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课程建设总结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课程建设总结

论现实需求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推进

[摘要]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载体,成为现阶段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基于现实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实施课程建设,建立高师院校指导引领,教育行政部门完善业务服务,中小学校尽责履职的协同工作机制,是区域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现实需求;区域推进;课程建设;协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校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研讨、交流,以调整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学习标准,改进教学,课程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多彩的课程与多元的呈现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十余年来,仍存在着学校办学理念不清,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师课程意识薄弱,课程目标理解不到位,实施形式单一,多元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将课程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载体和统领,是现阶段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且必须的途径,在此过程中,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工作,共同致力于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课程

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囿于课程实施群体的专业水平限制,办学者教育价值取向不同等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全面推进并不顺利,教育质量增长方式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状态。

(一)区域教育需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是河南省唯一直辖区县的地级市,全市有城区学校33所,在校学生50606人;农村成建制学校52所,教学点21个,在校学生26699人。目前城市学校的高考指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各项教育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教育发展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无一不是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凝练办学特色来提升质量的。而乡村学校,尤其部分乡村教学点,办学条件非常有限,学校课程建设的困难重重。教学点学校规模一般较小,受教师配备制度的限制(按生师比配备),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少,校内教师共同体无法组建,课程难以开设齐全,教师苦累不堪(一位教师带五门学科的情形比比皆是)。而由于教学工作缠身,乡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专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些客观条件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使乡村学校成为学生无可选择的“栖身之所”。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等,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的优质与均衡,如何通过科学的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考虑的重要主题。

(二)城乡学校的生源变化需要能够满足需求的新课程

继续阅读

统计精品课程的举措与成效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于研究生的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在农业院校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9年11月湖南农业大学将其列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一年多来,本课程建设成员依据建设计划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对课程建设中的思路、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进行总结,以促进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1概率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举措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精品课程应体现“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虽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目前是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但我们仍以“五个一流”为目标,扎实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

1.1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文献[1]指出,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特别要注意课程教学内容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作用是为专业学习与开展研究服务,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开设的。所以它在内容取舍上必须考虑专业需要,所反映的概率统计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是应用性成果,而非理论性成果。为了做到课程教学为专业服务的要求,我们首先设计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需求调查表,对相关院的导师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然后对调查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最需要的内容。进而对本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了调整,大量地引入了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介绍,从原来注重概率论理论教学转向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

1.2探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1],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使用哪种形式,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和目的因材施教。考虑到研究生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方面比本科生更强,在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时,要更多地采取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形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授课内容不能做到理论与专业结合,对如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一直比较迷茫。为此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结合理论教学分析案例,并开展讨论。在理论部分,既要详细阐述数理统计方法,也要介绍这些方法的背景、思想,还要交待如何用统计结果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比如在方差分析中就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引入F统计量进行分析、如何用F统计值进行合理的试验分析等。为了使案例教学切合专业实际,反映专业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在各专业杂志上收集了有关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献,先期布置研究生阅读各自专业的文献,课堂上要求他们介绍文献是如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处理研究问题的,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能够感性地掌握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过程。

1.3完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材料进入到21世纪后,教材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扩展到了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教学材料,形成所谓的立体化教材。就目前来说,纸质教材还是主体,其它教学材料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建设一流的教材,首先要使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并反映本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成果”[2]。其次要使课程辅助教学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最全面地支持教师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课程教学材料建设方面,我们根据优化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纸质教材。在辅助材料建设上,除了制作PPT教学软件外,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课程内容相关文献和专业应用案例,并对这些文献按学生专业再按知识点分类,对每篇文献都研究了讨论题目,并建立数据库供教师和学生查询。

1.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1]。教学管理制度由学校层面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制度的落实、档案的管理和课程的考核评价。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课程考试要求上,以前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因此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等以考试知识点为目的的题目。对于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来说,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本课程的详细理论体系,不需要对这些理论的来源和正确性进行深入学习,目的应该是让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知道对随机性现象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常用和现代方法。因此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考试要求上进行了改革,主要考查研究生利用所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2概率统计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继续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探索、停滞和恢复四个主要时期,呈现教学内容变动性大、理论性强、政治性突出等特点。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既有所发展也遭遇过困境,为今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积累了以下宝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课程建设要突显时代性与现实性;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等。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分析、总结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与基本经验,对完善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以“52方案”“54方案”“61方案”和“78方案”为主的4次调整变动。课程建设过程虽历经挫折,但党中央始终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摆在各项工作前列,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一)初建时期(1949—1956年)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发掘人才、培养干部为目的在解放区成立了一些革命型大学,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在总结老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与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1]4的任务,党中央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课程”[1]4。1952年10月,“52方案”出台并正式实施。该方案取消了旧的训导制度和国民党时期“党义”“军事训练”等课程,代之以“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了使高校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史、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调整,把“新民主主义论”更改为“中国革命史”[1]16,同时还增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1954年4月,教育部下发师范院校教学计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共同必修课。就此,“54方案”正式形成[1]16。

(二)探索时期(1957—1965年)

继续阅读

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改革和实践

摘 要: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一流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是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总结了当前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意义和困境。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介绍基于成果导向开展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凝练构建优质研究型课程应具备的三个特点,助力推进建设高质量一流课程。

关键词:成果导向;研究型课程;人才培养

2019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行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两性一度”要求,实施科学考核评价。在高阶性方面,强调打破传统授课思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创新性方面,要求将科技前沿引入课程,适当开展研究型、项目制授课 ;在挑战度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以帮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思路正是与一流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是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自 2006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逐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陆续支持建设了二百余门精品研究型课程。2016 年,为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启动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按照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课程整体进行改造和重塑,通过立项建设和教改研究,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2019 年,为进一步规范“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与运行,研制了基于OBE 理念的研究型课程认证标准,并进行了首批课程认证。2020 年,学校“绿色能源飞行器总体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多门研究型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多年的教改实践结果表明:研究型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颠覆性思维及从事创新研究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型课程改革为例,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就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一、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意义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高度符合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中,三者相辅相成,“价值塑造”依托于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实现,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效果不佳,“价值塑造”也无法实现,故研究型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通过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来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之高度参与,将课程思政、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上,采用基于项目开发、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结构、锻炼思维能力、实现人格培养。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形态,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在课程内容编排、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多是依靠教师个体的教学技巧。加之讲授方式程式化、实验过程程序化、作业试题标准化、答案评判单一化等现象,传统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之后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  

二、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困境

学校在开展研究型课程立项、申报和认证的过程中,多轮次组织名师研讨,深入总结共性问题,迭代推进课程的持续改进。如果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中表现出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理解不透、对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政策了解不深、对教学资源和师资团队调度不够等原因,将不利于课程建设的推进。

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不准确。课程教学目标应写明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具体表现在 :描述长篇大论,动词使用不准确,教学实践无法抓住重点 ;“知悉”“理解”“了解”等弱动词的过度使用使得课程设计高阶性不够 ;教学目标设计不清晰,或过于弹性化,无法落实与评价。

继续阅读

浅谈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理工科的理论课堂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成果导向教育,从培育优质、精品课程等示范课程入手,加大实验实训和学科竞赛,常规教学则探索学科竞赛微缩成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的课堂竞赛、演练等模式,实施课堂互动设计,并将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推广,成就有效课堂,丰富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使学生有兴趣,会操作,能运用,并逐步改进课程效果评价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不少教师和学者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部分共识,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必须改革现有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体系为中心到能力达成为目标等,这些共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仔细研究已有文献可知,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层面的研究远远不够。而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发展师资队伍等,都是独立学院要想尽快完成大学的转设、专业的转型必须研究、实践、总结、提升的问题。“应用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总体改革思路及具体改革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帮助专业尽快从“克隆模式”向着“应用驱动”转型。专业教师应尽快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项目思维与工程技能训练者”的角色转变。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略知、技能较弱”的菜鸟级高学历人才转变为理论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让学生拥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较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学习能力强,职业发展后劲足,社会满意度高。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已经开展的实践内容有探索有效课堂、培育优质课堂、树立精品课堂品牌,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的实施思路延伸至课堂阶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果意识,探索课程建设质量管理TQC,培育精品示范课程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程定位,注重教研相长

通过教师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课程点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位置与作用,在三纲建设的过程中,将课程定位落实在实施细则中,并在系部层面进行专家统筹与审核,过程中适时调整,实施动态管理。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研相长,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及时分析、总结,实施系统研究,具备项目意识,成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教材资料选用和内容建设规划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理论学习教材、资料选用和内容建设,宜侧重实践性、项目案例类的教材,补充一定的工程项目实例和图片、音像资料,丰富实践内容。贯穿注册教师资格内容于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效果观测,拓展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继续阅读

浅谈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金融保险业务,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此,需要相关院校强化人才培养,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积极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助力。本文主要介绍了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探究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并分析目前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项社会保障意识的不断强化,人们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增长,这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金融保险专业市场发展迅速,整体金融保险专业对于人才的需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对此,相关高校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金融保险专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一、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现阶段,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量约为300万人次,根据目前金融保险人才的数量以及分布结构来看,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截至2012年,金融保险行业人数严重短缺,供需比例约为1∶4,导致2018年,金融保险行业人才的供需比例失衡情况依然比较严重,相关部门针对我国未来十年内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指出金融行业未来的人次需求将呈现金字塔结构。这是因为随着金融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完善,业务逐渐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更需要中高端人才,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等将成为未来保险行业紧缺人才。此外,随着金融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基层一线人员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客户经理、柜台人员、理财顾问、金融客服等岗位人才需求量也呈现上涨趋势。当前,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市场在人才聘用上,专科生更受欢迎,实践证明,专科生在实际的金融保险业务工作中,更能够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专科生开展的教育训练比较有效,对于提升专科生的专业技能成效突出,这些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就地区的某金融保险类院校中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该校已经培养的三批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有350多人,现有的在校生约120人,就历届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就业率达到90%以上,目前专业毕业生已经能够在金融行业中承担一线工作,人才培养服务当前地区金融保险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也和专业关系紧密。整体上来看,该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就业率可观,但是在实际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上一届毕业生中,80%的单位认为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比较踏实,但是整体金融保险业务开展能力还是需要加强的,他们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中业绩并不突出。这些也突显了学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不断提升,需要相关院校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切实提升育人质量。

三、金融保险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继续阅读

精品课程教学科研互动关系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继续阅读

非测量教材论文:工程非测量教材建造方式探析

作者:刘玉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与师德、教风建设。①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给予指导。中青年教师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②形成良好的教师风范,爱岗敬业,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学术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③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学科新动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授课竞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积极提倡、鼓励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立项,开展专项研究,创造条件使专任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研究的项目。

2.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①定期修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和实纲,以便更好地迎合各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并且充分体现测绘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使测量课程的设置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②要精心组织课程教学大纲论证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研讨,研究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衔接等内容,力求课程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效果良好。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探索。教学内容在确保先进性、实用性的前提下,积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仪器操作和施工放样能力,尤其是在每年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修订中,充分考虑,合理设计实验及实习等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以“地面点位的确定”为核心,在介绍了测量的基本工作以及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控制测量到地形测量的全过程,最后重点落到工程测量上。将“地面点定位”与各种工程建设中需要的“点位确定”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测量技术在各种工程中,尤其是土木类工程中的位置,强调测量技术原则在工程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强调测量技术原理在工程上的应用,强调测量技术方法与工程的勘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运营阶段的密切联系。

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尽可能多地介绍符合现代测绘发展方向的新内容、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为此增加了GNSS技术、测绘数字化技术等,将全站测量技术由原来的一节增加为一章,把当今工程测量技术集中到现代“全站测量”的意义上,充分地体现了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方法的改革。①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传授教学内容进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针对目前教学对象为“90后”的特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②面对学时少,内容多,实践设备、条件有限的问题,需大胆改进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网供学生查询与使用。

5.课程考试与考查改革方案及其实施。①工程测量课程的考核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考试,二是考查。无论用哪种方式考核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测量课程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要求由命题组(不少于三人)出题,命题符合大纲要求,努力做到考核合理、严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覆盖面、难度安排合理,考核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②对课程考试、考查的方法进行改革和探讨。尝试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式;尝试随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课上表现与课后作业、实验操作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多种考查方式,引领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实行教考分离,规范教学过程和考试管理,认真进行考试、考查工作的总结。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