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基础音乐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我国目前所施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是沿着一条仿外的路线走过来的,这无疑制约中国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多年来,许多学者对于这体系进行了认真反复的思考。如王耀华先生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等文章均引起很大的震动。由此可见,影响当前基础教育视野下发展的原因是多种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音乐审美观,还是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式,都对基础教育视野下实践中,传统的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加强基础教育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求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经济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它把人的距离拉的更近,全世界就像一个大家庭。但这个大家庭是多元的,她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而个性气质的来源,就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通过音乐教育传承本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始发于上世纪初的我国基础教育视野下,在改革的呼声中,就已经吹响了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号角。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明建设积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著名音乐教育家樊祖荫教授在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也讲到:应当确立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发展轨迹将沿着强化民族音乐教育来运行。因此,为顺应时代的呼唤,中国的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弘扬、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所呈现的特征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它是在世界音乐文化、各兄弟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中不断更新自己、发展自己的结果。因此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决不能只单单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这个层面上,它的潜在功能,或者说它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远远超过了它的自身的价值。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潜移默化、积极成著的作用。
二、基础教育视野下对民族音乐教学的表现和认同
作为普及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教育一般包括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方面,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价值取向。因此,在人的整体素质教育中,审美观的培养具有发散性的渗透作用,它对于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整体音乐教育中,决不可忽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以培养下一代有正确的民族音乐的审美观。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我们教学生学习、欣赏各种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接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达到强化民族意识的目的。我们是否也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温馨,了解祖国的历史,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呢?如果他们过分地热衷于流行音乐、摇滚乐,长期下去,我们国家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会怎么样呢?那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还能世代相传吗?由此可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多么重要。一个民族依赖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他们的缩影。不言而喻,民族音乐教育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生动而有效的途径:一曲《阳关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唢呐曲《百鸟朝凤》,以丰富的想象力,细腻地模拟各种飞禽的啼啭,神态生动活泼,情绪热烈欢快,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歌曲总集《诗经》,305首精选的古代歌辞传承至今,其内容涉及到劳动、生活、阶级压迫、爱国情绪几乐观精神等各方面,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民间歌曲收集整理工作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之开端,对后世音乐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钟属乐器,是当时的主要音乐文化特点之一,表明了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漫长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其文化特质方面的兼容性特点,而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经久不衰,在不断的吸取中,消化容纳,优胜劣汰,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获得更新、变异与发展。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可以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总之,民族音乐教育是关系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事,要全面而有效地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及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将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何雯霞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音乐教学内容作为基础乐科学习的载体,其内容首先要体现全面的音乐性,其二才是技术性。然而,多年来我们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教学,“事实上,‘技能性’(或‘艺能性’)的教育倾向在目前仍占主流,从而缺少对‘人文性’教育的深刻反思,而真正深刻的教育反思视角恰恰应当是‘人文性’的”。[1]教学中教师忽略音乐中深层的民族文化价值,忽略音乐在表达民族文化和人的情感方面的独特意义,缺乏民族音乐性方面的教育,把一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民族院校的基础乐科老师,应该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灵魂的解读者。但是,目前的教学及教学理念确实偏离了这样的路径。首先,教师把自己定位成仅仅是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工匠、音乐知识的传授者、音乐技能的示范者,而忽略了对于音乐本身的生命力、感染力的体验和解读。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音乐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其次,面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大部分“零起点”学生,目前这种标准化的、偏重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分级制教学体系看上去程序严密,教学层次分明,教学质量可控,也许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很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基础乐科的学习对他们的专业学习的益处,并因此怀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以西方音乐素材为主
“长期以来,西方音乐体制的引入,塑造了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观念上的依附性,这是有很深层的和持久影响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在强化西方的音乐价值观、知识观还有作品及音乐的理解方式,这样一来自然西方是中心,我们是边缘”。[2]不可否认,西方的基础乐科教学体系由于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我国音乐院校长期沿用这个体系至今不变。但毕竟是西方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文化,它与我们最大的不同是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依托特定文化的音乐特征也有显著差别。因此,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西方音乐素材的使用,而忽略中国本土的音乐素材,尤其是忽略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传承,显然远离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实际。
(三)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从民族院校的教学结果上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未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而且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枯燥的音乐知识传授模式和以单纯的音乐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标准化教学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局限性表现在实施教学中只能“一刀切”而不能因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材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片面性则是教学中过度强调音乐学科的一般知识技能,忽略了学习音乐中的民族文化性和人文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和主要精力更多放到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无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传承的内在要求,忽略师生的民族文化和人文价值交流。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生硬呆板的教学内容和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没有了在家乡时欢歌弹唱的生气与活力,失去有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向往和激情,更多表现出的是对老师的唯命是从和漠然厌学的消极心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儿童音乐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其专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研究自身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在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其专业化发展历程被动且迟缓。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实施了十五年的时候,一些问题就显现出来,即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均来源于官方“外驱力”的驱使,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改革意识被动,教学实践呈现出机械模仿,甚至是换汤不换药,应付检查的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缺少内动力。因此应寻找到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增强其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最终使其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应该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因为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育观点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缺乏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对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无视和冷漠,导致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之间长期得于隔离状态。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当今国内外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观点,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做出正确的鉴别和选择,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与运用,使其成为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内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建立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在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其中影响在我国较大的有“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功能(社会)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等[1]。我国鲁东大学的崔学荣在深入研究以上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
(一)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理论基础1.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兼容性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普遍的兼容性。比如美育音乐教育哲学观兼容了审美哲学与功能哲学的思想,主张音乐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又要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强调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的同时,认同音乐教育同样具备教育、社会、文化、创造等功能。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兼容了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强调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与学生的亲身参与的同时,提倡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既从审美、实践出发,又超越审美和实践,达到审美与创造的高度,主张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既各具特性,又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2.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理念中,均以“美育”“文化”“审美”“实践”“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比如,在“新课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中就是这样表述的:“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在“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中融入了“功能”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三维目标视阈以及在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进一步体现出以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深入、透彻地把握其内涵,认同并理解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课程标准,才不会出现教学行为的机械模仿、盲目跟风的现象,才会避免出现诸如关注了学科综合与文化的多元性、却偏离了音乐本体,强调了音乐实践活动而导致音乐活动的花哨作秀等一些较为极端的现象。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哲学主张鲁东大学崔学荣提出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哲学观点:第一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层面进行阐述,即“在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体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的统一、美育论与功能论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来看,要以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基础”[1]。第二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以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载体”[1]。第三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目标进行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来看,以美育论哲学和功能的音乐哲学为指导”[1]。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规避其局限性,向我们提出了开放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建立起“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的,以音乐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和功能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才能将其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从根本上实现音乐教育的优质教学,使自身成为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教育的多维性,丢弃“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惯式,运用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以文化为引领,以审美为核心“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理念已广泛地被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中,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在不断探索着文化的切入点与音乐审美的融合与贯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领学生在音乐文化的“原始语境”中进行音乐性的审美,促使音乐“原始语境”与学生“主题文化语境”的融合。要始终沿着文化的主线展开,不能偏离轨道。其次,要以音乐为本体,坚守音乐艺术的独特禀赋,引领学生探索音乐的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深入到作品内在的音乐性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精确体验,充分领略音乐要素所蕴含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刻领悟音乐艺术的独特美。同时,要避免文化淹没音乐审美,或音乐审美没有文化的现象,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跳竹竿》,就是以彝族民歌为教学内容,通过用方言朗诵歌词,用惊钟、椰壳为歌曲伴奏,跳彝族竹竿舞等,将学生带进了彝族的文化语境中,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为引领的教育理念。该课例在演唱、伴奏、跳舞等艺术实践中处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了以音乐为审美本体的教育思想。
【摘要】深化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对于提升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成效和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工作者应该持续探索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的路径。本文在分析论述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的重构、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三个层面,研究和探讨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音乐理论;理论课程;课程创新;改革路径
在音乐理论持续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对音乐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各大院校需要重视音乐理论课程的创新改革,推动音乐理论课程与时俱进,从而提升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成效和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
一、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发展方向
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过于封闭和单向灌输的特征,学生在知识建构和能力养成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时期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重视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自主建构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从而在提升学生音乐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要求下,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呈现出了以下发展趋势。首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呈现出更为开放的特征。课程的创新改革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音乐理论知识的现象,解决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推进课程结构变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以推进学生专业素养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强化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打破教材对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束缚,努力在课程中展现音乐理论的前瞻性内容。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理论教学资源,并围绕这些教学资源制定独具特色的音乐理论教育方案,从而充分发挥本土育人资源的优势,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院校还需要为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开展与优化提供保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师资力量建设工作等,为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音乐理论课程实施主体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传统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实施主体具有单一化的特点,即无论是制定教学规划、教学方案,还是实施课堂教学,教师都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这能够确保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得到有条不紊的开展,但是教师所具有的创新改革意识和创新改革能力等,制约着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成效的提升。因此,在推进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院校课程设计的决策管理者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探索优化音乐理论课程的路径。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等工作当中,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学生满意度为依据,开展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去,满足学生对音乐理论课程的期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教学工作者有必要依托丰富的教学形式开展音乐理论教学实践,改变以知识灌输、单向灌输为主的音乐理论教学模式,这是推进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创新进程的重要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而且需要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并依托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有效丰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形式,提升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吸引力。在推进课程教学适应学生知识建构规律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汲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等开展音乐理论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深化对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在推进音乐教学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将慕课、微课等教学技术引入教学实践,并基于这些技术构建翻转课堂,从而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重塑音乐理论课程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成效。
二、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实施路径
(一)课程目标的重构
在音乐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工作中,课程目标的重构要求院校以及教学工作者关注教学工作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展现出职业素养和就业导向在音乐理论课程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这要求院校以及教学工作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院校以及教学工作者需要了解当前艺术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综合素养所提出的要求。院校所培养的音乐人才是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因此,院校以及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开展社会调研,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交流,甚至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到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当中,从而促使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符合当前艺术教育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综合素养所提出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提升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成效,而且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院校以及教学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将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纳入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当中。现代教育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以及个性发展,因此,在音乐理论课程目标的重构过程中,尊重学生群体所具有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院校以及教学工作者需要与学生开展广泛交流,重视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为优化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学已然成为初中生教育培养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的学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初中音乐课堂的实效性一直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的质量效果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基于音乐课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艺术素质测评来提高初中学生音乐课堂的实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当前造成初中学生音乐课堂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为目标,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原则提出基于艺术素质测评基础下初中学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素质测评;初中音乐;音乐课堂;实效性
通过艺术素质测评能够有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行激发,以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升,进而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初中的教师都未能给予音乐教学充足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测评,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音乐课堂的实效性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初中的音乐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确保基于音乐教学的特征将艺术素质测评融入到教学中,为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一、当前造成初中学生音乐课堂实效性不高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初中教育开始广泛融入音乐教学,但就当前学生音乐课堂情况来看,其实效性仍相对偏低,而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影响:首先,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初中生的教育培养并未能给予音乐教学充足的重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仍更多重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其次,音乐教师教学中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并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教师未能给予教学内容设计充足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学的整体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音乐教学的质量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学生本身在音乐方面的基础能力相对有限,就初中阶段音乐的知识内容来看,对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不能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艺术素质测评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在艺术素质测评下有效提高初中学生音乐课堂实效性,就要求艺术素质测评的实施能够遵循如下的原则:
(一)基于教学目标明确测评内容的原则基于教学目标明确测评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测评在学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且要求测评的实施能够以新课标的内容作为依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艺术素质测评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原则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能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确保艺术素质测评的实施能够以这一目标为导向,进而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杜涓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常识性的。
即必修课程主要解决某个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础能力形成的问题。在小教专业的音乐类课程中,作为必修课程的音乐(1)、音乐(2)、音乐(3)、音乐(4)就是完成打基础的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基础音乐素养几乎为零的现实面前,必修的音乐课程应完成的是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最基本的音乐表现领域的技能和表现手段。
此阶段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以后各门选修课的拓展深度和广度,但从学习后的直接表现效果看,更多的还是隐性的知识和修养,从必修课表现手段和水平上看,还不能有较为显著的收效。因此,师生在面对此类必修课程时的心态准备上,要有为将来在选修课程中拓展能力、展示水平而甘当“铺路石”的胸怀;以扎实的基本理论及技能的学习和领悟为目标,为以后各个音乐实践领域的切实发展,提供知识迁移所需的必要基础。
选修课程则主要指向小学教学中广泛需要的运用领域。《儿童舞蹈基础与创编》和《儿童歌曲弹唱》这两门课,集中反映了在歌唱、舞蹈、键盘等三个主要领域的教学需求。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熟练运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表现能力,更需要熟练地将基本的表现手段、表现元素进行重组、创编。并且,对歌曲的即兴演唱、即兴伴奏,在某个旋律背景下,用舞蹈语汇进行即兴表演,都是该类课程应达到的最高要求。没有必修课程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样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在选修课程中的着力拓展,必修课程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无处表现。这一关系,无论师生都必须清楚,并在教学实践中竭力体现,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自觉实施是其中的关键。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角度看,要顺利履行音乐类课程的职责,实现教学目标,在组织实施课程过程中,还必须把握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摘要:
随着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可,当下在教育过程中越发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其获得知识与培养气质的主要场所,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文章小学音乐课展开研究,针对性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互动设计的现状,提出提升互动教学效果、优化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及形式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育人娱乐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制作等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对于传统性音乐课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学生拓展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约束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进程。在新课标的影响下,经过课程改革之后,音乐课堂上实施互动设计措施已经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以此为研究方向,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现状分析
由于新课标的影响,传统性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听、唱、弹奏等等,不过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教学误区,对素质的重视度过度,从而使基础教学不够扎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新课程的强调重点。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时,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乐理知识及基础性技能,教师应在明确并运用新课标理念时,确保教学重点的精准性,促使音乐课堂有产生针对性的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语自有其道理,目前小学音乐课堂存在一种现状就是学生不具备计划性的互动学习,课堂活动的展开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时常提出部分缺乏营养的问题,在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无法对教学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从本质上来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设计不是简单的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应该是设计一些具备联系性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针对性的设计成效性较高的问题。此外,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全方位掌控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性、个性化发展。
二、互动化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作者:陈冬单位:鞍山市艺术学校
音乐教学得不到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音乐课程知识一个丰富和调节学生学校生活的教学行为,一直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小学机械式的音乐教学,到中学几乎被剥夺式的挪占,音乐教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忽视音乐课的作用,从而使得音乐课程的功能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和乏味
由于音乐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较为消极,都是应付的态度,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好好准备,在教学时往往会以简单的知识简绍讲述给学生,内容单调、乏味,也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要想学好,不仅需要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具备很好的感性理解,还需要用心去感受音乐内在的魅力。但是,在大多数学校,由于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过多的理论教学使得课堂气氛乏味,失去了音乐带给人的热情和激情,学生对音乐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自主性。
新时期音乐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