述产业领域的赶超存在诸多困难,在于没有厘清基于科学的产业其独特的现象和发展规律。本文通过访谈剑桥大学工程系石墨烯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科的研究人员获得一手资料,结合二手数据分析心电图和石墨烯两个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科学的产业“积淀—突破—爆炸式增长”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中的三类关系,即科学与技术的Z字形互动关系、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的关系以及形成主导设计后本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1.1基于科学的产业概念的界定基于科学的产业有其一系列独特的发展规律。如科学在该类产业发展中始终起着关键作用,是每一次产业根本性进步的发端;经历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淀,往往出现科学上的根本性突破,引发爆炸性的科研浪潮,形成平台,支撑科学、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产业的核心技术形成及核心产品结构定性后,技术往往与其他产业技术融合或向多个产业扩散。上述基于科学的产业中的技术进步现象用现有的六代创新模型都难以解释。由于这六代模型形成时的商业环境和产业环境与现代有很大差异,导致其并没有洞察这种新发展范式的特点。通过对六代创新模型的总结发现,后三代创新模型侧重于关注创新的组织模式,前三代模型更多地关注创新的原始动力。然而由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环境,学者们并没有关注科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原始动力对创新的独特影响(如表1所示)。自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专注这类基于科学的产业。Gibbons和Johnston首次提出了“基于科学的产业”这个概念,认为有一类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其技术创新明显更加依赖于科学进步。Nelson和Winter在其《经济演化理论》一书中对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两类技术体制,即“基于科学的技术体制”和“积累性的技术体制”。他们认为在前者产业中,技术创新的原始动力是产业发展的外生变量,如大学基础科研的突破;而后者产业中,技术创新更多地依靠产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其他学者们也发现了这类产业的特性,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产业分为两类:基于科学的产业:产业发展强烈地依赖于科学研究,产业的核心技术进步普遍地、一贯地、强烈地依赖于科学新发现。典型产业如生物化学、制药业、有机化学、化妆品业等。基于技术的产业:产业发展对科学研究依赖性弱,该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自身的演化,也就是由已有技术的突破、改进、组合、调整、变形而形成的新技术。典型产业如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建设、家具业、印刷业等。前人对上述两类产业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分别将基于科学和基于技术的产业特点总结如下。基于科学的产业特点:(1)创新显著地来源于科学研究成果。(2)创新源往往来自企业外部,多为公共研究部门。大学和研究所参与创新的程度很高,产学研是最典型的创新模式。产品和工艺等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新发现商业化。(3)企业与公共研究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来获得外部知识成为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4)产业的技术创新机会丰富,科学上的进步创造了一系列的潜在产品。(5)R&D投入强度很高。(6)在这类产业—科学关联中,往往是产业与其所基于的科学两个领域发展都不成熟。例如生物医药业,该产业处于成长期,所基于的科学领域——生命科学、生物医学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11]。基于技术的产业特点:(1)创新是技术本身的发展或工程活动的结果。(2)企业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积累性的学习过程。(3)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本企业的技术投入、技术积累以及对各种技术知识和能力要素的整合。(4)技术创新机会的增长相对稳定。(5)R&D投入强度相对较低。(6)在这类产业—科学关联中,往往是产业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而相关的科学领域发展比较成熟。如公路、铁路桥梁工程、船舶制造、机床制造等工程领域,对应的机械原理、工程学等相对成熟、稳定,在较长的时间内没有突破性的新发展。
1.2基于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经典的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一般重点关注技术和市场(或产品、产业)两个维度的演化问题。技术维度的分析主要涉及Dosi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Christensen、Kim等人提出了技术成长曲线理论以及Galvin、Probert总结的技术路线图工具。市场、产品、产业层面主要涉及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Abernathy和Utterback的A-U模型以及Gort和klepper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科学的产业其发展强烈地依赖于科学研究,产业的核心技术进步普遍地、一贯地、强烈地依赖于科学新发现,本文将科学作为一个维度来分析该类产业发展与科研的关系。同时,通过初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基于科学的产业存在普遍的产业融合现象,为了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本文将相关产业设为一个与科学、技术、产业平行的维度进行分析。
1.2.1分析的维度科学:重点关注重大的科研事件,剖析科研事件之间的联系,如核心科学突破与外围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关注技术突破的典型事件,技术突破之间的关系,技术突破对科学的影响,以及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技术兴起对产业兴起的影响,主导设计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产业:关注早期市场需求的形成、早期产品的形成、何时开始产业化并出现专利、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等典型产业发展事件。其他产业:关注相关产业技术对所研究的产业的影响,分析产业融合问题。
1.2.2关注的指标时间及顺序:需要关注关键事件的发生时间及顺序,例如技术、产业兴起的时间节点,科研积淀、核心科学突破、主导设计确立、产业融合发生的时间区间,以及发生的先后次序。通过时间顺序初步推断事件间的因果关系。维度间的关系:关注4个维度的相互关系。在基于科学的产业这个分析背景下,在整个产业发展的系统中,重点关注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技术如何影响产业,产业间的融合又产生什么影响等。
2基于科学的产业发展案例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特点
与此同时,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专门就方法论著书立说,如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复旦大学教授陈其荣所著的《科学基础方法论》,等等。由此可见,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体系中,方法论篇占据绝对的首要地位。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具体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社会科学研究程序,是指各种卓有成效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所应经历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程序或步骤。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整套过程或程序来看,提出问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有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经典论断,其基本依据即只有找到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后续的研究工作。因此,问题的提出对于科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问题找到之后,认清研究问题的类型、遵循一定原则选择社会科学问题,并进行分析问题、探索答案及检验其结论的“三步模式”被称之为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解题模式。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正如艾尔•巴比所言:“科学研究要进行观察并对你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解释……不过,在你观察和分析之前,你需要一个计划。你需要判断你需要观察什么,分析什么,为什么,如何进行。这就是已经设计的全部内容。”
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任何一项研究都无法离开具体方法与技术的支持。徐志明在其主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将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选题方法、文献调查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秦伟和吴军编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分为:抽样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方法;欧阳康和张明仓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怀疑方法、观测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等。尽管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当前学界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认识水平。当然,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还会不断深入,从而会有更多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总体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特点表现为:通过培养研究者形成一定的方法论,从而使研究者选择特定的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进而又选择一套与之匹配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本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问题,也有设置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教学效果的问题,还有课程考核模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也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课程。因而,在该课程讲授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中的运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二是源于“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这种认知模式;三是源于授业者自身能力所限。从第一方面原因来看,尽管我国教育模式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变革和更新,并取得相当成绩,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我国教育模式中大行其道。从第二个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一定程度上似乎决定双方各自地位及其知识能力,即“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已经被确立,但沿行千年的传统师生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从第三方面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对授业者综合能力要求极为高的课,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社会实践经验的授业者很难有效完成其授业要求,从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就能管窥一二,即从事相关教学及其研究都是一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因而对于社会经验有限且年轻的授业者而言就显得颇具挑战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大类本科生通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效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为例,该书共三篇十九章。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一般为36学时,也就是说一节大课(100分钟)就要讲授一章多,否则无法有效完成教材的篇章设置。如在一节大课中完成相关教学量,很显然只能是“走马观花”讲与授。其结果必然是老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满足感”。课程考核方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正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模式中依然大行其道,因而考核方式必然会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不是能否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否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该门课程考试模式。因此,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更为注重课本的相关问题,对于案例分析以及如何操作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即案例分析与操作模式并不与考核直接相关。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甚至有句顺口溜叫做:男学工、女学医,学了文科没出息。这种“没出息”也主要是指工资待遇低。由于这种不公平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极大地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轻视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无用的不正确观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党和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科学的关注力度。2001~2002年间,总书记就社会科学问题先后提出“四个同样重要”①、“五个高度重视”②和“两个不可替代”③,以此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大幅增加了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及资助力度,这种推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追踪全球科研学术成果的汤森路透公司的2011年最新科研成果报告显示,该年度中国学者论文的数量位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中国文献的高引用率也在稳步增长,目前中国高频引用论文的数量已与英国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