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课程建设现状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课程建设现状

浅谈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金融保险业务,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此,需要相关院校强化人才培养,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积极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助力。本文主要介绍了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探究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并分析目前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项社会保障意识的不断强化,人们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增长,这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金融保险专业市场发展迅速,整体金融保险专业对于人才的需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对此,相关高校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金融保险专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一、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现阶段,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量约为300万人次,根据目前金融保险人才的数量以及分布结构来看,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截至2012年,金融保险行业人数严重短缺,供需比例约为1∶4,导致2018年,金融保险行业人才的供需比例失衡情况依然比较严重,相关部门针对我国未来十年内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指出金融行业未来的人次需求将呈现金字塔结构。这是因为随着金融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完善,业务逐渐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更需要中高端人才,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等将成为未来保险行业紧缺人才。此外,随着金融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基层一线人员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客户经理、柜台人员、理财顾问、金融客服等岗位人才需求量也呈现上涨趋势。当前,金融保险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市场在人才聘用上,专科生更受欢迎,实践证明,专科生在实际的金融保险业务工作中,更能够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专科生开展的教育训练比较有效,对于提升专科生的专业技能成效突出,这些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就地区的某金融保险类院校中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该校已经培养的三批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有350多人,现有的在校生约120人,就历届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就业率达到90%以上,目前专业毕业生已经能够在金融行业中承担一线工作,人才培养服务当前地区金融保险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也和专业关系紧密。整体上来看,该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就业率可观,但是在实际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上一届毕业生中,80%的单位认为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比较踏实,但是整体金融保险业务开展能力还是需要加强的,他们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中业绩并不突出。这些也突显了学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不断提升,需要相关院校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切实提升育人质量。

三、金融保险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继续阅读

论现实需求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推进

[摘要]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载体,成为现阶段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基于现实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实施课程建设,建立高师院校指导引领,教育行政部门完善业务服务,中小学校尽责履职的协同工作机制,是区域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现实需求;区域推进;课程建设;协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校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研讨、交流,以调整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学习标准,改进教学,课程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多彩的课程与多元的呈现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十余年来,仍存在着学校办学理念不清,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师课程意识薄弱,课程目标理解不到位,实施形式单一,多元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将课程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载体和统领,是现阶段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且必须的途径,在此过程中,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工作,共同致力于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课程

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囿于课程实施群体的专业水平限制,办学者教育价值取向不同等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全面推进并不顺利,教育质量增长方式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状态。

(一)区域教育需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是河南省唯一直辖区县的地级市,全市有城区学校33所,在校学生50606人;农村成建制学校52所,教学点21个,在校学生26699人。目前城市学校的高考指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各项教育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教育发展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无一不是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凝练办学特色来提升质量的。而乡村学校,尤其部分乡村教学点,办学条件非常有限,学校课程建设的困难重重。教学点学校规模一般较小,受教师配备制度的限制(按生师比配备),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少,校内教师共同体无法组建,课程难以开设齐全,教师苦累不堪(一位教师带五门学科的情形比比皆是)。而由于教学工作缠身,乡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专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些客观条件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使乡村学校成为学生无可选择的“栖身之所”。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等,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的优质与均衡,如何通过科学的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考虑的重要主题。

(二)城乡学校的生源变化需要能够满足需求的新课程

继续阅读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探究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已取得丰硕成果,这为后续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但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难题,应不断摸索具有特色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难题。通过凸显人文性、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建构课程群探索特色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途径,积极建设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高职语文;教学实践

“精品课程”这一概念是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它的理念是追求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已有11年的历程,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据统计,三个层次的建设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大量经验,为后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为高职语文精品的建设提供范式。以精品课程范式为蓝本,积极建设高职语文精品课程,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因此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梳理这些难题,还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有利于高职语文精品课程的顺利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难题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建设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语文课程人文性缺失。高职语文课程不仅强调工具性,更强调人文性。当下职业教育,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语文等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见,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可上可不上,课时量越少越好,把语文的课时节省下来,供专业课用。这种现象背后,就是对语文人文性认识的缺失。同时,高职学生存在人生理想信念淡漠、人文知识严重缺失等令人担忧的人文素质现状。这些都制约着建设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二)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开展。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容量大、难开展,有的流于形式。高职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没有兴趣,教师操作起来也难。语文课堂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课时不足,并且准备周期长。情境创设难,很难做到与专业结合,所设计的活动项目很难达成,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比如,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走上舞台等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很容易组织,但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资料的搜集、学生的配合、活动开展的具体流程等等问题。同时,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没有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另方面也没有认识到语文等文化课程对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高职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还不完善、不合理、不科学。这些都是制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高职语文精品课程的重要因素。

继续阅读

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于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定位;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课程设置;农业会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教学;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进行农业会计的专业教学,必须先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考虑增设有关《农业生产概论》、《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课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农业会计课程建设,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业会计的特殊性,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农业会计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势必导致农业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从农业会计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性教学几个方面入手,略谈了笔者对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希望能引起有关各方关注农业会计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业会计;会计课程;课程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更加促进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农业会计及农村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当前,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正是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缺乏的专门人才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农业企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半年以上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有80%,有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或培训。相应地,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却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设计已淡化了行业界限;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逐渐取消了农业会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内容。现行的会计教学均以加工制造业为研究或教学内容,但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现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育忽视了这种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给上的缺陷。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就必须着手培养能适应和面向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管理需要的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加强农业会计课程建设,进行农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一、关于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定位

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设计及会计专业课程已经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但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行业会计的特殊要求是不变的。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课程教学多以加工制造业为对象,旨在培养通用型的会计人才。现实表明,即使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难觅农业会计课程的影子。因此,在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农业会计课程。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局限性,使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中小型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重在补充和拓展,不是取代。

二、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

进行农业会计的专业教学,必须先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及季节性等特性)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特殊性,必须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因此,应该在进行农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将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规律及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由于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开设有关农业企业财务会计、村级财务管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进行有关农业会计与农村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注意避免重复。如《中级财务会计》等普通专业课程已经讲授过的教学内容,在农业会计教学类的课程中就不要再重复。所以,各门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突出“农业特色”。

继续阅读

教育传播学研讨

一、网络精品课程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是一个动态的、有序的系统过程,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当然,还要考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而精品课程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传播,那么传播过程中师生的交互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故基于网络的精品课程的传播过程可用图1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所面对的环境都是网络环境,他们通过这个环境来传递和反馈教育信息,实现课程学习的互动。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主要传播行为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在编码过程中,需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如:把信息转为图片、声音、文字等),再把符号转换为电信号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呈现给所有的学生。而学生的传播行为则主要是通过网络接收光等信号,经过加工形成符号,并通过符号和指示物之间的间接映射获取传递的相关信息。学生获得信息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习得新的知识,并通过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不断提高其认知水平,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反思就有可能实现相关知识的创新,从而达到对课程的高效学习。

二、教育传播学对西部贫困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要想从教育传播学的传播特点出发,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必须要先清楚已有精品课程的现状,然后根据建设出现的问题,结合网络教育传播的特点,才能更容易地找到建设精品课程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一)西部贫困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昭通是云南省东北部的一个贫困地市,辖区内的区县大多数是贫困县。本文以昭通学院为例,以点带面地看西部贫困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昭通学院从2008年开始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11年,昭通学院共有精品课程二十余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三门。该校精品课程网站的良好运行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负责人基本都是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网页界面设计精美,学习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课件、教案、试题、教学视频和学习互动等;精品课程的网站平台都是动态网站,更新内容十分方便,这些都为学习者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昭通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其一,团队教师分工不明,网站更新缓慢,后续建设跟不上。课程的建设需要团队教师的同力配合,但实际上大多数课程中的资源都是课程负责人的一些资料(如: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其他团队老师的教学资源很少,甚至没有,大部分成员只出现在团队教师简介和科研成果介绍中。有些课程建设者会专门请一位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加入课程建设,让其负责网站的制作、内容的和更新。课程建设完毕、评审后,后续的建设进展缓慢,更有甚者一两年都未更新课程内容。其二,课程使用率低,师生互动程度低。建设精品的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共建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但事实上精品课程网站访问量普遍偏低,学生发帖数量很少。课程发帖量较多的也呈现出这样一种怪现象:发帖时间不持续,隔几个月后发帖量一时突增,其他时间段基本无发帖量。从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并未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内容,只是在教师布置作业后才想起在网站中发帖以应付,是被动学习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间的互动程度较低,学生间互动当然也不高。其三,课程资源基本是照搬传统课程教学资料,并没有根据网络环境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提供、创新教学资源。精品课程中课件、教案一般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中所使用的资料的简单堆砌,根本没有考虑网络环境中资源的组织方式。教学视频也只是传统课程的再现,并且大多数视频都是一堂课的教学实录。课程的资源建设成了一种简单的、固定的形式,而无实质的有参考意义的内容。

(二)从教育传播过程看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教育传播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课程内容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应该是持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继续阅读

课程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

1我国法学专业课程建设

1.1课程建设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进行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人才培养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本科院校,以培养学科型人才或理论型人才为目的。但是实际上,法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大部分的专业人才既不精通法学知识,又不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2课程建设的重点注重应用型、实践性课程建设。依据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法学专业应该要注重课程调整,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以满足社会和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学院要以“应用和必需”为原则,按照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和优化。

1.3我国独立院校法学发展的现状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各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开设都很好地促进了法学专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法学专业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对于国家法治建设需求的舆论导向,法学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广大考生的眼里,法学专业是一门需求广大、发展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受这样一种心理的影响,许多考生在进行专业填报时都倾向于法学专业。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社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使得法学专业的就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2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优化

2.1进行课程改革与优化的原因当前法学教育的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没有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又不能独立地进行法律实务操作,因而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改革与优化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2.2如何进行法学专业课程的革新第一,对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创建法学专业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有效地、科学地指导,以保证革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领路者,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之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第三,改进课程教学条件,保障课程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在进行课程革新时,要注重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课程设施建设和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需要践行的科学方法。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第四,选择并编写优秀教材,促进课程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托,因此,选择高质量的优秀教材至关重要。在进行教材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要本着有利于教学和对学生负责的原则进行严格筛选。

3结束语

继续阅读

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态不太理想,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情况比较严重,现在正在致力于打造成为先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课程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专创融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力量,在专创融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建设有效的结合,对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性的价值。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

一、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现状

“体医融合”的内涵即为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相的交叉融合、相互学习和借鉴,在理念、思路、路径、模式等方面相互促进。体医融合的实质在体育学科和医学学科促进方面,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在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精准体医融合方案的同时,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体育专业队伍,使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体育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体育教学和运动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运动、教育、科研等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掌握体育和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体育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研究的方法技术,掌握康复、治疗、预防的科学原则,提高对体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以体育学科为主融入医学知识为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是国内外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医疗和体育科学发展提供依据,但医疗和体育隶属于两大管理范畴,在管理、体系、资源、人才等方面均无顶层设计方面的交集。经过长期的研究证实,合理科学的运动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纬度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专家分析,自从1985年之后,我国的幼儿体质已经连续19年都是在下降的。在1998年时,教育部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就指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探索科学合适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新局面以及发展趋势。”高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在增强人民的体质,促进大众全面发展方面建立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最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最开始产生于美国,然后逐步发展到更多的国家中去。在1989年的国际教育会议上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被列为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强化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以此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以此来减轻就业方面的压力,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中明确强调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稳定运行,保证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我国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指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有关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系统中去,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融合,构建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更好的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为构建创新型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作出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的重大决策?高校为什么承担起时代的新使命呢?第一,全球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创新水平,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第二,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这要求我们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第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除了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最根本的一条,是从源头上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其以更高的质量创业就业。“体医融合”作为体育课程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科学体育运动与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纬度的综合性体育课程建设服务体系相融合,对全民健康水平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提升发展理念;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彰显体医融合特色;以大健康构建大服务,实现惠及全民,积极破难题、激活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坚持施法治、促民生,政治文明稳步提升;扎实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福祉显著改善。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主客观教育规律为基础,顺应社会和时展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和模式之一。本文主要针对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的内容进行探索,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为进一步推动体育学院专创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专创融合的教育革新,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三、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必要性

2010年教育部颁布施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大力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开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以赛促就,?201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站在国家推动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推动就业的角度,强化高等教育综合性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的就业率大大提升,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路、基本方式和整体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安排,作为国家经济长效发展的主要抓手要求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高效结合,不但要加强创新教育,还要加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系性不强,因为和专业教育状况进行对比,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从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到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各级各类大赛的组织,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课程建设的延伸和一部分。一是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的教学理念:将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的重点,全面推进体育专业学生各项体能发展。二是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教学原则是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协调发展原则,专业交叉原则。三是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孵化基地、创业公司扶持、体育与医学保健结合等。四是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建设,必须全方位发展体育专业学生的各方面体能。

继续阅读

院校茶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摘要】在线开放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构的网上教学课程,因其具有开放性、自由性、高效性而快速发展,成为下阶段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为高职院校茶文化类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高职院校茶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课程建设;茶文化;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重构的网上教学课程,具备短教学视频、作业、测验、讨论、考试等完整的教学活动。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因其自由性、开放性、高效性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及社会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茶文化类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茶文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师生互动效率,是高职院校茶文化课程发展的重要内容[1]。

一、高职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顺应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从“教材时代”到“资源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众面,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建设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是顺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符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构成多元,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欠缺,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学形式为课堂知识讲解和课后作业练习。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为学习的主动研究者,教师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学形式为课外视频学习和课堂讨论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及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探索,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开设符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传统课堂从教学内容上看,以知识传授为主,考试偏重测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差,学习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从学习方法上看,学生是被动学习,无法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在线开放课程能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现状茶文化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要学好茶文化,除了要掌握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茶叶品鉴、茶叶生化与健康等茶学知识外,还需要熟悉中国茶文化简史、茶具鉴赏、茶艺表演等内容,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课程内容庞杂、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这样就使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开设,可以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国内高校已有数门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在各大在线平台上开课(如表1),为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目前上线的茶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主要涵盖的课程内容有中华茶礼仪、茶叶品鉴、茶叶加工、茶艺等,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为湖南农业大学朱海燕教授的《中华茶礼仪》,高职院校上线的课程不足本科院校的十分之一。课程建设质量方面,由于资源类型有限,师生互动性欠缺,课程受众面不广,课程建设规模和应用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广大茶文化类课程教师进一步努力[2]。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