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科技教育创新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清江论坛》2017年第4期
摘要:针对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面临选拔少数人的实验班培养模式、运动式科技活动、功利化严重等问题,成都华阳中学以“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引领,从开展科普教育着手,在科技创新教育智力启蒙、情感激发、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构建起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普及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并通过学科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建构运行STEMP课程、基于问题的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策略,从兴趣开发到志趣培养,形成基于育心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播下了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创造力生长的种子。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育心;科学素养;创新性
人才培养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露与提高。以“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引领,我校从开展科普教育着手,逐步构建起普及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从兴趣开发到志趣培养,初步形成基于育心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技创新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想象力更是倒数第一;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仅占14.9%。目前我国中学科技创新教育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选拔少数人的实验班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功利化思想影响科技创新教育健康发展;运动式科技活动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理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办?
(一)从政策中明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创新”一词出现63次,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把“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网络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农村孩子受到经济条件和生活空间的限制,坐井观天,要更高层次地激发他们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校园网络却弥补了农村孩子的不足,给他们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我校组织各班“尖子生”到互联网上搜寻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作品以及喜欢的科幻绘画,并推荐到同伴中,各自把网页或作品收藏起来,老师在校园局域网加以超链接,更多的学生共享了资源。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品的创意、创新点、发明点,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二、有线电视使学生走到创新前沿
1999年,在镇广播电视站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各班各办公室既可以收看外部输入的电视节目,又可以收看学校自办的节目。学校科技办以此为载体,把历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放到自办节目栏目,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与此同时,学校科技总辅导员针对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作品的创新思路,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班辅导员承接总辅导员的思路,联系学生实际,组织讨论,或一个作品的创新点,或一个作品的发明思路,或如何改进一个作品……把观看与讨论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普及了科技知识,更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
三、多媒体点燃学生科技创新的火花
有线电视使全校师生同时受益,形成全面开花的氛围,这是不够的。各班科技辅导员组织的多种活动,培养了许多活动积极分子。多媒体教室成了积极分子创新的天堂,他们齐聚到多媒体教室,参加科技创新专题培训。辅导教师把精典的发明创新作品一件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产生的起因、加工的经过、创新点、成功的秘诀以及如何改进。剖析中,辅导员特别强调创新发明的背景和方法,更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辅导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言谈,一旦有人发表“奇谈怪论”,创新发明辅导就成功了一大步。教师立即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表演者尽情地说,甚至在计算机上演示,让“听众”不断地批评、建议、争论,一场哄吵背后就孕育着一个作品的诞生。辅导教师还特意把搜集到的学生创新设计用Power-Piont、Flash等制作成演示文稿或动画片,组织学生直观感受。
四、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个性
每次集中培训,准备期间,部分学生平时积累的创新思路或简单作品都会被辅导员发掘出来,一到培训就派上用场。培训时,发明者或绘制者就有机会上台利用视频展示台把作品展示出来,一边展示,一边谈创新思路、创新点,还请场下的师生提改进建议,一来二去,简单的作品又获得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既使讲解者获得了成功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很容易从中获取新的创新信息加以拓展;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培训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摘要: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初有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一、科技辅导员队伍;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单一;三、家长认识的误区;四、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活动不具连续性面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对策:一、优化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二、丰富校外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尤其是科技活动;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家庭环境很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问题;误区;对策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发明、发展的历史,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创新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重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基础,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理念,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识别、培养、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总理曾提出:“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奉献科学的远大志向。”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还要通过科技教育,使科学精神扎根于广大的青少年中,只有这样,自主创新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沛的动力源泉。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开始了我国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对于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初有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
一、科技辅导员队伍
2007年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对我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虽然被调查辅导员中有69.6%的科技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表示认同,并喜欢自己的工作,但科技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课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过去没有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因而目前学校并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科技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中,学生涉及的知识内容远远超出某一专业学科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综合和创新的特点,知识口径狭窄、专一的教师是无法承担科学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好在一些获奖项目的科学教师,年富力强,以高度的责任精神迅速“充电”,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共同提高。但就一般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单一
摘要:
文章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趋势,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通过“提高理论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建立科技创新创业领导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建立系统化课程”等途径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创业,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少高校不仅开设了科技类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还成立了相应的教师队伍以及领导团队,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创新创业转化能力不够、市场分析及市场把控不准、教师团队不专业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科技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师资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现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有很多问题。①缺乏对创新创业理论的解读能力,无法落实学习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由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无法有序进行。②缺乏专业的科技教师指导队伍,缺乏创新创业的经验。③缺少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课程新教育,缺乏以前的教育课程支持和教育指导,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④缺少校级的领导队伍建设,对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缺乏全面掌控。⑤缺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无法与产业园和孵化园取得合作。⑥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市场调查环节,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理论学习,掌握相关政策
摘要: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针对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考核制度对学生约束力不够,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科技创新教育考核体系的考核制度,以及构建研究生帮扶制度的指导模式。通过创新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以期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完成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考核制度;指导模式;学分制;研究生帮扶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2014年9月,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国家自上而下,多举措、全方位为创业者提供支持,鼓励大家创新创业。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阶段,大学生年富力强、思维开阔,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敢于迎接新挑战,且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故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质的群体之一,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变学生要找“铁饭碗”的就业观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发现科技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1],考核制度对学生约束力不够,现有指导模式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2]。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总结近10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情况,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1)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数在2007—2011年基本维持在50项左右,在2013年之后,国家级的立项数稳定在100—110项之间,整体而言,10年来国家级项目数有大幅增长,幅度达到11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级项目分为校重点和校一般两个级别,其中校重点的立项数由2007—2014年持续增长,之后项目数开始减少;校一般项目2007—2011年立项数比较平稳,2012年开始,项目数开始大幅减少。(3)院系项目,主要是学院自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3年开始,项目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20项左右。(4)就每年的项目总数而言,2007—2014年,每年的项目总数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立项总数出现了回落。但2016年较2007年项目数增长了13.5%。笔者统计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单项经费随年份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自2007年以来,国家级项目的经费稳定在每项20,000元,省部级及校重点项目的经费为3000—5000元,校一般项目的经费为800—2000元,院级自筹项目的经费1000—3500元不等。就创业项目而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和2014年只设立了校级的创业训练项目,每年70项,每项给予1000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从2014年开始有创业实践项目立项,每项给予3500元的经费支持。2015年、2016年学校每年设立的创业训练和创新实践项目有11项,都为国家级,每项给予20,000元的经费支持,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但是就立项数而言,大幅减少。综上分析我们可知:(1)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校重点项目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校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呈减少的趋势,即增加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减少了经费支持力度较小的项目。(2)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创业项目,学校整体的思路就是“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切实通过提升项目经费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期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做出成绩,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创业或就业提供实质性的锻炼和帮助。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创新
现阶段,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考核,主要以“中期考核,结题答辩”的形式进行。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项目的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导致有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编造材料,蒙混过关,这样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就毫无意义了。另外,这种考核制度缺乏较为广泛的激励措施,只有少部分通过项目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了专利的学生能获得奖励。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与科研动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半途而废。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并不是每位同学最终都要或取得什么成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3]。笔者基于以学生需求出发的理念,提出了“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的建议,以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补充和完善现有考核制度,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训练成效。学分制的本质特征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强调目标管理和学制的弹性化[4]。现阶段,高校自选课程中加入了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5],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然而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这样的实践活动仍不能视为选修课程[6],不能获得学分。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参与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前期需要大量学习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试验过程中需要学习试验原理、试验方法、仪器操作等,在数据处理时需要学习相关的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法,在论文写作时需要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对科研基本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故将创新训练列入公共选修课,完成创新训练获得相应的学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学分制引入考核体系,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参加学生基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课程主要包括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的一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关联。将学分制引入到科技创新训练的考核体系中,即学生完成一项创新训练项目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通过完成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的学分认定为公共选修课板块的学分。学生完成项目可以获得对自己毕业和申请学位有帮助的学分,如此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增加参与科技创新训练的人数,也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中,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一、利用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一种方式,有以下四个优点:
1.调动师生积极性,节约时间和精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时间方面来说,是一项非常消耗时间的活动。从从事科技创新的技能上来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面不够完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从头学起,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从积极性上看,由于科技创新大多基于自身的兴趣,学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在政策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关照,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较快途径,更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2.迎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想,使其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把科技创新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科学的治学精神科技创新项目的涉及面比较广,在建立一个科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以及国内外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发展方向,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对其树立远大的目标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教师单方面教授为主,且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德育对学生素质的重要影响作用,造成德育和智育的分离。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就必须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锻炼的平台,在实践中加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获取多方面知识,使学生养成创新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科技创新的科研培训中,学生对科研的系统有了详细的了解,不仅仅掌握了更多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知识,还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2.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同等重要,但就其性质而言却具有性质上的区别,思想道德素质虽然也归于精神范畴,但思想道德素质要以践行为最终目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领悟而已,更要在领悟的基础上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并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落实到生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过程,在实践活动的过程里,不断地实地研究,深入社会,一方面更好的了解我国社会各层次的现状,切实感受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深入农村和基层开展调查时,学习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了解和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市少年宫以该“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方案为蓝本,常年开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由我市具有多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经验的优秀科技辅导员主讲。
培训方式及目标:
1.根据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现行中、小学教材,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数、理、化等各科的科学实验项目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从做中学,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小班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小科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独立动手能力,塑造个性、发挥特长,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优秀。
3.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选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试保送和加分的殊荣,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此而被免试保送名牌大学深造!)。
招生对象:八岁以上中、小学生
开课时间:**年10月,周日上课
学费:每人每学期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