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医学教学范文

基础医学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基础医学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基础医学教学

基础医学教学中微课的作用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使得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便利,微课也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得到广泛关注。它区别于传统教学,是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由视频、课件、测试内容组成,将微课引进基础医学教学中,新颖、易懂的特点能吸引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中,不过怎样引进并很好地运用是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不要盲目开展微课教学。

关键词:

微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1前言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网络时代的覆盖,为了跟上时代的变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微课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是将学习内容引进视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可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不过其中也包括了重难点的解析及课后反思等。

2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重要知识点,视频教学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与传统教学的视频资料不同,微课还包涵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反思、测试、评价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所以微课既是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发展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来说,微课采用的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担任讲授的角色,更多转变为引导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微课的主体突出、内容具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每堂课都会根据其知识点和核心内容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一,内容精简,知识点针对性强,研究内容易表达,也易理解。

继续阅读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改革

1我院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现状

多年来,医学检验的基础医学概论1的教学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医学检验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课程内容与医学检验专业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各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较多,交叉内容教师互相推诿或争着授课,其结果是学时、内容偏多,越讲越深,很多内容已超出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基础医学概论1虽有专门教材,但基本是各课程的简单拼凑和压缩,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分学科、分系统,按教材编写顺序由学科相关教师轮流讲授,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课程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同程度的脱节,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近几年对基础医学概论1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结合课程内容,辅以多媒体课件,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收效不大,不能脱胎换骨,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度地强调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遗忘,达不到基础与临床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忽略了如何实现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比较注重期末的终结性评价,造成部分同学不在意学习过程,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反馈机制。

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实施对象医学检验专业121班30名学生。

2.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以学校2010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内容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地联系和衔接,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准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把握与临床常见化验指标密切结合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形成一组织(基本组织)、三系统(运动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四模块(血常规、尿常规、精液常规、肝功能检测)的知识体系。

2.3组建学习团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遵循团队成员知识技能互补,担任不同角色,承担共同目标,保持负责的相互工作关系的原则,最大效度地发挥成员的交互作用和群体效应。以学习团队为形式,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团队,5-6人一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各组间的竞争。

2.3.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组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便于小组管理,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继续阅读

科研教学在基础医学的应用

1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模式

1.1“导师制”实验小组

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遴选学生组成实验小组,每组3~5人,安排科研项目负责人或专业特长与实验内容较吻合的教师参与指导,建立"导师制"实验小组。

1.2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整合教师科研项目内容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医用统计学等学科发展前沿,涉及的科研技术包括常见动物模型制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学培养技术、ELISA、PCR、Westernblot、RNA、DNA和蛋白质提取等。实验项目均能实现在常规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提高与综合,既能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又能涵盖相关学科的实验项目,突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1)辅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的辅导和培训,介绍科学研究所涉及的选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查阅文献、常用实验技术方法、统计学处理及论文撰写等主要环节。(2)实验准备与预实验:指导学生针对实验题目进行文献查阅,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方法和步骤,着手进行预实验。(3)实验过程:按照制定的实验步骤,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小组成员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根据每一步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定时召开实验结果汇报会,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由导师指导进行实验方案的调整与改进。(4)实验总结与评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组织进行论文答辩,导师组依据学生的研究报告、答辩情况等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进行评定。(5)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创新性实验的基础上,导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新、发现新问题,自行设计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协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1.4实验教学效果评估

继续阅读

基础医学案例教学实施现状

1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形态学是低年级的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都属于基础医学形态学范畴。对低年级医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从高中到医学院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老师教学方法都有很大改变,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道坎,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医学生迈过这道坎是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

1.1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

我国中小学教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通过率为目的的应付考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社会发展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和中学,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方面都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和外语的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有些地方的中小学老师还是“万金油”式,既上语文、数学,又上物理、化学,甚至还兼美术、音乐、体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精力都有所欠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文化素质。虽然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拥有吃苦耐劳、礼貌、善良等诸多优点,但是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所欠缺,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此,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较发达地区差。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高中踏入大学大门,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与挑战,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年级医学院校的学生从传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更长的适应过程,需要老师、同学积极和主动的帮助。

1.2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对相关病例临床知识欠缺

在强调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基础形态学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因为“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内化知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要改变基础医学形态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以往的纯接受知识到自我获得、整合知识。首先是我们每一位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授课教师都应掌握相应临床基础知识,其次与临床医生联合教学。也就是说要学生联系临床实际,老师首先联系临床实际,要学生把基础与临床知识整合,我们老师首先把基础与临床知识整合。基础课老师案例教学课堂经验缺乏,也导致病例的搜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不足,但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外出进修机会少,与临床脱节的时间较长,因此对相关病例临床知识欠缺,影响案例教学法在基础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效果。

1.3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相关医院病例档案建立不完善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相关医院病例档案建立时间较短,有些病例记录不够规范和详尽,病例来源不足,数量不多,病例种类不够丰富。电子病例档案建立时间较短且不完善,给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特别是基础医学形态学的教师对病例的寻找和筛选带来困难,而病例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法在基础医学形态学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基础医学形态学老师在临床医生帮助下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和精选与各科基础医学形态学的相关病例。

继续阅读

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医学课程体系

医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逐渐转变,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多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等诸多因素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疾病本质、保障人类健康,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问题,同时也是涉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问题。医学科学已经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医学时代[4],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5]。因此,依据医学发展规律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建立医学教育标准,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整合和设置医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国内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足的探索[6-8]。我校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要求为纲领,以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整合为试点,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专业分类的课程体系,加快学科间、单位间的合作与协作,推进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深度课程优化整合,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环节,逐步构建更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课程体系[9]。比如,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相关知识按人体器官系统分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和疾病状态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和合理使用,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著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继续阅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究

摘要:

医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当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而,本文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来进行探索分析的。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医学实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医学实验教学更为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其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要求现代学生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在面临临床常见疾病时候能够灵活面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同时还应该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将人类的健康与人们的心理与社会等方面因素进行结合[1]。因而,医学实验教学应该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到抽象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医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就存在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因而,在医学教学中应该要从思想上来重视实验教育,更新师生观念,明确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2]。

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继续阅读

基础医学本科生课堂教学现状

摘要:

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今后临床学习和医学实践的基础。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基础医学本科生课堂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就近几年在给基础医学本科生上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小结,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探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风建设,一定会使学生享受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基础医学;课堂效率;学风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对于医学高等教育来说,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医学知识脉络繁杂,知识点之间不能用数学公式推导;还有就是近些年基础医学知识更新迅猛,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尽可能将各种新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在这个大背景下,医学基础教育就必然暴露出种种矛盾和不适。笔者近几年来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作一分析和整理。

1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在课堂里,学生的行为问题不一而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1小动作充斥课堂课堂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窃窃私语,有的甚至低头玩手机、发信息,还有的学生在翻看其他科目的书本。

继续阅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实践

1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生命科学馆整个场馆内,学生可以在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同时就在同系统标本的旁边安排一套病理大体标本;同样,在学习正常组织学的时候在同系统切片的旁边安排一套病理组织切片。目的只有一个:比较学习才可以产生联想,记忆才不能磨灭。低年级学生可以知道下阶段要学什么,高年级学生可以回顾前面学习的意义,实现学习的融会贯通,建立整体思维。针对3年制实际情况,突出机能实验到底在临床工作中有什么用这一核心。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

(1)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机能实验的基础知识和了解实验动物的特点,重点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动物的捉拿、给药,血管的分离、插管等操作),以及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

(2)综合性机能实验阶段:本校保留了部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经典传统实验,如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性动物缺氧模型的建立、药物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亲和力的测定等。在此基础上,本校进一步将3门学科实验方法相似、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正常动物整体实验、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模型以及用药物进行实验性治疗等方法,观察和探讨疾病的发生以及药物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影响,实验操作难度加大、观察指标增多,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的观察、领悟实验现象,学习、领会理论知识,达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机能学实验设计、观察、分析阶段:由教师设计基于临床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情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复制临床任务模型,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完成最终的实验设计整个方案。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和防范误诊误治的基本意识。以机能实验为例,单独的急性肺水肿实验和单独的失血性休克实验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但如果在实验课程设计活动中模拟临床工作误诊误治情境,优化实验内容,先制作休克动物模型,在抢救过程中一组给予中心静脉压控制在正常条件下补液与升压药物治疗,一组给予过量、快速的大于中心静脉压的补液,并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治疗来诱发急性肺水肿的发生,让学生明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补液与滴速之间的利害关系,达到走入工作岗位后避免在患者身上发生类似错误的目的。实验结果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且节约了实验动物资源。又比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采用人为制造实验动物骨折模型的方式,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发生的变化。根据骨折的程度随机分组,有进行合理复位与固定组,也有自然愈合组,由同学分组进行饲养,观察X光下骨折愈合以及延迟愈合或者骨不连发生的情况,再同步配合进行骨折局部解剖,制作病理切片,记录每周过程发生的变化,由学生自己总结骨折以后为什么需要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这样完全模拟骨科工作实际的实验,才是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结束后,设计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总体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学生实验课的热情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从教学督导角度来看,教师上课跨学科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只要坚持培训,教师的实验操作示范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学相长的局面一旦建立,教学的效果就可以体现。

3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