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传播论文范文

科技传播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科技传播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科技传播论文

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科技新闻传播如此重要,但是,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削弱了科技新闻在传播业中的地位。传播能力不强。首先表现为科技新闻传播的媒介资源占有比例很低。在全国近2000家报纸、数千家电台电视台、近万种期刊和数量更为庞大的网站中,专门的科技媒体屈指可数,在综合类媒体中只有少数有科技栏目(节目),而且这些栏目(节目)多处于从属地位。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年科普报告表明,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占版面比例为7.5%,晚报仅为1.9%,科技报作为专业类媒体的比例虽然是最高的,但也仅为25.3%。①至今这一比例仍无明显好转。《人民日报》每周144个版,《科技视野》仅4个版,占版面总数的2.7%,是数量最少的栏目之一。中央电视台设有专门的科技教育频道,其他14个中文频道除军事农业频道有《科技苑》一个栏目外,均无科技类栏目。国内大型门户网站中,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在首页中有科技栏目,但大多是IT行业、数码技术的内容,其他科技内容凤毛麟角,搜狐网则直接在首页分设IT和数码两个栏目。其次表现为科技新闻报道的数量少、篇幅小,深度报道匮乏。②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农业频道,科技栏目播出时间占该频道的4.2%。在密集的时政消息、社会新闻和热火朝天的娱乐节目中显得微不足道。再次,专职科技新闻记者、编辑队伍弱小且不断流失,不少媒体甚至没有专职科技采编人员。科技新闻传媒资源和传播力量的严重短缺,与国家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多把科技新闻放在与国际国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并驾齐驱重要的位置,科技新闻内容丰富,采编人员专业等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新闻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对许多富于新闻价值的科技信息,对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所蕴含的科技内涵,传媒常常视而不见。如近期非常引人注目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一直未有主流媒体从科学角度给予充分的权威报道,任由各种小道消息和观点肆意传播。科技新闻报道多小而碎、浅而薄,陷于具体科技事件的表面,难以涉及深层次内容。在一些地方,科技新闻追求猎奇性,热衷制造神秘感,故弄玄虚;还有的将科学与娱乐“强行挂钩”。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重视报道信息本身,轻视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现象,使公众缺乏渠道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造成伪科学和不讲科学有机可乘。宣传效果不佳,科技新闻的受众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群体,更难说忠诚度,每年国内评出的“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十大国内科技新闻”的具体情况,并未有多少人知晓。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的价值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虚假报道现象比较突出。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和灵魂,科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更不容置疑。然而科技新闻报道虽然总体数量不多,却频频出现严重偏离新闻专业主义和科学理性精神、夸大其词甚至虚假不实的新闻。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轰动一时的“水变油”、“永动机”等假新闻。进入21世纪后,科技虚假新闻的形式更加多样,尤其在各类网站上,“地球生命只剩50年”、“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各种荒诞不经、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假新闻常被当做吸引点击率的诱饵,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新闻记者》杂志自2002年起,连续13年上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共评选剖析假新闻典型案例128条,其中与科技有关的假新闻16条,占12.5%,2002年甚至高达30%,远超出科技新闻在各类新闻中的比例。这体现出科技新闻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较为严重,也说明科技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科技新闻传播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因素或市场因素是导致科技新闻弱势传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新闻媒体具有文化企业的性质,很多已经是企业,追求社会关注度及其带来的利润,是市场化媒体的天然本能。因此,在市场的压力下,媒体的报道取向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次售卖”价值高、广告效应好的新闻题材受到追捧。由于科技新闻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的先天不足,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很难提高,招徕广告的市场行情不好。在现实状况下,媒体难以自觉重视科技新闻;在利益的胁迫下,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娱乐化、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难以避免。科技新闻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报道难度较大,对科技新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门槛和条件要求。在西方,科技报道通常是由专家或者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科学素质比较高、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我国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变动频繁,非专业化现象非常普遍,既懂新闻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尤其缺少科技素质高、科学精神好、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级人才,对科技新闻既会操作、又能研究的专家型记者和编辑更为稀少。由于科技新闻采写专业要求高、难度大,很难多出稿、出好稿,对从业人员吸引力差,因而造成科技专业记者、编辑不断流失,其他新闻工作者对科技选题也常常敬而远之,不愿涉足。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队伍及其业务水平难以壮大和提高,造成科技报道数量少、质量差,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传播的效力。在现行管理机制下,科技新闻难以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经济报道大幅增加。而今,体育、文化和娱乐新闻又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抓好经济效益必须兼顾的传播环境下,媒体难以在科技报道上用心。同时,媒体依赖从政府获取消息和线索,而政府相关部门,包括科技部门对科技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都很有限,科技新闻传播的推动力不足。虽然一些重大科技工程的宣传声势强、力度足,但是并不完全是媒体自觉参与而形成的,而是政府为了实现应对公共危机、凝聚民族士气、塑造国家形象等目的采取的策略,科技新闻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政府实现社会动员、公众管理的工具。③另外,由于传统科普不太强调传媒的作用,公众媒体运作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对科技新闻传播自然不会给予太多重视。在这种机制下,科技新闻政治色彩较重,报道形式呆板,“八股”化明显。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一倍多。尽管如此,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仍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公众科技素养较低,造成科技新闻缺乏受众基础,由此带来的科技新闻的弱势传播又与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缓慢形成恶性循环。当前讲求速度和效益的社会氛围,对科技新闻的传播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科技新闻多侧重于报道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民生等科技的社会责任方面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另外,现实中的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传播伪科学、新闻炒作、娱乐化倾向等现象,不但严重侵蚀和损害了传媒的科学形象,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受到传媒领域的冷遇,进一步削弱了科技新闻的影响力。理解科技新闻难度较大,先天影响了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常常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广泛传播有时存在利益障碍。另外,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科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科技与经济、文化、体育等之间并非排他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具备科技属性的新闻也同时具备其他类型新闻的属性,很多新闻虽未列入科技栏目,特别是有关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闻,实际有很多的科技内涵,与科技新闻无法严格区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新闻的数量或许并不那样少。

三、提高效率的思考

实现科技新闻有效传播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深层次上采取措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科技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善支持科技新闻传播的长效机制,确保科技新闻在日常报道中的规模和质量。应从宏观上规范传媒行为,明确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等综合性主流媒体有传播科技新闻的义务和责任。政府应从财税等方面对专业科技新闻媒体和综合性主流媒体的科技栏目(节目)给予扶助,支持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技新闻品牌,减少科技新闻媒体、栏目(节目)生存的压力。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科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应在高等教育中设立科技新闻专业,从源头上提高科技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继续教育中突出科技新闻的相关内容,即使是非科技专业记者也应学习科技新闻报道的知识和技巧;加强日常业务培训,提高科技记者“翻译”、“解释”科技新闻的能力,增强科技新闻的普适性。其次要强化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好新闻奖的评奖力度,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当前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好新闻奖影响力不断下降,一些地方在清理评奖活动中取消了科技好新闻奖的评奖工作。很多地方在新闻工作者职称评定中,获得的科技好新闻奖不再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这些情况对科技新闻报道很不利,值得引起关注。完善管理支撑体系。媒体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新闻高效传播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总体规划,围绕媒体自身的定位、理念和特色,确定科技报道的重点领域以及报道方式和风格。加强媒体对科技新闻报道的组织策划能力,通过高质量的策划,深度挖掘和整合新闻线索,将科技新闻通俗化、社会化,增强实效性,使知识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建立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不但传播科技新闻,而且要牵线搭桥、解疑释惑。主流媒体还应普遍建立科技新闻的专门机构,确定专职记者和编辑,形成专业化报道的组织形态。完善道德约束体系。拒绝伪科学是科技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新闻传播的道德约束体系,通过建立批判监督机制,鼓励富于批判精神的媒体人士,深入揭露和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行为和现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建立新闻工作者科学道德诚信机制,将存在违反科学道德行为的害群之马及时清除出新闻队伍。

作者:张煜单位:新疆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新疆科技报社社长总编辑

继续阅读

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对比

科技期刊承载各学科领域重要科研成果,是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受众青睐度已超过纸媒传播。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这些研究的重点在于调查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分析其功能特点,很少分析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效果,并分析效果差异的真正原因。鉴于此,本文从网络传播途径、内容结构安排、可视化程度、增值服务等维度对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归纳二者网络传播机制的异同,进而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提出优化与改进策略。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对象的选取是对比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前提,为此本文设置了四个遴选原则:(1)同时拥有,即对比双方均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依托数刊联合网、主办单位网、学科信息网、数据库平台设立的期刊网页予以排除;(2)同一时期,即选取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3)同一领域,即参与对比的科技期刊所处的学科领域相同;(4)级别对等,即影响因子均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国外期刊选取“JournalCitationReports(ScienceEdition)”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国内期刊选取“TheHighestInternationalImpactAcademicJournalsofChina(2014)”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通过筛选,最终梳理10种国际顶级期刊网站以及对应的国内10种顶级期刊网站作为本次的比较对象,详见表1。

二、对比维度分析

1.关于网络传播途径科技期刊除自办网站外,还可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传播科技信息,实现论文资源共享,提高本刊影响力。国外科技期刊比较注重开拓社交网络的应用,[9]如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网站上就有Facebook社交入口链接、Nature期刊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讨论。从单纯的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传播优先顺序来看,国外科技期刊论文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并依托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而国内的科技论文在选择网络传播方式时,更倾向于在作者自我控制力较强的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首先进行公开,获取广泛影响力后再转入新闻媒体的转播视野。移动终端阅读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绿色阅读方式正受到期刊网站的青睐,Cell的导航条即具有Mobile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下载移动客户端,ChineseMedicalJournal也支持iPad阅读功能,但总体上科技期刊网站支持移动终端阅读的比例较低。在论文新闻化方面,国外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除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科技新闻外,还定期向各大门户网站及各科技网站推送自己依据科技论文转化的科技新闻,而国内的期刊网站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够。近几年,国内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逐步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但相对于国外多渠道的网络传播机制,目前国内的期刊与期刊、期刊与媒体、期刊与网络出版商的合作形式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为鼓励公众参与,国外期刊网站一般都设有论坛、群组、留言板等一系列的互动功能,公众参与度也较高,如在Nature的用户交流页面中,用户可以畅快地泡论坛,自如地添加标签,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资料,而国内期刊网站的相关功能有摆设之嫌。

2.关于主页内容安排上述国内外顶级期刊网站主页均居中分布,网页布局总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大多放置反映期刊特色的logo与导航条;中间层是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区、新闻公告区、检索浏览区、用户登录区、友情链接区及其他扩展功能,内容最为丰富;最下层主要是期刊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帮助等提示性栏目。在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的今天,上述三层之分也非严格限定,最上层有时也放置相对重要的信息,如广告条、重大公告等。国内顶级期刊网站中间功能区从左至右分两至三个竖条,具体内容排版由期刊根据自身特色设定,如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将通知公告放在左列,而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将事件公告放在右列。国内顶级期刊网站的当期文章目录与摘要占据整个网页的绝大部分,如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网页几乎全是论文的简明目录,由于过多强调期刊网站主体功能容易导致其他相关功能的不足,布局略显单调、呆板,风格上也缺少国外期刊网站那种随和与自然。页面的底部区域,国内的科技期刊网站一般设有ICP备号、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等本土特色鲜明的信息,在设计上应当考虑增强网页内容的整体视觉效果、减少结尾部分的突兀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10个外国期刊网站中,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是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多种期刊,其主页布局风格十分相似,说明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各期刊倾向于采用相同的网站设计团队,而这种模式可大大降低网站的建设成本。

3.关于页面形式设计可视化图像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借助视觉形式动力指引人们目光移动的顺序,[11]最快速、直接地向大众解读所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国内期刊网页在可视化程度上明显比国外期刊网页低,除期刊封面、广告位图外,整个网页中很少有其他图片,论文内容可视化更是不足,10个国内顶级科技期刊网页,只有NanoResearch期刊网站在数字刊目推介中配有相应的图片,以辅助理解论文内容。而国外期刊网页,图像占比率相当高,如Cell期刊网页充满各种图片,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倾向于用相应图片展示。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国外期刊网页的图片质量较高,如Science期刊网站将2014年11月14日的封面悬挂其上,把闪电与城市的大小比例无限放大,给人们展现一种非常规的视觉体验,整个城市被一层红色的浓雾笼罩,闪电从空中画出一道道痕迹,画面以红色系的冷色调给人一种警示、恐惧的效果,通过视觉语言有力地诠释出全球变暖对闪电活动的影响,见图1;而ChineseScienceBulletin期刊2014年11月的封面则以专业化极强的学术图片搭配红色的抽象背景,普通大众很难通过视觉语言解读封面故事,见图2。国外期刊网页除有图片外,还有音频和视频内容,如TheLancet期刊网站专门设有“Multime-dia”一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而对应的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几乎没有一幅图片,更不用说视频、音频。此外,也有国外期刊网页将大尺寸、高清晰的图像专门存放在相关链接中,如Science论文页面中有专门的“Viewlargerversion”链接,可点击查看高清图片,并可以教学幻灯片形式下载。

4.关于主体功能外的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推介本刊的重要科技论文,由此衍生出诸多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如RSSFeeds、E-mailAlert、ProfitService等。国内期刊网页大多设有“订阅指南”,提供相关纸质本的订阅信息,很少有RSS链接;而国外期刊网站RSS订阅已成共性,订阅内容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订阅内容分为JournalArticle、CASSection两类,Nature期刊有ScientificAmerican、NatureResearchJournals、NatureReviewsJournals、Na-turePublishingGroupJournals、NewsServices等多种类别。如今,期刊网站以E-mailAlert(电子期刊派发)方式可对自立身产品进行营销推荐,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发送信息(如杂志的当期目录、摘要等),Na-ture邮件提醒服务细化了服务内容,依出版物A-Z字母索引,按用户的个性选择予以提供;而提供E-mailAlert服务的国内期刊网站只有ChineseMedicalJournal、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ChemicalLetters三家。在期刊网站运营盈利方面,国内期刊网站盈利水平较低,大多处于无收入状态,而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运营经验则较丰富,如NaturePublishingGroup为作者提供有偿英语语言编辑服务和黑白或彩色抽印本订购服务;Science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网页广告收入等。虽然“会员制”服务模式被国内外期刊网站普遍采用,但国内大多数期刊网站在实践层面较为肤浅,注册会员除阅读电子期刊外,很少能享受到其他特色服务;国外期刊网站的“会员制”服务,则较为全面,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网站除上述功能外,还为会员提供来自学会的教育、培训机会,给予项目基金资助,推送行业信息报告,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会员的求职信息等。

继续阅读

浅谈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

1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维度分析

1.1传播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对网络获取信息手段的掌握和普及,学术期刊网站传播路径已从初期的自办网站单一途径向全口径、多路径、多媒介的方向发展。学术期刊网络的传播方式从自办期刊网站发展为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网络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起到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论文资源共享,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网站的传播路径选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我国学术期刊网站学习借鉴。笔者从路径选择偏好、载体倾向选择、新闻化比较、受众参与度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1.1路径选择偏好

国外科技期刊论文传播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而学术观点的交流互通主要通过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得以实现。国外学术期刊网站更加注重社交沟通网络平台在传播中的运用,大量的国外学术期刊网站都有Facebook、Blogs等社交网站的链接入口,用户登录社交网站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丰富了学术期刊的受众接触面和传播路径。例如《Nature》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网站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Blogs平台中用户关注的相关主题区进行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1.1.2载体倾向选择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站的网络传播途径和主要载体已经从笨重的台式电脑转换到了轻便移动设备。由于移动终端的技术革新以及节能环保、经济便捷的特点,得到了大量受众群体的青睐,这种绿色的阅读方式正在逐渐地融入学术期刊网站的发展,成为获取科技论文和学术论点的高频次传播途径。国外学术期刊网站对于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阅读传播方式正在逐步引起重视,但目前的占比较低。如《Cell》网站的导航条就设置有Mobile功能,网站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客户端实现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功能。

1.1.3新闻化比较

继续阅读

科技期刊增强出版与实现流程

1增强出版的本质

增强出版的核心不仅在于提供丰富的数据和自动链接知识,实现深度知识服务,更体现在保持传统出版的“叙事精神”。基于此,增强型出版物可定义为增强了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数据库记录等对象的出版物,增强对象之间具有基于对象结构的明确链接[3],涉及根出版物、其他数据和元数据3个实体。在此定义中,对象可以是论文或论文片段、数据集、图像、音频、视频、评论、模块或数据库中信息的链接等[4]。增强出版后的科技期刊可称为增强型学术期刊[6],其构成要素是一个必须的文本(指发表在出版物上的论文,也称为“根出版物”)+一系列关联附加数据。在传统论文基础上增加或链接各种必要相关数据,相关数据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称为增强论文[7]。增强型出版物是连接文献与数据的桥梁和纽带,便于读者发现更多的灰色文献[5],是一种有机的复合数字作品,但构成对象可独立存在,又可通过多种形式出版。附带相关数据标引信息的增强论文,可按原始期刊出版方式印刷出版或在线;其增强的数据内容(增补信息)既是令论文更完整的辅助材料,也是同行评议环节使结论更可靠的辅助材料,因空间与媒介形态特质往往不能与印刷版一起出版,而是仅存放于数据中心、资料库、网络平台等,以数字形式呈现,读者可通过相应链接在出版论文的网络版中进行访问和获取。增强出版的理念是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因此增强出版具有以下的功能:(1)满足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获取、传递等更多需求;(2)关联并实现科学信息的完整性,延伸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的可能;(3)拓展研究成果与思想表达的空间与手段,实现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7];(4)提高同行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出版的有效性和控制出版过程[4],并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7](如Nature的部分图片,可链接并下载图片的原始Excel数据,防止数据造假)。

2增强出版内容及示例

2.1增强出版内容

Bardi等[1]探讨了“PDF格式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PPT、视频、电子表格等)”与“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图表、视频,数据集等)+增强内容I”的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特征。科技期刊论文结构化后变成不同碎片,可关联更丰富的数据。结合前人对增强出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增强出版特征,借鉴文献[1]的“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增强内容I”特征,笔者对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内容进行拓展,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增补信息可以是任何能够辅助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与论文相关的任何类型的数据。这些数字资源从与论文的关联方式上可分为2类,即图1中I类与II类。I类为针对整篇论文的增强内容,如Nature中的相关新闻与评论、音视频、编辑总结、相关论文、数据加入代码等;Elsevier中的图片摘要、论文亮点、相关书籍、引证论文等;PLoS中的媒体报道、读者评论等。II类为针对论文中某知识点的增强内容,如扩展图表、增补方法、增补表格、增补讨论、增补公式、增补视频、增补数据集(数据来源网址、数据有效性测试网址、数据库或科研工具网址等)、相关论文推荐等。从内容上可分为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工作流程、软件、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相似文献等数字出版物[5-7,11]。从形态上分为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科技期刊经过增强出版后,可将研究数据、额外资料等不同形式的数据集成链接,帮助科研人员系统地理解研究数据及信息的产生、应用与创新过程,便于用户快速利用资源地图及永久标识符等在不同类型资源中(这些数字资源可能分散存储在不同数据库)快速检索和定位用户需求的资源。增强的内容要具有机器可读、智能标记及结构化的特点,需具备关键词和数字摘要。从图1也可看出,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期刊的增强出版,首先要将科技论文结构化、碎片化,以便关联更多相关增补信息,提高读者阅读体验,更便捷地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社区网络,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结构化论文经过碎片化标引后还可进入不同专业数据库,成为科学领域共同体。

2.2增强出版示

例Springer-Nature、PLoS、Elsevier、Wiley等出版集团在科技论文中附加电子辅助材料的现象较为普遍,但非强制附加。以下网址为增强出版示例,增补材料和PDF增强论文均可下载。

3增强出版实现流程

继续阅读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究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相关学者也提出了完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建设好期刊网站和网络品牌、促进开放存储、转化为内容服务商角色、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很好的对策建议[1]。但是受制于办刊能力、出版模式、学术传播、期刊评价等一系列严峻挑战[2],这种转型并未取得突出成效,我国科技期刊仍然长期处于一种“多而不强”的状态,与我国科研发展水平不相匹配[3]。本文将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进行阶段化划分并作分析,提出一个未来有可能解决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困境的创新模式,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阶之路

1.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也随着科技进步相应发生了变化。自2009年起,即有学者开始对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展开研究,此时属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重点在于引入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系统,并加强期刊网站建设,通过期刊论文开放获取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从这个阶段来看,实现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提升期刊编辑人员相关互联网技术素养,但这个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机制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4]。科技期刊长期以来在事业单位体制下,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科技期刊在主办单位里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因此等待和观望一直是大多数科技期刊社的心态,这是其数字化转型长期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由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一直以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超星等网络数据库平台商。科技期刊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涉足数字出版,依靠转让期刊数字内容版权获取收益,其盈利模式单一且版权收益较少,不足以给内容实际贡献者——作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科技期刊的功能主要聚焦为学术评价,因此所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也是为提高期刊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而服务。与网络数据库平台商合作主要原因是它们是论文网络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且提供了文献检测等工具以提升质量;与技术服务商合作使用期刊采编系统,也是为了方便期刊数字化管理,更大程度地吸纳稿源,为作者提供便捷服务。但这种由网络技术服务商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对科技期刊而言并没有产生很好的盈利效果,远不能维持期刊基本生存需求,无法解决对知识创造者(作者)和对知识加工者(编辑)的激励问题,对于期刊学术和品牌影响力直接提升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目前依旧停留在1.0阶段。

1.2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

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并运营好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设立读者QQ群,与读者、作者在社交媒体上产生连接,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科技期刊的数字内容传播,通过新媒体重塑科技期刊品牌。在这个阶段,少数有一定实力的科技期刊通过单独运作新媒体部门取得了全方位创新业绩[5]。科技期刊新媒体要取得实际效果,获取用户关注量,其发展定位跟期刊本身必然需要有所不同。新媒体以满足大众需求为核心,因此传播的内容也必然更加科普化和通俗化,使其能够获得更广泛受众群体关注。但对于大多数科技期刊而言,受制于编辑人力不足、转型动力不强等,这些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复制。建设新媒体需要投钱投人,科技期刊新媒体的特色定位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见成效。很多科技期刊社虽设立了微信公众账号,但内容大多还是期刊目录等,并没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对于科技期刊这种小众专业媒体来讲,其新媒体盈利模式十分模糊。除了新媒体建设外,很多科技期刊也加入了域出版平台,通过提供期刊数字化内容,经平台加工处理后使期刊论文内容流媒体化,适合移动端阅读,同时鼓励编辑围绕专域方向,做一些编辑加工主题供平台用户订阅阅读。这种数字化转型模式虽然对科技期刊来讲投入相对较小,但加工制作域主题难度相对较大,且小众类主题关注度较低,没有明显的回报预期,导致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脱离了用户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习惯,因此在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上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有学者提出在域出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结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聚合性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6],这种整合将会跨越各期刊出版单位主体,整合难度过大,即使是行政主导牵头,预期投入的资源整合成本也将会非常高。非市场自发进行的整合很难协调各方利益,且平台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这种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投入都无法保证建设前的预期功能在建成时也能满足当下新的功能需求,因此,虽然目标很好但在实现路径上存在很大困难。

1.3现代纸书模式引领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

服务现代纸书是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拥有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纸质出版物[7]。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服务,重点在于在纸质期刊上印制“二维码”[8],在二维码中配套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通过读者扫码获取读者数据和进行喜好分析,在与读者建立强连接的基础上提供可持续的精准知识服务,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在2.0阶段,发展新媒体是将编辑加工内容转移到了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移动互联网上,虽然能够及时传递科技期刊需要传播的内容信息,建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但总体上还是属于向读者的单向数字传播,读者的个性化实际需求无法做到精准匹配,由此建立的服务黏性不够强。而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小、散、弱”的现状背景下,科技期刊很难脱离纸刊独立发展新媒体。现代纸书模式的突出特性在于,并没有脱离纸质期刊去独立发展新媒体,而是将纸质期刊论文与线上知识服务通过“智能二维码”进行打通连接,实现读者、作者、编辑的三方交互与共赢,这对于大多数处于“小、散、弱”状态的科技期刊而言,是一种完全可以采纳运行的数字化转型方式。科技期刊运作的核心依旧是所,通过选题栏目策划和有效的评审机制筛选符合科技期刊质量要求的论文。不同的是,现代纸书模式对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作者在论文的基础上提供一些辅助资料信息,并让作者直接参与到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之中,深挖每一篇出版论文背后的潜力,让科技期刊通过用户黏性极强的社交媒体工具实现在线交互,回归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初心;帮助每一个作者成长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实现与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直接在线对话交流,开拓学术圈;将过去因篇幅有限无法交流的科技、学术数据内容完整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因此,由现代纸书模式引领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继续阅读

讲农业科技故事创一流科技期刊

摘要: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评价指标数据,对2009~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载文量、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主要栏目发文量等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湖北农业科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结合《湖北农业科学》具体办刊实践,坚持以内容为王,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地讲好农业科技故事,争办一流科技期刊。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湖北农业科学》;评价指标;农业科技;融合发展

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湖北农业科学》应发挥期刊的品牌效应,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1-4]。《湖北农业科学》走过了64个春秋,为湖北省乃至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同类科技期刊中产生了较大影响[5]。本研究对《湖北农业科学》主要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刊物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做法,并介绍了融合发展的经验,以期推进自我发展,并与他刊共同讨论,推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争办一流科技期刊。

1《湖北农业科学》主要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主要评价指标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评价指标数据[6],利用Excel软件对2009~2017年主要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7]。

1.1《湖北农业科学》载文量变化趋势分析

载文量是指期刊在某个时期所刊载论文的数量,是衡量期刊吸收和传播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由图1可以看出,2019~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载文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是与刊社进行扩大刊物容量的措施有关,2008年刊物改为月刊,每期仅为128页码,2009年改为每期256页码,2011年刊物又改为半月刊,每期216页码,刊物的容量不断地扩增,2017年又逐步调整,将载文量逐步趋于稳定。载文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发表周期,解决了优质稿源长期积压的问题,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同时被读者的关注程度逐年提高。

1.2《湖北农业科学》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分析

继续阅读

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期刊影响力是指期刊在一定的统计时期里对其所涉及的科研活动所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12日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综合国力和科学研究实力的快速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论文体系中的表现令人振奋[1]。一方面,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在过去10年里(2006—2016年)的被引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达1.69万篇,占全球份额的12.8%,排在世界第3位;2015年,我国学者发表在154种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占比达15.2%,排在世界第2位。而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科技期刊被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收录的分别只有148种和216种;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中,2015年总被引频次排名本学科领域前三分之一的只有25种。虽然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内容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大部分学者的高水平论文都发表在发达国家主办的国际期刊上[2]。这固然有我国当前科技评价制度的原因,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影响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普遍存在“专业覆盖面全、学术影响力有限”的情况,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明显滞后于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如何抓住机遇,提升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是广大高校科技期刊同仁面临的迫切任务和挑战。

一、创新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期刊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理性思考所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先进的办刊理念是对期刊出版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对办好期刊、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理念创新处于一切创新的顶层,办刊理念创新就是对整个办刊工作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展遭遇“寒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对科技期刊来说,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纸质期刊不可能完全消失,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纸质期刊发行量将会大幅度减少。媒体融合将是期刊发展的大势,期刊工作者的重心将不再只是传统的三审、编辑、校对,传播特别是新技术传播将成为期刊工作者的一个新的工作重心。关注、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产品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做的日常工作之一,也应当成为现代办刊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创新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办刊理念创新既要尊重期刊实际,也要认清期刊发展大势。对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来说,既要有坚守学术定位的阵地意识,又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理念,认清大势,抓住机遇,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在传统学术期刊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找准新时期办刊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找准新的定位,形成新的办刊理念。在先进办刊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期刊编辑部才能在办刊实践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媒体融合中更好地抓住关键,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数字化、工具化、网络化等新媒体技术融入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全流程,使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影响力,为向国内外展示我国高校先进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术价值决定传播力,内容仍是根本

期刊影响力受制于传播力。对包括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而言,主要读者对象局限于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有着小众性特征。尽管所刊载论文的影响力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讲,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论文影响力决定期刊影响力。学术价值越高的论文越能得到相关学科专家及研究生的认可,即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决定期刊传播力。刊载论文的传播力大,对应期刊的影响力才会大。因此,刊载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即内容的生产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1.稿源拓展,着眼学术热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近6000种,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有1000多种,完全称得上是科技期刊的量产大国。但若以学术质量和学界认可度评判,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的国内外影响力则不容乐观。狠抓稿源建设,多渠道组约优质稿件依然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途径[3]。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可利用网络优势和文献资源大数据库,使用科学的文献检索和分析方法去发现学科热词,动态定位学术研究热点及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以此作为潜在目标作者群,着眼学术热点,定向约稿,持续拓展优质稿源并迅速处理刊发,抢到学术热点并及时传播,自然有益于提高论文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此外,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的重要学术会议,关注国家立项的各类基金项目等也是定位学术热点的有效途径[4]。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建设一批与我国科研能力大幅提高相匹配的科技期刊已日益成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领域等专家学者的共识[5]。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方案,为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依托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导向和任务,着眼学术热点,组约优质稿源,构筑内容特色,提升特色栏目学术品质,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和集聚国内外读者群,培育潜在作者群,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质上取决于选题的创新及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但很多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发现,有些作者的研究选题非常新,也处于学科研究前沿,却由于水平有限,未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编辑加工工作来提高论文的撰写水平和表达层次是编辑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途径。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大数据普及的环境下,论文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被读者检索到,并能依靠内容质量“粘”住读者,无疑将极大提高论文直接被引的可能性。从检索角度来说,关键词是论文的首要检索标志,它在提高论文的被检索和引用概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选用不当,他引自然不会高,同样也很难被第三方文摘库收录。因此,关键词的选用不宜片面追求新颖,应选用规范化的并收入正式主题词表中的叙词及其上位词、下位词或替代词,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文章主题选用必要的或能彰显新颖性的自由词作为关键词,但总数应控制在3—8个。此外,提高科技期刊标准化水平也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如计量单位的标准化、专业术语的规范化、英文摘要的国际化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论文被国际同行检索或被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的可能性,也关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三、媒体融合中要有所作为

继续阅读

学术期刊加强传播力建设路径探讨

学术期刊是服务于知识推广,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媒体。作为媒体,就要研究传播效果、传播力。国内最早界定传播力概念的是刘建明于2003年提出的,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1]。他认为,从外在层次上看,传播力包括媒体规模、人员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社会效果,其中传播效果是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2]。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认为,传播力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可以用传播的速度、强度、宽度与精度四个指标去考察[3]。因此,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建设路径要以经营的思维,围绕传播的内容、方式、规模、人员素养、营销策划等方面来进行。

1大数据理念赋予“内容为王”新含义[4]

传播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传播内容的好坏。学术期刊是内容产业,有一流的内容,才有一流的效益[5]。要确保好内容,就要建立一支好的作者、编辑、专家队伍。然而在大数据理念下,“内容为王”在传统内容之外又有了新含义:一是以“全产业链”的模式,对内容资源进行整体的集约整合,将内容、作者群、读者群、网络出版平台、数据库、OA处理系统等整体推出,形成学术期刊内容传播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平台效应。二是深度挖掘科技信息内容,开发衍生信息。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需求呈现定制式、多层次、差异化的特征,学术期刊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仅提供论文的目录、摘要、正文,还要提供与论文相关的作者信息、科研信息、点评信息、行业信息等扩展内容。针对这些衍生信息,可在网站增设读者交流社区、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6],也可灵活办刊,栏目设置多样化,出增刊、副刊,设立科研动态报道信息。《英国医学杂志(BMJ)》的“新闻”栏目、《NEJM》设置的“视点”栏目,主要报道医药领域的政策、事件、科研成果等动态新闻信息,便于读者了解比较全面的信息[7]。《中华医学杂志》设有《医学动态》,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的医学科技新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每年出版一期增刊,介绍科普知识[8]。这些个性化的办刊方式,加深了信息的传播强度和深度,满足了一些用户的个性化、边缘性需求,提高了服务的互动性、高容量性、实用性、时效性。三是学术期刊编辑对内容的主动引领,即在编辑过程中,在不改变原稿基本信息的前提下,根据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适当加工,赋予新角度、新含义,既引导稿件的内容方向,体现办刊的定位、理念和策划要求,又让读者接受到更加权威、明确、全面的信息。

2注重利用新型传播方式

2.1优质论文优先出版

传播的速度决定了学术期刊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信息传播越快,时间越早,其价值就越大。学术期刊要克服纸质期刊发行周期长、容量有限等不足,实现优秀论文和热点论文的快速传播是吸引读者,扩大传播效果的可行做法。快速传播的做法有:①利用自建网络、合作网络或新媒体在线发表。将学术论文先进行信息化处理,然后在第一时间,实现期刊的预出版。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术刊物都开设了这样的平台,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等[9]。②在第一时间将科技期刊论文交给中国知网等优先出版数字平台,可以出版单篇优先、整期优先。排版格式可不同于印刷出版,根据各种数字出版传播载体的特点与优势灵活设定。现在国内通过此数字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已有一千多种。③推荐到有影响力的网站或微信平台上,扩大关注范围。例如《煤炭科学技术》就用此方法作为加快传播速度的手段[10]。

2.2发挥新媒体灵活多样的特点

学术期刊要突破单一的文字传播形式,大力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出版平台,将学术信息通过编辑加工形成大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文字,配上图片,或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信息,使得学术期刊不仅能够满足特定领域读者对高端科研学术信息的要求,也有利于大众读懂专业知识,更加有利于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例如,《柳叶刀》杂志在网站上提供的Podcast能随时收听可下载至iPod的科研进展内容等[8]。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学术期刊由传统单一的纸质传播模式变成互动式的一对多、点对面模式,大大提升传播效果。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