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科技创新治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科技创新治理

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的实证分析

1相关文献回顾

在工业领域,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Ulph运用Brander-Spencer战略性贸易古诺模型对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在环境污染面前,寡头垄断性企业会进行技术创新改善生产环境并降低污染程度,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2]。KriechlB等[3]运用Reinganum-Fudenberg-Tirole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传导机理,研究发现环境税征收时间与新技术采纳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即征税时间越早越能够促进企业积极采纳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而对于非技术采纳者征税税额越高,包括领先采纳者、追随者以及联合采纳者在内的企业都会越早地进行技术投入,采纳新技术;研究还发现,在施行环境税的国家,技术领先者盈利的机会及利润会高于没有施行环境税的国家。2009年KriechlB等[4]对模型进行了改进,运用时间动态模型论证了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的传导机理,在模型设计中,环境规制用环境税替代,新技术采纳时间作为解释变量,该模型得出政府环境税征收程度与企业新技术采纳最优时间呈反方向变化。在实证研究中,BrunnermeierSB等[5]在验证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的关系时运用了1983—1992年间美国146个制造业面板数据,得出环境规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变化关系。LanoieP等[6]利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1985—1994年间17个制造业数据,将制造业产业生产率作为技术创新替代变量,得出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生产率即期效应为负,而滞后4年的长期动态效应为正。这和波特假说是一致的。黄平、胡日东[7]在验证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关系时运用了湖南省环洞庭湖区域造纸企业的相关数据,也验证了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之间所具有的正相关关系。王国印[8]在研究中将环境规制变量用每千元工业产值治污成本替代,科技进步指标用研发支出和专利申请数量替代,利用1999—2007年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工业面板数据,建立了滞后回归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的关系,得出波特假说在发达的东部地区验证效果明显,而在较落后的中部地区验证效果较差。相关研究建立相应经济学模型从理论上对“波特假说”进行了论证,并运用相关数据和计量模型验证了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的即期效应为负,而滞后效应为正的关系,这说明了在工业领域,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关系是符合“波特假说”的。在工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主体是政府以及相关科研部门,新技术采纳主体是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并且两者之间是相分离的。科技创新主体的不同是否会影响环境规制的促进效果呢?在农业领域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是否也存在即期效应为负,而滞后效应为正这一影响效果呢?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对农业领域的这一关系进行验证。

2研究假说

本文认为在农业领域,环境规制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在环境规制条件下,政府部门及其附属科研机构会积极主动地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并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工业领域,企业集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一体,在环境约束和政府激励性政策引导下,企业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但在农业领域,农业科研创新主体是政府以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研创新的风险性和公共产品属性所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既包括技术研发本身风险,还涉及到成果推广和产品的市场风险。相比工业而言,农业科研成果的周期长,风险大,私人部门不愿介入。其次,农业科研创新还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农业科技创新的享有不具有排他性的特点,一个人对产品的使用难以排除其他人对农业科技产品的享有。农业科技产品的利益外溢性也使得技术所有者难以全部获得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因而,私人部门难以介入农业科研开发与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及其所属科研机构。在环境规制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目标是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和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统一。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通过环境规制政策改善生态环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质量以获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环境规制特别绿色贸易壁垒会给一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该国的经济效益。当国际贸易环境壁垒提高时,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的产品贸易额会大幅度下降,国家经济效益随之下滑。贸易壁垒提高还会使一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影响其产品国家竞争力。而出口数量减少,生产成本增加还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在农业污染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政府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对农产品安全制定较高的标准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在国家贸易壁垒和食品安全标准面前,生产者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考虑到农业科研创新的风险性和公共产品属性,私人部门不愿提供而唯有政府是较适合的提供者。在环境规制条件下,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3变量的设定和计量模型的选择

变量的设定。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被解释变量。为了全面衡量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中将农业科技创新指标用农业科研投入指标和农业科研产出指标来衡量。农业科研投入指标选用安徽省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techno1)指标衡量,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越大,农业科技创新强度就越大;而农业科研产出指标选用农业新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techno2)来衡量,农业科技创新强度越大,农业新技术成果专利数量就越多,农业新技术的市场成交额也就越多。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数据来自于《安徽统计年鉴》,农业新技术的市场成交额数据来源于安徽科技网。环境规制(environ)作为解释变量。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确定是研究的关键,学者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指标予以衡量。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环境治理投资额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企业用于环境投资支出也随之增加[9]。但农业环境治理和工业环境治理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业领域环境治理投资多由企业自身承担,其支出易于衡量,能够较好地反映环境规制程度,而农业领域的环境治理主要是指有机肥的利用,良种的使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等,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难以衡量,不能获取相应支出数据。在本研究的前期研究中,将农业污染排放量作为环境规制强度变量,考虑到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下,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会制定环境政策加大环境规制力度,随着环境污染程度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也随之增大[10]。但用农业污染排放量作为环境规制强度指标容易造成逻辑上的误区。因而,在本研究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将农村改水受益率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替代指标。这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的: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对农村居民集中用水水源进行保护并使之符合农村集中用水水源质量基本要求,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首要目标。因而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的提高以及受益人群数量增加是农业环境规制的重要内容。另外,水污染是农业环境污染的集中体现。农业环境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等生化物质污染以及畜禽粪便排放污染,这些污染会引起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土壤污染又会通过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影响水源质量,可见农业环境污染会通过水源污染而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质量。而农村改水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环境规制的加强,政府势必会增加农村改水投资量,农村因改水受益人口比例也会不断上升。农村改水受益率是指某地区农村已改水人口占该地区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其计算方法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农村改水统计年报的定义即:农村改水受益率=某地区农村已改水收益人口数/该地区农村总人口数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可得安徽省1995—2011年间农村改水受益率数据(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5年安徽省的农村改水受益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1年以后改水受益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安徽省农村改水受益率的这种变化和安徽省的农业环境政策有关。安徽省在农业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加大了农业环境治理的国家投资力度。从农村改水投资额中国家投资份额可以看出(见表1),2005年农村改水投资额中国家投资部分占46.2%,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为86.8%,国家投资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也是安徽省改水受益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研究中还选用农业生产总值和教育经费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选择农业生产总值(agricul)指标表示农业产业规模,教育经费(educat)指标表示投入要素质量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计量模型的选择。考虑到波特假说的动态性,本研究选择滞后变量回归模型来模拟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传导过程及传导效果。

4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波特假说,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滞后作用,需要选择动态计量模型来验证环境规制的传导机理,因而在分析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时,选择了滞后变量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这里主要从环境规制的即期、滞后1期、滞后2期和滞后3期效应来分析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在模型的先期模拟中,控制变量要素质量指标即教育经费在拟合中效果不明显,忽略不予考虑。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实证估计结果见表2至表5所示。从以上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环境规制对农业科研支出的有着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验证效果较明显,由表2至表5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对农业科研产出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即期和滞后1期的检验效果明显,而对滞后2、3期的检验效果不明显。综观整个检验效果,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分析如下:(1)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即期影响为正。从检验效果来看,不论是从农业科研投入的视角,还是农业科研产出视角,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即期效应都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而这与“波特假说”所阐述的环境规制的即期效应为负是不同的。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过程与工业领域存在不同所致的。在工业领域,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在短期环境规制会增加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而环境成本的增加会暂时挤占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支出,从而影响科技进步。而在长期环境政策是一种明确的市场信号[11],会诱使生产者进行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从而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因而,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即期效应为负,而长期效应为正。而在农业领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及其科研机构。在环境规制下,政府的行为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农业环境污染会影响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在严格的贸易壁垒等环境政策下,农产品的出口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此外,环境污染还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因而,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必须主动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可见,环境规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即期效应为正。农业污染条件下,政府的科技创新行为是对生产外部性的一种弥补,也是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考虑。(2)从长期动态效应来看,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滞后期效应也为正,这和波特假说的结论是一致的。为了突出环境规制的动态影响效应,本文选择了带有滞后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对这一效应进行了验证。模型选择了环境规制变量的滞后1期、2期和3期效应进行了验证,检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即期效应还是滞后期效应,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这说明了政府的农业科技创新行为相对于农业环境规制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规制条件发生变化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提高时,政府会被动地进行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环境规制的要求。可见,在环境规制条件下,政府的科技创新行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从农业科技产出视角来看,农业科技创新的即期效应为正,滞后效应为负,但即期和滞后1期的验证效果较为明显,而滞后2期、滞后3期的验证效果并不明显,而以农业科技投入视角来验证,即期效应和滞后期效应都表现较为明显。这一结果的出现和农业科技创新指标的选择有关,本文选择农业科研投入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替代变量,选择农业新技术服务于农业的市场成交额作为农业科技产出的替代变量,从两个不同侧面反应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在环境规制面前,政府会主动积极地进行农业科研投入,因而环境规制的即期效应和滞后期效应都很明显。但从农业科研产出视角看,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现、转化和应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较长,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以及市场条件的限制;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较大的风险,具有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的风险,还涉及到产品市场风险。农业科技投入能否顺利转变为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科研成果能否顺利实现转化和应用,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而,从农业科研产出视角来看,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效果受到一定影响。(4)从控制变量来看,农业生产规模变量(农业生产总值)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相对于环境规制变量而言,不论是即期效应和滞后期效应,影响程度都较小。

继续阅读

探究经济带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互动

摘要: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理念的核心,而创新和开放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对外放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关系紧密,如何利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问题,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同互动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

0引言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快速,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但是,长江经济带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给长江经济带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压力,另一方面造成大范围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环境问题。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建设有紧密的联系。长江的生态环境与国家繁荣富强息息相关,同时也关乎世界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2016年1月5日,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将长江建设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坏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要改革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走向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外开放是一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党的报告提出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绿色‘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提升。中国在逐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利用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而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越来越吸引国际投资,使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外合作,促使各种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高市场融合的深度,是有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抓手。科技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工业化前期,发展速度迅速,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等。因此,构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1文献综述

关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军、李昊(2019)从生态创新、低碳效率的角度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32国为研究对象,测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绿色发展水平。朱帮助、张梦凡(2019),利用定基极差法建立了绿色发展评价方法,分别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绿色生活等六个维度来构建新时代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张乃明等(2019)从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生活满意四个维度,建立了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关于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杜莉、马遥遥(2019)选取2000-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得出绿色发展绩效整体水平低且区域差异大。李俊杰、景一佳(2019)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等模型对2007-2016年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关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研究。李光龙、范贤贤(2019)以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城市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刘开迪等(2019)以余值法创造性地核算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创新的贡献率,研究得出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保持年均1%的增加趋势。滕堂伟等(2019)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长三角地区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关于对外开放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研究。孙瑾、刘等(2014)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绿色增长有副作用。李光龙、范贤贤(2019)以2002-2016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贸易开放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并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李丹琪、张佐敏(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得出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有效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增加对外开放度。刘传哲、任懿(2020)以2008-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半参数回归模式,最终研究得出对外开放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为非线性关系。通过参考总结现有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二是绿色发展效率或绩效的测度;三是关注财政支出、科学技术、创新、金融、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绿色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从地区地理角度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专注于工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研究。但是,对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机理的分析较少,对二者之间的协同互动作用分析不足。

2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缺乏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力,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各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排污权和碳汇交易机制不完善,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排污权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排污权的购买意识。因此,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迫在眉睫,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细化补偿标准,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动力。第二,沿线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存在壁垒,缺乏协同治理机制与法规。各地区政府之间在环境管理政策、制度法规不尽相同,在环境治理能力、绩效考核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缺乏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能力;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没有建立河湖治理的有效联防联控机制,上下游城市之间环境污染存在传导性;除此之外,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协同,绿色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第三,以水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黄金水道为中心,沿线分布了大量的城市群,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农业分布较多,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生产生活废水及水上交通带来的船舶污染,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质量。第四,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不足以成为驱动力。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水平差异大,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程度较高,整体实力较强;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二者的协调互动程度较低,部分城市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仍然遵循粗放式发展模式。第五,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工业化生产迅速扩张,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但是也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产生了不利影响。各地区越来越依靠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来扩大国际贸易,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型吸引力。第六,生态新型城镇化进程较为滞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垃圾处理与回收措施不足,燃烧秸秆等行为时有发生,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继续阅读

实验室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摘要:

以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为例,阐述一个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的国际联合实验室运转需具备的要素,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持续的研究发展方向、良好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运行机制、优秀的科研人才及创新团队、多渠道的全球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共享,寻求国外优势力量,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引进聚集高端人才及组建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谋划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优质资源和关键技术、承担国际会议促进我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交流、加强南南合作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走出去”、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国际合作;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

国际合作平台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窗口。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是国际合作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是长期、有效开展国际合作、提高科研设施条件、实现“人才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1]。国际联合实验室作为一种国际化的合作平台,通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共享,可以寻求国外优势力量,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端外国专家引进,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以及提升本学科领域国际话语权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加强国际合作是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已与多个国家以及包括CABI在内的主要国际组织建立了农业交流与合作关系。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enterforAgriculturalBioscienceInternational,简称CABI)是一个商业化运作的非盈利性政府间国际组织[3]。中国与CABI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8年9月,农业部牛盾副部长和CABI首席执行官特雷弗•尼乔斯(TrevorNi-cholls)博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CABI关于建立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该实验室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植保所)。自此,中国与CABI的合作进入了新的战略合作高度。农业部(MOA)-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自成立后,经过中国和CABI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围绕农业生物安全的三大领域,如传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外来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安全,与有关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速了人才培养,提高了我国在农业生物安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个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的运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持续的研究发展方向、良好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运行机制、优秀的科研人才及创新团队、多渠道的全球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使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效用。

1.1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中,目标和定位非常重要,在平台建设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明确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等重大指导性问题。MOA-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技术研发平台,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培训基地,成为一个与第三方合作交流的开放平台,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提供参考等。

继续阅读

规范节能减排科技活动实施办法

根据市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针对的实际,特制定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建材、造纸、食品加工、建筑、冶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应用示范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年,围绕工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新能源开发应用、工业及生活废水治理等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攻克项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家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成效显著的科技示范企业;争取建立1家从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使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三、重点任务

1、加快节能节水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1)节能降耗新技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重点行业,如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行业的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展攻关。工业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工业锅炉高效燃烧在线监控与优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继续阅读

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在建设创新的作用

摘要: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围绕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治已病、防未病,发挥好审计机关对推进聊城“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兴聊十大工程”实施中的监督作用。科技创新在落实聊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支撑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关键推动作用。目前聊城市尚未完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省内前列城市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作为审计部门,搞好跟踪审计,加强科技政策和制度环境的研究,完善技术研发和经费保障,是促进建设创新型聊城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基石”。

关键词: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加强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在建设创新型聊城中的定位

(一)背景

1.政策背景。政策跟踪审计自2014年实施以来,对保障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政令畅通,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提出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其中,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联合下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第二部分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称,改进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做实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按照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审计,一个方面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原则上列为一个项目。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构建覆盖中央部门、省本级、市县基层全链条跟踪审计机制。对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要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全面掌握政策落实中各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建议。2.推进意义。市县两级审计委员会先后成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依法审计。在兴聊十大工程中,聊城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促进旧动能加速转化,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主体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为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可助创新型聊城高质量跨越发展一臂之力。3.科技政策。近期为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科技改革工作部署,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县域经济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鲁政办发〔2020〕26号)文件精神,聊城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聊政办发〔2021〕2号)制度,县级也纷纷制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助力经济发展若干举措》,其中规定,给予建设创新型城市制度保障。

(二)加强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在建设创新型聊城的新方位

1.贯彻新理念。根据《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定绿色发展信念,借助科技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2.履行新使命。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审计委员会决策部署,坚持依法审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跟踪审计力度,促进党中央方针政策和省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市县审计机关重在抓好审计实施,掌握被审计地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揭示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提出需要上级部门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3.谋划新思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包括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以创新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同时也包括治理体系更完善,要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聊城审计作为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积极推动国家、省市县级科技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发挥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科技创新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决策建议。

二、加强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在建设创新型聊城中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水利局科技与创新会议上讲话

我局在机淤综合技术、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南北展宽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工作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我局自行研制开发的zdt-i型智能堤坝隐患探测仪,经省级科技鉴定,居当前国际领先水平,取得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两项国家专利,先后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被水利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是成功开发的多种取沙汇集系统,提高了机淤固堤施工效率。由某市局与有关大学、生产单位共同研究的“lqs型两相流潜水泵疏浚系统”、某局研制的“挖塘机和汇流泥浆泵组合输沙试验研究”、“某淤背固堤综合技术研究”,都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和黄委的科技进步奖。目前,以上成果已在多个市局推广应用,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机淤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大力开展河口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通过多方努力被列入国家重点八五科技攻关增列专题,**年取得研究成果,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某总理在视察黄河工作时,曾给予高度评价。该成果对于指导河口综合治理,实现下游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南北展的研究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四是防汛抢险新机具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促进了抗洪抢险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开发的“工程抢险应急照明车”、“防汛抢险钢桩及快速旋桩设备”、“液压自动抛石机”等一大批防汛抢险新机具,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某省和某科技进步奖,并得到了及时推广应用;由某机修厂研制的“工程抢险应急照明车”在国家防总招标中一举中标,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五是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增加了某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广泛采用和推广了混凝土截渗墙和垂直铺塑截渗等多项堤防除险加固新技术,以及铰链式模袋混凝土沉排护底和土工格栅堆石筑坝技术等用于坝岸加固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我局多处控导工程施工中,应用铰链式模袋混凝土沉排护底,总面积达×××万多平方米,基本达到了不抢险或少抢险的目的。

(二)“数字黄河”系统工程建设,提高了我局治黄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我局先后筹集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成并投入运用了一系列信息操作系统。

继续阅读

谈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研究

[提要]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黄河流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总结当前绿色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对于发展欠缺地区的研究不足,同时对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之间关系不够重视;通过对黄河流域相关问题研究的梳理,指出未来应更加关注该流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关键词: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一、绿色发展内涵界定与时空演变研究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内涵来看,绿色发展包含两层含义:“绿色”和“发展”。其中,“绿色”表明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则要求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应保持和谐发展。根据卢风等的研究,绿色发展内涵的界定可作出如下描述:绿色发展是在传统生产和发展方式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和方法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制约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举措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的、高效的发展模式。

(二)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能源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提倡绿色发展,逐步从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通过文献梳理,可将研究成果按研究视角归纳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在绿色发展的时序演化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选择、模型评估、影响机理和优化对策等方面。如,DajianZhu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立起“对象-主体-过程”框架体系,分析全球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政策评估模型;程钰、任建兰等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计算出我国2000~2016年的绿色发展指数,分析得出我国绿色发展指数逐年增加,绿色发展的水平在总体上升,但变化十分缓慢,说明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缓慢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周亮等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分别测度了2005~2015年中国28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W”型波动过程,提出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经历了先初步调整、后逐步上升的过程。在绿色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方面,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如,王勇等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中国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点,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绿色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和生态环境良好较好的西南省份。程钰等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这种空间分异特征表明持续扩张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不高,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郭付友等利用空间模型对山东省的绿色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山东省绿色发展经历了空间依存关系不明显到明显的过程,且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态势,两极化发展特征较为明显。我国现阶段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和地级以上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缺乏对黄河流域及县级城市的研究。

二、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

随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由此,科技创新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当前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关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献大多集中于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转型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的影响。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大量研究证实科技创新能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一方面科技创新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如,常涛等以山西省为例,研究山西省科技创新现状,发现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态势旺盛,但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尚未改变,认为应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增加科技创新效益。另一方面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分析资源配置的时空演变和影响机理。如,周密利用数据包络分析30个省份的科技资源变量,归纳出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形成的3个科技创新极化区;李国平、王春杨运用Moran'sI统计证实创新活动的集聚分布模式和变化规律;张建伟等以专利授权量为创新产出的指标,得出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区政策、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继续阅读

高校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是科技人才积聚之地,是科技成果的高产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高校科技档案是高校科学技术活动或科技知识的真实记录,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为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伴随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快步实施,将形成海量的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1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中高校科技档案法治的重要意义

1.1高校科技档案法治筑牢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坚实基础高校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是围绕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自主知识产权及科技开发等得以实施。高校科技档案法治是通过树立档案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及领导等的科技档案法治理念和完善相关科技档案规章制度,进而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科技开发等档案进行法治,以求实行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全面规范。高校科技档案法治适应了科技创新驱动时期高校科技档案发展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筑牢了坚实的思想与法律法规基础。

1.2高校科技档案法治保障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高校科技档案自身就是较为完备的科技成果,其原件或浓缩信息,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科研凭证功能、搭建了广阔的科研信息平台。高校科技档案法治是利用行政手段做好科技档案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与监督指导的保证。同时为实现科技档案的自身价值,创新驱动中科技档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及将其转化为重要资源等过程均需相关法律法规的大力保证。可见,高校科技档案法治是促进科技创新驱动中高校科技工作的档案资源、信息技术及投入资金等方面科学化、高效化与法律化的关键环节,保障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沿着法治化的运行轨迹顺利实施。

1.3高校科技档案法治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置身于法治社会中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健康发展需要将蕴含巨大市场经济潜能的高校科技档案作为一种资产进行强力关注与管理。高校科技档案具有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点,是科技创新驱动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储备。开发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与广大利用者,就必须走法治档案的健康发展路径。高校科技档案法治,将能够有力防止国有资产科技档案财富的流失,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治经济。因此,高校科技档案法治推进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对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健康发展具有无以替代的至关作用。

2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中高校科技档案法治内容

2.1科技项目档案法治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大力培育重大科技项目,科技经费亦相应增加显著。例如,广东省实施的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年投入了7亿余元的专项资金,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资金用于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另外,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2015-2017年将投50亿元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科技项目建设经费的大力投入,使得科技项目档案法治化建设相继提上日程。

2.2科技成果档案法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落脚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最终目的。记载科技成果的档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信息桥梁,必须加强其法治化建设。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