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科技计划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了科技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改革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加强稳定经费支持、简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分类绩效考评机制等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工程;绩效考核;经费管理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1]。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科技计划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在现阶段,落实关于科技管理的重要指示,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新一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在农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但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主体在竞争性项目上的选题自主性、时间掌控性、队伍稳定性还不够强,经费报销手续烦琐、考核评价指标化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科研人员在追逐项目、加紧产出、应对各类考核检查的过程中耗费了过多时间和精力,创新活动受到各种繁文缛节的束缚。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向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方向改革,促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问题研究的主业上,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的必然要求。
1.1科研立项周期长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计划立项周期过长的问题正逐步凸显。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为例,一般需要前期设计和申报立项两个阶段:前期设计环节包括征集科技需求、凝练任务方向、编制实施方案、咨询评议、审议报批等5个主要流程;申报立项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申报指南、项目预申报、预申报书评审、项目正式申报、正式申报书评审、立项项目公示、任务书签订等8个主要流程,部分重点研发专项从征求意见到项目公示耗时超过200天。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第一环节,过长的立项周期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也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产出。
1.2科研缺乏稳定支持当前,我国对科研活动的支持以竞争性项目为主,这种项目申报机制在全国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具有明显差距时曾经发挥过重要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与多年前相比,目前我国科技覆盖的领域更广、需要深入科技攻关的问题更多更难,在部分“卡脖子”领域,甚至需要一代或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2018年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例,由于“十三五”规划已进入中期,大部分项目的执行周期都不足5年。短期、不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导致科研人员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花费在找项目、写材料上,很难围绕产业重大问题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往往是申请到什么项目就搞什么研究,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稳定,造成了科研滞后于生产、低中水平重复和短平快研究项目多、引领性原创成果匮乏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不能充分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更不能满足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求。
1.3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重管理,轻科研”的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就是预算执行管理缺乏灵活性,要求科研项目按照行政部门时序进度来执行经费开支,且需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使用经费,偏离了农业科研正常轨迹,尽管部分预算科目可以调整但手续繁杂,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扰,浪费了一线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科研单位普遍将科研经费参照“三公经费”和建设项目工程之类的经费进行管理,对经费报销审核严格,一张发票往往需要10余人签字,试剂耗材采购需要拟订入库单、出库单、合同等多份文件,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报销上。项目主管部门在结题验收环节设置财务审计,同一个项目的资金要接受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的财务审核,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摘要: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了科技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改革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加强稳定经费支持、简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分类绩效考评机制等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工程;绩效考核;经费管理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1]。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科技计划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在现阶段,落实关于科技管理的重要指示,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新一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在农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但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主体在竞争性项目上的选题自主性、时间掌控性、队伍稳定性还不够强,经费报销手续烦琐、考核评价指标化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科研人员在追逐项目、加紧产出、应对各类考核检查的过程中耗费了过多时间和精力,创新活动受到各种繁文缛节的束缚。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向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方向改革,促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问题研究的主业上,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的必然要求。
1.1科研立项周期长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计划立项周期过长的问题正逐步凸显。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为例,一般需要前期设计和申报立项两个阶段:前期设计环节包括征集科技需求、凝练任务方向、编制实施方案、咨询评议、审议报批等5个主要流程;申报立项环节包括指南征求意见、申报指南、项目预申报、预申报书评审、项目正式申报、正式申报书评审、立项项目公示、任务书签订等8个主要流程,部分重点研发专项从征求意见到项目公示耗时超过200天。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第一环节,过长的立项周期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也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产出。
1.2科研缺乏稳定支持当前,我国对科研活动的支持以竞争性项目为主,这种项目申报机制在全国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具有明显差距时曾经发挥过重要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与多年前相比,目前我国科技覆盖的领域更广、需要深入科技攻关的问题更多更难,在部分“卡脖子”领域,甚至需要一代或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2018年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例,由于“十三五”规划已进入中期,大部分项目的执行周期都不足5年。短期、不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导致科研人员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花费在找项目、写材料上,很难围绕产业重大问题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往往是申请到什么项目就搞什么研究,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稳定,造成了科研滞后于生产、低中水平重复和短平快研究项目多、引领性原创成果匮乏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不能充分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更不能满足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求。
1.3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重管理,轻科研”的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就是预算执行管理缺乏灵活性,要求科研项目按照行政部门时序进度来执行经费开支,且需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使用经费,偏离了农业科研正常轨迹,尽管部分预算科目可以调整但手续繁杂,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扰,浪费了一线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科研单位普遍将科研经费参照“三公经费”和建设项目工程之类的经费进行管理,对经费报销审核严格,一张发票往往需要10余人签字,试剂耗材采购需要拟订入库单、出库单、合同等多份文件,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报销上。项目主管部门在结题验收环节设置财务审计,同一个项目的资金要接受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的财务审核,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威海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自2007年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软件,通过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等程序环节,希望达到项目申请机会均等、项目评审标准一致、评审过程结果客观公正的科学行政的目的。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运行,威海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在公开、透明、公正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系统软件应用综述
2007年系统设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8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共收到科技项目申报279个,其中273个合格项目参加专家网上评审。2008年设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8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共收到科技项目申报288项,当年度医院类单位申报的共计71项不参加网上评审,实际参加专家网上评审的项目为217个。2012年设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8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荣成市成为省财政直管县,其辖区单位没有参加申报;医院类单位不参加申报)限时3天申报,共收到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共计92个,参加专家网上评审92个。2013年参照山东省科技厅申报样式设置25个申报领域,面向全市(荣成市成为省财政直管县,其辖区单位没有参加申报;医院类单位不参加申报)限时7天申报,共收到各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的科技项目124个,121项参加网上评审。
2系统软件主要程序环节
威海市科技计划管理系统软件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程序环节。
2.1项目申报环节首次申报单位在系统中注册单位真实信息,各主管部门审核;注册单位登录系统设置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下载申报书模板,离线填写后上传申请书;主管部门根据限额数量推荐申报项目;查新机构通过系统录入查新结论;业务科室对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
2.2网上评审环节该环节工作主要包括系统网上评审和评审前准备两个方面。评审前准备工作是指为了实现项目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需要对部分申报项目技术领域在系统中进行人为调整,而后根据技术领域与学科对应关系从专家数据库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专家。网上评审包括专家网上评审和业务科室网上评审两个部分。专家网上评审是指选取的专家通过登陆系统,对申报项目材料从立项的必要性、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项目研究基础等5个大类指标、25个小类指标,以打分形式进行评判,而后系统对各技术领域的项目进行汇总排序。业务科室网上评审是指熟悉本领域业务情况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在网上评审阶段也登陆系统参与网上打分。最后系统根据评分权重规则对这两方面评分进行汇总,为科技立项工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2.3科技项目管理环节该环节主要是指通过系统进行立项、检查、结题验收等科技管理工作。包括:业务科室立项、领导审核立项、申报单位上传合同书、主管部门审核合同书、业务科室审核合同书;业务科室组织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上传中期检查报告、主管部门审核中期检查报告、业务科室审核中期检查报告;业务科室组织结题验收工作、项目负责人上传结题验收申请、主管部门审核结题验收申请、业务科室结题验收申请、项目负责人并上传验收证书、业务科室审核验收证书等。
摘要:根据省情、农情有序推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需求。文章以2007年设立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10年来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指出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标高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了优化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提升项目稳定支持水平等对策,以推动省自主创新专项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创新
党的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战略安排,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重要手段。因此,要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在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江苏、广西、湖北、山东等省划拨专项经费来设立省级层面的科技计划项目,期望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持续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方式,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实现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2],探索出一条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区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保障。因此,分析总结这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可以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的设立与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与启示。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以下简称“自主创新专项”)为例,系统总结自主创新专项设立以来,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依托单位在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系统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务实成效,并对标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等高质量科研管理的要求,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和优化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思路、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1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探索分析
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有效提高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江苏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3],江苏省于2007年正式设置自主创新专项,通过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经费给予稳定支持。10年来,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项目主管部门在经费投入、组织管理、科研立项、绩效评价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很多管理经验和做法在全国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树立了标杆,也在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和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1.1资金投入管理10年来,自主创新专项的财政经费支持金额从2007年的1500万元逐年增加到每年1.1亿元,先后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7亿元,经费资助的领域由最初的高效设施农业逐步调整到大宗农作物、蔬菜园艺、植保、农机装备、休闲农业等17个领域,总立项数为1865项。从资助对象来看,自主创新专项从2007年仅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管理,资助对象也仅限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专家团队,调整到向全省涉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全面开放。在投入重点上,2007年,自主创新专项投入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展高效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以解决江苏设施农业产品外来、技术外来的问题,满足江苏省迅猛发展的设施农业科技需求。自2009年起,自主创新专项开始设立重点和一般项目,形成了“单项技术突破和多项技术集成攻关”同步发展的局面。2010年,自主创新专项又向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示范应用领域延伸,项目类型调整为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自由探索性项目,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全覆盖。自2012年起,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农业“五大工程、十大计划”,省财政厅吸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管理经验,又在原有项目类型基础上,增设产业体系类项目[4],整合资源,聚力聚焦解决江苏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难题。2015年,围绕产业布局,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解决产业问题,自主创新专项主管部门对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设立了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或装备创制类项目,整体布局自主创新专项研究领域[5](见表1)。
1.2科研立项管理1)围绕重大需求确定指南。依据江苏省农委、江苏省海洋渔业局代表江苏省政府的江苏“十三五”农业重大科技需求,直接根据重大科技需求确定项目申报指南,避免专家编制指南带来的“专家偏好”、“单位偏好”以及脱离生产实际等弊端。例如,将需求中提出的“以赤霉病防控为核心技术的小麦区域化高产技术方案”、“稻麦两熟制周年高产平衡技术方案”等直接作为项目指南,2015~2017年已立项支持16项,平均资助强度在1000万元左右。2)强化企业等技术用户参与。凝聚项目团队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实现项目负责人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2018年自主创新专项明确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除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外)、产业链项目必须与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联合申报,且企业需按不低于省拨经费的30%落实自筹经费(自筹经费拨付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2018年自主创新资金共立项117项,其中,企业牵头承担、参加的项目有39项,落实自筹经费2192万元,开展科教单位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高企业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话语权,加强企业与科教单位的对话。3)实行重大项目专职化管理服务。为更好地提高项目质量,打破不同研究室、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项目参加人员的合作壁垒,近年来,专项办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产业链项目申报时需明确行政协调人,技术负责人统筹协调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路线。另外,为把项目负责人从烦琐的财务报账、年报工作、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搞研究,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项目须指定项目秘书和财务助理各1名,有效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效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团队支撑。
1.3验收评价管理自主创新专项的设立就是围绕解决产业的实际需求,3类项目分别以形成整体技术方案,要求其具备列入省级及以上主推技术的条件、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或商业模式,以及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再单纯地把论文、专利或培养研究生数量等作为项目考核指标,更加关注项目各类产出与项目的相关性和对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支撑度;突出整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要求基于实施全过程,进行投入产出数据收集统计,并开展成果收益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从源头确保项目成果能迅速转移转化。总体来说,自主创新专项在验收评价管理创新探索方面,一是实现了评价方式由最初的数论文、专利向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转变;二是实现了评价主体由同行专家向核心示范基地用户转变;三是对于优秀项目及团队建立持续资助机制,营造项目结束后团队不散、研究不止的氛围,以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推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
摘要:根据省情、农情有序推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需求。文章以2007年设立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10年来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指出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标高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了优化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提升项目稳定支持水平等对策,以推动省自主创新专项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创新
党的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战略安排,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重要手段。因此,要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在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江苏、广西、湖北、山东等省划拨专项经费来设立省级层面的科技计划项目,期望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持续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方式,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实现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2],探索出一条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区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保障。因此,分析总结这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可以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的设立与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与启示。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以下简称“自主创新专项”)为例,系统总结自主创新专项设立以来,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依托单位在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系统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务实成效,并对标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等高质量科研管理的要求,分析自主创新专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和优化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思路、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1自主创新专项管理创新探索分析
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有效提高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江苏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3],江苏省于2007年正式设置自主创新专项,通过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经费给予稳定支持。10年来,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项目主管部门在经费投入、组织管理、科研立项、绩效评价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很多管理经验和做法在全国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树立了标杆,也在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和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1.1资金投入管理10年来,自主创新专项的财政经费支持金额从2007年的1500万元逐年增加到每年1.1亿元,先后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7亿元,经费资助的领域由最初的高效设施农业逐步调整到大宗农作物、蔬菜园艺、植保、农机装备、休闲农业等17个领域,总立项数为1865项。从资助对象来看,自主创新专项从2007年仅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管理,资助对象也仅限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专家团队,调整到向全省涉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全面开放。在投入重点上,2007年,自主创新专项投入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展高效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以解决江苏设施农业产品外来、技术外来的问题,满足江苏省迅猛发展的设施农业科技需求。自2009年起,自主创新专项开始设立重点和一般项目,形成了“单项技术突破和多项技术集成攻关”同步发展的局面。2010年,自主创新专项又向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示范应用领域延伸,项目类型调整为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自由探索性项目,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全覆盖。自2012年起,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农业“五大工程、十大计划”,省财政厅吸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管理经验,又在原有项目类型基础上,增设产业体系类项目[4],整合资源,聚力聚焦解决江苏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难题。2015年,围绕产业布局,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解决产业问题,自主创新专项主管部门对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设立了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或装备创制类项目,整体布局自主创新专项研究领域[5](见表1)。
1.2科研立项管理1)围绕重大需求确定指南。依据江苏省农委、江苏省海洋渔业局代表江苏省政府的江苏“十三五”农业重大科技需求,直接根据重大科技需求确定项目申报指南,避免专家编制指南带来的“专家偏好”、“单位偏好”以及脱离生产实际等弊端。例如,将需求中提出的“以赤霉病防控为核心技术的小麦区域化高产技术方案”、“稻麦两熟制周年高产平衡技术方案”等直接作为项目指南,2015~2017年已立项支持16项,平均资助强度在1000万元左右。2)强化企业等技术用户参与。凝聚项目团队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实现项目负责人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2018年自主创新专项明确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除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外)、产业链项目必须与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联合申报,且企业需按不低于省拨经费的30%落实自筹经费(自筹经费拨付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2018年自主创新资金共立项117项,其中,企业牵头承担、参加的项目有39项,落实自筹经费2192万元,开展科教单位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高企业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话语权,加强企业与科教单位的对话。3)实行重大项目专职化管理服务。为更好地提高项目质量,打破不同研究室、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项目参加人员的合作壁垒,近年来,专项办要求重大科技需求类项目、产业链项目申报时需明确行政协调人,技术负责人统筹协调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路线。另外,为把项目负责人从烦琐的财务报账、年报工作、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搞研究,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项目须指定项目秘书和财务助理各1名,有效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效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团队支撑。
1.3验收评价管理自主创新专项的设立就是围绕解决产业的实际需求,3类项目分别以形成整体技术方案,要求其具备列入省级及以上主推技术的条件、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或商业模式,以及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再单纯地把论文、专利或培养研究生数量等作为项目考核指标,更加关注项目各类产出与项目的相关性和对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支撑度;突出整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要求基于实施全过程,进行投入产出数据收集统计,并开展成果收益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从源头确保项目成果能迅速转移转化。总体来说,自主创新专项在验收评价管理创新探索方面,一是实现了评价方式由最初的数论文、专利向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转变;二是实现了评价主体由同行专家向核心示范基地用户转变;三是对于优秀项目及团队建立持续资助机制,营造项目结束后团队不散、研究不止的氛围,以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推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
【摘要】目前科技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全靠电力能源的支撑。电,作为替代传统能源的一个现代环保能源已经被人们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面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环保做出了贡献。所以说,电力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计划管理对电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以其中存在的一些优缺点做简单探究,列出优点,找出不足,能使电力经济的发展在计划管理下健康发展。
【关键词】计划管理;电力经济;优缺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在其中所承担的重要位置也逐渐显露出来。电力事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工厂生产过程中,更对我国百姓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当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环境下,电力经济管理中的计划管理应运而生。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力经济的发展,它使得电力经济飞速平稳发展,但也不乏缺点犹存,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计划管理在电力经济中的优缺点。
一、计划管理在电力经济发展中的优点
1.1计划管理在电力企业的资源配置上的优点
电力企业所涉及的各种资源十分庞大复杂,而计划管理机制能使得各种资源充分合理的得到应用。在当下,无论是在电力企业还是别的各行各业运作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计划目标,跟着计划走已经是一种趋势所向。在每一次工作开展前,在计划管理机制的合理规划下,能明确电力经济发展中需要资源的具体种类合数量,这样既能使得企业不会因为材料设备不足而致使发展受阻,也不会因为盲目采购,导致资源浪费。制定合理的计划,不仅能使得企业拥有一个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使得发展过程变得健康稳定,能及时的预测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能使企业在意外问题发生时,及时调整电力企业整个计划方针,从而来弥补和完善计划的合理完整性。这些都能使问题事故不会被扩大延伸,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计划管理机制在电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专业的计划管理体制,能使得企业专人专用,不会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过盛或不足而导致电力经济发展受阻。最后,计划管理还能明确电力资源的生产总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生产浪费。综上所述,计划管理能使得电力经济发展过程中人、财、产等资源配置都得到合理安排,从而提升电力经济发展。
1.2计划管理在电力经济的发展方向上的优点
通过计划管理系统,各个地区的电力企业能够根据他们各自区域的年均用电总量,再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社会、经济等环境,来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产电目标。从而使得企业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生产计划来画出企业将来要走的一段路线。通过目标、路线道德指导和要求,能使得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升整个电力企业的团队合作积极性.从根本上增加工作效率,让电力事业的发展讯速提升,企业的经济讯速增长,进而使得国家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摘要]
从动态性管理教学思路出发,通过网络化多用户多角色参与管理,以解决高校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信息化管理为目的,本文采用了一种既适应学年制又适应学分制要求的灵活的课程组与班级关联的方法,在B/S架构的基础上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实现,发现其能直接产生教学执行计划,使教学计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关键词]
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组;结构化;动态
据调查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在8.5%左右。“自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1334万人”,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从1991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13%,从世界排名第131位,上升到第114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每年都在不断地设置新专业,这给我们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掌握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有必要研究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1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网络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摆脱了繁重的工作。就教学计划而言,实际上就是计划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从教学计划申报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来考虑,教务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管理部门,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作为教学计划的管理单位应该拥有一套适合教学计划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力推进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思路
摘要:风能、太阳能和储能技术的高效快速发展,加上核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核能发电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降低投资成本、提升电价竞争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基于这种诉求,本文通过多方调查及资料搜集,分析核电企业投资计划管理现状,发掘核电项目投资计划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够推进核电项目投资计划管控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核电项目;投资计划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随着AP1000依托项目浙江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2台,装机容量4177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4台,装机容量1631万千瓦,并且根据相关规划,预计将建设一批新的核电站。可以说,我国是核电项目建设潮流的引领者,拥有了“国核一号”、“华龙一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重要设备制造也实现了国产化。虽然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在发展核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在这些数据背后我国的核电项目建设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何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竞争力是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核电简介及其现状
核能发电就是指利用核反应堆中产生的原子裂变现象释放出来的热能进行发电的一种发电方式。核能发电的出现满足了低碳发电的需要,适应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但是,由于核能发电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必须采用特殊的防护,因此在建设核电站时必须同时设计、建设专门的安全设施,确保人员和环境受到的电离辐射保持在允许的限值以下,这些专门的设施增加了项目投资。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阶段,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建设和利用核能是必要的选择,这就导致对核电站建设的需求与项目经济性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再加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与核能之间存在可替代的竞争关系,且发展速度快,成本下降迅速,很快将实现无补贴情形下的平价上网。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特殊政策,保障核电站发电量和电价,国内外相关企业也在努力控制建设成本,优化和控制运行投入,但是,许多已投产的核电机组不时处于被限制发电的情况,因此,核电项目需要进一步降低工程建设费用,提升电价竞争力,这是关系到核能发展前景的大问题。
二、我国核电企业投资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进行了电力体制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力投资计划管理的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升,这些发展出现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更是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环境也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在政府要求降低价格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以新能源、储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供发电价格不断下降,电价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下,核电企业投资计划管理的水平必须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核电企业适应发展的新形势,降低建设成本。当前,项目投资计划管控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投资计划不能够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核电企业在进行投资计划管理的时候必须要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相契合才能够助力企业发展,但是就现在局面来看由于受到内外部条件的制约,使得核电企业的投资计划管理与企业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推进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往往项目建设速度不能够适应其要求,预计的投资计划不能够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