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主体意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效率和水平[1]。教学评价中常常采用多个信息来源、多种评价方法来制定科学评价指标,力求客观地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绩效水平。根据评价的作用、目标不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分发展型和奖惩型两类。国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基本形成通过综合评价标准对教学进行全方位评价的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部分还是奖惩型评价。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已经在国内各个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开展,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随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价的基本情况,笔者对国内近四十所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及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资料作了搜集,并从评价主体、原则、内容、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教学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评价主体
要全面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权衡评价,需要从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评判。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同行、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等四类。
(一)学生
听课的学生是学生评教的主体。各个学校采用不同形式的学生评价表,定期对所有课程进行学生评分(通常是一学期进行一次)。有关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课堂教学环节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国内外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采用系统的学生评教方法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同行
同行评价的主体是学科相关的校内外资深专家和同行。专家和同行通过课堂观察等形式对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了获得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大多数国外高校都开展同行评价,国内高校大多也通过教学督导等形式组织专家和退休教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持续的观察。
(三)管理人员
一、确定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所在。明确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内容。众所周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文本在进行编排时,就已经明确反映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分布等。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教学目标,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针对小学数学的具体特点,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放在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上。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兴趣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检测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这样既符合教育精神,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目标要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予以贯彻。
二、有效把握小学数学的重难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讲好课,就要通过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文本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一堂课上得效果如何,教学设计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
一、优化导入是优化“12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动力。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进而望而却步,减少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奥妙。进而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兴趣。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有趣。作为教师,如果课堂的导入是新颖的、有趣的,那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会被吸引,自然听课也就会集中精神,反之,课堂不精彩,学生没有兴趣,自然也就不听课了。能否恰当地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教师正确引导下,教学课堂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行。
二、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是优化“12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我校推行“121”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首先就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组。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然后小组发言由学生组织发言,讨论最后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优化课堂练习是优化“12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与使用策略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照课本照本宣科,课本上的习题全部都要讲解一遍,所以经常导致课堂时间延迟,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针对此现象,我认为应当合理优化课堂练习。第一,练习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第二,要有层次性的练习。首先是基础练习,其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其次是综合型练习,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到一起。这样阶梯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在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任务。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12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保障
我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心理上要关注,精神上要关爱,学习上要帮助。教师应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多花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真心交流沟通,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引路人。只有教师真诚的感情投入,哪怕一个微笑,一个目光,也会让学生感觉温暖,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从而有利于师生间互动交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12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保障。
一、历史课堂结构必须要严谨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要有章有序,不能是一盘散沙,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课堂结构的重要性,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其效果是不同的。历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必须有张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严”有“活”。具体来讲,历史课堂的“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严”指的是历史课堂上要有严格的纪律,在教师讲解问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不能无拘无束,信口开河,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回答问题。
(二)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下,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比较、归纳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三)准确把握“疑”与“释”的关系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疑问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设疑”,更要注重“释疑”。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渴望中。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教师可先不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材料后去思考,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点拨即可。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学语言的成功与否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的语言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堂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量,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画龙点睛的小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好奇心
1结果与讨论
1.1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根据调查问卷得到273份有效问卷,对每个应答选项的“毫无影响”“有点影响”“一般”“比较有影响”“有很大影响”等5级量表,分别赋予“1、2、3、4、5分”测量指标分值,各测量指标的分值按简单加权平均进行汇总。利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样本中各教学因素对课堂质量的统计显著性(见表1)。1)S1的单因素方差的概率P远小于显著性水平α(α=0.05),说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性因素。问卷统计结果中,95%以上的同学对该观点持赞成态度,经相关性分析显示,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越深,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的满意度越高,即课程教学质量越高。2)S2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越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效果满意度越高,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课堂教学效果。3)S6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P=0.03)小于显著性水平,故课堂考勤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比较显著影响,并且调查结果表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占有的比例比较均匀,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4)S8、S9、S1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分别为0.003、0.000、0.007,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课程的课堂规模大小、课堂互动频率、课程考核方式均对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问卷相关性分析显示,课堂规模越小的课程教学质量越高,课堂互动越频繁,课程的教学质量越高,这也与实际调查情况相吻合;接近90%的学生对课堂考核方式非常关心,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接近70%的学生希望采用大作业加论文式的考核方式。5)S3、S7、S4、S5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基础知识、课堂到课率、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这类因素在课堂教学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对课堂教学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1.2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调研和分析发现,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为了排除这种相关性对各因素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新划分,进一步分析各教学质量因素与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对各教学质量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进行显著性因素的进一步验证。
1.2.1KMO和Bartlett检验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这种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的方式是对各因素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根据检验的结果,判断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是否适用。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度量值为0.72,p值小于0.05,表明检验的结果与实际吻合,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
1.2.2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对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素的特征值的碎石图,根据碎石图中的特征值,提取出4个主成分,研究各因素对每一个主成分的贡献度。研究获得了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教师职称、到课率及课堂规模三个因素贡献,这三个因素都是反映课程或教师等课程实体的某些属性的因素,将之命名为实体属性主因子a;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由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两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知识主因子b;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贡献,将其命名为兴趣主因子c;第四个主因子要由课堂考勤、考核方式和课堂互动三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考核-互动主因子d。
1.2.3主因素的影响程度由主成份分析得到教学质量影响的4个主因子,由于剔除了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依据回归系数来判断4个主因子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S11)的重要性程度,得出各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次序。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兴趣主因子c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实体属性主因子a、考核-互动主因子d及知识主因子b。结合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的结论,需剔除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课堂到课率4个因素,再对剔除后的各因素的主因子系数乘以因素的贡献度,则得出各课堂教学显著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如表2所示: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层次分析法线性模型结果: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符合当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考勤、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课堂规模、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
2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课堂考勤、课堂规模、课堂互动、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质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到课率、教师职称、学科动态对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显著性影响。综合主成份与回归分析的结果,获得了各课堂教学显著性影响因素对课堂效果影响的重要程度排序,学习兴趣为第一影响因素,其次为课堂规模、课堂互动、课堂考勤、考核方式等。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考勤、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而课堂规模、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依据实证研究结论,为了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增设学生参与环节,活跃课堂氛围,变教师“一言堂”为“群言堂”,促进师生沟通,在双向信息交流反馈机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大学应依据不同课程性质,合理设置课堂规模,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为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基础条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作者:母春生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顺序及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化应注意阶段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居于主导地位,但在特定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也能互为审美客体,相互促进,因此要善于创设环境和利用环境,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心理环境创设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环境美就是要达到天然美与人工美两者的协调。这种协调能激起人们的喜悦感,我们力求使孩子们处处看到天然美景并使这种美景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更加绚丽。”[2]对教学过程进行美育化改造是针对现有教学过程过分注重严谨性和科学性从而造成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丧失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在改进和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贯彻美学原则,从动态的角度挖掘教学过程的自身美,使教学过程成为融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于一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强调学生的学法。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遵循的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程序、可以传授和重复进行的操作技术。很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如前苏联的乌申斯基、美国的赫修特等,都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质。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道:“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3]不讲究教学艺术,不注意发掘教学过程中的美学因素,教学就有可能蜕化为一种工具式的纯技术性的:教学成一种程式化的工作,缺乏个性、创造力和感染力,达不到教学应有的目的。
美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美育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理解美育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对这种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认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因此,我们提出美育化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容综合化原则、学习个性化原则和教学过程化原则。
(一)内容综合化原则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今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论是在教学理论领域还是在教学实践领域,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都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5]内容综合化原则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美育化教学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人。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要求去施教,就能使教学充满人文性,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未来的教育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心。有人把这种趋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无脊柱教育,这形象地说明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犹如教育的脊柱。综合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包括两个层次:—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学习,即使在同一个主题的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受多种思路;二是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习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来梳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和改造成围绕向一个主题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活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美术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上,它以绘画为主,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现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不过难以很好地顾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美育化教学并不完全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组织内容,而是强调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为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作文内容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传统、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一、以生为本,深入了解,因人实施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对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深入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状况,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进行重点讲解和突破。在课堂中,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个性,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刺激,比如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小测试比赛和竞争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了学习动力,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了解认识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情况。在课程讲授当中,注意以旧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点,以旧带新,以旧促新,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也可以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增强课堂成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提炼数学问题,并多加思考,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解决。
二、以生为主,引导为主,指导学生学习
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不应一昧地主导讲解课程内容,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寻和解决。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改一言堂为民主课堂,与学生一起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主动的学习参与和思考探索中主动的去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型特性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型的支撑性和稳定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踊跃发言,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寻求到其原理和根源,使其数学素养得以谐调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根本。
三、科技结合,媒体运用,促进教学成效
现代科技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不仅使课堂增添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还有效提升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强化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学生更加容易看懂、听懂、形象直观的理解并掌握。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教师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发挥其作用,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将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可爱起来。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们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感到特别的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先将一个圆等分为两个半圆,现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两个半圆,如用红色和黑色,然后把两个半圆再分为8个相等的小扇形,这时将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拿出来”(画面中此时只留下一个虚线的圆)并分别排列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进行闪烁显示,而后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使学生通过对比,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并由此移动演绎,使学生建立圆的半径、圆的周长的一半和所组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联系,继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直观显示,和化静为动的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使学生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从而使他们实现从知识的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理解概括这一心理转变,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当然,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教师还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使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多加思考、擅于分析、归纳总结。教学中以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起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作者:刘运华单位:河北省赞皇县职工子弟小学
一、探究,讨论是渠道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面的了解,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滔滔不绝,而是让孩子自主探究讨论,经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气氛、提高了孩子们的发言的积极性,创新教育的通道才真正的被打开,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另外,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做孩子们的学习伙伴,充当领头羊的作用,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点拨。例如:本册《捞铁牛》一文重难点是理解主人翁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教师可以先演示实验,创设文章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铁牛是怎样被捞上来的?最后讨论得出结论,铲沙—船身漫漫上浮—铁牛一点一点向上拔—拉上岸,通过这样讨论,很复杂的知识学生却能很容易地掌握了。
二、课堂教学小结是提高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小结这一环节,经过一节课一教学,学生对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掌握的程度。然而,学生这时对知识的掌握太过零散,不够系统,对知识结构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因而,这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通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模糊的思路清晰起来,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得以系统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在总结与讨论过程中,孩子们对同一内容或有不同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赞赏,保护孩子们的创新信心。
三、反馈练习
新课教学完成后,就可以对所学进行练习,从而了解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