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九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九年级语文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九年级语文教学

创优班主任个人总结范文

一学年即将过去,在学校及上级领导的勉励支持下,在自我不断加压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届初三班主任及语文教学任务,并且自己在德、勤、绩、能诸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与成绩。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创先争优

我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时时刻刻关心祖国命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己工作的一切事业。积极服从与尊重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自觉遵守各项法规与规章制度,与同事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一心为教育的新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业务学习方面创先争优

把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艺术,不甘于“只做一名教书匠”,争做一名“科研型专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而又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才智,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教书,又育人。”不仅如此,我始终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终把养成学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三、在履行岗位职责方面创先争优

本年度我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以及九年级语文集备组长的工作。我深知毕业班工作对学生前程、对学校声誉之重,虽然自己是一名老班主任了,但从无掉以轻心,对班主任工作特别努力与细心,以“责任教育”为核心,以“班级责任制”为手段来细化班级治理,务必使班级事务治理做到既科学又民主,使9.5班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学生的,营造属于自己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内涵,形成“班荣我荣,班衰我耻”的凝聚力与风气。身为语文集备组长,始终引领九年级6位语文教师站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度,学习并运用先进的教法、学法,不但让自己会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方法和意志,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为此,平时教学中一切从细节入手,备课、集备、听课、观摩;理论与方法交流;命题、讲评、反馈,计划、小结;整体定位、个别辅导、跟踪反馈;整体调研、调查问卷、面对面谈话等等,无一不是平时从量入手,以至于对教学的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操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四、在工作成绩方面创先争优

继续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影响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尊重个体差异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成才观对九年级语文教学产生了影响,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特别的启迪。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九年级语文教学影响

美国的加德纳基于对大脑损伤病人、特殊儿童、智力领域与符号系统关系等八个方面的研究与实验之后,对传统智力观进行了有力反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目前比较明确且被学术界认同的八种智能是: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远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尊重个体差异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了许多科目教学,本文就这一理论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做论述与总结,以期对日后教学提供参考。

一、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让语文老师轻松应对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强项,应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学生,愉快地完成教学。到了九年级,学生和老师都处于在冲刺中考的“拼命”阶段,许多语文老师面对模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火冒三丈,质问学生学习效果、上课效率、作业态度等,老师的这种认真负责是好的。但是有些时候,真的不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也不是老师的重点没抓好,难点没讲透。每个科目都会以其学科特点自然而然地吸引部分学生学习,喜爱文学的学生自然愿意亲近文本,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语文课上。同样的,也有一些学生即使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还是自顾自地把精力倾注在其他科目上,或许,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日后发展目标,老师完全可以不强人所难。既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尽相同,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学、去练,虽然有些学生离整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不过他能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在超越自我,不是值得高兴的吗?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让语文老师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影视文学教学研究

【提要】本文围绕如何在高中语文影视文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这一主题,将影视文学教学和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相结合,主要探讨了影视文学的艺术特性,着重梳理高中语文影视文学教学的教材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结合参考文献加以论述,提出反思,以期为相关内容的研究多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影视文学;艺术鉴赏特性;高中语文教学

一、影视文学的艺术鉴赏特性

刘娟(2008)和林媛(2013)都提出这样三点:叙事方式具有跳跃性、情节进度具有动作性、语言表现具有可视性。邵丹莹(2017)补充了“审美想象的一维性”,王银(2018)基于大众文化提出三点:“一则是作品重构性;二则是时空流动性,运用影视技术将连续、具有空间性的动态画面转化成视觉幻象;三则是形象真实性。”综上,特性表现在六个方面:运用蒙太奇,使得时空灵活切换,即结构跳跃性;通过动作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即情节动作性;运用形象思维呈现事物,即语言可视性;通过人物形象内在、外在直观性的展现,即画面真实性;改编时运用特殊影像手段重构其内在含义,即作品重构性;运用影视文学表情达意,即情感陶冶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高中语文影视文学教材梳理研究刘娟(2008)提出,新一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把课程设置分为必修与选修,选入影视文学作品的课本是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其作品共九课,即《城南旧事》:别样离愁,沉美格调;《魂断蓝桥》:爱情地久天长;《阿甘正传》:英雄源自凡人;《淘金记》:含着眼泪的微笑;《卧虎藏龙》:侠与人,剑与心;《音乐之声》:乘着歌声飞翔;《海底总动员》:父子亲情的颂歌;《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故宫》:中华文化的盛宴。林媛(2013)共分析了六个版本语文教材的影视文学作品的入选现状:人教版必修九年级下册的《音乐之声》(节选),粤教版必修五的《城南旧事》(节选),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节选)、《城南旧事》(节选),苏教版必修四的《辛德勒名单》(节选),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的《音乐之声(节选)》(节选),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虎门销烟》(节选)。教材中,影视文学归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林媛对现行五家出版机构选修教材中小说与戏剧系列的设计进行了比较:人教版分《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四本,苏教版分《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三本,语文版分《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欣赏》四本,粤教版分《短篇小说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四本;山东版分《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三本。笔者发现,总体上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仍然篇目较少,特别是相较入选必修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而言;但从选入教材篇目情况的变化趋势上看,影视文学已经被编写者重视,尤其是人教版、语文版及粤教版,都在小说与戏剧系列中为影视文学单独设立板块。且相较其它版本而言,人教版选修教材在编写上更加丰富。这些变化对于语文教育和教材改革来说都是喜人的。

(二)高中语文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所存在问题的研究王煜(2012)发现两点问题:一点是思想观念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另一点是教学上,教学目的片面化,教学内容简单化,教学方式单一及教学忽略思维培养。第二点与刘娟(2008)的观点相比较多了思维培养这一条。林媛(2013)认为,一点是只见文学,不见影视:影视文学作品鉴赏课被上成一般文学作品鉴赏课。另二点是只见影视,不见文学:影视文学作品鉴赏课被上成了影视作品鉴赏课。由此笔者不难得出两点问题:思想上不重视且缺乏认识,教学上不钻研且缺乏方法,尤其是将影视与文学割裂开来。且正是因为当下作为后起之秀的影视文学在高考中不受重视,只以选修—文学鉴赏课的形式开设,先有“思想观念上”的轻视,才导致了“教学上”的认识不清,经验不足。

(三)高中语文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研究刘娟(2008)和(2012)提出了三点:第一点是本体透视方法,即从影视文学的两栖性和未完成性这两方面展开;第二点是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第三点是读写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影视文学课型即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与刘娟不同的是,王煜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口语训练。林媛(2013)基于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强调要关注剧本的画面感,语言的独特性、动作性,情节结构的跳跃性,合理运用影像、文字检释影像,用影像解读文字。学者们都是从影视文学的特征来针对性地给出方法,因而笔者认为应该牢牢把握影视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独特艺术特性,让其与教学有机结合,即加强教材编写者、教师对影视文学的双重性、未完成性、画面感、跳跃性、动作性、语言直观性及影像性等的探究,并适时运用本体透视法等教学方法。

继续阅读

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与评价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教学活动因之相机而动。重视农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以下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略述之。

一、重视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仍然需要不断地强化。九年级部分学生在拼音、字形方面把握不准,在字义方面不能做到根据已有经验熟练地解释词语的含义。老师不妨提出明确的积累要求,指出哪些词语的掌握该达到怎样的要求。对于写作手法,教学需要不断地重申,学生才能掌握。由于农村教育的不均衡性,学生在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影响下,语文的程度出现不小的差距,所以,有必要对语文专业性知识提出作业要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特别突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体现在作业中。其他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虚实相生、抑扬结合、插叙等这些基本写作手法,都应该以经常性的学习任务看待,同样,也应该体现在作业之中。

二、重视技能培养

语文技能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活动中得到锻炼之外,我们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的语文作业。

1.朗读性作业对于经典片段,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加强吟诵,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将这些经典语言化为学生个人的财富,以至于出神入化、学以致用。农村初中学生相比于城市区域的,在阅读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改变这种劣势的一个途径,最佳的方案就是读透、读熟课本中的经典文章。这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烈日和暴雨下》如何刻画天之炎热、雨之猛烈、祥子之苦,都堪称典范。学生在课下加强吟诵,就能够自悟这些表达的精妙。

2.写作性作业语文的学习必然离不开写作。如果语文的作业没有写作内容,必定是残缺、不完整的。教材一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都比较重视这类作业。只有在这种有针对性的写作中,学生才能及时地转化阅读所得,将阅读知识转化为表达技能,从而顺利地升华写作。比如学完本文之后,根据农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这一优势,要求学生写出某种特定的环境,突出天气的变化,围绕某个特定的心情(主题),完成一段或一篇文章写作。学生完成这样的任务相对轻松,一是学生能够根据现成的写作标本,仿照创作即可,二是能够充分回忆生活经验,写出具体的环境,三是提示了相对的写作主题,有的放矢。这样的训练及时有效,能够直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从事实情况上看,农村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并不很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强调布置这种作业的必要性。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重视反馈评价

继续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则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碰撞,擦出火花,将教师和学生平等地看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互动较少,沟通不灵活等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对教师来说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要求

教师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许多教师虽然明白这一理论,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没有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位置,有的教师任然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从而让有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的感觉,师生关系就会变得疏远,角色分明。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分享,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在课堂上,教室也可以分享与文章有关的趣事,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在学习八年级语文课文《俗世奇人》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文章前,用生动的语言分享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奇人奇事,进而自然而然的询问同学们有没有遇见过奇人,从而与学生进行互动。

二、借助科学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教师最常见的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提问。科学合理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但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对提问这一方式反感,很多学生会认为教师问的问题自己并没有话说,或者教师的提问太频繁,使得一些学生害怕老师的提问,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的度,合理设置问题,选择较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在学习九年级语文课文《傅雷家书两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问,如果同学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信会写些什么这一问题,既接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又有想象的空间。

三、合理创设互动情景

创设合理的互动情境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更切实理解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文章中描写的场景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就如在学习九年级语文课文《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教师也可以在其中扮演角色,学生自己负责准备服装,分配角色,设置台词等事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戏剧这一形式有了大概的认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当中,学生也因此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对夏洛克贪婪,唯利是图的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对鲍西亚等人的善良,仁爱的美好品质也有深刻印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注重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

继续阅读

从教师环节优化作文教学系统

一、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每次综合性考试都缺少不了作文,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平时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写作打下基础,准备材料。它占学生语文能力输出的半壁江山。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少教师加大了作文教学的投入,可由于种种因素这些工作不可避免地跌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这就说明了它的繁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做了指导性的规定,总目标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①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④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⑤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⑦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⑧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⑨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⑩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从第二学段(小学三年级)开始习作,循序渐进,到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要求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高。可见是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二、从教师环节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系统工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先要从教师这个环节入手。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做好系统知识传授的准备工作。不然,一切都是空谈。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自己的八字设想: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就是在教导处或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全校语文教师分工合作,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创建这个系统,再用一年时间实践和检验这个系统,之后的时间边拓展边完善这个系统。期间要形成书面资料,并一定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修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语文教师分工合作,制订好作文教学提纲虽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虽然我们使用的语文版教科书上每单元有作文教学范例,但是我觉得前者显笼统,后者不够系统具体,实际操作起来会不方便。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标准、结合教材、结合实际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好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提纲。提纲分两方面:一是所有年级都需执行的。要写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并付诸表达。培养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二是各年级分阶段执行的。主要就是写作技法的学习,谋篇布局、立意选材、开头结尾、过渡衔接等。

2.教师分工合作,完善好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集体制定好提纲后,再分年级、分知识点安排好每位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的教学资料,并编成课时教案。既要详细具体,又要有的放矢。最后,形成各年级的电子文档教案。

3.教师分工合作,布置好阶段性作文教学的工作有了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教案,下面关键就是执行了。在教导处或语文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各年级各科任人手一份年级作文教案,每学年完成制定好的课时教学任务,并做好教学后记。教导处和科组长也需安排每位教师一定的作文教学公开课,既做到了监督又促进了交流探讨和检验。最后还得安排全体语文教师的总结。用一两年的时间检验完善这个系统。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作为课前的主导者,课中的引导者,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不成系统的状况,那么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从自身环节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去完善我们的作文教学系统,全面提高学生初中阶段的作文水平。

继续阅读

先进教师事迹推荐材料

*,云南宝山人,1968年生,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89年参加工作,担任*县明心寺镇万福小学初中*级语文教学。

在政治上,该同志积极认真的参加政治学习,积极收听收看时事新闻,时时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策,认真学习和宣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工作服从安排,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对公益活动热心积极;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工作上,潜心研究初中语文教学。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她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初中语文教坛上的一颗明星”。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她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及格率均达76%以上,优秀率均在66%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镇第一,先后有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语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语文小论文。20*年所代九年级二班42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语文及格率85%,优秀率76%,平均分92,再次名列同级七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多篇教研论文在市、县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从她的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她执教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1)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2)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3)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4)从原来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5)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6)从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与理解。

减轻学生负担是董老师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董老师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教育多少年,苦无良策。可以说产生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她的口头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她要把这句话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让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松绑,为自己教学方法上改进提供条件。把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是她永远的追求。

继续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又称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顾黄初的定义,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便构成教科书的作业系统”(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宽泛的作业系统包括课文后的练习题、表达交流中的实践题目以及综合性活动后的探究题;狭义的作业系统仅指为每篇课文设计的课后练习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后者。本文拟从数量、分布和用字量三个方面对现行主流教材的作业系统进行统计学考察,以期发现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规律和演进脉络。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是现行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三套,代表了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最高水平。笔者的统计就以这三套教材为主。

一、题量的统计学考察

我们首先对三套教材课后练习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作为对照,我们同时统计了不同时期的老教材课后练习的题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1.统计结果分析

由以上统计表我们可以发现:(1)人教版教材题量最少,每课基本控制在3道题左右。这体现了人教版教科书编者提出的“少做练习多读书”的编撰方针。(2)苏教版教材题量最多,每篇课文平均3.74题。但苏教版教材诵读类题目一般单列,放在最后一题,这样的题目全书有93道之多。(注:人教版此类题目有19道,语文版有36道,如果全部抛出,则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平均题量分别为:2.99,3.11,3.21)扣除这些题目,实际算起来苏教版每课平均题量为3.11道,与人教版教材题量相差不大。再加上,苏教版教材课文分几个层次,“诵读欣赏”和“自由阅读单元”均不设练习题(注:我们统计时把这些课文统计在内,课后练习计为零)。这样看起来,苏教版教材题量并不大。(3)语文版教材头绪简洁,每册页码较少,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简明。教材编者在阐述编写思想时也谈到:“简洁明了是语文版教科书着力追求的目标。”(王永强.编新教科书,促进语文课程改革———语文版课标《语文》(七—九年级)介绍[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4(7-8):47.)但从课后练习的统计结果看,语文版教材课后练习达到了每课3.42道,是三套教材中题量最大的。单从题量上看,语文版教材并不简明。(4)如果对比过去的老教材,我们会发现现行三套教材课后练习的数量大大减少了。题量的减少已经成为现阶段教材编写者的共识。

2.题量减少的背后

课后练习题量的减少,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其背后是教材编者课程观和编撰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课程思潮逐渐传入国内,对国内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八九十年代的国内课程建设主要受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学科中心、技能本位的倾向,强调知识体系、结构框架的完整性,注重课程目标和内在逻辑,重视技能训练。像1986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突出强调能力训练,“将能力训练分解为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说话训练4项16条要求,认为‘语文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中学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38.)。1990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本)》“更加发挥了能力训练的思想,进一步将具体内容细化为4项48个训练点”(同上)。相应地,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将各训练点落实到各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则根据课文的内容和难重点,将训练点进一步分解细化。据此思想编写的1990年版教科书,讲读课文每篇设计了7~8道训练题目(有的课文甚至达11道之多),并划分为“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三个层次,分别从课文理解、语言揣摩和拓展应用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面面俱到。比如第五册《范进中举》的课后练习:

理解•分析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