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家庭德育范文

家庭德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家庭德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家庭德育

家庭课堂与德育教育关系

“立体型教育”要求家庭课堂成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家庭德育内容要求来自三个方面:①特定个体家庭的文化传统和家教渊源;②学校教育;③社会的公共道德和规范行为。在家庭特定的环境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父母是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代表,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为此,我校制订了《学生家长守则》,使家庭德育制度化、经常化。《守则》提出了“五爱”(即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目标和文明礼貌、正直诚实的规范行为,改变了以往家庭施教跟学校德育和社会要求不一致的状态。

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溶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汹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家庭德育跟学校德育方法不同。学校德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德育实践性强,说做结合,好行为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可以成为习惯。文明礼貌用语是在迎送客人和待人接物中得到学习的。待人宽厚、勤劳俭朴、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是在家庭劳动、生活、学习和家人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们通过《学生家庭表现考评表》,把以往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新晨:

继续阅读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更是孩子们的朋友。在家中,他从不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强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他对儿女温和亲切,是他们的朋友。在家书中,他敞开心扉,什么都谈,自己的想法、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生活困难,都向儿女倾诉。若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绝不强加于儿女身上而是平等地与儿女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正因为他尊重儿女的选择和决定,所以他的儿女也能把自己所想做的、所想学的、所想说的全部告诉父母,并征求父母的意见。这种民主和平等的做法,从他的家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

2.趣味主义的思想。梁启超是个趣味主义者,他教诲子女,无论做学问还是生活,都要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只有兴趣盎然,才能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兴趣,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后来,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没有一个做官,他们各有专长,是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继续阅读

近代家庭德育教育研究及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更是孩子们的朋友。在家中,他从不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强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他对儿女温和亲切,是他们的朋友。在家书中,他敞开心扉,什么都谈,自己的想法、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生活困难,都向儿女倾诉。若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绝不强加于儿女身上而是平等地与儿女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正因为他尊重儿女的选择和决定,所以他的儿女也能把自己所想做的、所想学的、所想说的全部告诉父母,并征求父母的意见。这种民主和平等的做法,从他的家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

2.趣味主义的思想。梁启超是个趣味主义者,他教诲子女,无论做学问还是生活,都要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只有兴趣盎然,才能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兴趣,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后来,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没有一个做官,他们各有专长,是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继续阅读

家庭教育对中医药德育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继续阅读

德育教育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改变

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如果在这一时期不主动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早期所受教育的第一站。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脱钩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的家庭格局也发生了变动,更多年轻的父母走向城市,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留在了农村。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生活学习中没有交流沟通,情感上没能得到很好的抚慰与疏导,这些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产生自卑、疑虑、妒忌、逆反等心理问题。如小班幼儿L,是一个有着乌黑眼睛的聪明小男孩,只是开学已经一个学期了,语言表达还是不清晰,行为习惯还是不能很好的规范,总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采取暴力来解决问题。他的老师多次与家长谈话,逐渐了解了他成长的家庭环境。L的父母离婚,长期由奶奶带,爸爸不在身边。大伯一家人并不喜欢他,哥哥姐姐经常欺负他,几乎没得到父母的关爱。由于从小很少与他人及小朋友接触,所以幼儿的语言发展缓慢,又由于长期受到哥哥姐姐的欺负,幼儿年幼无法反抗,只能在大人没注意到的时候偷偷地进行攻击,以发泄不良情绪。而每次他奶奶送入园时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一切都靠你了,老师。对于老师与她反映的幼儿的情况,奶奶总是说无力教导孩子,一切靠学校,靠老师。

2.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责任意识不强,方式方法简单。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孩子的成长他们只负责衣食住行及身体上的成长发育,而智力上的培养,品德上的塑造,完全是学校与老师的事。因此许多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甚至沉迷于麻将、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动不动就吵架,打骂孩子,没有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更少顾及孩子的自尊,不清楚也不注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中班幼儿A,A是个可爱但调皮的孩子,经常捣蛋,所以时不时有幼儿与家长找到老师告状。一次在离园送队时,老师就向A的妈妈反映情况。A妈妈一听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又打架捣蛋,不分青红皂白一巴掌扇到孩子脸上,让孩子一路哭着回家。如大班幼儿W,爸爸不参加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主要靠奶奶的低保与亲戚的接济生活。由于奶奶年迈体弱多病,除了照顾W生活起居外几乎不能对孩子进行任何的教育。W的爸爸更是常年酗酒,经常喝得醉醺醺,不高兴就骂年迈的母亲,打W,致使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整天处于恐惧中。

3.隔代教育,单亲教育,存在大问题。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抚养、教育的责任移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家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时,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偏爱孩子为他开脱,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袒护。如大班幼儿C,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到大。入园时幼儿完全不守园内规则,见人就打,就咬,喜欢的玩具不管谁在玩必定抢过来,每天在幼儿园至少要打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对老师的教导完全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发现,爷爷奶奶极度溺爱孩子。别人说不得孩子的不好,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暂时的。对于幼儿不该有的行为,比如打人、骂人,乱扔乱砸玩具、生活用品等,在家中从来不予制止。对老师的教育建议不予采纳,甚至认为老师偏袒其他幼儿,没有很好地照顾好C。C的父母更是整天沉迷于打麻将赌博。经常将孩子带到赌场,为了不让孩子吵闹,更是以金钱贿赂孩子,只要不让幼儿吵他们,任何行为与要求都可满足。从小班到大班,虽然幼儿的行为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却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从一方面可以看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另一方面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造成了C的反常行为,致使三年的幼儿园教育没有达到很好的塑造品格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

二、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原因的解析

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隔代教育出现的代沟问题越发的明显,祖辈的溺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认为教育是学校及老师的事情,家长在教育中所占的作用不大,家园经常脱节。再者,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思想等素质水平较低,制约了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缺乏与教育专项投入的不足,宣传不到位,无法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缺失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

继续阅读

浅析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性格与品性养成具有极大影响,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家庭文化就自始至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儿童接受着家庭氛围的渗透,接受着家庭道德的熏陶,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探讨德育中的家庭教育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德育工作;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Sukhomlinski)曾经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大理石要想变为艺术品,必对其进行精雕细琢,同时还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一家庭,其二学校,其三集体,其四孩子自己,其五书籍,其六偶然性因素。从排名中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综述

求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各方面全面成长、全面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德育的实施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文教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中,整个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庭的不幸必然导致学生的不幸,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有效地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更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之人才的保障。同时,包括家长、教师等在内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教育建设问题。

2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徳育是立人之根本,要积极有效推进家庭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教育的建设问题。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很难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树立孩子需要、社会需要的范例,孩子自然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受到家庭的影响,难以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思想品德、道德品行、人生观及世界观等方面出现缺陷,难以实现心理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也就达不到培养时代需要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之目标。

3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乡村中小学德育有效性探微

一、家庭“风烟”不时起

农村文化落后,农村家庭教育问题诸多,如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往往滞后,许多家长很难做到“身教言教”,有的甚至自己就身染恶习,或者家庭矛盾不断。如今更有许多家长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隔代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孙子孙女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1.“德育让位”的现象成为公开的秘密。在农村中小学,几乎每个教师都认为,应当重视德育,不过自己应主要抓好所任教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力争使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理由是学生品德问题可以弥补,但若中考落榜,则是无法弥补。因此,德育工作几乎处于相互推诿的境地,德育工作处于实际上的附属地位,“德育为首”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德育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常常在出现了非抓不可的德育问题时才应付地抓一抓。

2.实效德育活动“难觅影踪”。农村德育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成人化,学生在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时,常会产生对抗心理,德育活动实效性差。德育方式方法简单化,农村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批评、训斥、惩罚等方式方法简单化的德育教育,德育效果难尽人意。德育活动盲目求新求变,抛弃传统,忽视本土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了所谓的“安全问题”,常将具有农村传统的德育活动都取消了。

二、积极引领,给力学校德育

(一)多方合作——“水下冰山”暗礁不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则是德育的重要力量。当地乡镇党政、村委会应切实承担相关责任,构筑良好的德育大环境;学校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家长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与学校联系,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有效德育方法,营造和谐氛围

继续阅读

德育研究机构建立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区“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精神,在巩固“十一五”德育研究工作成果基础上,大力实施中小学德育特色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联动的德育工作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德育工作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德育队伍;不断推进德育研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德育研究机构的研究、服务、指导、管理职能。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发展、每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研究目标,规范德育管理,强化德育队伍,创新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合力,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校乐做的有效德育,为立德树人,推动全区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全面规划中小学德育工作,推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有效衔接、有效管理、有效实施、有效操作、有效激励的中小学德育体系,使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相协调、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承接。

具体目标:

1.全员师德教育目标。周期内,每年组织一次暑期集中主题师德学习培训活动。开展相应的师德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征文评比展示活动。

2.德育干部培养目标。周期内组织开展两期(2011、2013)德育干部培训活动,培训德育干部70名。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