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康复护理学范文

康复护理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康复护理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康复护理学

模拟教学法对康复护理学的影响

1模拟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学中的应用

本研究以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班别分为试验班与对照班,其中试验班52名学生,对照班48名学生;100名学生中,男生9名、女生91名,年龄20~24岁,其中城市户籍学生31例、农村户籍学生69例。两个班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试验班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模拟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护理难点、护理研究的新进展等理论知识,然后在临床教学医院选择比较典型的病例,根据其病史设计“模拟病历”,学生分别充当护士、患者(脑梗死偏瘫卧床患者)及患者家属等角色,先由“患者”或“患者家属”说明“患者”当前的病情,经“护士”进行康复护理评定后,再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选择扮演者时,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尽量将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扮演角色的“演员”可以挑选班中表演力强、热心并好学的学生担任;课前1周可以进行床旁见习,并与教师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受训者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要以病历的内容为核心,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情感等;选择2名学生作为病史询问者,收集病史,提出需要进行的体格检查项目,再由其它学生进行补充,完善询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收集的病史进行最终的点评与总结,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患者病史的评估,提出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尝试做出护理诊断,针对学生所做的护理诊断讲授对应的护理措施。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情况进行评估,试验班与对照班采用统一的考核与评分标准,护生完成的技能操作共计5项,评分标准参考《护理技能综合实训教程》中相关标准,每项总分100分,每个操作步骤均再进一步细化分值,最后计算总分。5项操作得分相加后的平均分即为最后的统计指标,共分3个级别:80~100分为优秀,65~79分为良好,<65分为差。比较两组的总优良率,总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比较

试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后,其综合技能整体上均有所提升。试验班采用模拟教学法,其综合技能总优良率为90.38%,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班优良率为68.75%,试验班在不同场景下实施训练后的综合技能整体提高情况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模拟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康复护理教学中,模拟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导”带教,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其主体性,教师作为主导者加以指引,师生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营造良好氛围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模拟教学法中引入了角色扮演的内容,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纯理论性的知识感性化,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通过角色扮演可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病史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其护理诊断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护理技能[3]。当然,模拟教学法还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在临床教学的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传统的讲授模式比较得心应手,在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需要转变思维和理念,而且要增强较多的工作量,比如典型病例的选择、设计病历、学生角色扮演的培训等,会导致一些教师“望难生畏”,影响到模拟教学法的推广、应用。(2)学生所模拟的患者毕竟只是“模拟”而非真实的病例,模拟过程中只能将主观部分模拟出来,无法将疾病的客观表现、体征模拟出来,比如肝癌的模拟患者只能够陈述病史,却无法将其典型的“恶液质”体征模拟出来。(3)学生所模拟的都是典型的患者,但实际临床上的病例并非都是典型的,因此模拟教学的应用与作用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小结

模拟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毕竟只是在实践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还需以学生及课堂的实际情况为主,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发挥出教学的最佳效果[4]。目前在许多学校、医院的临床教学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模拟教学,但传统教学方法仍是教学课堂的主流,同时传统教学法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譬如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学生针对模拟人不能很好的锻炼沟通能力、不能形成良好的无菌观念、无法体会患者的病痛等,因此临床护理问题将不断出现,同时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及职业荣誉感。而模拟教学法对比传统教学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模拟临床护理环境,熟悉并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在模拟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实践操作中的临床护理原则及准则掌握准确,同时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配合效率提高,让教、学双方均受益匪浅,更能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继续阅读

康复护理教育论文

1康复护理教育列为护理学专业必修课

康复护理学的发展需要康复护理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护理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教育。我国现有8000万残疾人,加上人口老龄化,据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8亿,占总人口比重6%左右。这些人大约有50%需要康复医疗服务。同时当今社会一方面工业和交通意外、生活意外及疾病脑卒中造成神经损伤,影响大脑各方面功能及导致肢体瘫痪;另一方面社会和患者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要求不再停留于生命的延续,更注重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质量[5]。这些都需要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护理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社会、家庭的巨大负担。因此,各高校护理专业应该开设康复护理学这门课程,并列为必修课,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好课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如同一座房屋的地基,它对今后专科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康复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及专科技能学习,护生会对康复护理有初步认识,为今后在临床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康复护理学专业师资培养力度

师资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康复护理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护理教学的教师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护理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护理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护理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护理理论知识与康复护理技术,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血脉。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护理学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通过培训,教师能熟悉教材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同时教师也将进一步提高对康复护理教育认识,增强实施康复护理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3加强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护生康复护理技能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途径,是护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夯实基础,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护理学教学实习任务。实习基地建设对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医院是护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基地。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贯彻国家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强康复护理学实习基地建设,为护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医院需要制定护理教学计划,安排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康复护士或者康复医生给护生讲解康复护理内容,并且现场或者通过放幻灯的形式演示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使护生对康复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4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全面的教学硬件设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校内康复教育设备不足是每个医学院校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各医学院校应该向各康复护理教研室提供康复护理教学设备,提供多媒体设备,视听教材制作设备,教研室器材等,满足课程实践教学和实训的需要。各康复护理学教研室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筹备规划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康复护理学开放式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电教室等。器械设备的使用和提供,将大大改善康复护理学的办学条件,让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教学培养中充分发挥和利用,在护生的见习和生产实习带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学校采购相关设备,完善教学硬环境,保证实训设备科学运行,使各项实践教学及学生技能训练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继续阅读

脑卒中后肩手康复护理分析

摘要: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预防性康复护理、康复治疗、中药治疗、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研究者虽尝试了多种康复护理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仍存在对病人的症状早期识别不到位、康复护理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法不一、健康教育者及康复护理实施者的专业素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临床指南等问题。

关键词:脑卒中;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预防性康复护理;运动训练;镜像训练;心理护理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疾病所致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出血(ICH)、蛛网膜下隙出血(SAH)[1]。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脑卒中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2]。脑卒中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肩手综合征就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于1994年被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归纳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painsyndrome,CRPS)Ⅰ型,即与交感神经介导性密切相关的疼痛[3-5]。肩手综合征是指脑出血或脑梗死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出现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于脑卒中后1个月~3个月发生,但也有早至3d,最晚至6个月,约74.1%的病人发生3个月内[6-7]。肩手综合征多见于瘫痪严重的上肢,以病人肩胛区持续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患侧上肢外展、外旋明显受限,继之出现手部疼痛和肿胀,手指屈曲受限,晚期肌肉可明显萎缩,手部关节挛缩畸形[8-11]。脑卒中后伴发肩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包括肢体的长期固定、女性、害怕移动、吸烟、肩关节半脱位、延迟后肢体激活不动、神经损伤、年龄等因素[12]。肩手综合征多为缓慢发病,在发病前期多不引起病人重视,导致错过治疗最佳时期,一旦发生很难治愈,并加重了脑卒中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仅给病人带来身心上的巨大打击,而且给医务人员及病人家属带来负担[13]。据文献报道,防治肩手综合征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预防[11],早期治疗可恢复功能,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助于防治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及促进脑卒中的康复,并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14]。如何早期发现以及如何早期治疗,给予病人康复,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现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预防性康复护理

目前,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多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的良肢位摆放、禁止在患侧肢体输液、避免患肢过度牵拉、正确搬运病人、肢体早期活动等。早期预防不仅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15]。陈巧珊等[9]对20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体位护理发现,早期体位护理对降低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肩手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作用。秦娟汝[14]选取1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给予实验组早期护理干预,包括体位摆放及运动护理,结果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临床症状,有效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白晓芬[8]研究发现对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预防性康复护理措施对于脑卒中后发生肩手综合征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是肩手综合征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6-17]。

2康复治疗

2.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被认为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18],是治疗的基石[19]。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肢疼痛感,使病人进行肢体锻炼[20]以及减轻水肿[21],包括向心性按摩、向心性加压缠绕法、冰水浸泡法、冷-热水交替浸泡法、经皮神经电刺激、体外冲击波治疗、漩涡浴等,多项研究表明物理治疗可有效减轻肩手综合征带来的患肢疼痛及肿胀[22-23]。孙艳秋等[24]的研究结果证实向心性绕线法配合冰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和活动度有较好的疗效。庾慧敏等[25]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病人的肢体功能,改善肩手疼痛、缓解肿胀,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李进福等[26]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肩手综合征的相关症状,促进病人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继续阅读

军队医疗院护理发展的困难及对策

疗养康复护理学是疗养学、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护中有治、治中有防,将保健、预防、治疗、康复与护理融为一体,其职能作用是其他医学专门学科无法代替的[1]。同时,护理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科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2]。要促进疗养康复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升疗养康复护理品质,必须就疗养康复医疗机构的各种护理专科技术、知识和理论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在疗养院系统的医、药、技、护各专业中,护理专业的论文和成果均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以我院为例,近五年内,刊出的护理论文数量仅占全院总量的15%以下,而刊于核心期刊的论文数只占发表总数的20%,护理成果更是空白,其它疗养院也存在着类似状况,疗养护理科研与其他专业的悬殊可见一斑,应当引起疗养院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当前疗养院护理科研发展的难点分析

1.1科研意识缺乏,科研目标模糊相比于综合医院,疗养院存在许多不利于开展科研的客观因素。同时,主观上部分护理人员对从事科研缺乏信心和热情,将科研工作视为“软指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日常任务的“硬指标”上,思想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疗养护理学科的科研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疗养康复技术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知识结构有短板;大部分疗养院护士从业后未接受过疗养康复知识的系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疗养院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

1.2科研力量薄弱,科研素质偏低

1.2.1缺乏健全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从护士长到护理部主任乃至疗养院领导的支持对疗养康复护理研究的开展及护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多数疗养院没有专职的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护理科研难以有序开展。

1.2.2护理管理者缺乏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者的科研能力决定着一个群体护理研究的水平[3]。长期以来疗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科研工作认识不足,科研管理意识不清,科研管理知识贫乏,对科研工作缺乏经常性检查、指导,尤其是缺乏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能力,致使科研管理工作表浅化、行政化,无法完成多学科协作和日益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

1.2.3人才使用不当,缺乏护理学科带头人缺乏对高职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护理人员沿袭论资排辈,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单调、重复的工作限制了护理人员发挥创意的空间,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学历高的护士认为自己无用武之地,也挫伤了其科研的积极性,以致难以产生优秀的护理学科带头人。

1.2.4护理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科研素质偏低近年来,由于精简整编,部分高级护理人才流失,军队疗养院护理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没有形成梯队。目前疗养院大部分护理人员是近两年新招的非现役文职或合同制护士,对科研原理、科研程序与方法、科研设计、卫生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未进行系统的学习,科研知识匮乏,开展、识别和应用护理研究成果困难。个别本科毕业生,虽有一定科研理论知识,但缺乏临床实践,加之,当前护理院校招生“门坎”低而数量盲目增长,使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不相匹配。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科研能力偏低。

继续阅读

骨科护理当下状况及未来发展思考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骨科护理的发展,本文总结了骨科在疾病谱与病种、诊疗手段、护理对象需求、康复地点与护理模式方面的一些进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继续阅读

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的调查

【摘要】

目的了解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需求程度,为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构成及培训要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56例康复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内容包括:①患者基本资料。②护士核心能力要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18个二级条目。结果康复患者认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二级条目中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前5位依次为:协调沟通能力221例次(86.33%)、尊重爱护康复患者192例次(75.00%)、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能力188例次(73.44%)、心理辅导能力173例次(67.58%)、病区管理能力154例次(60.16%)。结论康复患者认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沟通能力、尊重爱护康复患者、康复护理技能、心理护理技巧、病区管理能力;军人康复患者对专科护士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护理技巧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地方康复患者;年龄越高对护士交流能力、心理护理技巧要求也高;高层次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康复患者选择病区管理、法律知识与伦理次数高于低层次文化程度康复患者。

【关键词】

康复患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在康复团队中的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了解康复患者对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及期望程度,对完善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体系,培训康复专科护士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3-10—2014-12在我院康复中心开展了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及期望度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6岁,住院康复2周以上,意识清楚,能独立或通过研究者帮助填写问卷,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年龄≥80岁,有语言及沟通障碍,认知异常,意识不清。共调查256例,其中男196例,女60例;年龄16~79岁;军人34例,地方人员222例;来自城市172例,来自农村84例;生活自理(ADL)程度:部分自理104例(2级、3级),不能自理152例(4级)。

1.2方法

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摘要】目的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实践,并判断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3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3例,常规护理+心理学理论);对比两组患者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同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学理论不仅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复,更能有效的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效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作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给人们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研究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方式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实践,就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要求所有患者具有明显的精神分裂症表现:即研究患者均存在思维减退、行为怪异状况,同时患者经常异常紧张,情感障碍,且缺乏思维逻辑性,思维内容贫乏,而且存在虚妄想法。此外,严禁患者中存在智能障碍和意识障碍。在确保患者家属知晓本次试验,并签署试验告知书后,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5~63岁,平均(52.34±3.21)岁;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6~62岁,平均(53.21±3.43)岁,采用SPSS21.0分析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手段,即在监测患者生命特征、病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用药管理。观察组:常规护理方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包括:(1)进行一般护理手段优化,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尊重患者人格,即在实际护理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态度,和颜悦色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观察患者病理特征,并向其讲解病发原因、表现、治疗方法和效果,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爱护。此外,保证患者睡眠质量,若有必要,通过催眠镇静药物辅助患者睡眠[1]。(2)当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时,护理人员要经常和患者进行交流,并采用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该阶段中,为避免患者与社会脱节,故而实施开放式管理,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观赏视频或文章,确保这些视频或文章主题多样,如感恩主题,热爱生命主题、人际交往主题等。(3)监测患者病理特征,确认其处于康复阶段时,鼓励并引导患者积极的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从而在愉悦的体验中,使得患者的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均能得以提升。患者饮食休息规律,在确保膳食合理健康的同时,避免服用具有刺激性和兴奋性作用的饮料、食物。(4)观察组整个护理阶段均实施康复健康宣教;带领患者练习瑜伽、做操、打太极,进而在多种活动中舒缓患者身体状态,引导患者健康用药,进而在缓解不良情绪中,确保患者尽早康复。

继续阅读

神经内科护理中的脑卒中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9年2月内筛选病例,回顾以上时段内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以此为切入点,治疗组增加康复护理,对比2组临床护理效果、康复效果。结果临床护理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给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康复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护理效果

脑卒中又脑血管意外、脑中风等症状,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是血管阻塞,引起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所致[1]。脑卒中临床以肢麻、吐字不清、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等为主要表现,如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实践表明,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康复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2]。本次研究针对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取62例患者开展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9年2月为研究时段,抽取62例本院神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的,以不同的护理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1例患者。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15例、16例,年龄在56~83岁之间,平均年龄(69.27±10.11)岁;脑梗死、脑出血分别19例、12例。治疗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16例、15例,年龄在57~84岁之间,平均年龄(70.25±10.01)岁;脑梗死、脑出血分别20例、11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同意。且参与研究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到院后,以临床体征为依据,行相关检查,明确病情后,均实施针对性治疗,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即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讲解,给予生活指导与用药指导,完善常规检查,解答患者与家属疑问。基于此,治疗组增加康复护理:①心理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因受疾病的影响,出现肢体、语言、器官功能等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如失语、偏瘫等,生活中需要他人协助,甚至有部分患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现加上失语的影响,易增加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态,影响康复效果。故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做好康复心理指导;鼓励无失语症状者倾诉其心声,将内心感受倾诉出来,以此为依据,给予针对性心理鼓励与支持,安慰患者,向其讲解良好心态对机体康复的影响;同时,及时将取得的康复效果告知患者,邀请治疗成功者现身说教,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有效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3]。针对抑郁较严重者,播放患者喜欢听的音乐,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家庭的关心,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信心;②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在康复护理中,以脑卒中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帮助其做好床上训练干预,即肢体被动训练指导,缓慢过渡至主动训练中;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患肢运动次数。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者,指导其舌头、张嘴、吞咽训练;采用电刺激方式、按摩等方式,对患者开展康复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症状[4];③并发症预防:做好口腔卫生清洁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通畅,预防口腔感染等;做好输液护理,预防静脉炎;指导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行下肢运动干预;④其他护理:强化病情管理,做好血糖与血压监测,预防不事件发生概率;加强康复护理健康宣教,尽快让患者掌握自身康复运动知识。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